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家將大腸桿菌轉化為僅依靠甲醇生長的合成甲基營養菌

2020-12-01 科學網

科學家將大腸桿菌轉化為僅依靠甲醇生長的合成甲基營養菌

作者:

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8/13 21:00:22

中國臺灣「中研院」James C. Liao課題組成功將大腸桿菌轉化為僅依靠甲醇生長的合成甲基營養菌。相關論文於2020年8月10日在線發表於《細胞》。

研究人員使用代謝穩健性標準對大腸桿菌進行了重新編程,並隨後進行了實驗室開發,從而建立了可以有效利用甲醇作為唯一碳源的菌株。該合成甲基營養體通過插入序列(IS)介導的拷貝數變異(CNV)減輕了一個迄今為止尚未表徵的障礙(DNA-蛋白質交聯,DPC),並通過突變平衡了代謝流。

 

這種合成的甲基營養型菌株能夠在寬範圍的甲醇濃度下以與天然甲基營養型菌株相當的速率生長,進而證明了基因組編輯和微生物向性變化的進化,並擴大了生物單碳(C1)轉化的範圍。

 

據介紹,甲醇富含電子,可從甲烷或二氧化碳中衍生出來,是一種潛在的微生物可再生C1原料。儘管甲基營養菌用於吸收甲醇的核糖一磷酸(RuMP)循環與三個酶介導的典型糖代謝有所不同,但將非甲基營養生物轉化為可生長到高細胞密度的合成甲基營養菌具有挑戰性。

 

附:英文原文

Title: Converting Escherichia coli to a Synthetic Methylotroph Growing Solely on Methanol

Author: Frederic Y.-H. Chen, Hsin-Wei Jung, Chao-Yin Tsuei, James C. Liao

Issue&Volume: 2020-08-10

Abstract: Methanol, being electron rich and derivable from methane or CO2, is a potentially renewable one-carbon (C1) feedstock for microorganisms. Althoughthe ribulose monophosphate (RuMP) cycle used by methylotrophs to assimilate methanoldiffers from the typical sugar metabolism by only three enzymes, turning a non-methylotrophicorganism to a synthetic methylotroph that grows to a high cell density has been challenging.Here we reprogrammed E. coli using metabolic robustness criteria followed by laboratory evolution to establisha strain that can efficiently utilize methanol as the sole carbon source. This syntheticmethylotroph alleviated a so far uncharacterized hurdle, DNA-protein crosslinking(DPC), by insertion sequence (IS)-mediated copy number variations (CNVs) and balancedthe metabolic flux by mutations. Being capable of growing at a rate comparable withnatural methylotrophs in a wide range of methanol concentrations, this synthetic methylotrophicstrain illustrates genome editing and evolution for microbial tropism changes andexpands the scope of biological C1 conversion.

DOI: 10.1016/j.cell.2020.07.010

Source: https://www.cell.com/cell/fulltext/S0092-8674(20)30875-8

Cell:《細胞》,創刊於1974年。隸屬於細胞出版社,最新IF:36.216

相關焦點

  • 首次將大腸改造為僅在甲醇上生長的甲基營養菌,在工業有極大價值
    儘管甲基營養菌用於吸收甲醇的核糖一磷酸(RuMP)循環與典型的糖代謝僅三個酶有所不同,但將非甲基營養生物轉化為生長到高細胞密度的合成甲基營養菌仍然具有挑戰性。近期,James C.這種合成的甲基營養型菌株能夠在寬範圍的甲醇濃度下以與天然甲基營養型菌株相當的速率生長,可說明基因組編輯和微生物向性變化的進化,並擴大了生物C1轉化的範圍。
  • 科學家培養新型大腸桿菌 可將二氧化碳轉化為自身能量
    科學家培養新型大腸桿菌 可將二氧化碳轉化為自身能量 來源:網易科技 • 2019-12-04 15:38:03
  • 科學家成功「編程」大腸桿菌 將電脈衝轉化為DNA...
    科學家成功「編程」大腸桿菌 將電脈衝轉化為DNA片段   硬碟和光碟只要按下一個按鈕就能存儲千兆字節的數字數據。但這些技術——就像之前的磁帶和軟盤驅動器一樣——一旦被新技術取代,就會變得過時和不可讀。
  • 科學家成功「編程」大腸桿菌,將電脈衝轉化為DNA...
    科學家成功「編程」大腸桿菌,將電脈衝轉化為DNA片段比如,科學家們現在證明了:大腸桿菌可以將電脈衝轉化為儲存在其基因組中的DNA片段。在DNA中存儲數據其實並不是一個新想法。為了實現這樣的操作,研究人員通常將數據文件中的一串數字「1」和「0」轉換成分子中的四個鹼基的組合:腺嘌呤、鳥嘌呤、胞嘧啶和胸腺嘧啶。然後,他們使用DNA合成器將這些代碼寫入DNA。
  • Cell:經過基因改造的大腸桿菌也可通過攝入空氣中的二氧化碳進行生長
    2019年12月29日訊/生物谷BIOON/---在一項新的研究中,來自以色列魏茨曼科學研究所的研究人員對大腸桿菌進行基因改造,使得它們通過吸收二氧化碳就可以生長。大腸桿菌通常是異養生物(heterotroph),即攝入葡萄糖等有機化合物作為食物的有機物,但是這項新的研究表明它們可以轉化為自養生物(autotroph),從大氣中吸收二氧化碳並將它轉化為生物量(biomass)。
  • 白凡課題組揭示大腸桿菌鞭毛生長新機制
    在該文中,研究人員首次實現了對大腸桿菌周生鞭毛生長的實時動態螢光成像,深入探究鞭毛的組裝過程。該研究發現,同一長度的大腸桿菌鞭毛,其生長速率會呈現較大差異,而這種差異來自於鞭毛組裝過程中的停滯。通過進一步的實驗和數學模型,論文揭示了大腸桿菌胞質內鞭毛亞基蛋白的供應不足會引起鞭毛生長過程中的停滯,這項研究對於理解細菌蛋白的胞外運輸和組裝具有重要意義。
  • 科學家用大腸桿菌轉化二氧化碳 可減緩氣候暖化
    近日,為了解決這個問題,科學家提出用大腸桿菌來將二氧化碳轉化成容易處理的甲酸。沙傑特教授說:「減少二氧化碳排需要很多不同的解決方案,大自然很早就為我們提供了一些選項,因為生物從一開始就是從無氧環境出發的。單細胞的細菌經常生活在極端的環境中,並且進行植物和動物無法做到的特殊化學反應。」大腸桿菌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它可以在無氧的環境生活,並會製造一種稱為FHL的特殊的酶,它可以將氣態二氧化碳轉化成液態的甲酸,使之容易儲存、控制,甚至活用。
  • 科學家成功構建同化二氧化碳的大腸桿菌
    近日,以色列魏茨曼科學研究院的科研人員在Cell上發表了題為「Conversion of Escherichia coli to Generate All Biomass Carbon from CO2」的文章,在幾個月的過程中,研究人員創建了大腸桿菌菌株
  • 釀酒酵母中可能替代糖發酵的天然甲醇同化途徑的自適應實驗室進化
    現如今,利用二氧化碳、甲烷和甲醇等單碳基質對解決當前的氣候危機至關重要。在生物經濟中微生物代謝應用於將可再生材料轉化為有用產品,微生物代謝通常以甘蔗或玉米中提取的糖作原料,但製糖費用高昂。而像甲基營養型生物的甲醇營養代謝為糖發酵提供了替代品。
  • 全球首次:科學家創造出人工基因組合成的大腸桿菌
    研究人員表示,他們已經用實驗室合成的完整基因組副本替換了大腸桿菌的所有基因,這是朝著創造細菌邁出的重要一步。研究人員介紹,這些細菌通過基因改造,可以製成特定的聚合物等材料,並為在未來添加病毒抗性等新特性的生物製造鋪平了道路。
  • 合成生物學突破:「原始」蛋白質被成功植入改造過的大腸桿菌
    在這項新研究中,羅格斯大學和萊斯大學的研究人員對這些合成蛋白質進行了測試,即觀察它們是否在生命形式中發揮了預期的作用。研究人員將大腸桿菌的基因組進行了編輯,他們刪除了大腸桿菌自然生成鐵氧還蛋白的基因,然後將其剪接到一個經過工程處理、更簡單的鐵氧化還原蛋白基因中。
  • 挑戰生命基本公式:人工合成實現大腸桿菌全基因組重編碼
    在這項研究中,Jason Chin 團隊通過人工合成、替換的方式,將大腸桿菌全基因組的64個密碼子成功縮減為61個,是目前全基因組水平上最大規模的密碼子重編寫工作。Nature,2019 研究者將大腸桿菌約 4Mb 的基因組劃分為8個小節,每個小節再細分為長度 100kb 左右的4-5個的模塊。通過體外 DNA 合成構建出一條條長度約10kb的片段,再藉助酵母細胞的同源重組,研究者將十條左右的片段拼接為包含了長約100kb模塊的細菌人工染色體(Bacterial Artificial Chromosome, BAC)。
  • 人工合成大腸桿菌 嘆服之前請讀懂細節
    一家之言近日,《自然》上發表了題為《從頭人工合成重編碼大腸桿菌基因組》的研究,有媒體報導稱這是人類「人工合成並徹底改變的首個全基因組生物」。具體到此次研究中,英國劍橋大學研究人員利用他們合成的基因組替換了大腸桿菌的基因,仍舊不是「從無到有」。這次的「首次」源於另一個維度:團隊首次將64個密碼子(3個鹼基為1個密碼子)「合併同類項」為61個密碼子,使得合成基因組的鹼基對由野生型的470萬個壓縮到400萬個。但其壓縮「力度」似乎並不及之前的工作。
  • 大腸桿菌為光合作用研究創造絕佳環境
    ,並將其引入大腸桿菌中進行實驗。這種方法為研究如何加快光合作用並提高作物產量創造了絕佳實驗環境。相關研究近日發表在《自然植物》雜誌上。科學家們已經知道:加速光合作用過程可以提高作物產量。植物通過光合作用將二氧化碳(CO2)、水和光轉化為氧氣,並最終轉化為蔗糖。本次研究中,研究人員把重點放在Rubisco上——一種參與二氧化碳中碳固定並使其生成蔗糖的酶。
  • 一束光如何「馴化」大腸桿菌
    從性質上來看,大腸桿菌非常穩定,強酸強鹼和高溫都不會破壞它的結構;從生存角度來看,生物膜具備非常強的內在黏合力,可以黏附在各種材料的表面,「這些都為我們的研究提供了基礎」。 不過,給大腸桿菌「動手術」修改基因,並不是件容易的事,因為大腸桿菌是杆狀的細菌,單個細菌的長度在2~3 微米,而寬度僅為1 微米左右。
  • 大腸桿菌基因組就這樣被改寫了
    「重新編碼」基因組的大腸桿菌,在培養基上生長。在倫敦郊外Jason Chin的實驗室中,一群大腸桿菌在撒有營養的肉湯的塑料小盤子裡快樂地吃喝、幸福地繁殖、自由地呼吸著,它們看上去很普通。但它們與地球上的其他生物有著本質的不同。科學家們對這群大腸桿菌的基因進行了重新編輯,獲得了有史以來最廣泛的「重新編碼」基因組。
  • 構建出僅使用61個密碼子的大腸桿菌
    2019年5月20日訊/生物谷BIOON/---在一項新的研究中,來自英國劍橋大學的研究人員利用他們在實驗室合成的基因組替換了大腸桿菌的基因。相關研究結果於2019年5月15日在線發表在Nature期刊上,論文標題為「Total synthesis of Escherichia coli with a recoded genome」。
  • Topic:首個人工設計基因組微生物誕生了,是個大腸桿菌
    本次的人造基因組擁有 400 萬鹼基對,用 A、T、C、G 表示,列印在 A4 紙上長達 970 頁,是科學家們迄今合成過的最大的基因組,對其改動程度之大也是史上首次。「此前人們完全不清楚,合成這麼大的一個基因組,還是徹底變動過的,是否具有可行性」,領導項目的 Jason Chin 教授說。
  • 大腸桿菌竟然可以抵抗輻射,空間站新科技
    目前,在國際空間站開展的科研實驗中,科學家們使用改造的特殊儀器成功培育了大腸桿菌,該菌可以抵禦太空失重缺氧環境,尤其是在高輻射的條件下也能生長,對人類研究生物細胞機理提供了新材料。大腸桿菌與人類的生活比較密切,大量存在於人和動物體的腸道內,在顯微鏡下觀察多呈現出棒狀或者杆狀結構,因此得名大腸桿菌,屬於正常的寄生菌群。
  • 以色列科學家造出新型大腸桿菌,可把二氧化碳作為碳源
    ▎學術經緯/報導 在最新的一期《細胞》雜誌上,來自以色列魏茨曼科學研究所(Weizmann Institute of Science)的一支團隊發表了一篇非常引人關注的論文——利用合成生物學的方法,他們造出了一種自然界裡不存在的大腸桿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