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首次:科學家創造出人工基因組合成的大腸桿菌

2020-12-04 紅星深度

有史以來第一次,科學家創造出了一個純粹人造基因組的生物體,這標誌著人類實現了自然界遺傳密碼的徹底重新編寫。

根據《自然》雜誌5月16日發布的最新論文顯示,英國劍橋大學MRC分子生物學實驗室的賈森·欽(Jason Chin)教授與其同事重新編碼了一個大腸桿菌菌株的全部基因組。

研究人員表示,他們已經用實驗室合成的完整基因組副本替換了大腸桿菌的所有基因,這是朝著創造細菌邁出的重要一步。研究人員介紹,這些細菌通過基因改造,可以製成特定的聚合物等材料,並為在未來添加病毒抗性等新特性的生物製造鋪平了道路。

《利用重組基因組進行的大腸桿菌的全合成》 圖自《自然》

超過1.8萬次編輯,進行基因組內的「查找替換」

據《衛報》介紹,此次合成的人工基因組包含400萬對鹼基對,這些鹼基對是由字母G、A、T和C組成的遺傳密碼單位構成。這些鹼基對全部列印在A4紙上,長達970頁,是迄今為止科學家們構建的最大基因組。

「之前我們完全不確定,是否有可能讓一個基因組變得如此之大,以及是否有可能對它進行如此大的改變。」領導該項目的合成生物學專家賈森·欽(Jason Chin)表示。

從水母到人類,幾乎所有的生命都使用64個密碼子。但實際上,這些密碼子中有一部分發揮著相同的作用。這64個密碼子中,有61個密碼子產生20種天然胺基酸,這些胺基酸可以像串珠一樣串在一起,形成自然界中的任何蛋白質,另外3個密碼子實際上是停止信號。

因此,劍橋大學的研究小組著手重新設計大腸桿菌基因組的主要工作,就是去除其中一些「多餘」的密碼子。科學家們仔細檢查了這種細菌的DNA,每當他們遇到TCG,即產生一種叫做絲氨酸的胺基酸的密碼子,他們就把它重寫為AGC,他們以類似的方式替換了另外兩個密碼子,等於進行了一種「同義詞替換」的改寫。

在超過18000次的編輯之後,科學家們已經從這種細菌的基因組中刪除了這三個密碼子的每一次出現,這意味著,重新合成的大腸桿菌只有61個密碼子,而不是通常的64個。

在此之後,重新設計的遺傳密碼然後開始化學合成,一塊一塊地添加到大腸桿菌中,取代了有機體的自然基因組,一種微生物的DNA編碼就此完全合成,並發生了根本性的改變。

這種名為Syn61的病毒比正常病毒稍長一些,生長速度也慢一些,但仍然存活了下來。

新合成的大腸桿菌Syn61 圖自《衛報》

設計生命形式的重大利好:未來或用於生物製藥

賈森·欽教授相信,這樣的設計生命形式遲早會派上用場。

由於大腸桿菌和普通細菌的DNA不同,入侵病毒將難以在體內傳播,使它們實際上具有了抗病毒能力,而這可能帶來重大利好。因為目前,大腸桿菌已經被生物製藥工業用於製造治療糖尿病的胰島素和其他治療癌症、多發性硬化症、心臟病和眼科疾病的藥物,但當細菌培養物被病毒或其他微生物汙染時,整個生產過程可能會被破壞,而這種經過重組的細菌就能夠避免這些問題。

這還不是全部——在未來的工作中,這些被解放的基因代碼可以被重新利用,使細胞大量生產蛋白質和藥物。

「因此,這一成功在一方面是技術成就,另一方面也向人類展示了生物學的一些本質特性,以及遺傳密碼具有多大的可塑性。」賈森·欽教授表示,解碼大腸桿菌基因組意味著,代碼中未使用的部分現在可以被用於其他作用。

而至於生物學本質特性的問題,賈森·欽表示,自從20世紀60年代起,當科學家們第一次破解這個密碼時,人們就一直不清楚為什麼它會以這樣的方式工作——有這麼多的可能性,為什麼偏偏是這樣的一種方式?

1968年,DNA化學結構的共同發現者弗朗西斯·克裡克認為,一旦基本生命形式進化出來,三重密碼就會被鎖定,因為任何偏離通用程序的行為都將是一個巨大的劣勢。

「但是,通過移除密碼子,我們正在打破這種共同的語言,我們正在解凍代碼。」賈森·欽說。

科學家正在嘗試用更多編碼變化製造細菌基因組

實際上,前兩次合成細菌基因組是2008年和2010年在J.克雷格文特爾研究所(J. Craig Venter Institute)創建的。

第一次進行合成的細菌名為支原體,其基因組比大腸桿菌要小,大約只有100萬對鹼基對,而且,在這次試驗中,並沒有進行徹底的重新設計。因此,此次劍橋大學科學家合成的大腸桿菌基因組的大小是它們的四倍,創造了新的紀錄。

美國研究集團克萊德·哈奇森(Clyde Hutchison)在評論這次最新成果時表示:「這種基因組置換規模,比迄今報導的任何完整基因組置換規模都要大。」

基因數量對比 圖自《自然》)

倫敦帝國理工學院(Imperial College London)合成生物學研究員湯姆·埃利斯(Tom Ellis)表示:「他們將合成基因組學領域提升到了一個新的水平,不僅成功構建了迄今為止最大的合成基因組,而且對基因組的編碼變化也達到了迄今為止的最高水平。」

但這些紀錄可能不會持續太久——目前,埃利斯和其他人正在為麵包酵母構建一個合成基因組,除此之外,哈佛大學的科學家們也正在用更多的編碼變化來製造細菌基因組。

紅星新聞記者 翟佳琦 編譯報導

編輯 汪垠濤

相關焦點

  • Topic:首個人工設計基因組微生物誕生了,是個大腸桿菌
    《自然》15 日發布的一篇論文顯示,在兩年的時間裡,劍橋大學的分子生物學家們讀取並重新設計了大腸桿菌的 DNA,創造出了全球首粒全套基因組經過重新編碼的大腸桿菌。它證明了人工設計過的基因組可以產生生命,而微生物在醫療方面的應用也得以進一步突破。
  • 人工合成大腸桿菌 嘆服之前請讀懂細節
    一家之言近日,《自然》上發表了題為《從頭人工合成重編碼大腸桿菌基因組》的研究,有媒體報導稱這是人類「人工合成並徹底改變的首個全基因組生物」。聽著很炫酷,但當「首個」前加了更多的限定詞之後,則意味著它的突破範圍逐漸狹窄——例如:首個吃螃蟹的人、首個煮著吃螃蟹的人、再到首個在廚房煮著吃螃蟹的人……此次研究的創新點並不在於合成全基因組生物,這件事2010年已經由克雷格·文特研究團隊突破,後來者基本沿用他們的方法,即「借雞生蛋」模式,向一個被掏空內核的細菌植入由人工合成的基因組
  • 光合作用研究,大腸桿菌創造出了絕佳的環境
    ,並將其引入大腸桿菌中進行實驗。這種方法為研究如何加快光合作用並提高作物產量創造了絕佳實驗環境。相關研究近日發表在《自然植物》雜誌上。科學家們已經知道:加速光合作用過程可以提高作物產量。植物通過光合作用將二氧化碳(CO2)、水和光轉化為氧氣,並最終轉化為蔗糖。本次研究中,研究人員把重點放在Rubisco上——一種參與二氧化碳中碳固定並使其生成蔗糖的酶。
  • 挑戰生命基本公式:人工合成實現大腸桿菌全基因組重編碼
    在這項研究中,Jason Chin 團隊通過人工合成、替換的方式,將大腸桿菌全基因組的64個密碼子成功縮減為61個,是目前全基因組水平上最大規模的密碼子重編寫工作。Nature,2019 研究者將大腸桿菌約 4Mb 的基因組劃分為8個小節,每個小節再細分為長度 100kb 左右的4-5個的模塊。通過體外 DNA 合成構建出一條條長度約10kb的片段,再藉助酵母細胞的同源重組,研究者將十條左右的片段拼接為包含了長約100kb模塊的細菌人工染色體(Bacterial Artificial Chromosome, BAC)。
  • 這個大腸桿菌牛在哪裡?
    雖然「基因組改寫」和「人工合成」這樣的名詞在人造生命研究領域已經不算是新鮮說法了,這株人造大腸桿菌還是登上了各國科技媒體的頭條。它到底有什麼特殊之處,能夠稱得上歷史第一呢?通俗地說,研究者們對大腸桿菌的整套DNA中的一些編碼進行了同義替換,然後從頭合成了這套「全新」的基因組,造出了這株叫做Syn61的人造大腸桿菌。
  • 大腸桿菌為光合作用研究創造絕佳環境
    ,並將其引入大腸桿菌中進行實驗。這種方法為研究如何加快光合作用並提高作物產量創造了絕佳實驗環境。相關研究近日發表在《自然植物》雜誌上。科學家們已經知道:加速光合作用過程可以提高作物產量。植物通過光合作用將二氧化碳(CO2)、水和光轉化為氧氣,並最終轉化為蔗糖。本次研究中,研究人員把重點放在Rubisco上——一種參與二氧化碳中碳固定並使其生成蔗糖的酶。
  • 大腸桿菌基因組就這樣被改寫了
    「重新編碼」基因組的大腸桿菌,在培養基上生長。在倫敦郊外Jason Chin的實驗室中,一群大腸桿菌在撒有營養的肉湯的塑料小盤子裡快樂地吃喝、幸福地繁殖、自由地呼吸著,它們看上去很普通。但它們與地球上的其他生物有著本質的不同。科學家們對這群大腸桿菌的基因進行了重新編輯,獲得了有史以來最廣泛的「重新編碼」基因組。
  • 不可思議:科學家人工合成DNA創造新生命
    美國加州斯克利普斯研究所的研究人員近日用一段延伸的遺傳密碼創造了一種「全新」的生命形式。科學家向大腸桿菌中引入了一些該細菌中本不存在的DNA分子。雖然修改後的大腸桿菌遺傳密碼中多了兩個片段,但仍能像正常細菌一樣生長和複製,這為科學家創造全新的人造生命奠定了一定基礎。
  • 以色列科學家造出新型大腸桿菌,可把二氧化碳作為碳源
    ,可以讓大腸桿菌「吃掉」二氧化碳,並從中獲取能量。 200多天後,大腸桿菌開始接受新的生活方式。350多天後,這些細菌完全接受了嶄新的命運。後續測序結果則發現,這些細菌裡,最少出現了11個新的突變,讓它們能夠適應自養的生活方式。其中,部分突變出現在固碳的循環中,另外一些突變則發生在一些功能不明的基因裡。
  • 一束光如何「馴化」大腸桿菌
    「聽話」的大腸桿菌 選擇大腸桿菌的原因,是因為它的生物膜是目前研究得最清楚的模式微生物,其基因和分泌機制都已經被闡述,並且已有的工作已經證明其基因可以被編輯。 「大腸桿菌生物被膜的主要成分是捲曲纖毛纖維,其主要成分是通過大腸桿菌分泌的CsgA蛋白亞基自組裝而成。」鍾超在接受《中國科學報》記者採訪時解釋說。
  • 基因改良細菌成「藝術家」:大腸桿菌製作彩色圖案
    基因改良細菌成「藝術家」:大腸桿菌製作彩色圖案2017-06-03 12:04出處/作者:新浪科技整合編輯:黑目責任編輯:廖俊輝這項最新研究發表在《自然化學生物學》雜誌上,美國麻省理工學院研究人員使用18種基因的合成網絡連線大腸桿菌,可使大腸桿菌探測並響應紅色、綠色和藍色。一旦在這些顏色下刺激,這種基因環路將激活和刺激細菌製造相應的色素或者螢光蛋白,之後細菌墊將培養皿轉變成為畫板,形成鮮豔美麗的圖案。
  • 科學家成功「編程」大腸桿菌 將電脈衝轉化為DNA...
    科學家成功「編程」大腸桿菌 將電脈衝轉化為DNA片段   硬碟和光碟只要按下一個按鈕就能存儲千兆字節的數字數據。但這些技術——就像之前的磁帶和軟盤驅動器一樣——一旦被新技術取代,就會變得過時和不可讀。
  • 科學家成功「編程」大腸桿菌,將電脈衝轉化為DNA...
    科學家成功「編程」大腸桿菌,將電脈衝轉化為DNA片段比如,科學家們現在證明了:大腸桿菌可以將電脈衝轉化為儲存在其基因組中的DNA片段。在DNA中存儲數據其實並不是一個新想法。為了實現這樣的操作,研究人員通常將數據文件中的一串數字「1」和「0」轉換成分子中的四個鹼基的組合:腺嘌呤、鳥嘌呤、胞嘧啶和胸腺嘧啶。然後,他們使用DNA合成器將這些代碼寫入DNA。
  • 人工合成並徹底改變了首個全基因組生物
    這種生物就是生活在我們腸道內及環境土壤內的大腸桿菌(Escherichia coli)。這為人類敲開了合成生物的大門,意義非凡。由於大腸桿菌的生存範圍極其廣泛,且其遺傳密碼子相對簡單,因此它是全球研究者心中最理想的研究模型,其為生物材料、合成藥物以及病毒學等多個領域的發展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 Nature:科學家成功繪製出大腸桿菌的功能性蛋白質組藍圖 有望揭示...
    2020年12月14日 訊 /生物谷BIOON/ --理解基因的工作機理以及其如何與另一個基因之間發生相互作用是從事生物學研究的科學家們想要實現的一個主要目標,當然了,這在方法和所需要的的實驗數量上都能帶來巨大的挑戰,而最近的研究進展已經改變了科學家們繪製基因功能和相互作用圖譜的能力,近日,一篇刊登在國際雜誌Nature上的研究報告中,來自歐洲分子生物學實驗室等機構的研究人員通過研究開發了一種創新性的技術能同時測定成千上萬個基因的活性
  • 大腸桿菌DNA能做什麼?存儲全八季《權力的遊戲》
    存儲全八季《權力的遊戲》) 摘要: 科學家們成功地將一段動畫以DNA編碼的形式存入了一群活的大腸桿菌中,並用高通量測序法重新讀取數據,還原了圖像。
  • 下一次科技革命的起點,人類全基因組合成
    人類基因合成計劃的最大受益者應該就是這家名為Gen9的麻薩諸塞州創業公司了,這家公司與人類基因組合成相關專利的所有者聯繫密切。兩周前,超過130位科學家,論理學家以及政府基金的管理者相聚於哈佛大學,共同探討人類基因組計劃的後續是否需要人工合成人類全基因組,而不僅僅局限於對其解讀。
  • 原核生物基因組重組在大腸桿菌物種形成中的決定作用
    基因組的重組是在基因變異的基礎上更高層次的雜合性(Heterozygosity)組合,即將個別等位基因的變化「集體」遷移、集合、乃至剔除。這樣的重組一般發生在有性繁殖的過程中,通過減數分裂和染色體的部分交換,利用創造雜合個體、擴大群體中的個體數量等途徑創造更複雜的遺傳多樣性(Genetic Heterogeneity)。
  • 英國首創「全人工合成DNA」生物 人工生命體也能存活
    新華社北京5月17日新媒體專電 港媒稱,英國劍橋大學的分子生物學家創造出全球第一種體內DNA全為人工合成的生物,證明即使DNA編碼遭大幅改動,生物仍能生存。該研究為未來利用人工合成生物生產藥物或其他有用物料鋪路,並有助破解DNA編碼運作機制的謎團。
  • 科學家培養新型大腸桿菌 可將二氧化碳轉化為自身能量
    科學家培養新型大腸桿菌 可將二氧化碳轉化為自身能量 來源:網易科技 • 2019-12-04 15:38: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