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海洋寶藏——錳結核
後經初步化驗分析,這種沉甸甸的團塊是由錳、鐵、鎳、銅、鈷等多金屬的化合物組成的,而其中以氧化錳為最多。剖開來看會發現,這種團塊是由金屬圍繞結核一層一層緩慢結晶形成的礦物,核心是化石、巖石或者其他結核的碎片,呈同心圓狀一層層長成,像一塊切開的蔥頭,因為它像患結核病人的結核,所以又被稱為錳結核或多金屬結核。
-
高豐度鐵錳結核,古熱液區,冷水珊瑚生態林……不過南海海底的冰山一角罷了
總的來說,南海海山上的結核均主要為水成成因結核,即圍繞核心十分緩慢地生長形成結核的成礦物質直接來源於上覆海水。南海結核的含錳礦物組成主要為水羥錳礦,結核內碎屑物質(Al、Si等組分)含量較高。儘管對鐵錳結核的研究已經有100多年的歷史,但有關鐵錳結核的形成機制及其分布等方面的一些根本問題至今仍沒有得到真正解決。
-
全球首次聲波顯示南鳥島周邊錳結核分布
其中,作為以南鳥島周邊的專屬經濟區(EEZ: Exclusive Economic Zone)分布的錳結核為對象的研究成果,通過大範圍的綜合調查,在地圖上標出了錳結核密集分布的區域(錳結核密集區),並全球首次確立了準確計算其面積的方法。
-
深海採礦是人類發展的新曙光?
錳結核及其可能的形成過程錳結核的開採和研究較為普遍,相對成熟。本文以此為例進行簡要介紹。Hein et al., 2013) 接下來簡單介紹一下錳結核幾種較為常見的形成機制(圖3):第一種為成巖作用成核,此過程是發生在沉積層中而非於沉積層表面水體中的。
-
沒看懂這些「封面故事」,你的專輯都白聽了
專輯封面是音樂人和視覺藝術家產生碰撞的主要方式之一,這些藝術家、攝影師們將自己對音樂的理解付諸於專輯封面上,其表現在很多時候甚至會直接影響到這張專輯的銷量,以及這張專輯是否能成為文化中的經典標識。而他們精心創作出的「專輯封面故事」,你又是否真正的讀懂?本期內容,我們就與大家一同走進 15 個有趣的「專輯封面故事」。
-
Nature:重磅!首次發現以錳為食和能量來源的細菌
在一項新的研究中,來自美國加州理工學院的研究人員發現了以錳為食的細菌,並將這種金屬作為它們的熱量來源。早在一個多世紀前就有人預測這類微生物的存在,但在此之前從未被發現或描述。這項研究還揭示,這種細菌可以利用錳將二氧化碳轉化為生物量(biomass),這一過程被稱為化能合成(chemosynthesis)。此前,科學家們已知道有一些細菌和真菌可以氧化錳,或者剝奪錳的電子,但是他們只是推測尚未被發現的微生物可能能夠利用這一過程來促進生長。Leadbetter在使用一種類似白堊的錳進行不相關的實驗後,偶然發現了這種細菌。
-
「Nature封面故事 2」首次觀測到分支的光流
有顏值·有故事·有知識北京時間每日14:00更新分支光流>NatureCover_583_7814當波浪穿過複雜的環境並形成強度增強的通道時這種現象最早出現在電子中,並被認為是聚焦聲波和海浪的一種機制。 在本期雜誌中,以色列的Technion與中央佛羅裡達大學之間的合作首次展示了分支光流的實驗觀察。 觀察到流在薄的肥皂膜內傳播,其中膜厚度的變化將光聚焦到分支的細絲中(如封面圖所示)。 在光學領域產生分支流的能力為研究和理解這種現象提供了新的機會。
-
這個「化學家」登上Nature封面:工作007,8天完成近700次實驗
這個「化學家」OK的!最近,Nature封面上就隆重介紹了他——這個「化學家」身高1.75,光在實驗室裡溜達,8天內就行走了2.17公裡。而且如此「超負荷工作」,效率卻依然很高。在這期間,他完成了688次實驗,還發現了一個新的光催化劑,用於水制氫。
-
Nature 封面:科學家用「重編程」逆轉生命之鐘,恢復小鼠喪失的視覺
關於衰老,Peter Brian Medawar 提出了兩種解釋:一是生物學角度的「先天衰老」,即衰老是生物必經的過程;二是物理學角度的「衰老磨損」,即衰老是一種累積效應。在第一種解釋之下,衰老和死亡由物種進化決定,目的是為年輕一代騰出空間——我們的生命進程中有一個「主時鐘」,倒數著我們能自然存活的時間。在世人看來,衰老這件事情,雖然很無奈,但也無法改變。
-
登上Nature子刊封面:英特爾神經晶片實現在線學習
論文地址: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2256-020-0159-4在該研究中,研究者展示了英特爾神經形態研究晶片 Loihi 在存在明顯噪聲和遮蓋的情況下學習和識別危險化學品的能力。
-
一顆史前鯊魚牙齒的故事,5500米深海出現巨大爪痕,為什麼需要人類...
在海水金屬沉澱、水柱中錳的再活化、溫泉中與火山活動有關的金屬衍生、海水分解玄武巖殘骸及微生物導致的金屬氫氧化物沉澱等自然現象的分別或共同作用下,以這枚鯊魚牙齒為中心開始了地球上最漫長的地質現象之一——多金屬結核的生長。
-
意念加AI算法「復原」每個手指,智能義肢登上Nature子刊封面
機器之心報導參與:張倩、杜偉、李澤南使用「意念」控制機械,讓肢體缺失的殘疾人過上正常人的生活,這聽起來像是出現在電影中的場景。最近,瑞士洛桑聯邦理工學院(EPFL)展示的新技術卻讓科幻變成了現實,他們的研究還登上了最新一期自然雜誌子刊《Nature Machine Intelligence》的封面。近日,瑞士洛桑聯邦理工學院的研究人員開發出了一種全新的機械臂控制方法,它利用人工智慧為被截肢者提供前所未有的準確操縱能力。
-
清華首提「類腦計算完備性」及計算系統層次結構,登Nature
機器之心報導編輯:澤南、蛋醬自「天機」登上《自然》封面一年多以來,這已是面對這一挑戰,清華大學等機構的研究者們提出了「類腦計算完備」概念,它放寬了對硬體完整性的要求,並提出了相應的系統層次結構,其中包括圖靈完備的軟體抽象模型和通用的抽象神經形態架構。
-
地球深海中取之不盡的「寶藏」,儲量有3萬億噸,每年增加1千萬噸
約翰.梅羅的研究報告很快就得到了世界各國的重視,在此以後,人們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開始大規模地對地球深海中的「錳結核」資源進行勘探。(深海中密密麻麻的「錳結核」)幾塊黑不溜秋的石頭,讓人類發現了地球深海中取之不盡的「寶藏」,不得不說,這對於人類而言實在一件非常幸運的事。
-
人類首次實現高壓下室溫超導,研究登上Nature封面
「室溫超導有可能實現嗎?」這個問題困惑了人們許多年。而最新一期的 Nature 雜誌封面研究給出了肯定的答案,該研究製造出了第一個無需冷卻即可使電阻消失的超導體。這項研究從投稿到接收僅用了不到十天的時間,並登上了最新一期 Nature 雜誌的封面,或可說明其重要性和突破性,畢竟實現室溫超導對於人類而言尚屬首次。
-
「Nature封面故事 7」玻色-愛因斯坦冷凝物首次在軌道上形成
有顏值·有故事·有知識什麼是玻色-愛因斯坦冷凝物?NatureCover_582_7811冷卻和捕集原子氣體以形成原文信息: 期刊=Nature, Volume=582, Issue=7811, 日期=2020年06月11日我只是對Nature封面及背後的故事感興趣,故整理&翻譯分享。畢竟有跨學科&多學科的知識,所以若有翻譯不對的地方,敬請在留言區指正!
-
「尖帽子的魔法工房」最新漫畫雜誌封面彩圖公開
「尖帽子的魔法工房」最新漫畫雜誌封面彩圖公開 動漫 178動漫整編 ▪ 2020
-
人類首次實現高壓下室溫超導,研究登上Nature封面
「室溫超導有可能實現嗎?」這個問題困惑了人們許多年。而最新一期的 Nature 雜誌封面研究給出了肯定的答案,該研究製造出了第一個無需冷卻即可使電阻消失的超導體。劍橋大學物理學家 Chris Pickard 認為:「這是人類科學史上的裡程碑」。但加州大學聖地牙哥分校物理學家 Brian Maple 表示:「由於實驗條件極端,這項發現無法用於設備製造。」
-
「Nature封面故事 3」機器人化學家
有顏值·有故事·有知識北京時間每日14:00更新機器人化學家原文信息: 期刊=Nature, Volume=583, Issue=7815, 日期=2020年07月09日我只是對Nature封面及背後的故事感興趣,故整理&翻譯分享。畢竟有跨學科&多學科的知識,所以若有翻譯不對的地方,敬請在留言區指正!
-
2021首期Nature封面:牛津大學ML算法實現10萬高壓非晶矽原子的模擬
然而在和原子打交道的層面上,人們一直需要藉助量子力學來理解材料的結構和鍵合,這僅限於尺度很小的模型系統,如果用機器學習算法從量子力學數據中「學習」會是怎麼樣?在 2021 年的第一期《自然》雜誌封面研究中,來自牛津大學的 Volker Deringer 等人展示了模擬加壓非晶矽的原子機器學習模型,成功解決了這一挑戰,並捕獲了實驗中遇到的所有結構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