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MC Microbiology:一種葉綠體蛋白可調節大腸桿菌分裂極性

2021-01-11 生物谷

一個在植物中對葉綠體正確分裂至關重要的蛋白能夠在細菌細胞中起類似的作用。擬南芥(Arabidopsis thaliana)Min蛋白(AtMinD)定位於大腸桿菌細胞的極區以保持細胞分裂能夠發生在正確的中央位置,但是,與大腸桿菌中的同源物不同,AtMinD不會發生擺動。

大腸桿菌細胞的確保在中央區分裂的功能取決於Min蛋白(MinC, D 及 E)。MinE從細胞的中間擺動到某一個極區或另外一個極區,並同時驅動著MinCD複合體與其同行。MinCD複合體能夠防止FtsZ在極區的聚合,但它在細胞的中線(FtsZ的環狀構成在此導致了細胞的分裂)卻沒有這種防止的作用。

首都師範大學何奕昆小組在大腸桿菌細胞中表達了擬南芥的MinD 基因 (AtMinD),這些細胞中原先的MinD 和MinE基因是闕如的。令人驚奇的是,這一大腸桿菌HL1變異株(MinDE)的微小細胞表型竟然被植物的AtMinD基因挽救了下來,即便動態的MinE蛋白並不存在。Arabidopsis 的同源物AtMinD與其大腸桿菌中的對應物的功能不同,因為它不會在其兩極之間擺動,而是定位在大腸桿菌細胞的極部的尖端(puncta)。科學家們接著顯示,植物AtMinD的解救作用需要大腸桿菌的MinC,而AtMinD是與大腸桿菌的MinC在這些尖端進行結合的。這是另外一個不尋常的發現,因為當Arabidopsis(以及其它植物)編碼細菌MinD 和 MinE的質體同源物的時候,MinC或是闕如,或是已經趨異至無法識別的程度。

該研究團隊的一位成員Yikun He 說:「大腸桿菌HL1突變株(MinDE)與AtMinD之間的互補以及這一互補需要有大腸桿菌的MinC表明,MinD的功能在細菌和植物中是得到保守的。但是,這種互補性無需有大腸桿菌MinE的存在表明,AtMinD可能有某些與大腸桿菌MinD不同的某些特徵。」

AtMinD究竟是為什麼以及如何定位在大腸桿菌細胞的極區仍然不清楚,但是一種可能性是它具有與Bacillus subtilis (或譯:枯草桿菌)中所發現的相似的某種機制。在這種細菌中,MinCD 蛋白定位在其極區而且沒有擺動,其細胞內也沒有MinE。然而,另外一種叫做DivIVA的蛋白質將MinCD與細胞極拴在了起來,防止了細胞在其極端處發生分裂。

葉綠體起源於藍菌,這些藍菌殖生於原始的植物細胞中,而植物中MinD、 MinE 和 FtsZ 基因的保守性已經成為其功能保守的一個指針。但是,令人感到意外但又興奮的是,人們發現植物的MinD可以與細菌的MinC協作,將大腸桿菌從擺動型轉變成為一種有著Bacillus類作用機制的細菌。這一發現為人們開啟了探索在細菌和植物中Min功能的新的途徑。(生物谷Bioon.com)

生物谷推薦原始出處:

BMC Microbiology 2009, 9:101doi:10.1186/1471-2180-9-101

A plant MinD homologue rescues Escherichia coli HL1 mutant (Delta MinDE) in the absence of MinE

Min Zhang , Yong Hu , Jingjing Jia , Hongbo Gao  and Yikun He

Background

In E. coli, the Min operon (MinCDE) plays a key role in determining the site of cell division. MinE oscillates from the middle to one pole or another to drive the MinCD complex to the end of the cell. The MinCD complex prevents FtsZ ring formation and the subsequent cell division at cell ends. In Arabidopsis thaliana, a homologue of MinD has been shown to be involved in the positioning of chloroplast division site.

Results

To learn whether the MinD homologue in plants is functional in bacteria, AtMinD was expressed in E. coli. Surprisingly, AtMinD can rescue the minicell phenotype of E. coli HL1 mutant (Delta MinDE) in the absence of EcMinE. This rescue requires EcMinC. AtMinD was localized to puncta at the poles of E. coli cells and puncta in chloroplasts without oscillation. AtMinD expressed in the HL1 mutant can cause a punctate localization pattern of GFP-EcMinC at cell ends. Yeast two hybrid and BiFC analysis showed that AtMinD can interact with EcMinC.

Conclusions

Similar to the AtMinD in Bacillus subtilis, AtMinD is localized to the polar region in E. coli and interacts with EcMinC to confine EcFtsZ polymerization and cell division at the midpoint of the cell.

相關焦點

  • 一種蛋白可使細胞分裂停止而生長繼續
    據每日科學網近日報導,美國亞利桑那州立大學生物設計研究所的約翰·查普特和他的同事,將實驗室製造的人工合成蛋白質(DX)植入大腸桿菌細胞,發現DX蛋白質能與細胞內的ATP分子結合,使細胞分裂停止,但細胞仍在繼續生長。該研究對於了解能躲避抗生素的病原體行為提供了新方法。相關研究成果刊登在《美國化學學會化學生物學》雜誌網站上。
  • 基因敲除大腸桿菌的代謝通量分析-源井生物
    大多數的大腸桿菌菌株是無害的,但某些血清型可導致宿主食物嚴重中毒,有時還會因食物汙染而召回產品。無害的細菌菌株是正常腸道菌群的一部分,可以通過產生維生素K2並防止病原菌在腸道內定殖而具有共生關係,從而使宿主受益。大腸桿菌通過糞便排洩。在有氧條件下,該細菌在新鮮糞便中大量生長3天,但隨後緩慢減少。
  • 科學網—轉基因大腸桿菌可協助清除環境汞汙染
    藉助生物工程技術,科學家將一種細菌「改造」出親汞特性,希望藉助這種轉基因細菌幫助消除環境中的汞汙染。
  • Nature子刊 | 膳食來源的半乳糖醛酸調節腸出血性大腸桿菌和羅迪檸檬酸桿菌的毒力和腸道菌落
    已有研究顯示,蔗糖、半乳糖醛酸和葡萄糖醛酸的分解代謝嚴重影響EHEC(腸出血性大腸桿菌)的定殖,但ECEH和檸檬酸桿菌如何受半乳糖醛酸的調控知之甚少。方法:本文利用lamdba-red誘變技術構建EHEC突變株∆exuR和∆uxaC,利用RNA測序、螢光劑肌動蛋白染色、蛋白印跡、體外競爭試驗、檸檬酸桿菌感染試驗以及組織病理切片,研究了半乳糖醛酸對ECEH以及檸檬酸桿菌的調控作用。結果:腸出血性大腸桿菌和檸檬酸桿菌感應半乳糖醛酸,以成功感染哺乳動物。
  • Nature | 繪製大腸桿菌的功能性蛋白質組景觀
    首先,作者對121株大腸桿菌(大多數是來自Keio library的單基因缺失突變體)完成二維熱蛋白質組分析(2D-TPP),利用化學遺傳學數據以選擇突變體來幹擾不同的細胞過程。接下來,為了深入了解必需蛋白質熱穩定性變化的後果,作者使用CRISPRi降低不同遺傳背景下FtsK(一種細胞分裂DNA移位酶)和ParC(拓撲異構酶IV的亞基)的水平,僅輕微影響野生型細胞的生長,然而細胞不能耐受在熱穩定性受到影響的突變體中必需蛋白的消耗。這些數據提示細胞可以維持高水平的必需蛋白以緩衝它們在不同條件下的活性變化,這種必需和非必需基因的合成致死性可以為組合藥物治療提供新的途徑。
  • 一束光如何「馴化」大腸桿菌
    「聽話」的大腸桿菌 選擇大腸桿菌的原因,是因為它的生物膜是目前研究得最清楚的模式微生物,其基因和分泌機制都已經被闡述,並且已有的工作已經證明其基因可以被編輯。 「大腸桿菌生物被膜的主要成分是捲曲纖毛纖維,其主要成分是通過大腸桿菌分泌的CsgA蛋白亞基自組裝而成。」鍾超在接受《中國科學報》記者採訪時解釋說。
  • 不起眼的大腸桿菌,也能是救命的超級英雄
    圖片來源:salk.edu造就「鼠堅強」的大腸桿菌正常狀態下,我們的身體能夠以一種平衡而精確的方式運轉。而當疾病出現時,這種精確的運轉會被打破,出現錯誤。在大多數情況下,人們的身體能夠及時糾正這些錯誤。但在某些情況下——比如癌症和長期的炎症——失衡的代謝並不能迅速回復正常。
  • Nature :能被大腸桿菌轉位的一種蛋白的結構被確定
    大腸桿菌的致病菌種將很多蛋白轉位進宿主細胞中,以促進其毒性。這些蛋白中的其中一個(來自大腸桿菌O157:H7的EspG)的結構,已在與兩個宿主酶形成的一個複合物中被確定,其機制也已被弄清。這些結構揭示了EspG是怎樣通過在膜細胞器上的囊泡萌芽反應期間有針對性地識別宿主ARF6酶的與GTP結合的活性狀態來破壞內膜運輸通道的。
  • Nature:抑制大腸桿菌毒性的「秘密武器」已揭秘,新的抗生素還會遠嗎?
    大腸桿菌是人和動物腸道內的一種寄生菌,是否致病主要看大腸桿菌的類型。從結構上來說,大腸桿菌具有兩個截然不同的膜:內膜和外膜。內膜是磷脂雙分子層,而外膜是不對稱的,單層磷脂形成內表面,脂多糖(LPS)襯在外表面上。LPS可以保護大腸桿菌免受哺乳動物宿主腸道中的抗生素傷害。
  • 構建出僅使用61個密碼子的大腸桿菌
    2019年5月20日訊/生物谷BIOON/---在一項新的研究中,來自英國劍橋大學的研究人員利用他們在實驗室合成的基因組替換了大腸桿菌的基因。相關研究結果於2019年5月15日在線發表在Nature期刊上,論文標題為「Total synthesis of Escherichia coli with a recoded genome」。
  • 如何用LB培養基培育出大腸桿菌?
    而在20世紀中葉,有科學家發現,一些特殊的血清型的大腸桿菌對任何動物有致病性,特別是嬰兒和幼禽獸,會對他們造成嚴重的腹瀉和敗血症。但它只是一種普通的原核生物,可分為六種類別。大腸桿菌周生鞭毛長,能運動且無芽孢。同時還能發酵多種糖類產酸、產氣,是很常見的人和動物腸道中的棲居菌類。
  • 白凡課題組揭示大腸桿菌鞭毛生長新機制
    在該文中,研究人員首次實現了對大腸桿菌周生鞭毛生長的實時動態螢光成像,深入探究鞭毛的組裝過程。該研究發現,同一長度的大腸桿菌鞭毛,其生長速率會呈現較大差異,而這種差異來自於鞭毛組裝過程中的停滯。通過進一步的實驗和數學模型,論文揭示了大腸桿菌胞質內鞭毛亞基蛋白的供應不足會引起鞭毛生長過程中的停滯,這項研究對於理解細菌蛋白的胞外運輸和組裝具有重要意義。
  • 植物酵素對大腸桿菌的抑制作用!
    大腸桿菌最早是由Escherich於1885年發現的, 大腸桿菌屬於人和動物體內的共生菌,也是條件性致病菌。大腸桿菌為革蘭氏陰性菌,可導致多種動物疾病,甚至威脅到機體生命健康。 大腸桿菌是主要存在於消化系統中的細菌,大部分是老實的有益菌,不用擔心。
  • 與菌共舞在浩瀚宇宙 | BMC Microbiology
    Singh†, Daniela Bezdan†, Aleksandra Checinska Sielaff, Kevin Wheeler, Christopher E.utm_source=other&utm_medium=other&utm_content=null&utm_campaign=BSCN_2_DD_Sciencenet_Article 微信連結:https://mp.weixin.qq.com/s/RQT6-5Uq8gPMgHqSCwW8mg 最近發表在BMC Microbiology
  • 重組蛋白純化策略
    BL21(DE3), Rosetta(DE3)等大腸桿菌表達系統這些菌株都敲除了蛋白酶,並溶源了噬菌體DE3。DE3是的一種衍生λ噬菌體,帶有噬菌體21抗性區和 lacI基因,lacUV5啟動子,以及 T7 RNA聚合酶基因。這一區段被插入int基因,因此阻止了DE3在沒有輔助噬菌體時整合到染色體上或從染色體切出。
  • 基因改良細菌成「藝術家」:大腸桿菌製作彩色圖案
    基因改良細菌成「藝術家」:大腸桿菌製作彩色圖案2017-06-03 12:04出處/作者:新浪科技整合編輯:黑目責任編輯:廖俊輝這項最新研究發表在《自然化學生物學》雜誌上,美國麻省理工學院研究人員使用18種基因的合成網絡連線大腸桿菌,可使大腸桿菌探測並響應紅色、綠色和藍色。一旦在這些顏色下刺激,這種基因環路將激活和刺激細菌製造相應的色素或者螢光蛋白,之後細菌墊將培養皿轉變成為畫板,形成鮮豔美麗的圖案。
  • 科學家培養新型大腸桿菌 可將二氧化碳轉化為自身能量
    科學家培養新型大腸桿菌 可將二氧化碳轉化為自身能量 來源:網易科技 • 2019-12-04 15:38:03
  • 拉肚子都怪大腸桿菌?其實你錯怪它了
    大腸桿菌細胞呈短杆狀,約2微米長,在有氧和無氧環境中都能進行呼吸作用。它是一種革蘭氏陰性菌,經過革蘭氏染色後在光學顯微鏡下呈紅色。許多人可能因此產生一種錯覺:大腸桿菌非常危險,如果吃下這些不安全的食品,大腸桿菌將直接導致人腹瀉。在這裡我要為大腸桿菌平反昭雪。
  • 拉肚子都怪大腸桿菌?其實你錯怪它了!
    圖片:antares除了皮卡鵲,還有一種生物的拉丁文學名,仿佛開啟密洞的「芝麻開門」,在脫口而出時總能讓所(shēng)有(wù)人(gǒu)心領神會。這,就是Escherichia coli(E. coli)——大腸桿菌。放大10961倍後,掃描電鏡下的大腸桿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