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家培養新型大腸桿菌 可將二氧化碳轉化為自身能量

2020-12-08 硬派科技

科學家培養新型大腸桿菌 可將二氧化碳轉化為自身能量

來源:網易科技 2019-12-04 15:38:03

雖然大多數人對大腸桿菌都厭惡至極,但它們卻是科學家較為看重的研究對象之一。最近科學家們就成功為大腸桿菌更換了「食物口味」。

根據發表在《細胞》雜誌上的一篇新論文,以色列魏茨曼科學研究所的科學家已經培育出一種以二氧化碳為食的大腸桿菌。這種細菌通常更喜歡糖或者說葡萄糖,但實驗室培育的菌株在產生可用於生物燃料的物質時,將二氧化碳轉化為自身的能量。

目前,有幾種大腸桿菌已經被用來製造生物燃料,但它們通常以糖為食,而且糖不是一種豐富的物質。因此科學家們轉而尋求新的研究突破。

研究人員向大腸桿菌基因中添加一種轉化二氧化碳的酶,並去除了用於代謝糖的其它酶,最終成功改變了它們賴以生存的「食物」來源。為了證明它們真的不需要糖來維持生存,科學家們把這些細菌放在實驗室裡200天。當再次對這些細菌進行研究時,研究人員發現它們已經成功地"進化"了,而且能夠在不需要糖的情況下生長。

該研究的負責人Ron Milo稱,研究團隊沒想到能夠對這種細菌的基因組做出如此「巨大的改變」。而目前的問題在於,大腸桿菌在生長過程中釋放的二氧化碳比它們消耗的要多,因此,研究人員未來仍然需要進行更多的研究來減少它們的二氧化碳排放。

儘管大腸桿菌有著非常糟糕的名聲,但它已經被用來做許多有用的事情。幾年前,研究人員研究如何在微生物中存儲加密數據時,甚至打造出了基於大腸桿菌的「計算機」。

改良後的大腸桿菌將來可以用來生產其它化學物質,它們甚至可以利用鋼鐵行業或混凝土行業所產生的二氧化碳副產物來為糖尿病患者生產胰島素。紐卡斯爾大學的Frank Sargent稱:「這項技術有無限的可能性,而且這種定向進化已經獲得了諾貝爾獎,這是一個很好的例子。」

有研究表明,大腸桿菌甚至可以被用來產生神奇蘑菇中的裸蓋菇素,這是一種可防止抑鬱的物質。越來越多的人開始將其作為一種精神疾病的治療手段進行測試,比如上癮、抑鬱和創傷後應激障礙。邁阿密大學的一個研究小組對這種細菌進行了基因改造,使其大量生產出具有精神活性的裸蓋菇素。

除此之外,這項研究背後的團隊確實聲稱這種菌株可以用來開發「食物」。雖然大腸桿菌食物聽起來有點令人反胃,但我們還得等上很長時間才能知道這種未來的食物會是什麼樣子。研究人員說,目前這項工作基本上只是一個概念上的證明,所以使用大腸桿菌製作假日晚餐的想法可能還需要等一段時間。

相關焦點

  • 以色列科學家造出新型大腸桿菌,可把二氧化碳作為碳源
    最常見的例子,就是我們身邊的植物了——從一顆種子到一棵大樹,植物「吃掉的」不是土壤,而主要是空氣裡的二氧化碳。第二類生物則叫做「異養生物」,它們不能自己產生有機物,只能通過進食來攝取。人類就是「異養生物」。 在生物實驗室待過的朋友們都知道,大腸桿菌也是一種異養生物。
  • 科學家用大腸桿菌轉化二氧化碳 可減緩氣候暖化
    近日,為了解決這個問題,科學家提出用大腸桿菌來將二氧化碳轉化成容易處理的甲酸。 資料圖目前碳封存的方式主要是將二氧化碳深埋進地底,它會與地底礦物質晶化成碳酸類礦石,對環境的影響不大。
  • 科學家成功構建同化二氧化碳的大腸桿菌
    近日,以色列魏茨曼科學研究院的科研人員在Cell上發表了題為「Conversion of Escherichia coli to Generate All Biomass Carbon from CO2」的文章,在幾個月的過程中,研究人員創建了大腸桿菌菌株
  • 科學家將大腸桿菌轉化為僅依靠甲醇生長的合成甲基營養菌
    科學家將大腸桿菌轉化為僅依靠甲醇生長的合成甲基營養菌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8/13 21:00:22 中國臺灣「中研院」James C.
  • 大腸桿菌為光合作用研究創造絕佳環境
    ,並將其引入大腸桿菌中進行實驗。這種方法為研究如何加快光合作用並提高作物產量創造了絕佳實驗環境。相關研究近日發表在《自然植物》雜誌上。科學家們已經知道:加速光合作用過程可以提高作物產量。植物通過光合作用將二氧化碳(CO2)、水和光轉化為氧氣,並最終轉化為蔗糖。本次研究中,研究人員把重點放在Rubisco上——一種參與二氧化碳中碳固定並使其生成蔗糖的酶。
  • Cell:經過基因改造的大腸桿菌也可通過攝入空氣中的二氧化碳進行生長
    大腸桿菌通常是異養生物(heterotroph),即攝入葡萄糖等有機化合物作為食物的有機物,但是這項新的研究表明它們可以轉化為自養生物(autotroph),從大氣中吸收二氧化碳並將它轉化為生物量(biomass)。
  • 光合作用研究,大腸桿菌創造出了絕佳的環境
    ,並將其引入大腸桿菌中進行實驗。這種方法為研究如何加快光合作用並提高作物產量創造了絕佳實驗環境。相關研究近日發表在《自然植物》雜誌上。科學家們已經知道:加速光合作用過程可以提高作物產量。植物通過光合作用將二氧化碳(CO2)、水和光轉化為氧氣,並最終轉化為蔗糖。本次研究中,研究人員把重點放在Rubisco上——一種參與二氧化碳中碳固定並使其生成蔗糖的酶。
  • 科學家成功「編程」大腸桿菌 將電脈衝轉化為DNA...
    科學家成功「編程」大腸桿菌 將電脈衝轉化為DNA片段   硬碟和光碟只要按下一個按鈕就能存儲千兆字節的數字數據。但這些技術——就像之前的磁帶和軟盤驅動器一樣——一旦被新技術取代,就會變得過時和不可讀。
  • 科學家成功「編程」大腸桿菌,將電脈衝轉化為DNA...
    科學家成功「編程」大腸桿菌,將電脈衝轉化為DNA片段比如,科學家們現在證明了:大腸桿菌可以將電脈衝轉化為儲存在其基因組中的DNA片段。在DNA中存儲數據其實並不是一個新想法。為了實現這樣的操作,研究人員通常將數據文件中的一串數字「1」和「0」轉換成分子中的四個鹼基的組合:腺嘌呤、鳥嘌呤、胞嘧啶和胸腺嘧啶。然後,他們使用DNA合成器將這些代碼寫入DNA。
  • 如何用LB培養基培育出大腸桿菌?
    而在20世紀中葉,有科學家發現,一些特殊的血清型的大腸桿菌對任何動物有致病性,特別是嬰兒和幼禽獸,會對他們造成嚴重的腹瀉和敗血症。但它只是一種普通的原核生物,可分為六種類別。大腸桿菌周生鞭毛長,能運動且無芽孢。同時還能發酵多種糖類產酸、產氣,是很常見的人和動物腸道中的棲居菌類。
  • 新型廉價催化劑,可將陽光和二氧化碳轉化為燃料,效率達到13.4%
    長期以來,科學家們一直夢想著模仿光合作用,使用太陽光中的能量將二氧化碳(CO2)和水(H2O)轉變為烴燃料。如今,一種新型的廉價化學催化劑已經以創紀錄的效率實現了夢想的第一步——利用太陽能電池的電力將二氧化碳分解為富含能量的一氧化碳(CO)和氧氣。
  • 大腸桿菌電轉化感受態細胞製備及轉化方法
    這都是我幾年來經驗總結啊,覺得有用一定要頂大腸桿菌電轉化感受態細胞製備第一天: 1. 將適合菌株(如XL1-Blue, DH5α)置於LB或其他營養豐富的培養基上,在37°C下過夜培養 2. 高溫滅菌大的離心瓶(250-500ml)以備第二天搖瓶用 3.
  • 靠消耗二氧化碳生長
    近日,據《Cell》雜誌上的一項研究報導,以色列的研究人員創造出了一種新型大腸桿菌菌株,該菌株消耗二氧化碳作為能源,而不是有機化合物。這一成就凸顯了細菌新陳代謝的驚人可塑性,並為未來的碳中和生物生產提供框架。
  • 讓細菌變成自養生物:靠「吃」二氧化碳生存
    近日,據媒體報導,以色列魏茨曼科學研究所發表在《細胞》上的一項新研究表明,成功製造出了一種自然界不存在的新型大腸桿菌,並讓它們學會了「吃」二氧化碳。眾所周知,生物可分為自養生物和異養生物。來自以色列魏茨曼科學研究所的研究團隊利用合成生物學研製出了一種新型大腸桿菌,與綠色植物樣為自養生物,以消耗二氧化碳作為能源。研究人員利用新陳代謝重分配和實驗室進化將大腸桿菌轉化為自養生物。該菌株初期可通過簡單的電化學合成甲酸鹽,後研究人員讓參與異養生長的中央酶失活,使細菌更依賴自養途徑生長。
  • 科學家發現新型催化劑,可將二氧化碳和水轉化為乙醇
    據外媒New Atlas報導,美國能源部阿貢國家實驗室的研究人員與北伊利諾伊大學的科學家合作,發現了一種新的催化劑,它可以將二氧化碳和水轉化為乙醇,並表示其「能效非常高,對所需最終產品的選擇性高,成本低」。
  • 大腸桿菌新型寬範圍木糖生物傳感器的設計和優化方面獲進展
    趙心清教授與Hal Alper教授為本論文的共同通訊作者,趙心清教授與白鳳武教授共同指導的博士生唐瑞琪為論文的第一作者。木糖是木質纖維素水解產物中含量僅次於葡萄糖的可發酵糖,提高其利用效率對於水解液的高效全糖轉化至關重要,因此,構建能良好利用木糖在內的混合糖的重組微生物菌株是生物質生物煉製的重要研究內容。
  • 溫室效應將被解決?二氧化碳被轉化為燃料,且無汙染
    而現在我們全球範圍內溫室效應越來越嚴重,其主要就是因為大氣之中二氧化碳含量濃度越來越高,所以我們要從根本上解決全球範圍的溫室效應,就需要有效地降低這種保溫氣體,只要二氧化碳的濃度降低,那麼溫室效應也就會隨之解決。所以科學家研究如何將二氧化碳轉化成為別的化合物十分的迫切。
  • 大腸桿菌竟然可以抵抗輻射,空間站新科技
    目前,在國際空間站開展的科研實驗中,科學家們使用改造的特殊儀器成功培育了大腸桿菌,該菌可以抵禦太空失重缺氧環境,尤其是在高輻射的條件下也能生長,對人類研究生物細胞機理提供了新材料。大腸桿菌與人類的生活比較密切,大量存在於人和動物體的腸道內,在顯微鏡下觀察多呈現出棒狀或者杆狀結構,因此得名大腸桿菌,屬於正常的寄生菌群。
  • 植物酵素對大腸桿菌的抑制作用!
    大腸桿菌最早是由Escherich於1885年發現的, 大腸桿菌屬於人和動物體內的共生菌,也是條件性致病菌。大腸桿菌為革蘭氏陰性菌,可導致多種動物疾病,甚至威脅到機體生命健康。 大腸桿菌是主要存在於消化系統中的細菌,大部分是老實的有益菌,不用擔心。
  • 一束光如何「馴化」大腸桿菌
    從性質上來看,大腸桿菌非常穩定,強酸強鹼和高溫都不會破壞它的結構;從生存角度來看,生物膜具備非常強的內在黏合力,可以黏附在各種材料的表面,「這些都為我們的研究提供了基礎」。 不過,給大腸桿菌「動手術」修改基因,並不是件容易的事,因為大腸桿菌是杆狀的細菌,單個細菌的長度在2~3 微米,而寬度僅為1 微米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