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現」號在南海採集到大量冷泉生物

2021-01-13 新華網客戶端

  新華社「科學」號7月25日電(記者張旭東)我國新一代遠洋綜合科考船「科學」號搭載的「發現」號遙控無人潛水器25日從南海一冷泉區帶回大量生物樣品,包括100多隻潛鎧蝦、貽貝和阿爾文蝦等生物樣品,並拍攝了大量海底高清視頻資料。

  「發現」號於24日19時左右被布放到水中,25日7時左右被回收到甲板上,水下工作時間約12小時,水深超過1000米。在生物採樣桶內,記者看到有白色的潛鎧蝦、棕色的貽貝和少量的阿爾文蝦,其中不少潛鎧蝦和阿爾文蝦還在水中活動。

  「科學」號正在南海執行中國科學院戰略性先導專項「熱帶西太平洋關鍵區域海洋系統物質能量交換」2017年南海綜合考察航次,航次首席科學家孫松說:「這些冷泉生物從1000多米的海底到船上還活著,一方面是採集了原位海水,另一方面是『發現』號慢慢將它們從海底帶上來,這些動物有了一個適應壓力和溫度等環境因素變化的過程。」

  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副研究員蔣維說,冷泉區生物和常見的近海生物有很大區別,它們生活在海底,沒有光,所以眼睛都退化了。同時,它們身上或者體內都附著了很多微生物,它們就依靠食用這些微生物而生存,而這些微生物是依靠甲烷等化能而生存。

  「我們將用這些生物樣品開展極端環境下生物進化與演變、生物多樣性、基因測序,以及冷泉生物與地質事件的關係等方面的研究。」蔣維說。

  當日凌晨5時30分左右,科考隊員將中國科學院瀋陽自動化研究所自主研製的深海著陸器布放到這一冷泉區,用於長期觀察冷泉區生物的習性和變化,這一著陸器將在海底持續工作3個月。著陸器到達海底後,「發現」號還對其實施了精準布放,即布放到冷泉區生物密集的區域,並調整了其姿態。

  孫松說,本航次中,「科學」號搭載的大型海洋探測實現了協同作業。24日至25日,先將「探索」號自治式水下機器人布放到海水中進行較大範圍調查,再布放「發現」號遙控無人潛水器進行精細調查、作業並採集樣品,隨後又布放了深海著陸器,開展長期原位觀測。

相關焦點

  • 到南海的「海馬冷泉」,探秘海底的「生命綠洲」
    冷泉系統是一種深海自然現象,由富含甲烷的流體滲漏至海底而形成。海馬冷泉位於南海的西沙海域,總體呈東西向條帶狀展布,水深為1350-1430米。2015年因廣州海洋地質調查局利用我國自主研發的4500米級「海馬」號無人深潛器發現而得名。
  • "科學號"赴南海冷泉考察 給海底"量體溫"(圖)
      半島全媒體記者 徐傑    9月13日,記者從中科院海洋所採訪獲悉,我國新一代海洋科學綜合考察船「科學」號在完成西太平洋卡羅琳海山航次並短暫休整後,於9月9日從三亞起航,執行中國科學院戰略性先導科技專項「熱帶西太平洋關鍵區域海洋系統物質能量交換」南海冷泉綜合考察任務。
  • 我國南海海底首次發現古熱液區
    同濟大學供圖  5月16日凌晨1時許,隨著「嘉庚」號科考船緩緩停靠廈門通達碼頭,由同濟大學主導的歷時一月的南海遙控深潛科學考察航次完成了預定科考任務。  「在這次科考中,我們在地質、生物和沉積動力等方面獲得了多項重要的科學發現,採集到一系列高質量的數據和樣品,為深化『南海深部計劃』的構造、沉積和生物地球化學等方面的研究提供了新的素材。」
  • "科學"號赴南海給海底"量體溫" 計劃10月初結束
    (科研人員供圖)  半島全媒體記者 徐傑 報導  半島都市報9月13日訊 13日,記者從中科院海洋所採訪獲悉,我國新一代海洋科學綜合考察船「科學」號在完成西太平洋卡羅琳海山航次並短暫休整後,於9月9日從三亞起航,執行中國科學院戰略性先導科技專項「熱帶西太平洋關鍵區域海洋系統物質能量交換」南海冷泉綜合考察任務。目前已成功布放多個深海探測設備,取回大量沉積物樣品。
  • 中國在南海海域發現巨型「可燃冰」分布區
    「海馬」號2015年3月拍攝到的「海馬冷泉」生物群照片國土資源部中國地質調查局今天(25日)上午在廣州首次向媒體發布「海馬冷泉」的科學考察成果。「海馬」首次發現海底「冷泉」據透露,自1999年起,中國地質調查局在南海北部陸坡系統部署開展了地質、地球物理調查和研究工作,圈定了多處潛在海底「冷泉」區。2015年3月,優選珠江口盆地西部海域進行了驗證性調查,使用中國自主研製的「海馬」號4500米級非載人遙控潛水器,首次發現了海底巨型活動性「冷泉」。
  • 南海海底首次發現古熱液區,對潛在金屬資源開發等有重要意義
    「在這次科考中,我們在地質、生物和沉積動力等方面獲得了多項重要的科學發現,採集到了一系列高質量的數據和樣品,這也為深化『南海深部計劃』的構造、沉積和生物地球化學等方面的研究提供了新的素材。」此航次首席科學家、同濟大學海洋與地球科學學院周懷陽教授說。
  • 科學網—冷泉:海底「沙漠中的綠洲」
    「蛟龍號」在南海冷泉區拍攝到的毛瓷蟹和貽貝。圖片來源:百度圖片 ■本報見習記者 趙廣立 「蛟龍號」先後兩次下潛南海冷泉區進行科學考察作業,順利取得冷泉區大量生物和地質樣本,「冷泉」也從冷冰冰的深海走進了大眾的視野,「熱」了起來。 冷泉並不是真的「冷」。
  • 我國科學家首次在南海發現裸露「可燃冰」
    [video:20170923我國科學家首次在南海發現裸露可燃冰]  我國新一代遠洋綜合科考船「科學」號在執行中科院海洋先導專項的航次中,船上搭載的「發現」號遙控無人潛水器攜帶我國自主研發的拉曼光譜探針,在我國南海海域首次發現了裸露在海底的「可燃冰」,並證實其為天然氣水合物。這一成果北京時間9月22日在國際權威學術期刊《地球化學、地球物理學、地球系統學》上在線發表。
  • 我國南海海域首次發現裸露「可燃冰」
    新華社青島9月22日電(記者張旭東)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22日發布消息,在中國科學院戰略性先導科技專項「熱帶西太平洋關鍵區域海洋系統物質能量交換」支持下,科學家首次在我國南海海域發現裸露在海底的「可燃冰」。
  • 「海洋六號」船發現海底大型活動性「冷泉」
    據中國地質調查局消息,中國「海洋六號」船圓滿完成2019年深海探測共享航次任務於5月16日返抵廣州。「海洋六號」船屬於中國自然資源部中國地質調查局。這是中國地質調查局組織實施的一次大規模深海探測共享航次。
  • 微生物介導是深海冷泉形成單質硫的新途徑
    近日,國際生物學權威期刊ISME J刊發文章,報導了中科院海洋研究所孫超岷課題組關於深海冷泉環境細菌氧化硫代硫酸鈉形成單質硫新型途徑的研究成果,為解釋我國南海冷泉噴口廣泛分布硫單質的成因提供了重要理論依據
  • 海洋所提出微生物介導深海冷泉形成單質硫新途徑
    ,為解釋我國南海冷泉噴口廣泛分布硫單質的成因提供了重要理論依據。在前期科考調查中,海洋所張鑫研究組基於拉曼光譜觀測到我國南海冷泉環境中單質硫含量豐富,但是形成原因不清晰。而微生物是硫循環的主要驅動者,對深海硫循環有重要貢獻,但限於採樣困難、微生物難於分離培養等因素,基於深海微生物參與硫循環形成單質硫的機制知之甚少。
  • 「蛟龍」號在西南印度洋熱液區採集大量生物樣本
    「蛟龍」號在西南印度洋熱液區採集大量生物樣本中央政府門戶網站 www.gov.cn 2015-01-12 10:19 來源: 新華社    新華社「向陽紅09」船1月12日 電(記者 張旭東)中國載人潛水器「蛟龍」號11日繼續在西南印度洋龍旂熱液區下潛科考,採集到了300多隻螺、49只貽貝以及茗荷、多毛類動物等大量生物,這些樣品對研究這個區域的生物多樣性具有重要意義。
  • 我國首次發現海底熱液與冷泉並存奇特現象
    【每日科技網】  新華社青島3月21日電 題:我國在南極發現海底熱液與冷泉並存——「向陽紅01」船南極科考綜述  新華社記者 張旭東  記者近日採訪「向陽紅01」船南極科考的科考隊員時了解到,「向陽紅01」船在我國南極科考比較薄弱的南極大西洋扇區,進行了物理海洋與氣象
  • 鯨落與熱液、冷泉——深海生命的三大「綠洲」
    荷花圖估價60萬到120萬港幣,服不服4月2日,中科院「探索一號」船搭載「深海勇士」號載人潛水器順利抵達三亞。本航次自3月10日開始,航次的重要成果之一是科學家在南海首次發現一個約3米長的鯨落。何為「鯨落」?
  • 科學網—提出微生物介導深海冷泉形成單質硫新途徑
    中科院海洋研究所
  • 蛟龍號在南海發現結核區 帶回珍貴生物樣品—新聞—科學網
    5月5日,「蛟龍」號在南海浦元海山下潛
  • 「向陽紅01」船南極科考 首次發現海底熱液與冷泉並存
    我國首次在南極發現海底熱液與冷泉並存——「向陽紅01」船首次南極科考綜述  新華社青島3月21日電 題:我國首次在南極發現海底熱液與冷泉並存——「向陽紅01」船首次南極科考綜述  新華社記者 張旭東  記者近日採訪「向陽紅01」船首次南極科考的科考隊員時了解到,「向陽紅01」船在我國南極科考比較薄弱的南極大西洋扇區
  • 中國南海發現生命奇蹟,死後100年仍造福世界!
    2020年4月2日,「探索一號」科考船完成TS16科考航次返航,這次任務的最大發現之一,科考船搭載的「深海勇士」潛水艇在南海1600米深處發現了一處「鯨落」,這是我國南海首次發現「鯨落」,它在深海生物圈意義上非常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