藉助生物工程技術,科學家將一種細菌「改造」出親汞特性,希望藉助這種轉基因細菌幫助消除環境中的汞汙染。
工業排放、金礦開採等人類活動極易給水和土壤環境造成汞汙染。經由食物鏈,特定地區的汞汙染威脅人類健康,而現有清除環境汞汙染的方法成本異常高昂。
美國泛美波多黎各大學一個生物工程研究團隊向一種埃希氏大腸桿菌內注入兩種「親汞」基因。兩種基因轉入埃希氏大腸桿菌體內後,分別生成一種名為金屬硫蛋白的蛋白質和一種名為多磷酸鹽激酶的生物酶。
金屬硫蛋白和多磷酸鹽激酶可有效固定進入大腸桿菌體內的金屬物質,防止細胞中毒。
而後,研究者將兩種轉基因埃希氏大腸桿菌置入含有高劑量汞的營養液,結果發現,生成多磷酸鹽激酶的轉基因大腸桿菌的抗汞能力是普通大腸桿菌的16倍,而生成金屬硫蛋白的轉基因大腸桿菌的這一倍率則高達24倍。
在營養液內存活5天後,兩種轉基因大腸桿菌「吞噬」大約八成環境中的汞。
法新社8月16日援引研究團隊的話報導,這種轉基因大腸桿菌有望成為消除環境汞的新工具。儘管眼下團隊尚未評估實際運用時的成本,但應當大大低廉於現有清除環境汞汙染技術每千克10萬美元至15萬美元的耗費。
更多閱讀
特別聲明:本文轉載僅僅是出於傳播信息的需要,並不意味著代表本網站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站轉載使用,須保留本網站註明的「來源」,並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轉載或者聯繫轉載稿費等事宜,請與我們接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