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腸桿菌為光合作用研究創造絕佳環境

2020-09-23 科技工作者


康奈爾大學植物分子生物學、遺傳學和植物生物學教授Maureen Hanson(左一)和助理研究員Myat Lin(右一)

美國康奈爾大學的科學家們設計了一種關鍵植物酶,並將其引入大腸桿菌中進行實驗。這種方法為研究如何加快光合作用並提高作物產量創造了絕佳實驗環境。相關研究近日發表在《自然植物》雜誌上。

科學家們已經知道:加速光合作用過程可以提高作物產量。植物通過光合作用將二氧化碳(CO2)、水和光轉化為氧氣,並最終轉化為蔗糖。

本次研究中,研究人員把重點放在Rubisco上——一種參與二氧化碳中碳固定並使其生成蔗糖的酶。這種酶有時會與CO2以及空氣中的氧氣混合發生催化反應,產生有毒副產物並造成能量浪費,從而使光合作用效率低下。

美國康奈爾大學植物分子生物學、遺傳學和植物生物學教授Maureen Hanson說:「我們希望Rubisco可以不與氧氣相互作用,並且更高效地『工作』。」

為實現這一目標,研究人員從菸草植物中提取Rubisco並將其編輯引入大腸桿菌,進行測試。由於細菌繁殖非常迅速,研究人員可以在第二天就獲得測試結果。但若把新型突變Rubisco引入植物,必須等上數月才能得到結果。

最初,另一小組也曾試圖將菸草Rubisco引入大腸桿菌,但他們發現這種酶在大腸桿菌中的表達很弱。在植物中,Rubisco由8個大亞基和8個小亞基組成,單個基因編碼大亞基,但許多基因共同編碼小亞基。複雜的酶組裝過程和植物中酶的多種形態令Rubisco相關實驗困難重重。

在論文第一作者、博士後助理研究員Myat Lin的帶領下,研究人員得以成功將這一過程分解,並使單一類型的大亞基和小亞基同時在大腸桿菌中表達,藉以了解酶的特性。

最終,他們在大腸桿菌中獲得了期盼中的酶表達,這種酶表達與在植物株內的表達相符。他們還發現,毛狀體(植物葉子上的微毛)中的Rubisco亞基比其他葉細胞亞基都更高效。

Hanson說:「我們現在可以利用大腸桿菌設計新的植物Rubisco,並評估酶的作用效果。之後我們可以將改進後的酶應用到作物中,提高產量。」

編譯:小貝

審稿:西莫

責編:陳之涵

期刊來源:《自然植物》

期刊編號:2055-026X

原文連結:https://www.eurekalert.org/pub_releases/2020-09/cu-ecb092120.php

中文內容僅供參考,一切內容以英文原版為準。轉載請註明來源。

相關焦點

  • 光合作用研究,大腸桿菌創造出了絕佳的環境
    這種方法為研究如何加快光合作用並提高作物產量創造了絕佳實驗環境。相關研究近日發表在《自然植物》雜誌上。科學家們已經知道:加速光合作用過程可以提高作物產量。植物通過光合作用將二氧化碳(CO2)、水和光轉化為氧氣,並最終轉化為蔗糖。本次研究中,研究人員把重點放在Rubisco上——一種參與二氧化碳中碳固定並使其生成蔗糖的酶。
  • 一束光如何「馴化」大腸桿菌
    「聽話」的大腸桿菌 選擇大腸桿菌的原因,是因為它的生物膜是目前研究得最清楚的模式微生物,其基因和分泌機制都已經被闡述,並且已有的工作已經證明其基因可以被編輯。 「大腸桿菌生物被膜的主要成分是捲曲纖毛纖維,其主要成分是通過大腸桿菌分泌的CsgA蛋白亞基自組裝而成。」鍾超在接受《中國科學報》記者採訪時解釋說。
  • 保障太空人健康之對太空中大腸桿菌的研究
    然而太空環境因素複雜,微重力、高真空、強輻射等因素都可能誘導大腸桿菌發生基因突變,進而影響其生物學性狀及代謝水平,地面相同的抗菌素或相同劑量的抗菌素達不到以往的治療效果。因此有必要分析研究太空環境對大腸桿菌代謝的影響。
  • 全球首次:科學家創造出人工基因組合成的大腸桿菌
    有史以來第一次,科學家創造出了一個純粹人造基因組的生物體,這標誌著人類實現了自然界遺傳密碼的徹底重新編寫。根據《自然》雜誌5月16日發布的最新論文顯示,英國劍橋大學MRC分子生物學實驗室的賈森·欽(Jason Chin)教授與其同事重新編碼了一個大腸桿菌菌株的全部基因組。
  • 科學網—轉基因大腸桿菌可協助清除環境汞汙染
    藉助生物工程技術,科學家將一種細菌「改造」出親汞特性,希望藉助這種轉基因細菌幫助消除環境中的汞汙染。
  • 大腸桿菌竟然可以抵抗輻射,空間站新科技
    目前,在國際空間站開展的科研實驗中,科學家們使用改造的特殊儀器成功培育了大腸桿菌,該菌可以抵禦太空失重缺氧環境,尤其是在高輻射的條件下也能生長,對人類研究生物細胞機理提供了新材料。大腸桿菌與人類的生活比較密切,大量存在於人和動物體的腸道內,在顯微鏡下觀察多呈現出棒狀或者杆狀結構,因此得名大腸桿菌,屬於正常的寄生菌群。
  • 義大利研究小組大腸桿菌還原了世界名畫作
    用細菌繪蒙娜麗莎(資料圖)義大利一個研究小組竟然用大腸桿菌還原了世界名畫作該研究小組除了還原《蒙娜麗莎》外還利用細菌繪製了科學家愛因斯坦和達爾文的肖像畫。網絡圖據悉,他們選擇素材時選擇這三個人物也不是偶然的,選擇《蒙娜麗莎》是因為它容易大眾辨認,利用被大眾接受,而愛因斯坦、達爾文則象徵著研究的意義
  • 植物酵素對大腸桿菌的抑制作用!
    大腸桿菌最早是由Escherich於1885年發現的, 大腸桿菌屬於人和動物體內的共生菌,也是條件性致病菌。大腸桿菌為革蘭氏陰性菌,可導致多種動物疾病,甚至威脅到機體生命健康。 大腸桿菌是主要存在於消化系統中的細菌,大部分是老實的有益菌,不用擔心。
  • 科學家培養新型大腸桿菌 可將二氧化碳轉化為自身能量
    最近科學家們就成功為大腸桿菌更換了「食物口味」。根據發表在《細胞》雜誌上的一篇新論文,以色列魏茨曼科學研究所的科學家已經培育出一種以二氧化碳為食的大腸桿菌。這種細菌通常更喜歡糖或者說葡萄糖,但實驗室培育的菌株在產生可用於生物燃料的物質時,將二氧化碳轉化為自身的能量。目前,有幾種大腸桿菌已經被用來製造生物燃料,但它們通常以糖為食,而且糖不是一種豐富的物質。
  • 港科大破解大腸桿菌素致癌機制 有助推動大腸癌研究
    新華社香港9月17日電(記者張雅詩)香港科技大學17日宣布,該校研究團隊破解了人類體內大腸桿菌釋放的「大腸桿菌素-645」引致大腸癌的機制,有助推動預防大腸癌的研究。  據科大研究人員介紹,雖然人類腸道中的大腸桿菌可以幫助消化食物和調節免疫系統,但它們產生的大腸桿菌素是一種基因毒性化合物,能破壞真核細胞中脫氧核糖核酸(DNA)的雙螺旋結構,增加患上大腸癌的風險。由於這種化合物濃度低、狀態不穩定以及生物合成反應路徑過於複雜,科學家一直難以將它複製並找出它損害DNA的機制。
  • 大腸桿菌基因組就這樣被改寫了
    「重新編碼」基因組的大腸桿菌,在培養基上生長。在倫敦郊外Jason Chin的實驗室中,一群大腸桿菌在撒有營養的肉湯的塑料小盤子裡快樂地吃喝、幸福地繁殖、自由地呼吸著,它們看上去很普通。但它們與地球上的其他生物有著本質的不同。科學家們對這群大腸桿菌的基因進行了重新編輯,獲得了有史以來最廣泛的「重新編碼」基因組。
  • 拉肚子都怪大腸桿菌?其實你錯怪它了
    經過重新分類,後來的研究者為了紀念埃希,將這種菌重新命名為 Escherichia coli,中文名為大腸埃希氏菌或者大腸桿菌。許多人可能因此產生一種錯覺:大腸桿菌非常危險,如果吃下這些不安全的食品,大腸桿菌將直接導致人腹瀉。在這裡我要為大腸桿菌平反昭雪。
  • 拉肚子都怪大腸桿菌?其實你錯怪它了!
    經過重新分類,後來的研究者為了紀念埃希,將這種菌重新命名為 Escherichia coli,中文名為大腸埃希氏菌或者大腸桿菌。大腸桿菌細胞呈短杆狀,約2微米長,在有氧和無氧環境中都能進行呼吸作用。它是一種革蘭氏陰性菌,經過革蘭氏染色後在光學顯微鏡下呈紅色。革蘭氏染色後呈紅色的大腸桿菌和呈藍紫色的金黃色葡萄球菌(放大1000倍)。
  • 日研究人員用大腸桿菌「造」出最耐熱生物塑料
    原標題:日研究人員用大腸桿菌「造」出最耐熱生物塑料  日本研究人員日前宣布,他們利用大腸桿菌,通過轉基因操作和光反應等方法,製作出400攝氏度左右高溫下也不會變性的生物塑料,是當前同類塑料中最耐熱的。   生物塑料用來自植物等的生物質為原材料生產,有利於保護環境。但此前的生物塑料硬度和耐熱性都較差,所以用途有限,一般都是作為一次性材料使用。   日本研究人員注意到,某些放線菌分泌的一種氨基肉桂酸擁有非常堅固的結構。研究人員根據這一發現對大腸桿菌進行基因重組,再利用它使糖分發酵,製造出自然條件下幾乎不存在的「4-氨基肉桂酸」。
  • 以色列科學家造出新型大腸桿菌,可把二氧化碳作為碳源
    在生物實驗室待過的朋友們都知道,大腸桿菌也是一種異養生物。而這支團隊想要從純科學的角度,研究能否通過改變它們代謝的方式,讓大腸桿菌從異養生物變成自養生物。「我們想要知道為了實現這種轉變,DNA藍圖需要發生多極端的變化。」本研究的第一作者Shmuel Gleizer博士說道。
  • 白凡課題組揭示大腸桿菌鞭毛生長新機制
    在該文中,研究人員首次實現了對大腸桿菌周生鞭毛生長的實時動態螢光成像,深入探究鞭毛的組裝過程。該研究發現,同一長度的大腸桿菌鞭毛,其生長速率會呈現較大差異,而這種差異來自於鞭毛組裝過程中的停滯。通過進一步的實驗和數學模型,論文揭示了大腸桿菌胞質內鞭毛亞基蛋白的供應不足會引起鞭毛生長過程中的停滯,這項研究對於理解細菌蛋白的胞外運輸和組裝具有重要意義。
  • Topic:首個人工設計基因組微生物誕生了,是個大腸桿菌
    《自然》15 日發布的一篇論文顯示,在兩年的時間裡,劍橋大學的分子生物學家們讀取並重新設計了大腸桿菌的 DNA,創造出了全球首粒全套基因組經過重新編碼的大腸桿菌。它證明了人工設計過的基因組可以產生生命,而微生物在醫療方面的應用也得以進一步突破。
  • 人α 防禦素5 在大腸桿菌中的可溶性表達與純化研究
    研究報告人α 防禦素5 在大腸桿菌中的可溶性表達與純化研究王艾平, 粟永萍, 程天民, 鄒仲敏, 王軍平第三軍醫大學軍事預防醫學院全軍複合傷研究所, 創傷、燒傷與複合傷國家重點實驗室, 重慶 400038
  • 基因敲除大腸桿菌的代謝通量分析-源井生物
    由於實驗室培養的悠久歷史和簡便的操作,基因敲除細胞系大腸桿菌在現代生物工程和工業微生物學中起著重要的作用。 [82] Stanley Norman Cohen和Herbert Boyer在大腸桿菌中的工作,利用質粒和限制酶產生重組DNA,成為生物技術的基礎。
  • 科學家成功「編程」大腸桿菌 將電脈衝轉化為DNA...
    科學家成功「編程」大腸桿菌 將電脈衝轉化為DNA片段   硬碟和光碟只要按下一個按鈕就能存儲千兆字節的數字數據。但這些技術——就像之前的磁帶和軟盤驅動器一樣——一旦被新技術取代,就會變得過時和不可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