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5日,「蛟龍」號在南海浦元海山下潛,進行深海科考。新華社記者 劉詩平 攝
新華社「向陽紅09」船5月5日電(記者劉詩平)「蛟龍」號載人潛水器5日在南海北部的浦元海山發現多金屬結核區,同時帶回珍貴生物樣品。
「『蛟龍』號對浦元海山頂部結核分布情況進行了近底觀察和探尋,初步了解了此海山結核的分布範圍和豐度,為海山結核區環境基線研究、結核採礦試驗環境評價奠定了基礎。」中國大洋38航次第二航段現場總指揮鄔長斌說。
多金屬結核主要成分為錳和鐵,有核心並有不斷向外生長的紋層,因而也稱「錳結核」,後來人們從中分析出銅、鈷、鎳、鉛、鋅、鋁和稀土元素等數十種金屬成分,因此稱為「多金屬結核」。「蛟龍」號本航段的主要科學目標之一,即在南海北部預選區開展1000米級多金屬結核採集試驗區選址調查。
本次下潛人員為實習潛航員陳雲賽、資深潛航員唐嘉陵和科學家王小谷,海底作業6小時34分鐘,最大潛深2029米。「蛟龍」號沿著浦元海山作業區一條測線進行了近底觀察和取樣,完成了環境參數測量,採集了近底海水、沉積物、結核結殼和生物等樣品,拍攝了大量海底高清視頻照片資料。
從海底2000米左右的結核區內,「蛟龍」號帶回了珍貴的生物樣品:生活在靠近山頂巖石上的一隻海百合和一枝紅珊瑚;一枝長在結核上的珊瑚,以及長在珊瑚上與之共生的蛇尾,這讓研究海底生物的王小谷驚嘆不已。
王小谷說,參加大洋科考十幾年,這次隨「蛟龍」號下潛印象深刻,「蛟龍」號精細作業,在海底緩慢移動,能夠讓科學家仔細觀察,同時定點取樣,並拍攝到大量珍貴視頻資料。
特別聲明:本文轉載僅僅是出於傳播信息的需要,並不意味著代表本網站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站轉載使用,須保留本網站註明的「來源」,並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轉載或者聯繫轉載稿費等事宜,請與我們接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