人造「葉綠體」和普通的葉綠體有何不同?

2020-12-05 遨遊世界科學

眾所周知,葉綠體是為綠色植物進行光合作用的場所,簡單來講,是高等植物和一些藻類所特有的能量轉換器。它由葉綠體外被、類囊體和基質三部分組成。其中類囊體分布在葉綠體基質和藍藻細胞中,是單層膜圍成的扁平小囊,也稱為囊狀結構薄膜。類囊體是光合作用的主要部位,因為「光能向活躍的化學能的轉化」在此上進行,因此類囊體膜亦稱光合膜。

在地球上,綠色植物的光合作用給地球和人類補充了氧氣,生命才得以持續發展,那麼我們是否能「造」出葉綠體呢?據一項研究表明:人工葉綠體已經實現,而且人工葉綠體可以成功地將陽光和二氧化碳轉化為有機化合物!

「人造葉綠體」誕生

葉綠體是光合作用的核心引擎,據了解,合成生物學家已經重新製造出葉綠體,就像機械師把舊的引擎部件拼湊起來製造一輛新的跑車一樣,科學家通過將菠菜植物的採光機械與9種不同生物體的酶結合起來,可以製造出一種人造葉綠體,這種葉綠體可以在細胞外工作,收集陽光,並利用由此產生的能量將二氧化碳(CO2)轉化成富含能量的分子。研究人員希望他們增強的光合作用系統最終能將二氧化碳直接轉化成有用的化學物質,或者幫助基因工程植物吸收高達普通植物大氣二氧化碳10倍的二氧化碳。這項重新編程生物學的工作可以大大提高將二氧化碳轉化為植物物質以及直接轉化為有用化學物質的效率。

光合作用

學過初中生物的朋友都知道,光合作用是一個兩步過程。這是一個植物利用太陽的光能,同化二氧化碳(CO2)和水(H2O)製造有機物質並釋放氧氣的過程。具體來講,光合作用所產生的有機物主要是碳水化合物,並釋放出能量在葉綠體中,葉綠素分子吸收太陽光,並將多餘的能量傳遞給分子伴侶,分子伴侶利用這些能量產生儲存能量的化學物質三磷酸腺苷(ATP)和煙醯胺腺嘌呤二核苷酸磷酸酯(NADPH)。一系列其他酶在複雜的循環中工作,然後利用ATP和NADPH將空氣中的CO2轉化為葡萄糖和其他富含能量的有機分子,供植物生長。

二氧化碳轉化首先是一種叫做RuBisCO的酶,它促使二氧化碳與一種關鍵的有機化合物發生反應,開始一系列在植物中產生重要代謝物所需的反應。不過人造葉綠體的光合作用也存在問題,那就是RuBisCO酶的傳輸速度超級低。每一種酶的拷貝每秒只能捕獲和使用5到10個二氧化碳分子,這就限制了植物的生長速度。

2016年,科學家曾經試圖通過設計一套新的化學反應來加速事態的發展。他們取代了RuBisCO,取而代之的是一種細菌酶,這種酶能捕捉二氧化碳分子,並迫使它們反應速度加快10倍。結合來自9種不同生物體的16種其他酶,這創造了一個新的二氧化碳到有機化學循環,他們稱之為CETCH循環。

這就解決了第二步。但是為了讓整個過程在陽光下運行,科學家首先研究了稱為類囊體膜的葉綠體成分,類囊體膜是含有葉綠素和其他光合作用酶的囊狀組件,前面已經提到過。其他研究人員先前已經證明類囊體膜可以在植物細胞外工作。因此科學家從菠菜葉細胞中提取類囊體膜,並證明它們的組合也能吸收光並將其能量傳遞給ATP和NADPH分子。而且通過將捕光類囊體與其CETCH循環系統配對,使得研究小組能夠利用光不斷地將二氧化碳轉化為一種叫做乙醇酸鹽的有機代謝物。

為了將採光設備與CETCH循環結合起來,研究人員不得不做一些調整。為了優化整個集成,研究團隊設計了一種裝置,可以在油中產生數千個微小的水滴,並向每個水滴注入不同數量的類囊體膜組件和CETCH循環酶。這使得研究人員能夠找到生產乙醇酸鹽最有效的配方。通過進一步比較所有可能的組合和不同元素的濃度,可以使這一過程更加有效。

未來的期望

不過科學家希望進一步修改他們的設置,以生產其他有機化合物,甚至比乙醇酸鹽更有價值,如藥物分子。他們還希望更有效地將捕獲的二氧化碳轉化為植物生長所需的有機化合物。這將為將這種新的光合作用途徑的基因改造成作物打開大門,創造出比現有品種生長速度快得多的新品種,這對人口激增的世界農業乃至整個地球來說都是一個福音。

相關焦點

  • 葉綠體和線粒體有何區別?
    在線粒體上,有很多種與呼吸作用有關的顆粒,即多種呼吸酶。它是細胞進行呼吸作用的場所,通過呼吸作用,將有機物氧化分解,並..線粒體 廣泛分布於真核細胞中 橢球形或球形.葉綠體 僅存在於綠色植物細胞中 棒狀、粒狀化學組成DNA、RNA、磷脂、蛋白質DNA、RNA、磷脂、蛋白質、色素等.
  • 人造「葉綠體」實現人工光合作用登上《科學》!可捕獲和轉化CO2...
    人造「葉綠體」實現人工光合作用登上《科學》!該方法可用於從環境中捕獲二氧化碳並將其轉化為有用的分子——例如燃料和藥物,更重要的是,它使碳循環的整合向前邁進了重要的一步。「(它)展示了合成生物學的重大進步,以及構建自持合成細胞的關鍵裡程碑。」
  • 人造「葉綠體」實現人工光合作用
    綠色植物的葉綠體是發生光反應和暗反應的重要場所。光反應將光能轉化為化學能,產生了兩種重要的能量載體,即三磷酸腺苷和還原態磷酸二核苷酸煙醯胺(NADPH)。而暗反應則利用這兩種高能分子驅動CO2分子的捕獲,進而合成生物質分子。
  • 葉綠體也可以人造了?光合作用效率比自然植物還高 | 一周科技
    撰文 | 王 爍 魚 蛋 尤 嘉責編 | 嶺 桐1葉綠體也可以人造了!?最近,發表在 Science 雜誌的一篇研究公布稱,德國馬普研究會等機構研發出的 「人造葉綠體」 可以模仿光合作用,利用陽光和二氧化碳合成有機物。研究人員提取了菠菜的葉綠體的類囊體膜,這種類囊體膜能夠在植物體外 「工作」。隨後,他們將這種膜與一種名為CETCH的循環系統耦合,後者是人造的固碳系統。經過成功耦合後,人造葉綠體就誕生了,其光合作用效率比自然界植物的還要高。
  • 《科學》雜誌發文:人造「葉綠體」來了,理論上可將CO2轉化為任何...
    葉綠體通過收集太陽光能,將水和二氧化碳轉化為有機物(首先是葡萄糖),並釋放出氧氣。這不僅是我們人類和其他地球生物賴以生存的基礎,也是地球碳氧平衡的重要媒介。然而隨著全球工業化的腳步,溫室氣體尤其是 CO2 排放不斷增加,這一平衡被逐漸打破,全球平均氣溫不斷升高,導致我們的生存環境也日益嚴峻。
  • 海帶:從植物上除名了雖有葉綠體真不是普通的植物
    無論是從系統分類學、分子系統學、細胞生物學還是遺傳學來說,多種不同的生物類群的分類,一直是一個令人苦惱的事情。海帶不是植物,人們困擾於海帶和綠色植物一樣,他們都會光合作用。在中學課本中,藻類是海帶的定義,被歸類在植物界。筆者將海帶的分類原因和對於海帶分類的理解辦法進行了綜述 關於生物的分類,有不同學說支持著不同的系統。不同的系統也將不同的生物歸類到不同的分支。
  • 科學家利用人造葉綠體把陽光變成糖,合成生命科學將改變未來
    科學家利用人造葉綠體開創出一種治理二氧化碳的新方法,研究人員已經發明了一種新的人工葉綠體,即改變植物細胞內部的光合結構,利用陽光和實驗室設計的化學途徑把CO2轉變成糖( CH2O)n。人工光合作用可以用來驅動小型、無生命的太陽能工廠生產治療藥物。
  • 構建出人造葉綠體,比自然界的光合作用更高效!
    許多科學家認為人工重建和控制光合作用過程是 "我們這個時代的阿波羅計劃"。這將意味著有能力生產出清潔能源---清潔燃料、清潔碳化合物(如抗生素),以及其他僅靠光和二氧化碳就能產生的產品。
  • 葉綠體與線粒體的異同
    葉綠體與線粒體是兩種非常重要的細胞器,之所以說其重要是基於以下兩個原因:一是它們的功能和作用與細胞的新陳代謝及生物的生命活動密切相關,二是幾乎各類的考題以及模擬試卷都會對這兩種細胞器進行考查
  • 線粒體和葉綠體基因簡介
    線粒體還能獨立合成一些蛋白質,因為線粒體有自己的rRNA、tRNA和核糖體,可以表達自己的基因。現在已知的線粒體基因組至少含有tRNA基因、rRNA基因、細胞色素氧化酶基因、ATP酶基因、細胞色素還原酶基因、一些抗藥性基因等。在蛋白質合成過程中,mRNA上的密碼子和tRNA上的反密碼子是對應的。
  • 葉綠體中的ATP
    與酶的敘述,錯誤的是A.葉綠體中三碳糖合成澱粉所需的ATP來自細胞呼吸B.NADPH和NADH都市重要的輔酶,並有較強的還原性C.酶在發揮作用時,一定伴隨著ATP的水解D.合成酶時,一定伴隨著水和ADP的生成[答案]C【疑難問題】葉綠體中的ATP除了光反應可以產生外還可以來自於哪裡?
  • 葉綠體、線粒體的結構和功能
    葉綠體是質體的一種,是綠色植物進行光合作用的場所。質體是植物細胞所特有的。它可分為具色素的葉綠體、有色體和不具色素的白色體。
  • 研究人員開發出一種人工葉綠體
    經過幾十億年的時間,微生物和植物進化出了我們所知道的光合作用的非凡過程。光合作用將太陽的能量轉化為化學能,從而為地球上的所有生命提供食物和氧氣。構成分子機器的細胞室--葉綠體,可能是地球上最重要的自然引擎。許多科學家認為人工重建和控制光合作用過程 是 "我們這個時代的阿波羅計劃"。
  • 溶酶體、液泡、葉綠體等八種細胞器的結構和功能
    附著核糖體和游離核糖體所合成的蛋白質種類不同,但核糖體的結構和化學組成是完全相同的。細胞內有兩種類型的核糖體:一種是70S的核糖體,原核細胞中的核糖體屬於此類,真核細胞線粒體與葉綠體內的核糖體也近似於70S;另一種是80S的核糖體,存在於真核細胞中。不論70S或80S核糖體,均由大小不同的兩個亞單位構成。
  • 河南大學張立新團隊發表葉綠體蛋白轉運和分選綜述文章
    近日,河南大學生命科學學院/作物逆境適應與改良國家重點實驗室張立新教授團隊在Trends in Cell Biology期刊發表了題為Protein Sorting within Chloroplasts的文章,系統總結和闡述了葉綠體蛋白轉運的研究進展
  • 當微流控技術遇上合成生物學,「人造葉綠體」誕生了
    經過幾十億年的時間,微生物和植物進化出了我們所知道的光合作用的非凡過程。光合作用將太陽能轉化為化學能,從而為地球上的絕大多數生命體提供了賴以生存的食物和氧氣。因此,構成分子機器的細胞室--葉綠體,可能是地球上最重要的自然引擎。最近,來自德國馬克斯·普朗克陸地微生物研究所的 Tobias J.
  • 原子模擬揭示葉綠體如何利用光能
    在四年的研究期間,Schulten的團隊動用了大量的超級計算機,構建了具有1.36億個原子的葉綠體模型。研究工作最終通過田納西州的橡樹嶺國家實驗室的泰坦和頂峰超級計算機,以及伊利諾伊大學超級計算機應用國家中心的藍海超級計算機完成。Schulten和他的同事已經實現了合成ATP為細胞提供能量的葉綠體內多種蛋白和脂質的分子模擬。
  • 龍膽族葉綠體基因組進化和系統學研究取得進展
    隨著二代測序技術的發展,植物葉綠體基因組序列已普遍應用於重建植物「生命之樹」研究中。大多數植物葉綠體基因組呈環狀四分體結構,包含約80個蛋白編碼基因。葉綠體基因組由於缺乏重組,而常被認為是連鎖的單一基因座;然而,越來越多的研究表明,葉綠體基因組中不同區域以及不同編碼基因具有不同的核酸替代速率,經受不同的自然選擇壓力。目前對葉綠體單基因或不同功能組基因的進化研究較少。此外,傳統基於葉綠體基因組的系統基因組學研究,通常將葉綠體基因組直接串聯起來進行系統樹構建,因此,單基因遺傳變異導致的系統發育不一致性常被忽略。
  • 科學家發現一條連接質膜和葉綠體的病原體防禦途徑
    科學家發現一條連接質膜和葉綠體的病原體防禦途徑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8/25 13:42:46 中科院分子植物科學卓越創新中心Rosa Lozano-Duran課題組發現一條連接質膜和葉綠體的病原體防禦途徑
  • 一條連接細胞膜和葉綠體的信號傳遞途徑
    中科院上海逆境中心研究團隊揭示一條連接細胞膜和葉綠體的信號傳遞途徑責編 | 逸雲植物在生長發育過程中經常遭受各種威脅,包括病原體(例如病毒和細菌)的攻擊。在長期進化過程中,植物已形成一系列複雜且巧妙的機制來感知來自病原體的威脅信號,並產生相應的防禦反應,從而阻止或清除病原體入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