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六號」船發現海底大型活動性「冷泉」

2021-01-09 觀察者網

據中國地質調查局消息,中國「海洋六號」船圓滿完成2019年深海探測共享航次任務於5月16日返抵廣州。

「海洋六號」船屬於中國自然資源部中國地質調查局。這是中國地質調查局組織實施的一次大規模深海探測共享航次。航次歷時36天,航程3000多海裡,完成了來自國內不同單位的多項科考任務,實現了需求統籌、平臺共享、效率提升,並取得一系列聯合創新成果。

消息稱,共享航次承擔的任務項目涉及海洋地質勘查與環境調查評價、研發設備規範化海試、深海探測儀器試驗性應用、冷泉系統科學研究及遠洋科考綜合試航等,期間開展了20多項海上科學考察任務,並在四個方面取得了主要進展。

第一,實現了大型國產調查設備試驗性應用;

第二,完成了多套自主研發深海設備的規範化海試;

第三,多類型潛水器協同開展冷泉調查,發現了新的海底大型活動性「冷泉」,基本查明其分布範圍、地形地貌、生物群落、自生碳酸鹽巖及流體活動等;

第四,系統規模開展冷泉調查研究,獲取了一大批「冷泉」系統相關生物、水、氣體、沉積物等樣品及數據,為冷泉系統演變過程及機制等科學研究提供基礎支撐。

冷泉系統中的貽貝與海螺群落

相關焦點

  • 「海洋六號」船完成深海探測共享航次任務 發現新海底大型活動性...
    央廣網北京5月17日消息(記者劉飛)據中國之聲《全國新聞聯播》報導,昨天(16日),自然資源部中國地質調查局廣州海洋地質調查局「海洋六號」船完成2019年深海探測共享航次任務返航抵達廣州。該航次完成了來自國內不同單位的多項科考任務,取得了「發現新海底大型活動性『冷泉』」等成果。
  • 「向陽紅01」船南極科考 首次發現海底熱液與冷泉並存
    我國首次在南極發現海底熱液與冷泉並存——「向陽紅01」船首次南極科考綜述  新華社青島3月21日電 題:我國首次在南極發現海底熱液與冷泉並存——「向陽紅01」船首次南極科考綜述  新華社記者 張旭東  記者近日採訪「向陽紅01」船首次南極科考的科考隊員時了解到,「向陽紅01」船在我國南極科考比較薄弱的南極大西洋扇區
  • 我國首次發現海底熱液與冷泉並存奇特現象
    【每日科技網】  新華社青島3月21日電 題:我國在南極發現海底熱液與冷泉並存——「向陽紅01」船南極科考綜述  新華社記者 張旭東  記者近日採訪「向陽紅01」船南極科考的科考隊員時了解到,「向陽紅01」船在我國南極科考比較薄弱的南極大西洋扇區,進行了物理海洋與氣象
  • 「發現」號在南海採集到大量冷泉生物
    新華社「科學」號7月25日電(記者張旭東)我國新一代遠洋綜合科考船「科學」號搭載的「發現」號遙控無人潛水器25日從南海一冷泉區帶回大量生物樣品,包括100多隻潛鎧蝦、貽貝和阿爾文蝦等生物樣品,並拍攝了大量海底高清視頻資料。
  • 到南海的「海馬冷泉」,探秘海底的「生命綠洲」
    連日來,正在「探索一號」科考船上參加我國「南海深部計劃」西沙深潛航次的多位科學家,乘坐「深海勇士」號載人深潛器,探訪了這片海底的「生命綠洲」。其中包括我國著名海洋地質學家、「南海深部計劃」專家組組長、82歲高齡的同濟大學汪品先院士。冷泉系統是一種深海自然現象,由富含甲烷的流體滲漏至海底而形成。
  • "海洋六號"隨船見聞及對我海洋科考事業發展思考
    據了解,調查船進行取樣,都是到達預定位置後,停船開始取樣,但即便風平浪靜,由於海流、風向等影響,幾千噸的調查船也會在不知不覺中漂移。尤其是在大洋深海區,水深上千米,取樣設備下沉到海底便需幾個小時,等到了海底,船位早已偏離,設備的位置更難確定。記者了解到,有一年「海洋四號」船科考人員發現了一個重要的調查點,但第二年再去時,卻找不到了。
  • 海洋六號船大洋科考36航次隨船記者航行日記
    6月7日,我作為特派記者,跟隨海洋六號船從關島出發,在太平洋上完成一個航段為期35天的海洋地質調查任務。我用自己的見聞,告訴你一個真實的大洋科考隊。初識海六海洋六號船是我國自主設計和建造的先進的天然氣水合物資源綜合調查船,總長106米,寬17.4米,排水量4650噸,最大航速16節。
  • "科學號"赴南海冷泉考察 給海底"量體溫"(圖)
      半島全媒體記者 徐傑    9月13日,記者從中科院海洋所採訪獲悉,我國新一代海洋科學綜合考察船「科學」號在完成西太平洋卡羅琳海山航次並短暫休整後,於9月9日從三亞起航,執行中國科學院戰略性先導科技專項「熱帶西太平洋關鍵區域海洋系統物質能量交換」南海冷泉綜合考察任務。
  • 科學網—冷泉:海底「沙漠中的綠洲」
    研究證明,冷泉的溫度並不低於其所在海域海水的溫度,甚至略高於該區域水溫。可為什麼人們叫它「冷泉」呢? 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所研究員馮東從事冷泉活動研究已近十年,他告訴《中國科學報》記者,「冷泉」是相對於海底另一流體活動「熱液」(熱液真「熱」,有時甚至比海水溫度高出二三百攝氏度)而言的,英文稱為「Cold Seep」。
  • 中國自主設計建造科考船「海洋六號」出發 開啟跨年度航次
    據人民日報27日報導,26日上午10時,中國地質調查局廣州海洋地質調查局「海洋六號」科學考察船從廣州東江口海洋地質專用碼頭起航,遠赴太平洋,執行中國地質調查局2017年深海地質航次和中國大洋41B航次科學考察任務。「此次跨年度調查航次任務繁重,整個航次歷時240天,預計總航程約22000公裡,計劃2018年2月返回廣州。」廣州海洋地質調查局局長葉建良說。
  • 我國南海海底首次發現古熱液區
    同濟大學供圖海底古熱液煙囪。同濟大學供圖  5月16日凌晨1時許,隨著「嘉庚」號科考船緩緩停靠廈門通達碼頭,由同濟大學主導的歷時一月的南海遙控深潛科學考察航次完成了預定科考任務。  「在這次科考中,我們在地質、生物和沉積動力等方面獲得了多項重要的科學發現,採集到一系列高質量的數據和樣品,為深化『南海深部計劃』的構造、沉積和生物地球化學等方面的研究提供了新的素材。」此航次首席科學家、同濟大學海洋與地球科學學院教授周懷陽說。
  • 海洋所製成首套真實海底VR展示研究系統
    57餘萬張實測照片和海底地形地貌等資料,於近日製作完成了一套海底VR展示研究系統,用於精細海洋調查研究。  中科院海洋所所長助理、研究員李超倫介紹,這套VR系統的海底虛擬實境場景是基於2016年「科學」號科考船搭載的「發現」號深海纜控潛水器,在南海海底執行「深海近海底理化條件的現場觀測與分析」項目的三個潛次調查中,距離海底約3米左右航行,採集的200餘G的調查資料,包括海底地形、地貌、拍攝的57萬餘張高清照片等多種資料,經過數據處理、拼接製作而成。
  • "科學"號赴南海給海底"量體溫" 計劃10月初結束
    (科研人員供圖)  半島全媒體記者 徐傑 報導  半島都市報9月13日訊 13日,記者從中科院海洋所採訪獲悉,我國新一代海洋科學綜合考察船「科學」號在完成西太平洋卡羅琳海山航次並短暫休整後,於9月9日從三亞起航,執行中國科學院戰略性先導科技專項「熱帶西太平洋關鍵區域海洋系統物質能量交換」南海冷泉綜合考察任務。目前已成功布放多個深海探測設備,取回大量沉積物樣品。
  • 「科學號」船在衝繩海槽發現海底黑煙囪線索
    北京4月17日電(記者王怡)我國最新一代科考船科學號17日在西太平洋衝繩海槽進行綜合科考時,利用其搭載的水下攬控潛器(ROV)發現了海底黑煙囪的線索,在一些海底火山口發現了阿爾文蝦和毛瓷蟹等聚集的群落  科學號科考船(資料圖)黑煙囪是一種獨特的海底熱液系統,周邊存在著不依賴光合作用的生物群落。
  • 南海海底首次發現古熱液區,對潛在金屬資源開發等有重要意義
    本文圖片均由同濟大學 提供南海海底首次發現古熱液區,對金屬成礦及其後期風化富集過程研究、深部生物圈探索、潛在金屬資源開發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5月16日凌晨1時許,伴隨著「嘉庚」號科考船停靠廈門通達碼頭,由同濟大學主導的歷時一月的南海遙控深潛科學考察航次完成了預定的科考任務,畫上圓滿句號。5月16日,科考船停靠廈門碼頭。
  • 【科技日報】我科考船發現海底黑煙囪線索
    我國最新一代科考船科學號17日在西太平洋衝繩海槽進行綜合科考時,利用其搭載的水下攬控潛器(ROV)發現了海底黑煙囪的線索,在一些海底火山口發現了阿爾文蝦和毛瓷蟹等聚集的群落。  黑煙囪是一種獨特的海底熱液系統,周邊存在著不依賴光合作用的生物群落。科學號科考船第一航段的科考任務即是尋找海底黑煙囪。
  • 中國在南海海域發現巨型「可燃冰」分布區
    >中國自主研製的「海馬」號4500米級非載人遙控潛水器,首次發現了海底巨型活動性「冷泉」。科學家宣布,通過對「海馬冷泉」的調查,目前廣州海洋地質調查局基本查明了「海馬冷泉」的分布範圍、地形地貌、生物群落、自生碳酸鹽巖及流體活動特徵等。據介紹,有冷泉的地方,就說明海底有甲烷氣體升上來,昭示冷泉下面的海底沉積物裡可能存在天然氣水合物。科學家首次公布「海馬冷泉」最新成果展示,中國發掘「可燃冰」目標已經邁出重要一步。同日,「中國地質調查局天然氣水合物工程技術中心」在廣州正式掛牌。
  • 鯨落與熱液、冷泉——深海生命的三大「綠洲」
    荷花圖估價60萬到120萬港幣,服不服4月2日,中科院「探索一號」船搭載「深海勇士」號載人潛水器順利抵達三亞。本航次自3月10日開始,航次的重要成果之一是科學家在南海首次發現一個約3米長的鯨落。何為「鯨落」?
  • 「海洋四號」海底探寶船返航 取得4項成果
    國土資源部廣州海洋地質調查局「海洋四號」船今年5月25日從廣州出發,遠赴太平洋,航程2萬多海裡,圓滿完成了我國《國際海底區域研究開發》「十五」計劃代號為DY105-15航次的科學考察任務。通過創新和改進作業方式、方法,海洋四號科考隊員不斷總結經驗,打破常規,大膽探索,摸索出一套適合"海洋四號"的有效的作業方法,獲取了更全面的調查資料。  "維護海洋權益,開發海洋資源是國家綜合實力的體現,我國依據國際海洋法公約開展國際海底資源的勘探開發活動,這既是維護我國在國際海底資源開發權益的需要,也是建立國家海洋開發能力,反對少數大國實施國際海底霸權的需要。
  • 圖文:「海洋四號」科考船監控海底作業
    圖文:「海洋四號」科考船監控海底作業頁面功能  【我來說兩句】【我要「揪」錯】【推薦】【字體:大 中 小】【列印】 【關閉】     9月19日,「海洋四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