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束光如何「馴化」大腸桿菌

2020-12-08 科學網

 



 

經過改造和修飾的大腸桿菌「改頭換面」,不再是人體內的菌群,而成了聽從人類指揮的「員工」。

■本報記者 袁一雪

近日,上海科技大學物質學院材料與物理生物學研究部教授鍾超課題組就利用基因改造後的大腸桿菌,通過藍光控制,將納米級的量子點或其他無機材料均勻地塗在襯底上。這一研究成果在線發表在國際知名學術期刊Advanced Materials上。

「聽話」的大腸桿菌

選擇大腸桿菌的原因,是因為它的生物膜是目前研究得最清楚的模式微生物,其基因和分泌機制都已經被闡述,並且已有的工作已經證明其基因可以被編輯。

「大腸桿菌生物被膜的主要成分是捲曲纖毛纖維,其主要成分是通過大腸桿菌分泌的CsgA蛋白亞基自組裝而成。」鍾超在接受《中國科學報》記者採訪時解釋說。從性質上來看,大腸桿菌非常穩定,強酸強鹼和高溫都不會破壞它的結構;從生存角度來看,生物膜具備非常強的內在黏合力,可以黏附在各種材料的表面,「這些都為我們的研究提供了基礎」。

不過,給大腸桿菌「動手術」修改基因,並不是件容易的事,因為大腸桿菌是杆狀的細菌,單個細菌的長度在2~3 微米,而寬度僅為1 微米左右。鍾超課題組的研究人員利用合成生物學技術,對大腸桿菌的生物被膜澱粉樣蛋白基因批量進行改造。

在改造過程中,研究人員首先將大腸桿菌生物被膜CsgA蛋白分泌基因,變為可由藍光調控的CsgA蛋白表達和分泌的基因環路;然後對其進行修飾,讓CsgA蛋白可以識別、結合經過化學小分子配體修飾的無機納米材料。這些無機納米材料就是被「塗抹」在襯底的塗層材料。

經過改造和修飾的大腸桿菌「改頭換面」,不再是人體內的菌群,而成了聽從人類指揮的「員工」。研究人員只需要通過藍光或小分子的誘導,就可以讓它們分泌CsgA蛋白生物膜。組成生物膜的是一個個纖維,每一個纖維的亞單位,即CsgA蛋白識別一個納米顆粒。然後被CsgA蛋白「串起」的納米顆粒會依託生物膜的黏性,自然地附著在襯底表面。

因為在藍光中大腸桿菌才會分泌CsgA蛋白,所以想要什麼圖案只需要控制藍光或小分子等誘導因素的走向就可以引導大腸桿菌完成工作。同樣,一旦藍光消失,大腸桿菌也會終止CsgA蛋白的分泌。

經過試驗,這些大腸桿菌已經在研究人員手中完成了一個各種不同的基本形狀(如三角形和五角星等)和一個上海科技大學的logo的圖案。「上海科技大學的logo是一個平面結構,但是有一定的厚度,我們提供了一種新型方法,相較於傳統方法來說操作更加簡單,可能實用的範疇與傳統的方法相比不僅僅限於二維平面,也適用於三維不規則的界面和曲面。」鍾超表示。

而且,經由大腸桿菌形成的生物膜相當穩定,如果是在4℃的冰箱裡保存,可以存活至少一個月之久。「更重要的是,大腸桿菌基因編輯之後就攜帶了基因工程的質粒,可以一直使用下去。」鍾超補充說。

傳統方法的補充

鍾超課題組的研究內容屬於合成生物學,這一概念是2000年科學家在美國化學年會上提出的,是指人們將「基因」連接成網絡,讓細胞來完成設計人員設想的各種任務。例如把網絡同簡單的細胞相結合,可提高生物傳感性,幫助檢查人員確定地雷或生物武器的位置。其實在自然界中,這種生物動態自組裝就普遍存在,比如骨和貝殼等自然材料系統就是在細胞的參與下,對有機和無機組進行動態自組裝而形成。這些自然材料體系的很多材料性能都遠優於人工合成的材料。

而在合成生物技術之前,無機納米材料塗層領域一般採用的傳統的工業製造技術是光刻、磁控濺射、蒸鍍等方法。「相對於傳統方法,大腸桿菌的合成生物技術目前還達不到傳統工藝的精度。」鍾超坦言,因為傳統的光刻膠工藝的解析度主要是基於用於光刻的光束的解析度,但是鍾超課題組需要通過細菌分泌生物膜並進行納米材料的布陣,而細菌本身就已經有2 微米的尺寸,所以工藝本身的解析度受限於細菌本身的尺寸。

雖然存在不完美,但是新技術的優勢也不容小覷。「我們的塗層相較於傳統的旋塗方法,可以在曲面和不規則的物體上形成塗層。」鍾超說。這對於傳統技術來說是一種補充和借鑑,對發展新型的塗層技術有參考意義。而且,因為大腸桿菌分泌的CsgA蛋白生物膜具有超強的黏附性,即使在最「光滑」的「不粘鍋」塗層——特氟龍(聚四氟乙烯,PTFE)上,也可以形成薄薄的生物被膜。在顯微鏡下,可以看到無機納米材料被大腸桿菌排列得非常整齊。更有趣的是,人們需要什麼顏色只需要添加這種顏色的無機納米材料即可得到需要的顏色。

應用領域更廣

當下,利用合成生物技術工程改造生物被膜技術是不少國際研究團隊的研究項目。「美國史丹福大學生物工程系的一個團隊在我們的文章接受一個月之後,在PNAS雜誌發表了一篇關於利用光控布陣生物被膜技術的文章,雖然他們的研究沒有涉及到材料應用,但是用到的生物概念和技術非常類似。」鍾超感慨道,「我們的研究能更早發出來,同時我們早在一年以前就已經申請了相關專利,從這些方面看,我們應該是非常幸運了。」

除了來自外部的壓力,鍾超課題組也需要克服來自這項研究本身的困難。因為與國內外的合成生物技術相比,他們更偏向材料和納米應用的交叉學科。所以在研究過程中,他們不單只是對生物方面進行改造,還包括無機材料的配體交換、光控基因電路的構建,以及光控裝置的搭建等領域。每一個領域都是研究人員面臨的挑戰。

談及未來,鍾超很樂觀,因為基於大腸桿菌只要有少量營養就能生存並生長生物被膜,因此大規模生產是非常容易的。論文發表後,他們將繼續深入研究搭建的平臺的應用,這項研究可以用於人工光合作用體系的構建和環境汙染物的降解方面。「比如納米材料其催化性能優異,如何對納米催化劑進行回收,避免造成二次汙染是一個很重要的方面,期望利用我們的生物被膜方法,實現納米催化劑的回收,防止二次汙染。」

《中國科學報》 (2018-05-11 第3版 科普)

相關焦點

  • 如何用LB培養基培育出大腸桿菌?
    大腸桿菌是我們經常聽到的名詞,但你知道它是什麼嗎?大腸桿菌又名大腸埃希氏菌,在1885年被德國人Escherich發現的,起先一直被當作正常的腸道菌群組成部分,也就是非致病菌。但大腸桿菌的抗原成分比較複雜,通常分為菌體抗原、鞭毛抗原和表面抗原三種,表面抗原有抗機體吞噬和抗補體的能力。而根據大腸桿菌抗原的不同性,大腸桿菌可分為150多種之多,其中有16種血清型的大腸桿菌為致病性的大腸桿菌。
  • 你們真的了解大腸桿菌麼?
    提到大腸桿菌(Escherichia coli, E. coli)大家一定不陌生,
  • 海底撈旗下一門店爆出筷子大腸菌群不合格!大腸桿菌究竟是什麼?
    杭州市市場監督管理局近日發布的關於21批次不合格食品情況的通告顯示,杭州撈派餐飲有限公司第十五分公司使用的1批次筷子檢出大腸菌群不合格。產品信息顯示,其生產(購進)日期為今年4月29日。 平時經常看到大腸桿菌超標的新聞,但是有多少人了解大腸桿菌是什麼?本文介紹下大腸桿菌。
  • 光合作用研究,大腸桿菌創造出了絕佳的環境
    美國康奈爾大學的科學家們設計了一種關鍵植物酶,並將其引入大腸桿菌中進行實驗。這種方法為研究如何加快光合作用並提高作物產量創造了絕佳實驗環境。相關研究近日發表在《自然植物》雜誌上。科學家們已經知道:加速光合作用過程可以提高作物產量。植物通過光合作用將二氧化碳(CO2)、水和光轉化為氧氣,並最終轉化為蔗糖。本次研究中,研究人員把重點放在Rubisco上——一種參與二氧化碳中碳固定並使其生成蔗糖的酶。
  • 大腸桿菌為光合作用研究創造絕佳環境
    美國康奈爾大學的科學家們設計了一種關鍵植物酶,並將其引入大腸桿菌中進行實驗。這種方法為研究如何加快光合作用並提高作物產量創造了絕佳實驗環境。相關研究近日發表在《自然植物》雜誌上。科學家們已經知道:加速光合作用過程可以提高作物產量。植物通過光合作用將二氧化碳(CO2)、水和光轉化為氧氣,並最終轉化為蔗糖。本次研究中,研究人員把重點放在Rubisco上——一種參與二氧化碳中碳固定並使其生成蔗糖的酶。
  • 植物酵素對大腸桿菌的抑制作用!
    大腸桿菌最早是由Escherich於1885年發現的, 大腸桿菌屬於人和動物體內的共生菌,也是條件性致病菌。大腸桿菌為革蘭氏陰性菌,可導致多種動物疾病,甚至威脅到機體生命健康。 大腸桿菌是主要存在於消化系統中的細菌,大部分是老實的有益菌,不用擔心。
  • 基因敲除大腸桿菌的代謝通量分析-源井生物
    大多數的大腸桿菌菌株是無害的,但某些血清型可導致宿主食物嚴重中毒,有時還會因食物汙染而召回產品。無害的細菌菌株是正常腸道菌群的一部分,可以通過產生維生素K2並防止病原菌在腸道內定殖而具有共生關係,從而使宿主受益。大腸桿菌通過糞便排洩。在有氧條件下,該細菌在新鮮糞便中大量生長3天,但隨後緩慢減少。
  • 拉肚子都怪大腸桿菌?其實你錯怪它了
    許多人可能因此產生一種錯覺:大腸桿菌非常危險,如果吃下這些不安全的食品,大腸桿菌將直接導致人腹瀉。在這裡我要為大腸桿菌平反昭雪。例如2006年美國腸出血性大腸桿菌O157:H7的流行,就是因為許多人食用了被這一菌株汙染的蔬菜而引起的。致病性大腸桿菌在美國引發的流行案例。
  • 拉肚子都怪大腸桿菌?其實你錯怪它了!
    例如2006年美國腸出血性大腸桿菌O157:H7的流行,就是因為許多人食用了被這一菌株汙染的蔬菜而引起的。致病性大腸桿菌在美國引發的流行案例。圖片:healthline.com在原核生物中,大腸桿菌是研究得最為深入的模式生物。
  • 牛奶中的大腸桿菌會讓你生病麼?
    引起疾病的致病菌包括大腸桿菌、單核細胞增多性李斯特氏菌、沙門氏菌、蠟樣芽孢桿菌和金黃色葡萄球菌。雖然蠟樣芽孢桿菌和金黃色葡萄球菌能引起令人不快的疾病,但大多數人都能迅速完全康復。但是一些大腸桿菌和單核細胞增生素菌株會導致更嚴重的疾病,甚至死亡。
  • BMC Microbiology:一種葉綠體蛋白可調節大腸桿菌分裂極性
    首都師範大學何奕昆小組在大腸桿菌細胞中表達了擬南芥的MinD 基因 (AtMinD),這些細胞中原先的MinD 和MinE基因是闕如的。令人驚奇的是,這一大腸桿菌HL1變異株(MinDE)的微小細胞表型竟然被植物的AtMinD基因挽救了下來,即便動態的MinE蛋白並不存在。
  • 白凡課題組揭示大腸桿菌鞭毛生長新機制
    在該文中,研究人員首次實現了對大腸桿菌周生鞭毛生長的實時動態螢光成像,深入探究鞭毛的組裝過程。該研究發現,同一長度的大腸桿菌鞭毛,其生長速率會呈現較大差異,而這種差異來自於鞭毛組裝過程中的停滯。通過進一步的實驗和數學模型,論文揭示了大腸桿菌胞質內鞭毛亞基蛋白的供應不足會引起鞭毛生長過程中的停滯,這項研究對於理解細菌蛋白的胞外運輸和組裝具有重要意義。
  • 大腸桿菌基因組就這樣被改寫了
    「重新編碼」基因組的大腸桿菌,在培養基上生長。在倫敦郊外Jason Chin的實驗室中,一群大腸桿菌在撒有營養的肉湯的塑料小盤子裡快樂地吃喝、幸福地繁殖、自由地呼吸著,它們看上去很普通。但它們與地球上的其他生物有著本質的不同。科學家們對這群大腸桿菌的基因進行了重新編輯,獲得了有史以來最廣泛的「重新編碼」基因組。
  • 科學家成功構建同化二氧化碳的大腸桿菌
    近日,以色列魏茨曼科學研究院的科研人員在Cell上發表了題為「Conversion of Escherichia coli to Generate All Biomass Carbon from CO2」的文章,在幾個月的過程中,研究人員創建了大腸桿菌菌株
  • 保障太空人健康之對太空中大腸桿菌的研究
    大腸桿菌與我們日常生活關係密切,主要寄生於人和動物的腸道,是我們腸道中十分重要的正常菌群。不過當我們免疫力下降時,有可能引起腸道外的感染,比如敗血症、泌尿道感染等;另一方面,個別種類的大腸桿菌能引起腸胃炎,導致腹痛、發熱、腹瀉等。
  • 科學家用大腸桿菌轉化二氧化碳 可減緩氣候暖化
    據臺媒1月10日報導,削減大氣中的二氧化碳是減緩甚至扭轉全球暖化的大挑戰,因而目前低碳電力、節約電力與碳封存(CCD)被認為是必要進行的三件大事,但如何封存補到的二氧化碳是個技術挑戰
  • 科學家培養新型大腸桿菌 可將二氧化碳轉化為自身能量
    最近科學家們就成功為大腸桿菌更換了「食物口味」。根據發表在《細胞》雜誌上的一篇新論文,以色列魏茨曼科學研究所的科學家已經培育出一種以二氧化碳為食的大腸桿菌。這種細菌通常更喜歡糖或者說葡萄糖,但實驗室培育的菌株在產生可用於生物燃料的物質時,將二氧化碳轉化為自身的能量。目前,有幾種大腸桿菌已經被用來製造生物燃料,但它們通常以糖為食,而且糖不是一種豐富的物質。
  • 筷子被檢出大腸桿菌
    近日,海底撈又因食品安全問題登上「熱搜」,本次事件為海底撈火鍋杭州富春新天地店(杭州撈派餐飲有限公司第十五分公司)登上了杭州市市監局的「抽檢黑榜」,該店此次被通報的原因系其店內所使用的一批次筷子產品被檢出大腸菌群,該批次筷子生產(購進)日期為今年4月29日。
  • 科學網—轉基因大腸桿菌可協助清除環境汞汙染
    美國泛美波多黎各大學一個生物工程研究團隊向一種埃希氏大腸桿菌內注入兩種「親汞」基因。兩種基因轉入埃希氏大腸桿菌體內後,分別生成一種名為金屬硫蛋白的蛋白質和一種名為多磷酸鹽激酶的生物酶。 金屬硫蛋白和多磷酸鹽激酶可有效固定進入大腸桿菌體內的金屬物質,防止細胞中毒。
  • 大腸桿菌新型寬範圍木糖生物傳感器的設計和優化方面獲進展
    該研究以大腸桿菌木糖激活因子XylR及相應的operator(xylO)為基礎,設計構建了大腸桿菌新型木糖傳感器,並利用基於易錯PCR 和流式細胞儀篩選,得到梯度響應濃度範圍大幅提高的突變型木糖傳感器,在0到10 g/L木糖中具有很好的梯度響應。同時,該XylR/xylO系統也能應用於β-半乳糖苷酶和番茄紅素生物合成途徑的木糖誘導表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