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子模擬揭示葉綠體如何利用光能

2020-12-04 中國數字科技館

研究團隊報導,研究人員使用超級計算機重建了13億6千萬個原子組成的葉綠體模型,一個紫色細菌中原始的光捕獲結構。該細胞器受到刺激後,與自然存在的表現相同。 (Christopher Maffeo)

科學家模擬了一種光合細菌的光捕獲結構的原子構造,解析了細菌如何將光能轉化成機體生長所需的能量。據研究人員報導,他們模擬出的細胞器和自然生物中的細胞器十分相似。這項工作有助於了解對生命至關重要的生物創新,即生物體結構如何將太陽光轉化為可以利用的化學能量。

研究人員將這項發現發表在《細胞》上。

這個研究團隊最初由美國伊利諾伊大學的物理學教授Klaus Schulten領導。2016年Klaus Schulten教授不幸去世,但這項研究仍在繼續。在一定程度上,這項研究實現了Schulten多年來的夢想,即發現了原子水平的相互作用如何構建和為生命體供能。

這項研究的共同作者Melih Sener表示,Schulten在職業生涯的早期就決定研究光合作用系統。Melih Sener是貝克曼高級科學技術研究所的一名研究人員,該研究的大部分工作都在此完成。Schulten和Sener以葉綠體為模型。葉綠體是一種原始的光合作用細胞器,能產生ATP分子形式的化學能量。在這項研究中,他們還與英國謝菲爾德大學的Neil Hunter教授長期合作,後者為研究提供了大量實驗數據。

伊利諾伊大學的生化教授、文章的共同作者Emad Tajkhorshid說:「Schulten曾是一個物理學家,他想在物理層面上了解生物學。但是他後來意識到,只有把所有的複雜性都放入模型,生物學才能發揮作用。而要做到這一點,必須依靠超級計算機。」

一直以來,Schulten都在招募並支持來自伊利諾州以及其他地方的合作者,希望他們能幫助他完成這個挑戰。在四年的研究期間,Schulten的團隊動用了大量的超級計算機,構建了具有1.36億個原子的葉綠體模型。研究工作最終通過田納西州的橡樹嶺國家實驗室的泰坦和頂峰超級計算機,以及伊利諾伊大學超級計算機應用國家中心的藍海超級計算機完成。

Schulten和他的同事已經實現了合成ATP為細胞提供能量的葉綠體內多種蛋白和脂質的分子模擬。

該研究牽頭人Abhishek Singharoy與物理學教授Klaus Schulten合作,在伊利諾州開展工作。Singharoy現今是亞利桑那州立大學的教授。 (圖片來源:Abhishek Singharoy)

這項研究的主要作者Abhishek Singharoy表示:「葉綠體包括了一個天線,一塊電池和一個馬達。」天線可以吸收光能,而電池會將能量傳輸到馬達,由馬達產生ATP。2017年,在Singharoy 接受亞利桑那州立大學教授職位之前,他和Schulten一起在伊利諾伊工作。

Schulten去世後,伊利諾伊大學的物理學教授Aleksei Aksimentiev領導了這項研究。他表示,要想闡明這個系統如何工作,需要把所有部分組裝在一起。這意味著需要利用一切可利用的工具來研究葉綠體,從實驗研究到電鏡觀察,再到利用編程創新將計算上的難題轉化為可控的編程步驟。

一旦,他們獲得了葉綠體的運作模型,就可以觀察模擬的葉綠體在不同情景下發揮功能的機制。比如說,他們可以改變鹽濃度,來觀察葉綠體如何應對壓力。

當他們把模擬的葉綠體放入它在細胞中的生理環境下時,他們驚奇地發現葉綠體瞬間不再是原本的球形了,一些蛋白質開始在細胞膜上聚集。

Aksimentiev說:「一開始它是完美的球形,但很快形狀就不那麼完美了,有平坦的區域,也有高度彎曲的小區域。我們的計算顯示,這些現象都有其生物學功能。」

研究人員發現這些聚集的蛋白質會產生帶正電和負電的模塊,可以促進系統中電子的分布。最終電子會被質子替換,驅動分子馬達ATP合酶產生ATP。

Sener表示:「葉綠體的結構就像一個電路圖。如果你知道能量和電子在其中如何流動,你就可以知道機器如何運作。葉綠體大體上就是一個電子器件。」

研究人員表示,這項研究證明在原子尺度上,物理學驅動了生物學。他們說這項工作將為今後對其他微生物、植物和動物中更加複雜的能量產生細胞器的研究提供幫助。它還將促進科學家用自然的方法去解決人類面臨的問題:即如何在不毒害自身的條件下,高效地從環境中獲得能量。

翻譯:唐儆

審校:石雲雷

引進來源:伊利諾伊大學香檳分校

引進連結:https://phys.org/news/2019-11-simulation-reveals-bacterial-organelle-sunlight.html

相關焦點

  • 人工模擬葉綠體結構與功能研究取得進展
    光合磷酸化是自然界光合作用中最重要的環節之一,從根本上決定了光能到化學能的轉變,也是高等植物生命活動中化學合成與能量轉化的基礎。三磷酸腺苷合成酶(ATP合酶)催化生成三磷酸腺苷(ATP)的效率是評價光合作用最重要的參數。
  • 化學所在人工模擬葉綠體結構與功能方面取得重要研究進展
    光合磷酸化是自然界光合作用中最重要的環節之一,從根本上決定了光能到化學能的轉變,也是高等植物生命活動中化學合成與能量轉化的基礎。
  • 科學網—「人工葉綠體」讓光合磷酸化更高效
    那麼,植物究竟是如何實現從光能到化學能的轉換呢? 綠色植物光合作用發生在植物細胞中的葉綠體,具體分為兩個階段:光反應階段與暗反階段。其中,光反應發生在葉綠體的類囊體膜結構,利用二氧化碳與水在光照條件下為暗反應提供必需物質;暗反應則發生在葉綠體基質中,利用光反應產物即可生成葡萄糖,完成了碳的固定,用以供給生命,即將無機物轉變成了有機物。
  • 【Nat Communi】植物逆境中心Kim組揭示葉綠體如何識別活性氧分子(ROS)
    該研究發現了EXECUTER1的氧化翻譯後修飾對其識別1O2有重要作用,揭示了植物葉綠體中識別單線氧的分子機制。   葉綠體中游離四吡咯類化合物,如葉綠素,在吸收光能後產生的單線氧分子(1O2)一直被認為是植物光合作用中產生的毒性副產物。
  • 人造「葉綠體」實現人工光合作用
    綠色植物的葉綠體是發生光反應和暗反應的重要場所。光反應將光能轉化為化學能,產生了兩種重要的能量載體,即三磷酸腺苷和還原態磷酸二核苷酸煙醯胺(NADPH)。而暗反應則利用這兩種高能分子驅動CO2分子的捕獲,進而合成生物質分子。
  • 揭示植物抗病之謎:從細胞膜到葉綠體之間如何拉響警報
    新民晚報訊(記者 馬亞寧)植物自有安全警報機制,當遭受病原體攻擊時,細胞膜會向葉綠體但是,這種「警報」信息如何在細胞內傳遞,一直讓植物學家們琢磨不透。8月24日晚,中國科學院分子植物科學卓越創新中心上海植物逆境生物學研究中心Rosa Lozano Duran 研究團隊在國際著名學術期刊《細胞》上發表論文,揭秘了一條連接細胞膜和葉綠體的重要信號傳遞途徑,並揭示一些植物蛋白是如何與細胞膜相關聯,並在感知病原體存在時,又是如何從細胞膜轉移至葉綠體內部,「警告」葉綠體有威脅存在。
  • 葉綠體中的ATP
    【疑難解析】H.RobertHorton《《生物化學原理》(第5版)認為:「光合作用最重要的部分是將光能轉化為ATP中化學能的形式。光合物種利用大量經濟的ATP和NADPH來進行所有需要能量的代謝反應。這包括蛋白質、核酸、碳水化合物和脂類的合成。這就是為什麼光合細菌和藻類是如此成功的生物的原因。」
  • 人造「葉綠體」和普通的葉綠體有何不同?
    眾所周知,葉綠體是為綠色植物進行光合作用的場所,簡單來講,是高等植物和一些藻類所特有的能量轉換器。它由葉綠體外被、類囊體和基質三部分組成。其中類囊體分布在葉綠體基質和藍藻細胞中,是單層膜圍成的扁平小囊,也稱為囊狀結構薄膜。
  • 葉綠體與線粒體的異同
    葉綠體與線粒體是兩種非常重要的細胞器,之所以說其重要是基於以下兩個原因:一是它們的功能和作用與細胞的新陳代謝及生物的生命活動密切相關,二是幾乎各類的考題以及模擬試卷都會對這兩種細胞器進行考查
  • 人造「葉綠體」實現人工光合作用登上《科學》!可捕獲和轉化CO2...
    但近年來被看好的人工光合作用(Artificial Photosynthesis),則可以模仿植物光合作用,實現對太陽能的轉化、存儲和利用。一項新的研究報導稱,來自德國和法國的研究人員將微流控技術與菠菜植物的天然光合膜結合起來,開發出了「合成葉綠體」,它能夠模仿複雜的和栩栩如生的光合過程。
  • 《Cell》雜誌發文,河大在國際上首次揭示葉綠體蛋白轉運新機制!
    ,揭示了相分離的重要生理意義,而且對於探討葉綠體的生物發生、光合器官的建成和功能調節以及真核生物的起源和進化等都具有重要的意義。STTs介導的相分離驅動葉綠體內蛋白分選光合作用是地球上最大規模地利用太陽能,把二氧化碳和水合成為有機物
  • 高中實驗說課 | 光反應將光能轉化為化學能
    (1)光反應需要有光、原料是水、產物有O2、H+、電子(2)如何確保試管中沒有CO2,還需要用傳感器驗證。(2)對比2號和3號試管,並顯微鏡鏡檢。3號中的葉綠體因為在液氮中保存然後65度水浴中解凍失活,所以沒有反應。光反應場所在葉綠體,且葉綠體要保持活性才能進行。
  • 《科學》雜誌發文:人造「葉綠體」來了,理論上可將CO2轉化為任何...
    目前,我們已經知道,綠色植物光合作用發生在植物細胞中的葉綠體,具體分為兩個階段:光反應階段與暗反階段。其中,光反應發生在葉綠體的類囊體膜結構,利用二氧化碳與水在光照條件下為暗反應提供必需物質;暗反應則發生在葉綠體基質中,利用光反應產物即可生成葡萄糖,完成了碳的固定,用以供給生命,即將無機物轉變成了有機物。
  • 硅藻光合作用結構原子水平三維結構首獲揭示
    硅藻光合作用結構原子水平三維結構首獲揭示來源:科學網 8-18記者日前從中科院植物所獲悉,由清華大學隋森芳院士率領的研究團隊與該所沈建仁研究員、匡廷雲院士率領的團隊合作,在國際上首次解析了一種中心綱硅藻——Chaetoceros gracilis的光系統II-捕光天線超級複合體的3.0 埃解析度的三維結構,為光合作用的理論計算和人工模擬光合作用研究提供了新理論依據
  • 徐志平等在原子模擬研究中揭示分子電子器件中的熱耗散機制
    徐志平等在原子模擬研究中揭示分子電子器件中的熱耗散機制  清華新聞網7月11日電 清華大學工程力學系、清華大學微納米力學中心徐志平研究組近期的研究《分子結器件的臨界熱功率》(The critical power to maintain thermally
  • 高考生物 | 5.4.1捕獲光能的色素和結構
    形態:扁平的橢球形結構:外膜、內膜、基粒、基質色素的分布:基粒的類囊體的薄膜上葉綠體是進行光合作用的場所。它內部的巨大膜表面上,分布了許多吸收光能的色素分子,還有許多進行光合作用的酶。概念:綠色植物通過葉綠體,利用光能 ,把二氧化碳和水轉化成儲存著能量的 有機物 ,並且釋放出氧氣的過程。
  • 染料敏化太陽能電池實現光能發電
    染料敏化太陽能電池實現光能發電 發表於:2008-04-22 10:39:28     作者:索比太陽能來源:Solarbe.com  Solarbe獲悉,華東師範大學科研人員經過3年多實驗與探索,利用納米材料在實驗室成功製造出人工'葉綠體',即染料敏化太陽能電池,實現了低成本的光能發電。
  • 捕獲光能的動物--中國數字科技館
    23461捕獲光能的動物□ 文當它們感覺到飢餓後,就趕快找到一個有光線的地方;然後,體內的藻類細胞馬上就可以吸收光能,轉變成化學能。這樣只需一會兒,就足以「飽餐」了一頓。原來,這種綠葉海蛞蝓不但能夠把吃下的綠藻中所含的葉綠體貯存下來,還對其加以利用,使之成為持久的食物來源,它可不是在為應付食物匱乏期而儲備口糧。事實上,這些葉綠體即便在其機體內也能進行光合作用,綠葉海蛞蝓正是利用了這一特質。這個過程看上去並不複雜,可是科學家們始終困惑不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