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ic:首個人工設計基因組微生物誕生了,是個大腸桿菌

2020-12-06 好奇心日報

《自然》15 日發布的一篇論文顯示,在兩年的時間裡,劍橋大學的分子生物學家們讀取並重新設計了大腸桿菌的 DNA,創造出了全球首粒全套基因組經過重新編碼的大腸桿菌。它證明了人工設計過的基因組可以產生生命,而微生物在醫療方面的應用也得以進一步突破。

早在 2010 年,美國團隊就創造出了世界首個具有合成基因組的微生物,他們用的是絲狀支原體(Mycoplasma mycoides),基因組非常小,只有 100 萬個鹼基對,而且設計變動並不大。

本次的人造基因組擁有 400 萬鹼基對,用 A、T、C、G 表示,列印在 A4 紙上長達 970 頁,是科學家們迄今合成過的最大的基因組,對其改動程度之大也是史上首次。「此前人們完全不清楚,合成這麼大的一個基因組,還是徹底變動過的,是否具有可行性」,領導項目的 Jason Chin 教授說。

皿中的編輯後大腸桿菌 Syn61

細胞通過讀取 DNA 上的遺傳信息合成生物生長所需的胺基酸。在 DNA 長鏈上,A,C,T,G 代表四種化學鹼基(核苷酸),每 3 個鹼基組成一個密碼,對應一個特定的胺基酸或是終止蛋白質合成的信號。一共可以排列出 64 個密碼子,其中的 61 個編碼 20 種必需胺基酸,3 個是終止密碼子。

但是一種胺基酸不止對應一個密碼子,這就造成了密碼子的「浪費」。研究人員所做的就是優化這樣的冗餘,最後只用了 59 個密碼子,就合成出了所有必需胺基酸。

第一步操作在計算機上進行。這項工作比較容易,被形容為在《戰爭與和平》的電子文本裡查找替換某些單詞。對於基因組中的 TAA、TAG 和 TGA 3 個終止密碼子,研究人員找到了所有的 TAG,將它們全部換成 TAA;有 6 個密碼子都可以合成絲氨酸,他們把其中的 TCG 和 TCA 替換成了同義密碼子 AGC 和 AGT。一共有 18218 個密碼子被替換。

真正的挑戰在於把重設的基因組進行化學合成,並將其嵌入活細胞中。這個流程包括將大腸桿菌的基因組分解成小片段,將合成的新基因一段一段加入其中,之後通過不斷迭代,新基因逐漸替換了原基因組的其他片段。編輯後的大腸桿菌 Syn61 比同類更長,分裂速度要慢 1.6 倍,但是生長良好,合成出的胺基酸與正常大腸桿菌相比無異。

Chin 認為,重設基因組可以在日後派上很多用場。因為 DNA 和原先細胞不同,入侵的病毒將很難在細胞中擴散,所以自動讓其具備了抗病毒屬性——在生物醫療領域,大腸桿菌常被用於胰島素、癌症特效藥、多發性硬化、心臟疾病的治療,但是病毒感染微生物很容易就毀掉整個治療過程,因而抗病毒是十分關鍵的特性。另外,釋放出的多餘密碼子,其轉運 RNA 可以讓其他的非天然胺基酸附著,為在活細胞內合成人工定製的酶、蛋白質和藥物提供幫助。

題圖來自iStock

相關焦點

  • 人工合成並徹底改變了首個全基因組生物
    野生大腸桿菌細胞的擬核有 1 個 DNA 分子,長度約為 470 萬個鹼基對,在 DNA 分子上分布著大約 4400 個基因,每個基因的平均長度約為 1000 個鹼基對。劍橋大學分子生物學實驗室的研究人員首先提取並分析了野生大腸桿菌的基因組成,分析每個基因對於大腸桿菌的生存意義。
  • 全球首次:科學家創造出人工基因組合成的大腸桿菌
    《利用重組基因組進行的大腸桿菌的全合成》 圖自《自然》超過1.8萬次編輯,進行基因組內的「查找替換」據《衛報》介紹,此次合成的人工基因組包含400萬對鹼基對,這些鹼基對是由字母G、A、T和C組成的遺傳密碼單位構成。
  • 人工合成大腸桿菌 嘆服之前請讀懂細節
    一家之言近日,《自然》上發表了題為《從頭人工合成重編碼大腸桿菌基因組》的研究,有媒體報導稱這是人類「人工合成並徹底改變的首個全基因組生物」。聽著很炫酷,但當「首個」前加了更多的限定詞之後,則意味著它的突破範圍逐漸狹窄——例如:首個吃螃蟹的人、首個煮著吃螃蟹的人、再到首個在廚房煮著吃螃蟹的人……此次研究的創新點並不在於合成全基因組生物,這件事2010年已經由克雷格·文特研究團隊突破,後來者基本沿用他們的方法,即「借雞生蛋」模式,向一個被掏空內核的細菌植入由人工合成的基因組
  • 挑戰生命基本公式:人工合成實現大腸桿菌全基因組重編碼
    在這項研究中,Jason Chin 團隊通過人工合成、替換的方式,將大腸桿菌全基因組的64個密碼子成功縮減為61個,是目前全基因組水平上最大規模的密碼子重編寫工作。Nature,2019 研究者將大腸桿菌約 4Mb 的基因組劃分為8個小節,每個小節再細分為長度 100kb 左右的4-5個的模塊。通過體外 DNA 合成構建出一條條長度約10kb的片段,再藉助酵母細胞的同源重組,研究者將十條左右的片段拼接為包含了長約100kb模塊的細菌人工染色體(Bacterial Artificial Chromosome, BAC)。
  • 這個大腸桿菌牛在哪裡?
    出品:科普中國製作:夏至(關西科健產業研究院)監製:中國科學院計算機網絡信息中心本周又有一株大腸桿菌登上了科學界的巔峰《自然》雜誌,號稱人類歷史上第一個全基因組被改寫的人工合成微生物雖然「基因組改寫」和「人工合成」這樣的名詞在人造生命研究領域已經不算是新鮮說法了,這株人造大腸桿菌還是登上了各國科技媒體的頭條。它到底有什麼特殊之處,能夠稱得上歷史第一呢?通俗地說,研究者們對大腸桿菌的整套DNA中的一些編碼進行了同義替換,然後從頭合成了這套「全新」的基因組,造出了這株叫做Syn61的人造大腸桿菌。
  • 構建出僅使用61個密碼子的大腸桿菌
    2019年5月20日訊/生物谷BIOON/---在一項新的研究中,來自英國劍橋大學的研究人員利用他們在實驗室合成的基因組替換了大腸桿菌的基因。相關研究結果於2019年5月15日在線發表在Nature期刊上,論文標題為「Total synthesis of Escherichia coli with a recoded genome」。
  • 修改6萬處基因組,他們做出魔改版的大腸桿菌,號稱抵禦一切病毒...
    他們「做」出的這種新的微生物基於大腸桿菌,在對大腸桿菌的基因組進行62000處修改之後,使它擁有跟地球上其他微生物都不同的基因密碼。不過,George不信邪,他已經帶著團隊在製造這種超級微生物的路上。一旦這項研究最終完成,這種最終誕生的超級微生物將會有劃時代的意義...這將標誌著一種全新生命形態的誕生。
  • 大腸桿菌基因組就這樣被改寫了
    「重新編碼」基因組的大腸桿菌,在培養基上生長。在倫敦郊外Jason Chin的實驗室中,一群大腸桿菌在撒有營養的肉湯的塑料小盤子裡快樂地吃喝、幸福地繁殖、自由地呼吸著,它們看上去很普通。但它們與地球上的其他生物有著本質的不同。科學家們對這群大腸桿菌的基因進行了重新編輯,獲得了有史以來最廣泛的「重新編碼」基因組。
  • 科學家破解大腸桿菌遺傳密碼—新聞—科學網
    本報訊 近日,一個英國研究組指出,一種合成大腸桿菌只需有限的蛋白質合成指令,就能編碼所有常見胺基酸。
  • 一束光如何「馴化」大腸桿菌
    「聽話」的大腸桿菌 選擇大腸桿菌的原因,是因為它的生物膜是目前研究得最清楚的模式微生物,其基因和分泌機制都已經被闡述,並且已有的工作已經證明其基因可以被編輯。 「大腸桿菌生物被膜的主要成分是捲曲纖毛纖維,其主要成分是通過大腸桿菌分泌的CsgA蛋白亞基自組裝而成。」鍾超在接受《中國科學報》記者採訪時解釋說。
  • 合成生物學突破:「原始」蛋白質被成功植入改造過的大腸桿菌
    在早先的一項研究中,羅格斯大學的研究人員設計了一種小型合成鐵氧化還原蛋白,它可能類似於數十億年前生命使用的進化積木。在這項新研究中,羅格斯大學和萊斯大學的研究人員對這些合成蛋白質進行了測試,即觀察它們是否在生命形式中發揮了預期的作用。
  • 保障太空人健康之對太空中大腸桿菌的研究
    ,微生物安全問題隨之凸顯。大量實驗表面,太空飛行會引起航天員免疫功能的下降,此時大腸桿菌就更容易「叛變」成為致病菌,再加上太空失重環境可能引起微生物本身致病性的改變,使航天員在飛行中更容易生病。微生物的繁殖和生長加速:與地面對照組相比,太空大腸桿菌的生長期變短、生長速度加快,最終的生物量增加(細胞的數目比地面對照多25%);微生物的致病性增加:暴露到失重環境後,細菌和病毒對外界環境變化有更高的耐受力(PH、滲透壓及溫度的波動)
  • 大腸桿菌DNA能做什麼?存儲全八季《權力的遊戲》
    (原標題:大腸桿菌DNA能做什麼?圖片來源/wired.com人類對大腸桿菌基因組的研究已足夠充分,可以輕易編輯大腸桿菌的基因組為我們生產胰島素、抗生素、生物燃料等。但此前,我們從來沒有想過大腸桿菌的DNA還可以被作為硬碟使用。哈佛大學遺傳學家George Church和他的團隊把這件事變成了現實。最近,他們的團隊在頂級學術期刊《自然》中發表了研究文章。
  • 大腸桿菌竟然可以抵抗輻射,空間站新科技
    目前,在國際空間站開展的科研實驗中,科學家們使用改造的特殊儀器成功培育了大腸桿菌,該菌可以抵禦太空失重缺氧環境,尤其是在高輻射的條件下也能生長,對人類研究生物細胞機理提供了新材料。大腸桿菌與人類的生活比較密切,大量存在於人和動物體的腸道內,在顯微鏡下觀察多呈現出棒狀或者杆狀結構,因此得名大腸桿菌,屬於正常的寄生菌群。
  • 科學家培養新型大腸桿菌 可將二氧化碳轉化為自身能量
    最近科學家們就成功為大腸桿菌更換了「食物口味」。根據發表在《細胞》雜誌上的一篇新論文,以色列魏茨曼科學研究所的科學家已經培育出一種以二氧化碳為食的大腸桿菌。這種細菌通常更喜歡糖或者說葡萄糖,但實驗室培育的菌株在產生可用於生物燃料的物質時,將二氧化碳轉化為自身的能量。目前,有幾種大腸桿菌已經被用來製造生物燃料,但它們通常以糖為食,而且糖不是一種豐富的物質。
  • 人工創造一個生命體,並讓它活下來,最少需要幾個基因?
    從誕生的那一刻起,它便只是「辛西婭1.0」。生來便是為了向辛西婭2.0邁進。 刷新最小基因組紀錄的微生物 辛西婭2.0 辛西婭1.0的誕生並不容易。它的基因組有901個基因,超過100萬個鹼基對(bp),沒有辦法一次合成。以當時的技術,文特爾和同事只能選擇分段分步合成。
  • 科學家將大腸桿菌轉化為僅依靠甲醇生長的合成甲基營養菌
    科學家將大腸桿菌轉化為僅依靠甲醇生長的合成甲基營養菌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8/13 21:00:22 中國臺灣「中研院」James C.
  • 基因改良細菌成「藝術家」:大腸桿菌製作彩色圖案
    基因改良細菌成「藝術家」:大腸桿菌製作彩色圖案2017-06-03 12:04出處/作者:新浪科技整合編輯:黑目責任編輯:廖俊輝這項最新研究發表在《自然化學生物學》雜誌上,美國麻省理工學院研究人員使用18種基因的合成網絡連線大腸桿菌,可使大腸桿菌探測並響應紅色、綠色和藍色。一旦在這些顏色下刺激,這種基因環路將激活和刺激細菌製造相應的色素或者螢光蛋白,之後細菌墊將培養皿轉變成為畫板,形成鮮豔美麗的圖案。
  • 你們真的了解大腸桿菌麼?
    提到大腸桿菌(Escherichia coli, E. coli)大家一定不陌生,
  • 天大團隊構建微生物定製合成細胞工廠
    天津大學化工學院教授趙廣榮團隊歷時6年,通過合成生物學研究,開發出丹參素的高效生物生產方法,使用工程細菌,如工業大腸桿菌,進行發酵生產丹參素,實現了丹參素的從頭生物合成。目前,該團隊已構建了定製合成的微生物細胞工廠,發酵生產的丹參素產量達7g/L以上。該成果屬於國際領先水平,發表於生物技術類高水刊物《代謝工程》、《微生物細胞工廠》上,且擁有國家授權發明專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