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ell》雜誌發文,河大在國際上首次揭示葉綠體蛋白轉運新機制!

2020-11-28 河南大學招生辦公室

2020年3月12日,河南大學生命科學學院/作物逆境適應與改良國家重點實驗室張立新教授課題組及合作者在光合作用研究領域取得重要進展,在國際上首次提出並闡明了相分離驅動葉綠體內蛋白分選的新機制,推動了蛋白轉運機理的進一步深入,揭示了相分離的重要生理意義,而且對於探討葉綠體的生物發生、光合器官的建成和功能調節以及真核生物的起源和進化等都具有重要的意義。

該研究成果以"Liquid-liquid phase transition drives intra-chloroplast cargo sorting"為題,以全文形式在《Cell》雜誌在線發表(DOI: 10.1016/j.cell.2020.02.045)。張立新教授為本文通訊作者,河南大學是通訊作者單位。

STTs介導的相分離驅動葉綠體內蛋白分選

光合作用是地球上最大規模地利用太陽能,把二氧化碳和水合成為有機物,並放出氧氣的過程。葉綠體是植物光合作用場所。葉綠體是由光合細菌共生演變而來的,在光合作用及其他多種重要生理過程中發揮著關鍵性的作用。葉綠體具有半自主性,95%葉綠體蛋白是由核基因編碼的,在胞質中合成為前體後,通過葉綠體外被膜和內被膜上的轉運通道將蛋白質轉入葉綠體的不同區域才能使葉綠體行使光合功能。然而一直以來,科學家們對於核編碼葉綠體蛋白在跨過葉綠體被膜之後如何被分選、穿過擁擠的基質空間、並精確地靶定到特異性類囊體膜複合物的分子機制依然不清楚。

該研究發現了位於葉綠體基質的關鍵蛋白轉運分選因子STT1與STT2,闡明了雙精氨酸依賴轉運途徑的底物識別、分選以及轉運靶定到雙精氨酸依賴轉運途徑的分子機制。STT1與STT2蛋白都包含N端的IDR (intrinsically disordered region) 結構域與C端的ankyrin repeat結構域。STT1與STT2能夠依賴於ankyrin repeat結構域的相互作用形成一個橢圓球狀異源二聚體結構,而STT1與STT2的IDR區域分別含有保守的WEEPD基序與LVP-W基序,負責識別底物信號肽的雙精氨酸(RR)基序與疏水結構域(H domain)。研究表明底物結合後會激活STT複合物進一步組裝相分離形成濃縮的液滴。STT-底物相分離液滴協助底物穿過葉綠體基質從而靶定到類囊體膜。而Hcf106能夠抑制STT的相分離從而釋放底物,完成底物的正確運輸與裝配。這種方式可能既能確保底物摺疊,同時保持底物信號肽的活性便於被下遊Tatc/Hcf106通道識別。阻礙STT-Hcf106結合會阻斷Tat底物的運輸,影響植物光合作用從而導致植物致死的表型。該研究首次發現了相分離調控葉綠體蛋白轉運,從而調控葉綠體生成和光合作用。該研究揭示了調節細胞器生物發生蛋白轉運相分離的保守機制,為研究細胞如何精確調控生理過程拓展了新思路。

該研究工作受到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科技部、河南大學等項目的資助。2019年,作物逆境適應與改良國家重點實驗室獲批,人才培養多措並舉、成效顯著,河南大學生命科學學院科研成果產出碩果纍纍,植物學和動物學ESI指數不斷攀升,師資結構持續優化,"引育並舉"引進國內外優秀人才,國際交流合作賡續拓展,社會影響和國際聲譽日益彰顯,生源質量大幅提升,依託專業服務社會特色鮮明,創新文化不斷凝練傳承,學院各項事業呈現出了蓬勃發展的良好態勢。

延伸閱讀:

張立新,男,博士生導師,教授,河南大學"傑出人才特區支持計劃"第二層次特聘教授,現任河南大學生命科學學院院長。1992年畢業於四川大學,獲理學學士學位,1997年畢業於蘭州大學,獲理學博士學位,同年進入芬蘭圖爾庫大學從事博士後研究。2000年-2018年,先後在中科院寒區旱區環境與工程研究所、蘭州大學和中科院植物研究所從事光合作用研究工作,2010年-2018年任中科院植物所副所長。2007年獲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資助。中國青年科技獎獲得者,茅以升科學技術獎-北京青年科技獎獲得者。主持多項國家級重點科技項目,其中國家重點基礎研究發展計劃(973)2項(首席科學家),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目2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國際合作項目1項。在Annual Review of Plant Biology, Nature Plants, Nature Communications, PNAS, Plant Cell等專業頂級期刊發表論文40餘篇。現任國際光合作用協會執委會委員,植物學會常務理事。Photosynthesis Research副主編,Advance in Photosynthesis and Respiration, Molecular Plant、Biochim Biophys Acta Bioenergitcs等刊物編委。研究方向:光合作用功能調控機理:包括葉綠體基因表達調控、光合膜複合物組裝、葉綠體信號轉導、光合作用環境調節等。

原素材來源:河南大學官網

相關焦點

  • 科學家發現相分離驅動葉綠體內蛋白分選的新機制
    高等植物的葉綠體是十億年前藍藻被真核生物吞噬後經內共生演化而來,共有3000個左右的蛋白,其中95%以上由核基因編碼。核基因編碼的葉綠體蛋白在細胞質中合成後,通過葉綠體內、外被膜和類囊體膜轉運通道運輸到葉綠體內的不同區域使葉綠體行使光合作用功能。
  • 科學家揭示葉酸ECF轉運蛋白結構和轉運機制
    4月14日,《自然》雜誌在線發表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植物生理生態研究所的最新研究進展,報導了來源於乳酸桿菌的能量耦合因子型(Energy Coupling Factor,ECF)葉酸轉運蛋白面向內(inward-facing)的晶體結構(見示意圖a),揭示了ECF轉運蛋白跨膜轉運葉酸的分子機制。葉酸參與細胞內眾多重要生化過程,包括DNA和胺基酸的合成。
  • 《自然》:美揭示神經元轉運蛋白分子運動機制
    《自然》:美揭示神經元轉運蛋白分子運動機制據美國物理學家組織網4月24日報導,美國科學家最近終於弄清楚了轉運蛋白分子的工作機制,研究發表在24日出版的《自然》雜誌上。科學家表示,新研究有望改進對精神疾病治療的效果,加深理解古柯鹼等神經藥物的作用原理。 轉運蛋白是內嵌於神經元細胞膜內的分子機器,其作用是調節神經細胞之間的信號傳導並循環利用神經遞質。
  • 河南大學張立新團隊發表葉綠體蛋白轉運和分選綜述文章
    近日,河南大學生命科學學院/作物逆境適應與改良國家重點實驗室張立新教授團隊在Trends in Cell Biology期刊發表了題為Protein Sorting within Chloroplasts的文章,系統總結和闡述了葉綠體蛋白轉運的研究進展
  • 揭示葡萄糖轉運蛋白GLUT3識別和轉運底物的分子機制
    清華大學顏寧研究組在《自然》發表論文揭示葡萄糖轉運蛋白GLUT3識別和轉運底物的分子機制清華新聞網7月16日電 7月15日,清華大學醫學院顏寧研究組在《自然》(Nature)在線發表題為《葡萄糖轉運蛋白識別與轉運底物的分子基礎》(Molecular Basis of ligand recognition and transport
  • 葡萄糖轉運蛋白GLUT3三維結構揭示
    原標題:葡萄糖轉運蛋白GLUT3三維結構揭示  科技日報北京7月16日電 (記者林莉君)繼在國際上獲得第一個人源葡萄糖轉運蛋白GLUT1的三維結構後,清華大學醫學院教授顏寧研究組再次解析出GLUT3的三維結構,清晰完整地展現了葡萄糖轉運蛋白工作的分子機理,為研製小分子腫瘤靶向藥物提供了直接結構依據。
  • 【新資】清華首次解析葡萄糖轉運蛋白結構
    清華大學醫學院顏寧教授研究組在世界上首次解析了人源葡萄糖轉運蛋白GLUT1的晶體結構,初步揭示其工作機制以及相關疾病的致病機理,在人類攻克癌症
  • Cell 新發現!一條連接細胞膜和葉綠體的信號傳遞途徑
    Cell 新發現!中科院上海逆境中心研究團隊揭示一條連接細胞膜和葉綠體的信號傳遞途徑責編 | 逸雲植物在生長發育過程中經常遭受各種威脅,包括病原體(例如病毒和細菌)的攻擊。在長期進化過程中,植物已形成一系列複雜且巧妙的機制來感知來自病原體的威脅信號,並產生相應的防禦反應,從而阻止或清除病原體入侵。這個過程包括植物對病原體信號的識別,並將信號傳遞到細胞內,最後激活和協調下遊防禦反應。植物對病原體信號的識別和響應發生在細胞膜上。
  • 醫學院李海濤課題組連續發文首次揭示組蛋白巴豆醯化特異識別機制
    醫學院李海濤課題組連續發文首次揭示組蛋白巴豆醯化特異識別機制 清華新聞網4月23日電 近日,清華大學醫學院李海濤研究團隊在國際知名學術期刊《分子細胞》和《細胞研究》分別發表題為「AF9 YEATS結構域在分子層面偶聯組蛋白巴豆醯化修飾和活躍轉錄」(Molecular Coupling of
  • 快訊:河南大學在國際頂級期刊《cell》上發表論文,祝賀!
    2020年3月12日,河南大學生命科學學院/作物逆境適應與改良國家重點實驗室張立新教授課題組及合作者在光合作用研究領域取得重要進展,在國際上首次提出並闡明了相分離驅動葉綠體內蛋白分選的新機制,推動了蛋白轉運機理的進一步深入,揭示了相分離的重要生理意義,而且對於探討葉綠體的生物發生、光合器官的建成和功能調節以及真核生物的起源和進化等都具有重要的意義
  • 生命學院戚益軍研究組報導葉綠體逆行信號調控擬南芥microRNA生成...
    該研究發現了葉綠體逆行信號可以調控擬南芥microRNA(miRNA)的生成,並揭示了該調控機制在擬南芥耐熱性獲得方面的重要作用。pri-miRNA)在細胞核內被Dicer-like 1 (DCL1)加工產生,與效應蛋白Argonaute1結合後通過切割靶標mRNA或抑制翻譯等方式調節基因表達。
  • Developmental Cell:葉綠體逆行信號調控擬南芥microRNA生成的重要...
    該研究發現了葉綠體逆行信號可以調控擬南芥microRNA(miRNA)的生成,並揭示了該調控機制在擬南芥耐熱性獲得方面的重要作用。miRNA是一類長約21個核苷酸的內源小RNA,它們從其前體(primary miRNA, pri-miRNA)在細胞核內被Dicer-like 1 (DCL1)加工產生,與效應蛋白Argonaute1結合後通過切割靶標mRNA或抑制翻譯等方式調節基因表達。葉綠體是植物細胞重要的細胞器。
  • 張立新團隊發現液液相轉換驅動葉綠體內蛋白分選
    研究人員確定了兩個擬南芥錨定蛋白重複蛋白STT1和STT2,它們專門介導葉綠體雙精氨酸易位(cpTat)途徑的蛋白到類囊體膜的分選。   STT1和STT2通過其C末端錨定蛋白結構域的相互作用形成獨特的異二聚體。cpTat底物與STT複合物N端固有無序區的結合引起液-液相分離。
  • 在世界上首次揭示人源葡萄糖轉運蛋白GLUT1的晶體結構
    清華大學顏寧研究組取得生命科學基礎研究重大突破 在世界上首次揭示人源葡萄糖轉運蛋白GLUT1的晶體結構  清華新聞網6月6日電(記者 顧淑霞)清華大學醫學院顏寧教授研究組在世界上首次解析了人源葡萄糖轉運蛋白GLUT1
  • ...課題組發文揭示神經外單胺轉運體作為脂肪細胞兒茶酚胺清除新機制
    清華藥學院陳立功課題組發文揭示神經外單胺轉運體作為脂肪細胞兒茶酚胺清除新機制清華新聞網1月22日電 1月17日,清華大學藥學院研究員陳立功課題組在《公共科學圖書館·生物學》(PLOS Biology)在線發表了題為《3型有機陽離子轉運蛋白作為一種新型脂肪細胞兒茶酚胺類物質運載途徑並介導白色脂肪棕色化過程
  • Cell:揭示線粒體ADP/ATP載體轉運ATP和ADP的分子機制
    2019年1月12日/生物谷BIOON/---在一項新的研究中,來自英國劍橋大學、東安格利亞大學、比利時弗蘭德斯生物技術研究所(VIB)和美國國家神經疾病與卒中研究所的研究人員發現了一種稱為線粒體ADP/ATP載體(mitochondrial ADP/ATP carrier)的關鍵轉運蛋白如何轉運三磷酸腺苷(ATP),即細胞的化學燃料
  • cell research報導鈷離子ECF轉運蛋白複合體的結構與機理
    ECF轉運蛋白是近年來發現的一類新型ABC內向轉運蛋白,結構上由膜內底物特異結合蛋白EcfS和一個由跨膜蛋白EcfT和兩個胞內ATP結合蛋白組成的能量耦合模塊(或ECF模塊)組成,分為能量耦合模塊專用型(Group-I)和共享型(Group-II)兩類(圖1a)。專用型每個EcfS蛋白使用專一的ECF模塊,共享型多個不同的EcfS蛋白共享同一個ECF模塊。
  • 中國科學家揭示囊泡介導非常規蛋白分泌的轉運途徑
    中國科學家揭示囊泡介導非常規蛋白分泌的轉運途徑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4/14 13:43:40 近日,清華大學葛亮課題組報導了一條囊泡介導非常規蛋白分泌的轉運途徑。
  • 郭玉松團隊揭示平面細胞極化核心蛋白從內質網輸出的分子機制
    PCP的建立受一組進化保守的PCP核心蛋白調控,包括跨膜蛋白Frizzled以及鈣粘蛋白EGF LAG七次跨膜G型受體家族成員(Celsr)【1】。新合成的跨膜的PCP核心蛋白沿著分泌轉運途徑被傳遞至質膜,而後在質膜上執行其生理功能。目前,調節PCP核心蛋白在分泌轉運途徑中的運輸的分子機制還大部分未知。
  • 柴繼傑課題組與合作者首次揭示植物TNL類抗病蛋白激活的分子機制
    柴繼傑實驗室去年的研究成果表明,來自擬南芥的CNL抗病蛋白ZAR1,識別效應蛋白後可以形成抗病小體 (Resistosome) (點擊查看:Science背靠背 | 柴繼傑/周儉民/王宏偉合作團隊首次發現植物抗病小體)。ZAR1抗病小體可能作為離子通道或者轉運通道引起ETI【3,4】,相比CNL,TNL的作用機制更為複雜。TNL的N端TIR結構域具有NAD+水解酶活性(NADa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