蛟龍號在南海發現結核區 帶回珍貴生物樣品—新聞—科學網

2020-11-26 科學網

5月5日,「蛟龍」號在南海浦元海山下潛,進行深海科考。新華社記者 劉詩平 攝

新華社「向陽紅09」船5月5日電(記者劉詩平)「蛟龍」號載人潛水器5日在南海北部的浦元海山發現多金屬結核區,同時帶回珍貴生物樣品。

「『蛟龍』號對浦元海山頂部結核分布情況進行了近底觀察和探尋,初步了解了此海山結核的分布範圍和豐度,為海山結核區環境基線研究、結核採礦試驗環境評價奠定了基礎。」中國大洋38航次第二航段現場總指揮鄔長斌說。

多金屬結核主要成分為錳和鐵,有核心並有不斷向外生長的紋層,因而也稱「錳結核」,後來人們從中分析出銅、鈷、鎳、鉛、鋅、鋁和稀土元素等數十種金屬成分,因此稱為「多金屬結核」。「蛟龍」號本航段的主要科學目標之一,即在南海北部預選區開展1000米級多金屬結核採集試驗區選址調查。

本次下潛人員為實習潛航員陳雲賽、資深潛航員唐嘉陵和科學家王小谷,海底作業6小時34分鐘,最大潛深2029米。「蛟龍」號沿著浦元海山作業區一條測線進行了近底觀察和取樣,完成了環境參數測量,採集了近底海水、沉積物、結核結殼和生物等樣品,拍攝了大量海底高清視頻照片資料。

從海底2000米左右的結核區內,「蛟龍」號帶回了珍貴的生物樣品:生活在靠近山頂巖石上的一隻海百合和一枝紅珊瑚;一枝長在結核上的珊瑚,以及長在珊瑚上與之共生的蛇尾,這讓研究海底生物的王小谷驚嘆不已。

王小谷說,參加大洋科考十幾年,這次隨「蛟龍」號下潛印象深刻,「蛟龍」號精細作業,在海底緩慢移動,能夠讓科學家仔細觀察,同時定點取樣,並拍攝到大量珍貴視頻資料。

 

特別聲明:本文轉載僅僅是出於傳播信息的需要,並不意味著代表本網站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站轉載使用,須保留本網站註明的「來源」,並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轉載或者聯繫轉載稿費等事宜,請與我們接洽。

相關焦點

  • 蛟龍號發現的恐怖生物,未知物種嚇瘋潛水員(圖)
    蛟龍號一直是國人的驕傲,他是專門針對海底世界探索的載人潛水器,多次載人進入海底世界,不過最近在網上流傳著蛟龍號發現的恐怖生物,而且將蛟龍號潛水員嚇瘋的傳說,蛟龍號究竟發現到了什麼樣的恐怖生物,居然能將我們的潛水員嚇瘋。
  • 下五洋潛深淵 蛟龍號屢創紀錄昨凱旋
    此次蛟龍號共採集到巖石624.6kg、結核結殼129.6kg、pushcore短柱狀沉積物127管、生物2115隻、海水5968L以及海量視像資料,為下一步研究提供了珍貴樣品和數據。    徵服作業危險度最高海域    據介紹,蛟龍號在本航次發揮了其靈活機動、高精確定位的技術優勢,實現了長距離、大深度、高密度等海底觀測航行作業。
  • 中國蛟龍號載人深潛器出徵 赴南海作業科考
    中廣網北京6月11日消息(記者郭淼 王偉)據中國之聲《新聞和報紙摘要》報導,搭載我國「蛟龍」號載人潛水器的「向陽紅9」試驗母船昨天從江蘇江陰蘇南國際碼頭起航,遠赴南海和太平洋開展為期113天的試驗性應用航次任務,14位科學家將首次搭載下潛。
  • 蛟龍號科考船抵達南海作業區計劃4.26日首潛
    「蛟龍」抵達南海作業區計劃今日首潛4月25日上午,「向陽紅09」船搭載蛟龍號載人潛水器抵達南海作業區,正式展開中國大洋38航次第二航段科學考察, 計劃4月26日首潛。本航段共計有來自15家單位的96名科考隊員參航,肩負著在南海北部開展1000米級多金屬結核採集系統海試區的選劃任務,計劃獲取多金屬結核採礦試驗工程所需海底地質、深海環境參數等。同時開展選劃區域的相關環境基礎數據收集,為構建海洋採礦環境評價體系提供支撐,為我國今後參與國際海底採礦相關規則的制定、爭取國際話語權等奠定基礎。
  • 高豐度鐵錳結核,古熱液區,冷水珊瑚生態林……不過南海海底的冰山一角罷了
    在南海深部計劃的指導下,我國科學家分別運用載人或遙控深潛器,針對南海深海盆中的部分海山開展了4個科學探測航次,在南海首次發現了較大面積的高豐度鐵錳結核分布區、「南溟」古熱液區和驚人的冷水珊瑚生態林。國內外以往針對南海海底的多次調查航次中,有採到過鐵錳結核或結殼,但因數據有限,國內部分專家認為這些樣品與分布在太平洋、印度洋和大西洋等世界大洋的海底鐵錳結核不同,甚至不能被稱為普遍意義上的鐵錳結核。
  • 蛟龍號7000米海底捕獲異形生物照大曝光(組圖)
    漂亮的鼠尾魚 該組照片由傅文韜提供  半透明的海參、3米高的白色「雪蓮花」、纏滿海星的半米高「金箍棒」……昨天下午,由國家海洋局宣傳教育中心等聯合主辦的 《走向海洋》論壇在海大舉行,蛟龍號潛航員傅文韜現場為大學生們展示了蛟龍號應用航次的部分生物科考成果,近千名大學生通過一幅幅美妙的照片領略了幾千米深海的奇幻。
  • 南海海底首次發現古熱液區,對潛在金屬資源開發等有重要意義
    南海海底首次發現古熱液區,對潛在金屬資源開發等有重要意義 澎湃新聞記者 臧鳴 2018-05-16 10:59 來源:澎湃新聞
  • 「蛟龍號」首次拍到大量深海奇異生物-蛟龍,首次,拍攝,深海,奇異...
    當地時間8月9日7時(北京時間8月10日凌晨1時),「蛟龍」號在我國多金屬結核勘探合同區詳細勘查區,開展了試驗性應用航次(中國大洋第31航次)第二航段首次應用下潛。國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海洋生物學家王春生隨「蛟龍」號下潛至最大深度5268米,成為我國第一位在大洋乘坐「蛟龍」號下潛的科學家。
  • 我國南海海底首次發現古熱液區
    同濟大學供圖  5月16日凌晨1時許,隨著「嘉庚」號科考船緩緩停靠廈門通達碼頭,由同濟大學主導的歷時一月的南海遙控深潛科學考察航次完成了預定科考任務。  「在這次科考中,我們在地質、生物和沉積動力等方面獲得了多項重要的科學發現,採集到一系列高質量的數據和樣品,為深化『南海深部計劃』的構造、沉積和生物地球化學等方面的研究提供了新的素材。」
  • 海洋觀察團成員參觀大洋樣品館 探索海洋奧秘
    青島新聞網12月10日訊(記者 張力偉)10日上午,由島城老師、學生、家長等各界人士組成的首批100多位「海洋觀察團」成員,來到國家海洋局一所中國大洋樣品館參觀,近距離接觸「蛟龍」號樣品、海底「黑煙囪」等深海寶貝,探索海洋之美
  • 「蛟龍號」又有新發現-光明日報-光明網
    在這一海域水深約2900~3600米的臥蠶1#、臥蠶2#、天休與大糦4個熱液區,「蛟龍號」成功發現了27處海底熱泉活動噴口所形成的高濃度礦物黑煙物質——「黑煙囪」和多金屬硫化物丘及黑暗條件下的深海生態系統。
  • 「南海東北部—呂宋海峽科學考察」完成—新聞—科學網
    近日,隨著「向陽紅18」科考船安全停靠國家深海基地碼頭,自然資源部第一海洋研究所組織實施的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共享航次計劃2019年度南海東北部—呂宋海峽科學考察實驗研究」圓滿完成,這也是該所首次在南海執行基金委共享航次計劃。
  • 蛟龍號首下潛冷泉區:科學家的實驗「盛宴」(圖)
    蛟龍號首下潛冷泉區:科學家的實驗「盛宴」(圖) 「蛟龍」號採集的碳酸鹽氣囪樣品(張旭東 攝)  6月17日,「蛟龍」號載人潛水器在南海冷泉區進行首次試驗性應用下潛,這是「蛟龍」號的第53次下潛。
  • 南海西部中建南盆地發現海底大型圓丘—新聞—科學網
    記者從南方海洋科學與工程廣東省實驗室(廣州)獲悉,該實驗室「南海深海盆區莫霍面地震反射空間分布研究」團隊在南海西部首次發現了42個與巖漿侵入相關的海底大型圓丘
  • 蛟龍號首次載人深潛印度洋發現海底「黑煙囪」
    蛟龍號 資料圖新華社三亞4月6日電(記者劉詩平)搭載「蛟龍」號載人潛水器及全體科考隊員的「向陽紅09」船5日傍晚抵達三亞鳳凰島碼頭,宣告歷時59天的中國大洋38航次第一航段任務順利結束。此航段期間,「蛟龍」號11次深潛西北印度洋,成功發現27處海底「黑煙囪」、多金屬硫化物丘與黑暗生態系統。首次載人深潛西北印度洋 27處海底「黑煙囪」與黑暗生態系統成功發現「在西北印度洋卡爾斯伯格脊熱液區實施載人下潛科學考察,在國際上也是頭一回。」
  • 「發現」號在南海採集到大量冷泉生物
    新華社「科學」號7月25日電(記者張旭東)我國新一代遠洋綜合科考船「科學」號搭載的「發現」號遙控無人潛水器25日從南海一冷泉區帶回大量生物樣品,包括100多隻潛鎧蝦、貽貝和阿爾文蝦等生物樣品,並拍攝了大量海底高清視頻資料。
  • 海洋遙感專家潘德爐:蛟龍號發現深海動物將顛覆認知
    潘德爐談到,2010年蛟龍號幾次下潛3000米到7200米時,發現了各種各樣的深海動物,而蛟龍號看到的這些深海動物,是對傳統的認為「沒有光合作用就沒有生命」認知的挑戰,因此生命的起源和深海的黑暗生物中的奧妙都吸引人類去研究。
  • 中國在南海海域發現巨型「可燃冰」分布區
    (原標題:我國在南海發現新的巨型「可燃冰」分布區)
  • 國際大洋發現計劃首獲南海形成年齡直接證據—新聞—科學網
    IODP 349航次是為期10年(2013—2023)的國際大洋發現計劃啟動後的第一個科學鑽探航次,共歷時62天,其目的是鑽獲大洋玄武巖和南海海底關鍵沉積層樣品,揭示南海海盆演化過程及其與中生代以來東南亞構造和氣候的關係、相應的深部地幔過程。IODP 349航次採用我國和IODP聯合資助的方式,使用美國「決心號」科學鑽探船實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