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立新團隊發現液液相轉換驅動葉綠體內蛋白分選

2021-01-09 科學網

張立新團隊發現液液相轉換驅動葉綠體內蛋白分選

作者:

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3/13 13:05:09

 

中國科學院植物研究所張立新團隊發現,液液相轉換驅動葉綠體內蛋白分選。相關論文於2020年3月12日在線發表於國際學術期刊《細胞》。

研究人員確定了兩個擬南芥錨定蛋白重複蛋白STT1和STT2,它們專門介導葉綠體雙精氨酸易位(cpTat)途徑的蛋白到類囊體膜的分選。

 

STT1和STT2通過其C末端錨定蛋白結構域的相互作用形成獨特的異二聚體。cpTat底物與STT複合物N端固有無序區的結合引起液-液相分離。

 

STT低聚物的多價性質對於相分離至關重要。STT-Hcf106相互作用能夠逆轉相分離,並有助於貨物蛋白靶向和跨類囊體膜轉運。

 

因此,相分離液滴的形成是葉綠體內蛋白分選的新機制。這些發現突出了相分離調節細胞器生成的保守機制。

 

據介紹,在真核細胞中,細胞器的產生對於細胞功能和細胞存活至關重要。光合作用能夠把二氧化碳和水合成為有機物,並放出氧氣。

 

葉綠體是植物光合作用場所,具有複雜內部膜網絡。葉綠體是由光合細菌共生演變而來的,在光合作用及其他多種重要生理過程中發揮著關鍵性的作用。

 

葉綠體具有半自主性,95%葉綠體蛋白是由核基因編碼的,在胞質中合成為前體後,通過葉綠體外被膜和內被膜上的轉運通道將蛋白質轉入葉綠體的不同區域才能使葉綠體行使光合功能。

 

然而,核內編碼的葉綠體蛋白如何跨過擁擠的基質遷移到類囊體膜,並精確地靶定到特異性類囊體膜複合物的分子機制尚不清楚。

 

更多閱讀

 

 

張立新

,中國科學院植物研究所研究員。

主要研究工作:1.光合膜複合物生成和降解的分子機理。從突變體篩選和蛋白質互作等方法篩選光合膜複合物生成和降解的調控因子,研究重要調控蛋白的作用方式和作用機制,進而闡釋其相互作用的調控機理。2.質核信號轉導機理。研究葉綠體與細胞核之間信號傳導的本質,以及葉綠體信號調控光合作用的分子機理,並探討質核信號在植物生長發育中作用。(據中國科學院植物研究所網站)

 

附:英文原文

Title: Liquid-Liquid Phase Transition Drives Intra-chloroplast Cargo Sorting

Author: Min Ouyang, Xiaoyi Li, Jing Zhang, Peiqiang Feng, Hua Pu, Lingxi Kong, Zechen Bai, Liwei Rong, Xiumei Xu, Wei Chi, Qiang Wang, Fan Chen, Congming Lu, Jianren Shen, Lixin Zhang

Issue&Volume: 2020-03-12

Abstract: In eukaryotic cells, organelle biogenesis is pivotal for cellular function and cellsurvival. Chloroplasts are unique organelles with a complex internal membrane network.The mechanisms of the migration of imported nuclear-encoded chloroplast proteins acrossthe crowded stroma to thylakoid membranes are less understood. Here, we identifiedtwo Arabidopsis ankyrin-repeat proteins, STT1 and STT2, that specifically mediate sorting of chloroplasttwin arginine translocation (cpTat) pathway proteins to thylakoid membranes. STT1and STT2 form a unique hetero-dimer through interaction of their C-terminal ankyrindomains. Binding of cpTat substrate by N-terminal intrinsically disordered regionsof STT complex induces liquid-liquid phase separation. The multivalent nature of STToligomer is critical for phase separation. STT-Hcf106 interactions reverse phase separationand facilitate cargo targeting and translocation across thylakoid membranes. Thus,the formation of phase-separated droplets emerges as a novel mechanism of intra-chloroplastcargo sorting. Our findings highlight a conserved mechanism of phase separation inregulating organelle biogenesis.

DOI: 10.1016/j.cell.2020.02.045

Source: https://www.cell.com/cell/fulltext/S0092-8674(20)30222-1

Cell:《細胞》,創刊於1974年。隸屬於細胞出版社,最新IF:36.216

相關焦點

  • 科學家發現相分離驅動葉綠體內蛋白分選的新機制
    高等植物的葉綠體是十億年前藍藻被真核生物吞噬後經內共生演化而來,共有3000個左右的蛋白,其中95%以上由核基因編碼。核基因編碼的葉綠體蛋白在細胞質中合成後,通過葉綠體內、外被膜和類囊體膜轉運通道運輸到葉綠體內的不同區域使葉綠體行使光合作用功能。
  • 河南大學張立新團隊發表葉綠體蛋白轉運和分選綜述文章
    來源 | 河南大學近日,河南大學生命科學學院/作物逆境適應與改良國家重點實驗室張立新教授團隊在Trends in Cell Biology期刊發表了題為Protein Sorting within Chloroplasts的文章,系統總結和闡述了葉綠體蛋白轉運的研究進展,並對未來該領域研究提出展望。
  • 張立新:植物「捕光者」—新聞—科學網
    「十年磨一劍」,張立新很欣慰,「研究隊伍越來越壯大,我國光合作用基礎和應用研究的國際地位和競爭力得到了大幅提升。」 經過10年的合作攻關,研究團隊在光合作用體系光合膜複合物光能高效吸收、傳遞和轉化的機制,葉綠體體系高效利用光能的分子機制,光合碳同化C3、C4關鍵酶活性調控機理以及光呼吸關鍵酶的調控機理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理論突破成果。
  • 《Cell》雜誌發文,河大在國際上首次揭示葉綠體蛋白轉運新機制!
    2020年3月12日,河南大學生命科學學院/作物逆境適應與改良國家重點實驗室張立新教授課題組及合作者在光合作用研究領域取得重要進展,在國際上首次提出並闡明了相分離驅動葉綠體內蛋白分選的新機制,推動了蛋白轉運機理的進一步深入
  • 溶酶體、液泡、葉綠體等八種細胞器的結構和功能
    核糖體蛋白分子主要分布在核糖體的表面,而rRNA則位於內部,二者靠非共價鍵結合在一起。在真核細胞中很多核糖體附著在內質網的膜表面,成為附著核糖體。在原核細胞的細胞膜內側也常有附著核糖體。還有些核糖體不附著在膜上,而呈游離狀態,分布在細胞質基質內,稱為游離核糖體。附著核糖體和游離核糖體所合成的蛋白質種類不同,但核糖體的結構和化學組成是完全相同的。
  • 分合之間藏「玄機」:我國科學家揭示蛋白異常「液液相分離」導致人類發育性疾病新機制
    中科院上海有機所生物與化學交叉研究中心研究員 朱繼東與研究員 劉聰團隊合作首次發現了非受體酪氨酸磷酸酶SHP2在人類發育性疾病如努南綜合症和豹皮綜合症中的基因突變能夠導致SHP2蛋白的異常液液相分離,並將野生型SHP2蛋白招募至相分離體系中,激活SHP2的磷酸酶活性和下遊的MAPK信號通路,解答了為何努南綜合症和豹皮綜合症中不同類別的SHP2突變卻導致相似臨床表型的分子機制,並為小分子藥物治療與
  • Nature:液-液相分離直接控制自噬機制
    2020年2月17日訊/生物谷BIOON/---在一項新的研究中,來自日本微生物化學研究所、東京工業大學、東京大學、金澤大學和日本理化學研究所的研究人員發現一種通過液-液相分離(liquid-liquid phase separation)聚集Atg蛋白的液體狀凝聚物(liquid-like condensate,即液滴,liquid droplet
  • 上海科學家在蛋白質液液相分離領域取得突破 為小分子藥物治療提供新策略
    MAPK信號通路 採訪對象供圖新民晚報訊(記者 郜陽)生物大分子(蛋白質和RNA)的液液相分離(LLPS)是近幾年來國際生命科學領域的一個新興熱點。中國科學院上海有機化學研究所生物與化學交叉研究中心朱繼東課題組與劉聰課題組合作,首次發現了非受體酪氨酸磷酸酶SHP2在人類發育性疾病,如努南症候群和豹皮症候群中的基因突變能夠導致SHP2蛋白的異常液液相分離,並將野生型SHP2蛋白招募至相分離體系中,激活SHP2的磷酸酶活性和下遊的MAPK信號通路
  • 液-液相分離促進形成皮膚屏障
    液-液相分離促進形成皮膚屏障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3/23 13:21:59 在近日,美國洛克菲勒大學Elaine Fuchs及其課題組的最新研究發現液-液相分離促進皮膚屏障的形成
  • 科學網—「人工葉綠體」讓光合磷酸化更高效
    那麼,植物究竟是如何實現從光能到化學能的轉換呢? 綠色植物光合作用發生在植物細胞中的葉綠體,具體分為兩個階段:光反應階段與暗反階段。其中,光反應發生在葉綠體的類囊體膜結構,利用二氧化碳與水在光照條件下為暗反應提供必需物質;暗反應則發生在葉綠體基質中,利用光反應產物即可生成葡萄糖,完成了碳的固定,用以供給生命,即將無機物轉變成了有機物。
  • :液-液相分離介導的肽超分子組裝成核-生長新機制
    儘管已有相關的理論研究發現,成核可以通過經典的單步成核或者由亞穩相參與的兩步成核來實現。然而,超分子成核是一個涉及分子團簇的形成及多級結構演化的動態過程,難以通過傳統的手段對其進行表徵和監測。因此,對超分子納米纖維成核早期階段分子機制及其在後續生長中作用的研究仍然是一大挑戰。
  • 專家點評Cell Research丨中山大學團隊發現新的外泌體通路
    確實,研究團隊進一步通過敲降ESCRT組分Hrs和Tsg101,以及相關蛋白Alix,證明它們不參與RAB31Q65L驅動的EGFR外泌體的形成。因此,研究團隊提出激活型RAB31標記並控制一條ESCRT非依賴的外泌體通路。
  • Nature:液-液相分離調控染色質泛素化修飾
    染色體是遺傳信息的載體,漂浮在水、蛋白、核酸和其他分子的海洋中,這些分子全都參與無數同時發生的反應。這些反應的主要目標是在正確的時間和地點開啟和關閉基因。這個過程稱為基因調節,可讓腦細胞的外觀和行為不同於肌肉細胞或肝細胞。生物學上的一個關鍵問題是它是如何工作的,換句話說,特定的蛋白如何聚集在特定的基因上以開啟和關閉它。
  • 科研前沿 | 生物學中的液-液相分離:機制、功能和疾病長篇綜述
    生物大分子(蛋白質和RNA)的液-液相分離(Liquid-liquid phase separation, LLPS)是近幾年來國際生命科學領域的一個新興熱點。異常的相分離和過渡與多種人類疾病如神經退行性疾病和癌症有因果關係。這篇綜述總結了最近LLPS在各種生物學途徑和疾病中的作用方面的主要進展。
  • ...肌醇多磷酸激酶IPMK抑制轉錄因子TFEB的液-液相分離調控自噬...
    液相分離,進而調控自噬活性和溶酶體產生的機制。進一步研究發現,IPMK對自噬活性的調控依賴於轉錄因子TFEB的活性。敲減TFEB能夠抑制IPMK敲除細胞中異常增強的自噬活性和增多的溶酶體。TFEB是調控自噬-溶酶體通路相關基因的關鍵轉錄因子,目前已發現多種信號通路通過影響TFEB的磷酸化水平,來控制其入核轉運進而調控自噬。然而,IPMK敲除不影響TFEB的磷酸化和入核水平。
  • 科學網—玻璃形成合金液體獲證存在液液相變
    本報訊(記者彭科峰)近日,華中科技大學柳林團隊、中科院物理所汪衛華團隊等利用國家脈衝強磁場科學中心的高溫核磁共振平臺,
  • BMC Microbiology:一種葉綠體蛋白可調節大腸桿菌分裂極性
    一個在植物中對葉綠體正確分裂至關重要的蛋白能夠在細菌細胞中起類似的作用。擬南芥(Arabidopsis thaliana)Min蛋白(AtMinD)定位於大腸桿菌細胞的極區以保持細胞分裂能夠發生在正確的中央位置,但是,與大腸桿菌中的同源物不同,AtMinD不會發生擺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