錳氧化引起細菌化學自養

2020-12-05 科學網

錳氧化引起細菌化學自養

作者:

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7/16 17:17:25

美國加州理工學院Jared R. Leadbetter團隊提出錳氧化能夠引起細菌化學自養。這一研究成果於2020年7月15日發表在《自然》上。

他們提煉出一種富集培養,該培養表現出依賴於Mn(II)氧化的指數增長到兩種微生物物種的共培養。氧化需要在允許的溫度下使細菌存活,從而導致與細胞相關的氧化錳小結節的產生。該培養物的主要成員(他們將其命名為「 Candidatus Manganitrophus noduliformans」)隸屬於硝化螺菌門(也稱為硝化螺菌),但與已知的硝化螺菌和鉤端螺旋體關係較遠。

他們分離出少數菌種,即一種不會單獨氧化Mn(II)的β變形桿菌,並將其命名為石綠假單胞菌。穩定同位素探測顯示13CO2固定到細胞生物質中,這依賴於Mn(II)的氧化。轉錄組學分析揭示了將細胞外錳氧化與有氧能量守恆和自養二氧化碳固定結合的候選途徑。這些發現擴展了已知的供給生命的無機代謝多樣性,並完成了錳的生物地球化學能循環,該循環可能與其他主要的全球元素循環有關。

研究人員表示,錳是地球上最豐富的元素之一。長期以來,理論上已經有人對錳的氧化進行了理論研究(尚未證明),以促進化學自養微生物的生長。

附:英文原文

Title: Bacterial chemolithoautotrophy via manganese oxidation

Author: Hang Yu, Jared R. Leadbetter

Issue&Volume: 2020-07-15

Abstract: Manganese is one of the most abundant elements on Earth. The oxidation of manganese has long been theorized1—yet has not been demonstrated2,3,4—to fuel the growth of chemolithoautotrophic microorganisms. Here we refine an enrichment culture that exhibits exponential growth dependent on Mn(II) oxidation to a co-culture of two microbial species. Oxidation required viable bacteria at permissive temperatures, which resulted in the generation of small nodules of manganese oxide with which the cells associated. The majority member of the culture—which we designate 『Candidatus Manganitrophus noduliformans』—is affiliated to the phylum Nitrospirae (also known as Nitrospirota), but is distantly related to known species of Nitrospira and Leptospirillum. We isolated the minority member, a betaproteobacterium that does not oxidize Mn(II) alone, and designate it Ramlibacter lithotrophicus. Stable-isotope probing revealed 13CO2 fixation into cellular biomass that was dependent upon Mn(II) oxidation. Transcriptomic analysis revealed candidate pathways for coupling extracellular manganese oxidation to aerobic energy conservation and autotrophic CO2 fixation. These findings expand the known diversity of inorganic metabolisms that support life, and complete a biogeochemical energy cycle for manganese5,6 that may interface with other major global elemental cycles.

DOI: 10.1038/s41586-020-2468-5

Source: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86-020-2468-5

相關焦點

  • Cell:讓細菌變成自養生物!靠消耗二氧化碳生長
    這一成就凸顯了細菌新陳代謝的驚人可塑性,並為未來的碳中和生物生產提供框架。自養生物與異養生物生物分為自養生物(將有機碳轉化為生物質)和異養生物(消耗有機化合物)。因此,研究人員利用新陳代謝的重新布線和實驗室進化將大腸桿菌轉化為自養生物。工程菌株從可再生資源電化學產生的甲酸鹽中收集能量,因為甲酸鹽是一種有機一碳化合物,不能作為大腸桿菌的碳源,所以不支持異養途徑。研究人員還對該菌株進行了工程改造,以產生用於碳固定和還原以及從甲酸中收集能量的非天然酶。但是,僅憑這些變化不足以支持自養,因為大腸桿菌的代謝適應了異養生長。
  • 讓細菌進化成像植物一樣的自養生物...
    生物學家通常把世界分為兩種類型的生物:自養生物(有機碳轉化為生物量)和異養生物(消耗有機化合物)。自養生物控制著地球上的生物量,並供應我們所需要的食物和燃料。更好地理解自養生長的原理以及促進自養生長的方法對於實現可持續發展至關重要。
  • 加州理工學院微生物學家發現了一種以金屬錳為食的細菌
    加州理工學院的微生物學研究人員有了一項發現,結束了長達100年的尋找能夠以錳為生的微生物過程。研究人員發現了一種以錳為食的細菌,並將金屬作為它們的熱量來源。這種類型的微生物在100多年前就被預測存在,但加州理工學院首次發現了它們。科學家們指出,細菌還可以利用錳在一種叫做化學合成的過程中把二氧化碳轉化為生物質。
  • 讓細菌進化成像植物一樣的自養生物……
    長期以來,合成生物學家一直試圖通過改造植物和自養細菌,從水和二氧化碳中生產有價值的化學物質和燃料,因為這可能比其他途徑更便宜到目前為止,他們已經成功設計了異養大腸桿菌,從而獲得了比其他方法更廉價生產乙醇和其他所需的化學物質。然而,它並不總是廉價的,這些經過工程改造的大腸桿菌菌株必須以穩定的糖為食,從而增加了工作成本。 因此,魏茨曼科學研究所的合成生物學家Ron Milo及其團隊決定看看是否能將大腸桿菌轉化為自養生物。
  • 加州理工學院微生物學家發現了一種以金屬錳為食的細菌
    加州理工學院的微生物學研究人員有了一項發現,結束了長達100年的尋找能夠以錳為生的微生物過程。 研究人員發現了一種以錳為食的細菌,並將金屬作為它們的熱量來源。這種類型的微生物在100多年前就被預測存在,但加州理工學院首次發現了它們。
  • 光碟機動厭氧微生物氧化錳
    光碟機動厭氧微生物氧化錳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19/12/6 11:08:29 美國麻省理工學院Tanja Bosak、Mirna Daye等研究人員合作發現,光碟機動厭氧微生物氧化錳
  • 氧化錳電極Nyquist圖中半圓產生的真正原因
    經過實驗研究,首次驗證了氧化錳材料的Nyquist圖譜半圓是由於界面阻抗引起的,這有助於解釋整個贗電容材料領域的電化學阻抗數據,並提出理想狀況下可以進行EC電極的界面改性優化來消除此電阻,因此對電化學電容器的設計與生產具有至關重要的作用。本工作發表在國際知名期刊Journal of Power Sources上。
  • 吃金屬的細菌聽過嗎?自來水中有些細菌愛吃錳,常導致供水堵塞
    但也有一些細菌是以無機物為食的,例如喜歡吃金屬的特異細菌。該論文指出,傑瑞德和他的團隊在實驗室裡發現了一種能夠從錳元素中獲取能量的細菌。這種細菌可以通過氧化作用將二價的錳轉化為四價的錳,那麼研究人員如何發現該現象呢?
  • 讓細菌變成自養生物:靠「吃」二氧化碳生存
    眾所周知,生物可分為自養生物和異養生物。自養生物能從無機物合成生命活動所需的有機物,是生態系統中有機物的生產者、食物鏈基礎。來自以色列魏茨曼科學研究所的研究團隊利用合成生物學研製出了一種新型大腸桿菌,與綠色植物樣為自養生物,以消耗二氧化碳作為能源。
  • [趣味化學]氧化還原反應的應用
    這時酒精被氧化為醋酸:  2K2Cr2O7+3CH3CH2OH+8H2SO4→2K2SO4+2Cr2(SO4)3+3CH3COOH+11H2O  2、氧化還原反應的廣泛應用  氧化還原反應在工農業生產、科學技術和日常生活中有著廣泛的應用:  我們所需要的各種各樣的金屬,都是通過氧化還原反應從礦石中提煉得到的。
  • Biosensors and Bioelectronics: 電化學碰撞技術用於單個細菌的氧化還原活性檢測
    近期,中國科學院理化技術研究所只金芳研究員課題組報導了一種基於靜電吸附作用的「微生物-電子介體」一體化策略,實現了單細胞水平上細菌的氧化還原活性的定量檢測,相關成果以「Redox Activity of Single Bacteria Revealed by Electrochemical Collision Technique」為題發表在國際電化學權威雜誌Biosensors and
  • 由實驗室進化而來的細菌轉向消耗二氧化碳來生長
    合成生物學的這一成就凸顯了細菌新陳代謝的驚人可塑性,並可以為未來的碳中和生物生產提供框架。該作品於11月27日發表在《細胞》雜誌上。「我們的主要目標是建立一個方便的科學平臺,以增強對二氧化碳的固定,這可以幫助解決與可持續生產食品和燃料以及二氧化碳排放引起的全球變暖有關的挑戰,」該系統生物學家Ron Milo說。魏茨曼科學研究所。
  • 除鐵錳設備昆明廠家設備熱處理工藝
    活性碳是靠表面多孔狀組織吸附化學物質,有機汙染源異色等。是利用曝氣時進入水中的溶解氧作為氧化劑,依靠有催化作用的錳砂濾料對低價鐵、錳進行離子交換吸附和催化氧化,達到除鐵、錳的目的。水除鐵除錳器主要應用於地下水高鐵、高錳地區,以解決地下水為水源,須除鐵、除錳的處理裝置,該裝置採用了氧化除鐵、除錳原理,利用空氣中氧氣將水中Fe+和Mn+離子氧化成不溶於水的Fe+和MnO,再結合裝置中的天然錳砂、石英沙、無煙煤、濾料將水中鐵、錳離子去除。
  • 解析不鏽鋼炊具錳超標對身體健康影響
    打破砂鍋  近日,蘇泊爾炊具被曝產品中檢測出錳含量超過國家標準4倍,或導致使用者錳中毒,嚴重的話會影響中樞神經系統導致帕金森病,引起了消費者廣泛關注。那麼——  近日,蘇泊爾炊具被曝產品中檢測出錳含量超過國家標準4倍,或導致使用者錳中毒,嚴重的話會影響中樞神經系統導致帕金森病,在社會引起了廣泛關注。
  • 除鐵錳設備鎮江優質廠家設備反洗原理
    如對於菌體多胎多糖大分子汙染的超濾膜,用酸性高錳酸鉀氧化清洗的效果比用雙氧水明顯。配置時要嚴格按照說明的比例進行,並且需先放清水然後再放藥劑,而且攪拌要充分。是絕大多數的有機物質能夠化學氧化或被微生物氧化,它們的碳和氫分別與氧形成無毒無害的氧化碳和水。
  • 首次發現以錳為食和能量來源的細菌
    在一項新的研究中,來自美國加州理工學院的研究人員發現了以錳為食的細菌,並將這種金屬作為它們的熱量來源。早在一個多世紀前就有人預測這類微生物的存在,但在此之前從未被發現或描述。這項研究還揭示,這種細菌可以利用錳將二氧化碳轉化為生物量(biomass),這一過程被稱為化能合成(chemosynthesis)。此前,科學家們已知道有一些細菌和真菌可以氧化錳,或者剝奪錳的電子,但是他們只是推測尚未被發現的微生物可能能夠利用這一過程來促進生長。Leadbetter在使用一種類似白堊的錳進行不相關的實驗後,偶然發現了這種細菌。
  • 加州理工科學家意外發現兩種以金屬為食的細菌 百年前預言成真
    在自然環境中錳氧化物可以通過吸附、催化和氧化作用對環境中的汙染物以及營養元素的遷移和轉化產生重要影響,從而在重金屬元素和有機碳的生物地球化學循環中起著重要作用。金屬錳礦例如,錳氧化物對多種金屬離子(如鋅、鋰、鈷、鉑)等有很強的氧化能力,在厭氧環境中,錳氧化物還可以作為細菌呼吸作用的臨時電子受體,氧化氫氣和一些有機物質
  • 科學家發現以金屬為食的新品種細菌,百年前的預言,終於得到證實
    細菌這種東西,我們用肉眼是根本看不見的,但是我們可以通過顯微鏡能夠看清楚大部分的細菌。細菌基本都是吃一些腐爛的食物,幫助地球淨化環境。在一個世紀之前,曾經有科學家表示,細菌可以吃金屬。這個預言過了一個多世紀一直沒有被重視,最近有微生物學家發現了一種可以吃金屬的細菌,那麼這個細菌就能起到什麼作用呢?
  • 「Nature封面故事 4」結節系統:或為深海錳結核的形成機制
    NatureCover_583_7816長期以來,人們一直認為可能存在可以從錳的氧化中獲取能量的微生物在本期雜誌中,Hang Yu和Jared Leadbetter提出了兩種細菌的共培養物,它們可以利用錳氧化作用產生的自由能來驅動其生長以及將無機碳固定為生物質。 這樣,細菌會產生蓋子上顯示的離散的,宏觀的錳氧化物結核。
  • 科學家首次發現以錳為能量來源的細菌
    科學家們發現了一種細菌,它們以金屬為食並從中獲取熱量。科學家們猜測這種細菌存在了一百多年,但從未證明過這一點。這種細菌以金屬為食現在,來自加州理工學院的微生物學家意外發現了這種細菌。加州理工學院環境微生物學教授賈裡德·利德貝特博士將一個裝滿錳的玻璃管放在辦公室的水槽裡,由於去校外工作,這個容器在水槽裡放了幾個月。當他回來時,利德貝特發現罐子上覆蓋了一層黑色的物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