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充當「造物主」?人工合成並徹底改變了首個全基因組生物

2020-11-23 DeepTech深科技

重塑生命,這是一些科學家正在研究的事。

近日發表在 Nature 上的一項研究顯示,來自英國劍橋大學的研究者們首次完全合成並徹底改變了一種我們所熟知的生物的DNA密碼子。這種生物就是生活在我們腸道內及環境土壤內的大腸桿菌(Escherichia coli)。這為人類敲開了合成生物的大門,意義非凡。

由於大腸桿菌的生存範圍極其廣泛,且其遺傳密碼子相對簡單,因此它是全球研究者心中最理想的研究模型,其為生物材料、合成藥物以及病毒學等多個領域的發展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所有生物的遺傳信息均儲存在 DNA 中,DNA 又由 A 、T、G 和 C 四種鹼基來編碼。野生大腸桿菌細胞的擬核有 1 個 DNA 分子,長度約為 470 萬個鹼基對,在 DNA 分子上分布著大約 4400 個基因,每個基因的平均長度約為 1000 個鹼基對。

劍橋大學分子生物學實驗室的研究人員首先提取並分析了野生大腸桿菌的基因組成,分析每個基因對於大腸桿菌的生存意義。此後經過 2 年的時間,研究人員重新設計併合成了大腸桿菌所需的所有的基因,再使用這些重組的基因合成了首個「人造」大腸桿菌。

全新設計併合成的人工基因組大約包含 400 萬個鹼基對。如果用標準 A4 紙列印這些基因組,大約需要 970 頁,這是人類歷史上首次合成那麼長且複雜的基因組。

圖 | 編碼基因的整合與縮短(來源:Total synthesis of Escherichia coli with a recoded genome)

基因決定蛋白質的表達,蛋白質又是生命活動的主要承擔者。在生物體內,每三個鹼基編碼一種胺基酸。但存在多個密碼子編碼同一種胺基酸的情況,例如 TCG 、TCA 、AGT 、AGC 均編碼絲氨酸。因此,研究者可以用這一現象縮小合成基因的數量,這也是野生型大腸桿菌含有 470 萬個鹼基對,而此項研究僅合成了 400 萬個鹼基對的原因。同時,TGA 、TAA 和 TAG 均為轉錄終止密碼子,研究者將這三個密碼子僅用 TGA 和 TAA 來指導轉錄的終止。

在經過 18218 次編輯後,科學家們終於完成了對大腸桿菌所有基因的重新設計與合併。重新設計的鹼基序列使用化學合成法合成並被一段一段地導入大腸桿菌內,最終人工合成的基因組全部代替了野生型基因組,首個完全合成且徹底改變了一種 DNA 構成的生物誕生了,其被命名為 Syn61 。這種人工合成大腸桿菌比正常大腸桿菌稍長,生長速度也較為緩慢,但最為重要的是,它竟然活下來了。

圖 | 人工設計與合成400萬個鹼基對的擬核(來源:Total synthesis of Escherichia coli with a recoded genome)

Chin 教授表示,由於此種大腸桿菌的基因組與野生型大腸桿菌存在較大差異性,因此病毒難以入侵並在此種細菌體內繁殖,這實際上賦予了此種細菌先天的抗病毒能力。他認為,此種細菌未來可用於藥物合成中,因為許多疾病的特效藥,例如胰島素,依賴從細菌體內大量提取,但細菌又容易受到病毒的感染,導致藥物的生產效率降低。這種人工合成大腸桿菌具有先天的抗病毒能力,其可大大提高藥物研發和生產的效率。

倫敦帝國理工學院合成生物學研究員 Tom Ellis 表示:「這項研究將合成基因組學領域提升到了一個新的水平,不僅成功構建了迄今為止最大的合成基因組,而且編碼變化也達到了迄今為止的最高水平。」

但此紀錄很可能在不久的未來被打破,因為哈佛大學的研究人員正在進行一個更為複雜的基因組合成研究。

相關焦點

  • 人工合成大腸桿菌 嘆服之前請讀懂細節
    一家之言近日,《自然》上發表了題為《從頭人工合成重編碼大腸桿菌基因組》的研究,有媒體報導稱這是人類「人工合成並徹底改變的首個全基因組生物」。聽著很炫酷,但當「首個」前加了更多的限定詞之後,則意味著它的突破範圍逐漸狹窄——例如:首個吃螃蟹的人、首個煮著吃螃蟹的人、再到首個在廚房煮著吃螃蟹的人……此次研究的創新點並不在於合成全基因組生物,這件事2010年已經由克雷格·文特研究團隊突破,後來者基本沿用他們的方法,即「借雞生蛋」模式,向一個被掏空內核的細菌植入由人工合成的基因組
  • Topic:首個人工設計基因組微生物誕生了,是個大腸桿菌
    《自然》15 日發布的一篇論文顯示,在兩年的時間裡,劍橋大學的分子生物學家們讀取並重新設計了大腸桿菌的 DNA,創造出了全球首粒全套基因組經過重新編碼的大腸桿菌。它證明了人工設計過的基因組可以產生生命,而微生物在醫療方面的應用也得以進一步突破。
  • 科學家創造出世界上第一個完全合成並徹底改變DNA密碼的生物
    科學家創造了世界上第一個完全合成並徹底改變DNA密碼的活體。這種實驗室製造的微生物,是一種通常存在於土壤和人類腸道中的細菌,與它的天然近親相似,但依靠一套更小的遺傳指令存活。這種細菌的存在證明,生命可以以有限的遺傳密碼存在,並為那些生物機器被徵用來製造藥物和有用材料,或添加病毒抗性等新特性的生物鋪平了道路。經過兩年的努力,劍橋大學醫學研究委員會分子生物學實驗室的研究人員閱讀並重新設計了大腸桿菌的DNA,然後創造出了合成版的已改變基因組的細胞。
  • 人類首次人工合成真核生物染色體
    由美、英、法等多國研究人員組成的科研小組,在3月28日出版的《科學》雜誌上報告說,他們合成出了人工真核生物染色體,並成功在釀酒酵母中發揮功能。這是人類首次合成出真核細胞的染色體,也是人類邁向人工合成生命體的重要一步,未來還能大幅提高抗瘧藥、柴油等產品的產量。
  • 是否允許人工合成基因組?人類基因組編寫計劃引憂慮
    這將是生物科技領域的一項革命性發展,使科學家能夠人工培育移植所需的器官。這項聲明其後發表在期刊《科學》上,標誌著生物科技進入了快速發展、但在道德上備受質問的新階段。多年來,科學家一直在改進操控基因編碼的方法。就在同一期《科學》中,還有一篇文章報導了在編輯DNA的「近親」——RNA方面取得的突破。
  • 美誕生世界首個「人造生命」
    綜合外媒21日報導,美國生物學家克雷格·文特爾在實驗室中製造出世界首個具有自我繁殖能力的人造生命細胞,人類的能力已拓展到可以「操縱」自然界。不過這一科技突破也引來不少詬病。美國總統歐巴馬下令在下周舉行聽證會討論這一問題。
  • 人類將成造物主?生物工程師利用DNA合成器,從零開始創造有機體
    生物工程師正處於開發人工生物的邊緣,這項新技術將會在醫學和工業領域開闢出一片新天地。我們聽過中國古代女媧造人的傳說,也聽過北歐神話中諸神用梣木枝造成男人,用榆樹枝造成女人的傳說,還有希臘神話中普羅米修斯創造人類的傳說,這些傳說中創造人類的偉大角色都被世人所讚頌。
  • 我國科學家人工合成完整活性染色體
    我國科學家利用化學物質合成了4條人工設計的釀酒酵母染色體,標誌著人類向「再造生命」又邁進一大步。研究結果10日以封面文章的形式在國際知名學術期刊《科學》上發表,我國也成為繼美國之後第二個具備真核基因組設計與構建能力的國家。   釀酒酵母是生物遺傳學研究的一個重要模式生物。
  • 人類基因組計劃的新篇章:全合成工人類基因組計劃揭幕
    (圖片摘自www.sciencealert.com)2016年5月20日 訊 /生物谷BIOON/--最近一些科學家、律師以及產業領軍人物在哈佛醫學院進行會談,商議建造一個完整的全合成人類基因組。這意味著需要搞清楚:為了創造蘊含在我們人類體內的每個細胞中的23對染色體(300億個鹼基對),需要哪些化學物質。
  • 美國造出最簡單的人工合成細胞:473個基因
    這項由美國基因組研究先驅克雷格·文特爾領導的研究發表在新一期美國《科學》雜誌上,他們的人工合成細胞中僅僅包含473個基因,是生命世界中基因數量最少的有機體,但依然具有自我複製能力。相比之下,人類的基因數量超過2萬個。
  • 人工再造生命體?華大基因等成功合成染色體
    據人民日報3月10日消息,在合成染色體的過程中,他們還突破了生物合成方面的多項關鍵核心技術,比如:突破合成型基因組導致細胞失活的難題,設計構建染色體成環疾病模型,開發長染色體分級組裝策略,證明人工設計合成的基因組具有可增加、可刪減的靈活性,等等。這些技術將幫助在全世界的生命科學研究和相關實際應用中大顯身手,其價值不可估量。
  • 文特爾和他的「人工合成新生命體」
    首先,到底改變多少才算新生命體,本來就沒有嚴格的定義。如果改變少數幾個基因就是,那轉基因動植物,甚至實驗室裡用來克隆DNA的大腸桿菌都是,袁隆平的雜交水稻更不用說了,而這些要比JCVI-syn1.0早好幾十年。好吧,syn3.0比syn1.0精簡一半,把接受了這個合成基因組的M. capricolum 叫新的生命體應該沒有問題。
  • 從人類基因組到人造生命:克雷格·文特爾領路生命科學
    Craig Venter的團隊將這一人造細胞稱作「Synthia」(意為:合成體)。 回顧Venter團隊製造人造細胞的研究歷程,這項工作早在1995年就開始了。在2007年,Venter團隊就已經掌握了在這兩種支原體中進行基因組轉移的技術,只不過當時的操作對象是蕈狀支原體內的天然DNA。
  • 天津大學兩篇《科學》文章同期發表 在真核生物基因組設計與合成...
    人工設計與合成生命是人類長久以來的夢想,DNA編碼了生命的遺傳信息,基因組的合成標誌著人類對生物本質的研究進入了生命合成階段,非生命物質與生命的界限開始打破,人類開啟了「設計生命、再造生命和重塑生命」的進程。  合成生物學(Synthetic Biology)是繼「DNA雙螺旋發現」和「人類基因組測序計劃」之後,以基因組設計合成為標誌的第三次生物技術革命。
  • 科學家將完全人工合成酵母基因 對人類有積極意義
    但是,科學家操控生命基本構建塊的能力日益增強,令人擔憂的是,未來有人會使用這項技術創造出其他生物的合成基因組,尤其是人類。博伊科表示,這項酵母研究具有重要意義,因為它有助於洞悉人類細胞的工作原理。單細胞酵母是真核細胞(eukaryotes)構成的複雜生物,這意味著酵母像人類一樣包含著細胞器,並將它們的DNA裝配在一個細胞核之中。
  • 中國科學家在真核生物基因組設計與合成中獲重大突破
    突破合成型基因組導致細胞失活的難題,設計構建染色體成環疾病模型,開發長染色體分級組裝策略,證明人工設計合成的基因組具有可增加、可刪減的靈活性……中國科學家完成的這些合成生物學領域最新研究成果形成了4篇論文,於3月10日以封面的形式在國際頂級學術期刊《科學》上發表。
  • 我科學家人工合成4條真核生物酵母染色體
    :完成4條真核生物釀酒酵母染色體的人工合成。這意味著人類在設計併合成複雜人工生命的過程中取得重大進展。我國也成為繼美國之後第二個具備真核基因組設計與構建能力的國家。  繼「DNA雙螺旋發現」和「人類基因組測序計劃」之後,以基因組設計合成為標誌的合成生物學引發第三次生物技術革命。如果說基因測序是「讀」基因,那麼合成生物學就是「寫」基因。
  • 第三次生物技術革命,合成生物學將開啟基因新時代
    其中,以基因組設計合成為標誌的合成生物學是繼「DNA 雙螺旋發現」和「人類基因組測序計劃」之後,被眾多學者認為有望掀起第三次生物技術革命。那麼什麼是合成生物學呢?下面小編帶您了解一下~~合成生物學是指人們將「基因」連接成網絡,讓細胞來完成設計人員設想的各種任務。例如把網絡同簡單的細胞相結合,可提高生物傳感性,幫助檢查人員確定地雷或生物武器的位置。再如向網絡加入人體細胞,可以製成用於器官移植的完整器官。合成生物學與基因工程把一個物種的基因延續、改變並轉移至另一物種的作法不同,合成生物學的目的在於建立人工生物系統,讓它們像電路一樣運行。
  • 人工合成酵母染色體 打破生命與非生命界限
    戴俊彪研究員帶領清華大學團隊完成了當前已合成染色體中最長的12號染色體(synXII)的全合成;深圳華大基因研究院團隊聯合英國愛丁堡大學團隊完成了2號染色體(synII)的合成及深度基因型-表型關聯分析。  「突破合成型基因組導致細胞失活的難題,設計構建染色體成環疾病模型,開發長染色體分級組裝策略,證明人工設計合成的基因組具有可增加、可刪減的靈活性。」
  • 全球研究人員致力於創造首個合成真核生物基因組—新聞—科學網
    「理解一種生物體就應該能夠重新設計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