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ell:讓細菌變成自養生物!靠消耗二氧化碳生長

2020-12-06 科技與生活視野

近日,據《Cell》雜誌上的一項研究報導,以色列的研究人員創造出了一種新型大腸桿菌菌株,該菌株消耗二氧化碳作為能源,而不是有機化合物。這一成就凸顯了細菌新陳代謝的驚人可塑性,並為未來的碳中和生物生產提供框架。

自養生物與異養生物

生物分為自養生物(將有機碳轉化為生物質)和異養生物(消耗有機化合物)。自養生物控制著地球上的生物量,供應食物和燃料,更好地理解自養生長的原理和促進自養生長的方法對於實現可持續發展的道路至關重要。

合成生物學的一個巨大挑戰是使異養模式生物變為合成自養。儘管人們對可再生能源存儲和更可持續的食品生產具有廣泛興趣,但是過去設計工業相關異養模式生物將二氧化碳作為唯一碳源的努力一直失敗,先前在異養模式生物中建立自催化二氧化碳固定循環的嘗試總是要求添加多碳有機化合物才能實現穩定的生長。

「改造」大腸桿菌

在這項研究中,研究人員的主要目標是建立一個方便的科學平臺,以增強對二氧化碳的固定,這可以幫助解決與可持續生產食品和燃料以及二氧化碳排放引起的全球變暖等有關問題。大腸桿菌作為生物技術的主要力量,將其碳源從有機碳轉化為二氧化碳是邁向建立這樣一個平臺的重要一步。

因此,研究人員利用新陳代謝的重新布線和實驗室進化將大腸桿菌轉化為自養生物。工程菌株從可再生資源電化學產生的甲酸鹽中收集能量,因為甲酸鹽是一種有機一碳化合物,不能作為大腸桿菌的碳源,所以不支持異養途徑。研究人員還對該菌株進行了工程改造,以產生用於碳固定和還原以及從甲酸中收集能量的非天然酶。但是,僅憑這些變化不足以支持自養,因為大腸桿菌的代謝適應了異養生長。

為了克服這一難題,研究人員將適應性實驗室進化作為一種代謝優化工具。通過將參與異養生長的中央酶失活,使細菌更依賴自養途徑生長,還利用有限數量的木糖(有機碳的來源)在包含大量甲酸鹽和10%二氧化碳的化學恆溫器中培養細胞,以抑制異養途徑。最初供應約300天的木糖可足夠支持細胞增殖以啟動進化。

工程合成的化學自養型大腸桿菌的示意圖

在這種環境中,與依賴木糖作為生長碳源的異養生物相比,自養生物具有很大的選擇性優勢,它們將二氧化碳作為唯一碳源生產生物質,研究人員使用同位素標記證實了分離出的細菌是真正的自養細菌。

使用13C的同位素標記實驗表明,所有生物質組分均由二氧化碳作為唯一碳源產生

為了使實驗室進化的通用方法成功,研究人員必須將所需的細胞行為變化與適應性優勢相結合。通過對進化的自養細胞的基因組和質粒進行測序發現,在進化過程中僅獲得了11個突變:一類突變是影響編碼與碳固定循環相關的酶的基因;第二類是在以前的自適應實驗室進化實驗中通常觀察到突變的基因中發現的突變,這表明它們不一定對自養途徑具有特異性;第三類是未知基因的突變。

這項研究首次描述了細菌生長方式的成功轉化,使得腸道細菌以類似植物的方式生存。令人驚訝的是,進行這種轉變所需基因改變的數量相對較小。

未來的工作

文章作者表示,研究局限性主要是細菌對甲酸酯的消耗要比碳固定所釋放的更多。另外,在討論工業用方法的可擴展性之前,需要進行更多的研究。在未來的工作中,研究人員將致力於通過可再生電力供應能源,以解決二氧化碳釋放的問題,確定周圍大氣條件是否可以支持自養,並嘗試縮小與自養生長最相關的突變。

這一壯舉為利用工程細菌將我們視為廢物的產品轉化為燃料、食品或其他化合物開闢了新前景,它還可以作為一個平臺,以更好地理解和改善作為人類糧食生產基礎的分子機器,從而幫助提高農業產量。

相關焦點

  • 讓細菌變成自養生物:靠「吃」二氧化碳生存
    近日,據媒體報導,以色列魏茨曼科學研究所發表在《細胞》上的一項新研究表明,成功製造出了一種自然界不存在的新型大腸桿菌,並讓它們學會了「吃」二氧化碳。眾所周知,生物可分為自養生物和異養生物。自養生物能從無機物合成生命活動所需的有機物,是生態系統中有機物的生產者、食物鏈基礎。來自以色列魏茨曼科學研究所的研究團隊利用合成生物學研製出了一種新型大腸桿菌,與綠色植物樣為自養生物,以消耗二氧化碳作為能源。研究人員利用新陳代謝重分配和實驗室進化將大腸桿菌轉化為自養生物。
  • Cell重磅:合成生物學壯舉!讓細菌進化成像植物一樣的自養生物……
    生物學家通常把世界分為兩種類型的生物:自養生物(有機碳轉化為生物量)和異養生物(消耗有機化合物)。自養生物控制著地球上的生物量,並供應我們所需要的食物和燃料。更好地理解自養生長的原理以及促進自養生長的方法對於實現可持續發展至關重要。
  • 由實驗室進化而來的細菌轉向消耗二氧化碳來生長
    在幾個月的過程中,以色列的研究人員創造了大腸桿菌菌株,該菌株消耗二氧化碳作為能源,而不是有機化合物。合成生物學的這一成就凸顯了細菌新陳代謝的驚人可塑性,並可以為未來的碳中和生物生產提供框架。該作品於11月27日發表在《細胞》雜誌上。
  • 讓細菌進化成像植物一樣的自養生物...
    生物學家通常把世界分為兩種類型的生物:自養生物(有機碳轉化為生物量)和異養生物(消耗有機化合物)。自養生物控制著地球上的生物量,並供應我們所需要的食物和燃料。更好地理解自養生長的原理以及促進自養生長的方法對於實現可持續發展至關重要。
  • Cell:經過基因改造的大腸桿菌也可通過攝入空氣中的二氧化碳進行生長
    2019年12月29日訊/生物谷BIOON/---在一項新的研究中,來自以色列魏茨曼科學研究所的研究人員對大腸桿菌進行基因改造,使得它們通過吸收二氧化碳就可以生長。圖片來自Cell, 2019, doi:10.1016/j.cell.2019.11.009。大腸桿菌通常是異養生物(heterotroph),即攝入葡萄糖等有機化合物作為食物的有機物,但是這項新的研究表明它們可以轉化為自養生物(autotroph),從大氣中吸收二氧化碳並將它轉化為生物量(biomass)。
  • 錳氧化引起細菌化學自養
    錳氧化引起細菌化學自養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7/16 17:17:25 美國加州理工學院Jared R. Leadbetter團隊提出錳氧化能夠引起細菌化學自養。
  • 以色列科學家造出新型大腸桿菌,可把二氧化碳作為碳源
    這還要從生物的「吃飯方式」說起。根據食物來源的不同,生物可以被大致分為兩類:一類叫做「自養生物」。顧名思義,它們能夠自己生產有機物來養活自己。最常見的例子,就是我們身邊的植物了——從一顆種子到一棵大樹,植物「吃掉的」不是土壤,而主要是空氣裡的二氧化碳。第二類生物則叫做「異養生物」,它們不能自己產生有機物,只能通過進食來攝取。
  • 地球上最先出現的生命是真的靠吸二氧化碳為生嗎?居然不是公認?
    在現代生物學中,生命是生物的生長、發育、繁殖、代謝、應激、進化、運動、行為、特徵、結構所表現出來的生存意識。目前生命的基本單位是細胞,因為目前生命活動的最基本場所為細胞,能進行生命活動。利用陽光吸收二氧化碳,來進行光合作用,而二氧化碳則用於成有機物。在地球的最早生物鏈中,這類生物處於一個必不可少的位置。藍藻利用葉綠素,將太陽能這種能量以光合作用,將其轉化為化學能,以有機物的形態儲存能量,為其他生物提供能量出現打下基礎。
  • 科學家成功構建同化二氧化碳的大腸桿菌
    近日,以色列魏茨曼科學研究院的科研人員在Cell上發表了題為「Conversion of Escherichia coli to Generate All Biomass Carbon from CO2」的文章,在幾個月的過程中,研究人員創建了大腸桿菌菌株,該菌株消耗二氧化碳代替有機化合物作為能源
  • 復旦畢業生開創「全新領域」,利用太陽能合成生物有機肥料
    劉翀專門設計的這種模仿植物功能的裝置,可以收集太陽能來產生電流,隨後電流將水分解為氧氣和氫氣,水中的細菌再將氫氣和空氣中的二氧化碳和氮氣轉化為生物肥料或燃料。在 O2 存在的環境中,羅爾斯通氏菌(Ralstonia eutropha)接觸催化劑得以生長,並且通過消耗 H2 逐漸將低濃度的 CO2 合成生物質、燃料或化學產品。此系統在生產細菌生物量和液體雜醇化物時,具有高達 50% 的二氧化碳減排能源效率,每千瓦電可淨化 180 克二氧化碳。
  • 古細菌、真細菌和真核生物
    對不同種類現代細菌的分子進化研究發現,在一類能夠利用二氧化碳和氫氣產生甲烷的厭氧細菌以及生長在極濃的鹽水中的鹽細菌、可以在自然的煤堆裡生長的嗜熱細菌、在硫磺溫泉中或是海底火山區生長的嗜硫細菌等類群中,核糖體RNA(rRNA)的分子序列與一般細菌的rRNA分子序列十分不同,其相差程度比一般細菌rRNA分子序列與真核生物(細胞中含有細胞核的生物)的rRNA分子序列的差異還要大。
  • 藍細菌——改造地球的先行者
    38億年前來自太空的小行星,隕石越來越少,地表水圈漸漸形成,動蕩不安的地球變成了一個藍色的星球,表面覆蓋著蔚藍色的大海,海面上遍布著巖石裸露的島嶼。但是,陸地和海洋中仍然沒有植物和動物的蹤影,大氣中二氧化碳含量很高,幾乎沒有氧氣。當時地球是被厭氧菌佔據的。
  • Cell:生物學家將竊聽細菌通信的病毒變成細菌殺手
    2018年12月16日/生物谷BIOON/---在一項新的研究中,美國普林斯頓大學分子生物學家Bonnie Bassler和研究生Justin Silpe鑑定出病毒VP882能夠竊聽細菌對話,隨後有點像間諜小說裡的情節,他們發現一種利用它攻擊大腸桿菌和霍亂弧菌等致病性細菌的方法。
  • BMC Microbiol:失重使細菌茁壯生長
    在未來,太空人可能需要應對新的敵人:太空細菌。科學家已經發現,綠膿桿菌在失重環境下比在地球上更易繁殖,即使在缺乏營養物的條件下也是如此。這是一種常見的醫療器械汙染物和尿路感染的罪魁禍首。2011年7月,研究人員在地球實驗室和亞特蘭蒂斯號太空梭上的模擬尿液中培養該細菌(試驗裝置如圖所示)。
  • 2020寧夏事業單位考試備考:科技之細菌門
    絕大多數細菌不含葉綠素(紫細菌含有細菌葉綠素)為異養植物。有的細菌(如硫細菌、鐵細菌等)是自養的,能利用CO2及化學能自制養料。細菌通過細胞分裂進行繁殖,沒有有性生殖;有的可以形成芽胞渡過不良環境,待環境適宜時重新發育成一個細菌。   細菌的分裂繁殖速度很快,在外界條件適宜時,20-30分鐘可以分裂繁殖一次,一天24小時可以繁殖47-71代,所以細菌傳播的疾病速度快,有時難以控制。
  • 2019年中考生物細菌和真菌專題複習
    、莢膜、鞭毛無芽孢,有真正的細胞核蛋白質外殼裡面包著遺傳物質 營養無葉綠體,異養,少部分自養無葉綠體,異養無葉綠體,異養 生殖分裂生殖孢子生殖寄生在活細胞繁殖 條件水分、適宜溫度和豐富有機物 活細胞 2、區別細菌菌落和真菌菌落 (1)一個細菌和真菌繁殖後形成的肉眼可見的集合體成為菌落。
  • 生物絮團您可能聽說過,但是生物絮團技術在水產養殖的運用您了解嗎?
    氨氮去除效率高[5-6] ,但需消耗大量的有機碳源和氧氣,增加了能耗和養殖成本,且產生過多的生物絮團和二氧化碳。 2.2自養硝化型生物絮團。 生物絮團模式中既發生了異養同化作用,也發生了硝化作用[7],這2種模式的共同點是都能轉化有毒的氨氮,使得養殖水質環境安全可控。
  • 研究揭示浮萍在混合營養、異養和自養條件下的生長特性
    高效積累目的產物(生物量、澱粉、蛋白質等)是浮萍產業化應用的基礎,優化培養條件、提高浮萍生長速率及生物量積累是當前亟待解決的問題。近期,中國科學院水生生物研究所水生植物生理學團隊發現一株本地紫萍(Spirodela polyrhiza 5543)具有營養模式的多樣性,不僅可進行光合自養,還可利用多種有機碳源進行異養和混合營養,該現象在高等植物中比較少見。
  • 研究揭示浮萍在混合營養、異養和自養條件下的生長特性
    高效積累目的產物(生物量、澱粉、蛋白質等)是浮萍產業化應用的基礎,優化培養條件、提高浮萍生長速率及生物量積累是當前亟待解決的問題。  近期,中國科學院水生生物研究所水生植物生理學團隊發現一株本地紫萍(Spirodela polyrhiza 5543)具有營養模式的多樣性,不僅可進行光合自養,還可利用多種有機碳源進行異養和混合營養,該現象在高等植物中比較少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