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合成大腸桿菌 嘆服之前請讀懂細節

2020-12-06 中國日報網

一家之言

近日,《自然》上發表了題為《從頭人工合成重編碼大腸桿菌基因組》的研究,有媒體報導稱這是人類「人工合成並徹底改變的首個全基因組生物」。

聽著很炫酷,但當「首個」前加了更多的限定詞之後,則意味著它的突破範圍逐漸狹窄——例如:首個吃螃蟹的人、首個煮著吃螃蟹的人、再到首個在廚房煮著吃螃蟹的人……

此次研究的創新點並不在於合成全基因組生物,這件事2010年已經由克雷格·文特研究團隊突破,後來者基本沿用他們的方法,即「借雞生蛋」模式,向一個被掏空內核的細菌植入由人工合成的基因組,新的基因組取得生物體的生命控制權形成新生命。

具體到此次研究中,英國劍橋大學研究人員利用他們合成的基因組替換了大腸桿菌的基因,仍舊不是「從無到有」。這次的「首次」源於另一個維度:團隊首次將64個密碼子(3個鹼基為1個密碼子)「合併同類項」為61個密碼子,使得合成基因組的鹼基對由野生型的470萬個壓縮到400萬個。

但其壓縮「力度」似乎並不及之前的工作。筆者查閱資料發現,克雷格·文特團隊在2016年就已成功將人工基因組的鹼基對由110萬個壓縮到57萬個,壓縮近一半。

近些年,合成生物學領域走起「簡約風」。聽上去很「文藝」,但大多是基於成本、複雜性等研究實際考慮,例如,2018年中國科學家覃重軍研究團隊首次人工創建了單條染色體的酵母細胞,將染色體數從16變1,就打破了「端粒」「著絲粒」等天然生物學系統中的「保護」壁壘。

而這次從密碼子的角度思考「簡約」是其創新點。由於四類鹼基每3個組成一個密碼子,按排列組合的算法,則密碼子最多為4的3次方個,即64個。不同的密碼子編碼不同的胺基酸,在整個生命體中,64種密碼子僅編碼20種胺基酸和1個終止密碼。

64「對標」21,這種冗餘給了人類「重編碼」的空間。因此,這種「合併同類項」工作肯定能完成,並不必為其貼上「人類造物主」的標籤。至於新興科學合成生物學中的「首個」,公眾在表示嘆服之前還是應有所辨別,讀懂細節將更有助於判斷它的科研價值和重要程度。(張佳星)

來源:科技日報

相關焦點

  • 挑戰生命基本公式:人工合成實現大腸桿菌全基因組重編碼
    在這項研究中,Jason Chin 團隊通過人工合成、替換的方式,將大腸桿菌全基因組的64個密碼子成功縮減為61個,是目前全基因組水平上最大規模的密碼子重編寫工作。Nature,2019 研究者將大腸桿菌約 4Mb 的基因組劃分為8個小節,每個小節再細分為長度 100kb 左右的4-5個的模塊。通過體外 DNA 合成構建出一條條長度約10kb的片段,再藉助酵母細胞的同源重組,研究者將十條左右的片段拼接為包含了長約100kb模塊的細菌人工染色體(Bacterial Artificial Chromosome, BAC)。
  • 全球首次:科學家創造出人工基因組合成的大腸桿菌
    根據《自然》雜誌5月16日發布的最新論文顯示,英國劍橋大學MRC分子生物學實驗室的賈森·欽(Jason Chin)教授與其同事重新編碼了一個大腸桿菌菌株的全部基因組。研究人員表示,他們已經用實驗室合成的完整基因組副本替換了大腸桿菌的所有基因,這是朝著創造細菌邁出的重要一步。
  • Topic:首個人工設計基因組微生物誕生了,是個大腸桿菌
    《自然》15 日發布的一篇論文顯示,在兩年的時間裡,劍橋大學的分子生物學家們讀取並重新設計了大腸桿菌的 DNA,創造出了全球首粒全套基因組經過重新編碼的大腸桿菌。它證明了人工設計過的基因組可以產生生命,而微生物在醫療方面的應用也得以進一步突破。
  • 一束光如何「馴化」大腸桿菌
    「聽話」的大腸桿菌 選擇大腸桿菌的原因,是因為它的生物膜是目前研究得最清楚的模式微生物,其基因和分泌機制都已經被闡述,並且已有的工作已經證明其基因可以被編輯。 「大腸桿菌生物被膜的主要成分是捲曲纖毛纖維,其主要成分是通過大腸桿菌分泌的CsgA蛋白亞基自組裝而成。」鍾超在接受《中國科學報》記者採訪時解釋說。
  • 這個大腸桿菌牛在哪裡?
    出品:科普中國製作:夏至(關西科健產業研究院)監製:中國科學院計算機網絡信息中心本周又有一株大腸桿菌登上了科學界的巔峰《自然》雜誌,號稱人類歷史上第一個全基因組被改寫的人工合成微生物雖然「基因組改寫」和「人工合成」這樣的名詞在人造生命研究領域已經不算是新鮮說法了,這株人造大腸桿菌還是登上了各國科技媒體的頭條。它到底有什麼特殊之處,能夠稱得上歷史第一呢?通俗地說,研究者們對大腸桿菌的整套DNA中的一些編碼進行了同義替換,然後從頭合成了這套「全新」的基因組,造出了這株叫做Syn61的人造大腸桿菌。
  • 大腸桿菌DNA能做什麼?存儲全八季《權力的遊戲》
    (原標題:大腸桿菌DNA能做什麼?圖片來源/wired.com人類對大腸桿菌基因組的研究已足夠充分,可以輕易編輯大腸桿菌的基因組為我們生產胰島素、抗生素、生物燃料等。但此前,我們從來沒有想過大腸桿菌的DNA還可以被作為硬碟使用。哈佛大學遺傳學家George Church和他的團隊把這件事變成了現實。最近,他們的團隊在頂級學術期刊《自然》中發表了研究文章。
  • 合成生物學突破:「原始」蛋白質被成功植入改造過的大腸桿菌
    在這項新研究中,羅格斯大學和萊斯大學的研究人員對這些合成蛋白質進行了測試,即觀察它們是否在生命形式中發揮了預期的作用。研究人員將大腸桿菌的基因組進行了編輯,他們刪除了大腸桿菌自然生成鐵氧還蛋白的基因,然後將其剪接到一個經過工程處理、更簡單的鐵氧化還原蛋白基因中。
  • 構建出僅使用61個密碼子的大腸桿菌
    2019年5月20日訊/生物谷BIOON/---在一項新的研究中,來自英國劍橋大學的研究人員利用他們在實驗室合成的基因組替換了大腸桿菌的基因。相關研究結果於2019年5月15日在線發表在Nature期刊上,論文標題為「Total synthesis of Escherichia coli with a recoded genome」。
  • 英國首創「全人工合成DNA」生物 人工生命體也能存活
    新華社北京5月17日新媒體專電 港媒稱,英國劍橋大學的分子生物學家創造出全球第一種體內DNA全為人工合成的生物,證明即使DNA編碼遭大幅改動,生物仍能生存。該研究為未來利用人工合成生物生產藥物或其他有用物料鋪路,並有助破解DNA編碼運作機制的謎團。
  • 科學家將大腸桿菌轉化為僅依靠甲醇生長的合成甲基營養菌
    科學家將大腸桿菌轉化為僅依靠甲醇生長的合成甲基營養菌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8/13 21:00:22 中國臺灣「中研院」James C.
  • 人工合成並徹底改變了首個全基因組生物
    此後經過 2 年的時間,研究人員重新設計併合成了大腸桿菌所需的所有的基因,再使用這些重組的基因合成了首個「人造」大腸桿菌。全新設計併合成的人工基因組大約包含 400 萬個鹼基對。如果用標準 A4 紙列印這些基因組,大約需要 970 頁,這是人類歷史上首次合成那麼長且複雜的基因組。
  • 青能所:大腸桿菌生產次黃嘌呤
    Escherichiacoli and Transcriptome-Based Analysis of the Purine Metabolismdoi:10.1021/acssynbio.9b00396發表雜誌/日期:ACS Synth Biol/2020.03通訊作者:趙廣,中科院青島生物能源與過程研究所 文章摘要: 以大腸桿菌
  • 以色列科學家造出新型大腸桿菌,可把二氧化碳作為碳源
    ▎學術經緯/報導 在最新的一期《細胞》雜誌上,來自以色列魏茨曼科學研究所(Weizmann Institute of Science)的一支團隊發表了一篇非常引人關注的論文——利用合成生物學的方法,他們造出了一種自然界裡不存在的大腸桿菌
  • 拉肚子都怪大腸桿菌?其實你錯怪它了
    許多人可能因此產生一種錯覺:大腸桿菌非常危險,如果吃下這些不安全的食品,大腸桿菌將直接導致人腹瀉。在這裡我要為大腸桿菌平反昭雪。大多數大腸桿菌並不是致病菌,它們是人體腸道中的正常菌群,反而可以抑制其他致病菌的生長,還能幫助人們合成維生素K(對凝血功能非常重要)。
  • 拉肚子都怪大腸桿菌?其實你錯怪它了!
    這,就是Escherichia coli(E. coli)——大腸桿菌。放大10961倍後,掃描電鏡下的大腸桿菌。根據掃描電子顯微鏡下的大腸桿菌繪製的示意圖, 又細又短的是菌毛,又長又粗的是鞭毛。圖片:news.psu.edu自從被發現的那天起,大腸桿菌就和腸道以及糞便脫不了干係。普通人最常聽到大腸桿菌這個名字可能是在各種食品安全新聞中——某某飲料、熟食、餐具被檢出大腸桿菌超標云云。
  • 你們真的了解大腸桿菌麼?
    提到大腸桿菌(Escherichia coli, E. coli)大家一定不陌生,
  • 科學家成功構建同化二氧化碳的大腸桿菌
    近日,以色列魏茨曼科學研究院的科研人員在Cell上發表了題為「Conversion of Escherichia coli to Generate All Biomass Carbon from CO2」的文章,在幾個月的過程中,研究人員創建了大腸桿菌菌株
  • 港科大破解大腸桿菌致癌機制 促大腸癌預防及藥物研發
    中新網9月18日電據香港《文匯報》報導,日前,香港科技大學學者透過合成生物學方法,成功大量複製帶毒性化合物「大腸桿菌素-645」,並揭示其損害DNA雙螺旋結構的機制,確定該化合物是致癌元兇之一,為推動大腸癌預防以至相關藥物研發提供新的基礎。
  • 大腸桿菌基因組就這樣被改寫了
    「重新編碼」基因組的大腸桿菌,在培養基上生長。在倫敦郊外Jason Chin的實驗室中,一群大腸桿菌在撒有營養的肉湯的塑料小盤子裡快樂地吃喝、幸福地繁殖、自由地呼吸著,它們看上去很普通。但它們與地球上的其他生物有著本質的不同。科學家們對這群大腸桿菌的基因進行了重新編輯,獲得了有史以來最廣泛的「重新編碼」基因組。
  • 不可思議:科學家人工合成DNA創造新生命
    科學家向大腸桿菌中引入了一些該細菌中本不存在的DNA分子。雖然修改後的大腸桿菌遺傳密碼中多了兩個片段,但仍能像正常細菌一樣生長和複製,這為科學家創造全新的人造生命奠定了一定基礎。研究人員稱這些經過修改的微生物為科學家提供了」創造擁有全新特徵屬性的微生物「的契機。未來科學家可能會著手研發能夠生產新型蛋白質的微生物,這或許能幫助我們發明新藥物,並取得納米技術的重大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