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首次聲波顯示南鳥島周邊錳結核分布

2021-02-07 客觀日本

日本千葉工業大學新一代海洋資源研究中心與產業技術綜合研究所、東京大學、海洋研究開發機構及神戶大學共同開發了利用聲波有效探測海底大範圍分布的礦物資源的方法。其中,作為以南鳥島周邊的專屬經濟區(EEZ: Exclusive Economic Zone)分布的錳結核為對象的研究成果,通過大範圍的綜合調查,在地圖上標出了錳結核密集分布的區域(錳結核密集區),並全球首次確立了準確計算其面積的方法。


具體來說,通過共5次的航海研究對南鳥島專屬經濟區約155,500km2的面積進行了調查,發現其中40%、約61,200km2的廣闊海底是錳結核密集區(圖1)。密集區與反射強度超過特定強度(此次的觀測數據標準為5.72dB)的場所相對應(圖1及圖2),其面積相當於四國和九州加在一起,佔南鳥島專屬經濟區整體面積(約430,000km2)的14%。

圖1:通過聲學調查獲得的南鳥島周邊的海底地形(左)和海底的反射強度分布(中間);聲波顯示的錳結核密集區面積相當於右圖的四國和九州加在一起的面積


該研究團隊2016年發現,船發出的聲波在海底反射的強度(海底的聲學特性)與利用載人潛水器 「深海6500」(日本海洋研究開發機構保有)肉眼觀測的海底地質特徵(尤其是錳結核密集度)的變化高度對應,宣布聲波的反射強度可用於資源探測。同時還宣布,高反射強度區域廣泛分別在南鳥島專屬經濟區東南部,均為錳結核密集區。當時解析的聲學數據是該研究團隊2016年以前獲得的數據的一部分,此次結合了5次航海調查取得的所有高精度聲學數據,還加入了2017年利用「深海6500」新實施的海底觀察的結果(圖2),整理了所有信息。


此次的主要成果是,通過解析dB值的頻率分布圖(直方圖),客觀發現了將密集區與其他區域區分開的反射強度閾值(此次為上面提到的5.72dB),由此實現了以前難以實現的多種反射強度數據的結合、密集區的廣域可視化以及準確的面積計算。分布圖上顯示的密集區分布在南鳥島專屬經濟區內的不同海域,南鳥島專屬經濟區內還有三分之二的海域未調查,因此預計面積會進一步擴大。

圖2:反射強度與海底地質的對應,黑色球狀物體為錳結核


目前可以應用該探測方法的只有錳結核,不過,該方法對周邊分布的富鈷錳結殼也顯示出了同樣的高反射強度,有望使用相同(或者類似的)聲波探測方法進行探測。另外,此次開發的結合多種聲學數據的方法基於直方圖解析這種常用的解析方法。也就是說,從原理上來說,能以相同的標準結合現存或今後取得的各海域的反射強度數據,實現涵蓋整個海洋的 「超」 廣域資源探測。此外,數據結合的概念應該還能應用於熱液硫化物礦床等的調查使用的其他各種聲學觀測設備的數據。可以說,此次的成果是沉睡於深海海底的新一代海洋資源探測和開發史上的重要裡程碑。


【論文】

Visualisation method for the broad distribution of seafloor ferromanganese deposits

期刊:《Marine Georesources & Geotechnology》
DOI:10.1080/1064119X.2019.1696432
https://www.tandfonline.com/doi/full/10.1080/1064119X.2019.1696432

文:JST客觀日本編輯部翻譯整理



相關焦點

  • 海洋寶藏——錳結核
    後經初步化驗分析,這種沉甸甸的團塊是由錳、鐵、鎳、銅、鈷等多金屬的化合物組成的,而其中以氧化錳為最多。剖開來看會發現,這種團塊是由金屬圍繞結核一層一層緩慢結晶形成的礦物,核心是化石、巖石或者其他結核的碎片,呈同心圓狀一層層長成,像一塊切開的蔥頭,因為它像患結核病人的結核,所以又被稱為錳結核或多金屬結核。
  • 高豐度鐵錳結核,古熱液區,冷水珊瑚生態林……不過南海海底的冰山一角罷了
    在南海深部計劃的指導下,我國科學家分別運用載人或遙控深潛器,針對南海深海盆中的部分海山開展了4個科學探測航次,在南海首次發現了較大面積的高豐度鐵錳結核分布區、「南溟」古熱液區和驚人的冷水珊瑚生態林。國內外以往針對南海海底的多次調查航次中,有採到過鐵錳結核或結殼,但因數據有限,國內部分專家認為這些樣品與分布在太平洋、印度洋和大西洋等世界大洋的海底鐵錳結核不同,甚至不能被稱為普遍意義上的鐵錳結核。
  • 日本調查顯示南鳥島海底稀土 可滿足世界需求數百年
    據東京大學等機構的調查,位於日本最東端的南鳥島(東京都小笠原村)專屬經濟水域(EEZ)內海底泥沙中所含稀土(稀土類)的蘊藏量可滿足世界需求數百年。日本南鳥島2012年東大組發現了富含南鳥島周邊稀土的海底泥沙。
  • 「Nature封面故事 4」結節系統:或為深海錳結核的形成機制
    NatureCover_583_7816長期以來,人們一直認為可能存在可以從錳的氧化中獲取能量的微生物在本期雜誌中,Hang Yu和Jared Leadbetter提出了兩種細菌的共培養物,它們可以利用錳氧化作用產生的自由能來驅動其生長以及將無機碳固定為生物質。 這樣,細菌會產生蓋子上顯示的離散的,宏觀的錳氧化物結核。
  • 首次發現以錳為食和能量來源的細菌
    在一項新的研究中,來自美國加州理工學院的研究人員發現了以錳為食的細菌,並將這種金屬作為它們的熱量來源。早在一個多世紀前就有人預測這類微生物的存在,但在此之前從未被發現或描述。這項研究還揭示,這種細菌可以利用錳將二氧化碳轉化為生物量(biomass),這一過程被稱為化能合成(chemosynthesis)。此前,科學家們已知道有一些細菌和真菌可以氧化錳,或者剝奪錳的電子,但是他們只是推測尚未被發現的微生物可能能夠利用這一過程來促進生長。Leadbetter在使用一種類似白堊的錳進行不相關的實驗後,偶然發現了這種細菌。
  • 蛟龍號在南海發現結核區 帶回珍貴生物樣品—新聞—科學網
    新華社記者 劉詩平 攝 新華社「向陽紅09」船5月5日電(記者劉詩平)「蛟龍」號載人潛水器5日在南海北部的浦元海山發現多金屬結核區,同時帶回珍貴生物樣品。 「『蛟龍』號對浦元海山頂部結核分布情況進行了近底觀察和探尋,初步了解了此海山結核的分布範圍和豐度,為海山結核區環境基線研究、結核採礦試驗環境評價奠定了基礎。」中國大洋38航次第二航段現場總指揮鄔長斌說。
  • 南海海底首次發現古熱液區,對潛在金屬資源開發等有重要意義
    南海海底首次發現古熱液區,對潛在金屬資源開發等有重要意義 澎湃新聞記者 臧鳴 2018-05-16 10:59 來源:澎湃新聞
  • 神秘的海洋:種類繁多且分布不均的海洋礦產資源,科學家如何應對
    但是海底礦產資源分布不均給能源的開發出了一道道難題,科學家將會如何應對呢?下面給大家介紹幾種海洋中最常見、最重要的礦產資源,看看它們都有哪些重要用途?又有哪些等待我們挖掘呢?錳結核錳結核是海洋中重要的礦藏,它含有錳、銅、鐵、鎳、鈷等76種金屬元素。世界大洋中的錳結核礦總儲量約為3萬億噸,僅太平洋的儲量就達1.7萬億噸。
  • 世界上最大電解錳生產基地 靠生產水泥處理錳渣
    記者看到了2013年8月國家建築材料工業水泥能效環保評價檢驗測試中心出具的《改性電解錳渣性能測試報告》,其中結論顯示,改性電解錳渣樣品的放射性、浸出毒性、腐蝕性均符合相關標準要求,改性電解金屬錳渣不屬於工業危險廢物,屬於一般工業固體廢物,其可替代天然石膏  及部分混合材用作水泥生產,配料所得水泥的化學和物理性能指標符合國家標準要求
  • 人造聲波赫洞溫度首次測得
    現在,科學家測量了一個在實驗室中製造的聲波赫洞的溫度。圖片來源:《科學新聞》        據英國《科學新聞》周刊網站近日報導,以色列科學家在最新一期《自然》雜誌撰文稱,他們首次測量了實驗室製造出來的聲波赫洞(捕捉聲音而非光線)的溫度,結果與「霍金輻射」理論預測一致,有望證明該理論的正確性。
  • 2020-2026年全球與中國聲波定位儀器行業研究分析及市場前景預測報告
    :中國市場聲波定位儀器主要廠商分析    一、2016-2026年中國聲波定位儀器主要廠商產量列表    二、2016-2026年中國聲波定位儀器主要廠商產值列表  第三節 聲波定位儀器廠商產地分布及商業化日期  第四節 聲波定位儀器行業集中度、競爭程度分析    一、聲波定位儀器行業集中度分析:全球Top 5和Top 10生產商市場份額    二、全球聲波定位儀器第一梯隊
  • 結核菌素皮試陽性就等於患上肺結核?
    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肺結核現在聽起來好像挺少見的,其實不然,肺結核佔了結核病的很大比例,感染人群比例高,而且死亡數量也很高,結核病是 2015 年全世界十大死因之一,它已經成為全球公共衛生領域最為嚴峻的挑戰之一。結核菌素皮膚試驗呈陽性=患上肺結核?
  • 微生物所等在結核分枝桿菌異煙肼抗性相關潛伏蛋白研究中取得進展
    微生物所等在結核分枝桿菌異煙肼抗性相關潛伏蛋白研究中取得進展 來源:微生物研究所   發布者:張薦轅   日期:2015-12-03   今日/總瀏覽:2/2344
  • 新生入學,為什麼要做結核菌素實驗?
    根據國家衛生部發布的《學校結核病防控工作規範》,結核菌素實驗(PPD)規定為學校新生入學的必做檢查項目。世界衛生組織(WHO)發布的《2019年全球結核病報告》顯示,全球的結核病潛伏感染人群約為17億,佔全人群的1/4左右。2108年全球新髮結核病患者約1000萬,中國的估算結核病新發患者數為86.6萬(2017年88.9萬),其中小於15歲的兒童患者佔新發患者的11%。
  • 我國南海海底首次發現古熱液區
    南海下潛最大深度3850米  「我們首次在南海海底發現了古熱液區,並採集到古熱液煙囪樣品。這是一項具有重要價值的科學發現。」周懷陽介紹,由於海底古熱液區分布有限、標誌不明顯,古熱液區的尋找和發現十分困難,至今在深海發現的古熱液區數量十分有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