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六號船大洋科考36航次隨船記者航行日記

2020-11-30 中國網
 

中國網7月13日訊 有這樣一群人,一年中有半年多時間,在茫茫大海上航行,他們就是廣州海洋地質調查局大洋科考隊。乍一聽,你會羨慕他們,窗外就是藍天碧海,每天吹著太平洋的風,欣賞著海上的落日晚霞……生活是如此浪漫。但你要真這麼想,那就大錯特錯了。

6月7日,我作為特派記者,跟隨海洋六號船從關島出發,在太平洋上完成一個航段為期35天的海洋地質調查任務。我用自己的見聞,告訴你一個真實的大洋科考隊。

初識海六

海洋六號船是我國自主設計和建造的先進的天然氣水合物資源綜合調查船,總長106米,寬17.4米,排水量4650噸,最大航速16節。船尾部有兩個舵槳,船頭有艏側推,具有良好的操作性,可以360度迴轉。最大燃油裝載量是690噸。

作為一艘海洋地質科考船,海洋六號上有地質調查區、物探調查作業區和實驗測試區等三大作業區域,近10個工作室,配置具有世界先進水平的地球物理調查設備、綜合地質取樣設備、可視化作業設備(深海水下遙控探測系統(ROV)和海底攝像系統等)和物理海洋調查設備等類,數十套科考設備。這個航次,船上還特別安裝了我國863項目自主研製的「海馬」號ROV。

上船當天,在三副李楠帶領下,我參觀了全船。位於六樓的駕駛臺是船舶的眼睛,一二層的機艙是船舶的心臟。上下兩層後甲板是外業作業區域,有深海絞車、A型架等大型設備,另外還有三層的儀器房,四層的地質室和ROV控制室,樣品間等等室內辦公區。

船上最主要的區域就是生活區。從二樓到五樓,共有47個房間,65個床位。餐廳和廚房在三樓,另外有一個小餐廳,裡面有卡拉OK,供大家放鬆娛樂,閱覽室和洗衣房也在三樓。健身房在一層,比較平穩,有跑步機、桌球桌等基本的運動設備,另外還有一間小小的桑拿房。每一樓層都有一個直飲水系統,隨時可以燒開水。船上有專職醫生,還有一間病房,可以進行輸液等簡單治療。船內的樓梯有好幾部,很多地方都裝有消防救生設備。我注意到,走廊和樓梯都裝有扶手,在船搖晃厲害的時候,扶手簡直就是救星。

船離港出發當天下午,要進行例行的消防救生演習。每個人都穿上工作服,安全帽和工作鞋也得齊全,最後必須套上救生衣。首先是棄船演習,這是應對發生最嚴重的狀況時,不得不放棄船隻的逃生舉措。海洋六號上有2個救生艇,分別懸掛在兩側船舷的艇架上,緊急情況下,能在最短時間放入海中。從穿好衣服到來到救生艇旁集合,所有人必須在2分鐘內全部完成。結束之後,我們又來到後甲板,進行消防安全演習。此時我已經完全被暈船牢牢控制,只能死死抱著一根燈柱,才勉強不會倒下。不過,這次演習,也真正讓我體會到了在船上,安全永遠第一,「時間就是生命」。

駕駛臺——無敵海景,也無敵辛苦

下午兩點,船慢慢啟動離港,心情十分激動的我,忍不住跑到駕駛臺一看究竟。

「哇,這簡直是無敵海景啊。「不同於樓下的一個一個小房間,駕駛臺相當寬敞,再加上270度的全景玻璃窗,視野極好。在這裡工作可真幸福啊。海洋六號的駕駛臺位於6層,處於船最高、最前的位置。長長的駕控臺上有著各種操作按鈕、監控,在主駕控臺兩側,各有一個備用的操控臺。

駕駛臺有直通輪機部的專用電話,如果需要加速前進,則要電話通知輪機部提供更多動力。在地質調查工作需要定點作業時,儀器房的導航人員通過對講機通知駕駛臺,船舶啟動動力定位系統,這項功能可以實現船舶位置定點不動。

晚上,當船上大多數人都進入夢鄉的時候,他們還堅守在崗位上。太平洋上的日落很快,基本上6點以後天就黑了,一天吃過晚飯,我來到駕駛臺,卻發現怎麼黑漆漆一片,只能看到顯示屏和儀器上的點點亮光。「為什麼不開燈啊?」我問道。大副告訴我,晚上行船,駕駛臺必須關閉燈光,才能看清前方,這就跟晚上開車是一個道理。所以,他們都是在黑暗中工作的。而夜晚的海面,什麼也看不見。

大副蔣和平是四川人,也是一位「老」船員了,1998年就到了廣海局,從三副一直到大副,單位的每艘船他都工作過,前年考到了船長證,去年開始跟隨海洋六號出大洋。船在航行中,每天24小時中,凌晨4點到7點和下午的4點到7點,他要在駕駛臺值班。這兩個時間,正是看日出和日落的最佳時間。每天,看著太陽從海平面升起,天一點點亮起來,然後夕陽沉入海面,直到漫天繁星。無敵海景,對他們來說,已經無感,而且面對儀器,必須保持高度的精神集中。因為不是航道,茫茫太平洋,航行幾十天上百天,也見不到一艘船,只有日復一日的單調枯燥。

另外,大副還負責全船的後勤保障,在關島靠港期間,就看他忙著補給。因為颱風影響,關島本地蔬菜受損嚴重,華人供應商那裡預定的菜也不夠數量。為了能多買點新鮮蔬菜,大副跑了三四個地方,出發前一天還去關島當地市場,十斤八斤的湊。

有報導說,發達國家的科考船,海上工作人員35天就要下船輪休,但海洋六號因為人手有限,工作任務又繁重,廣海局的每條船都在出海作業。想要實現人員輪換很困難,大副今年要工作全航段,意味著200天都在海上,6個半月不能回家。大副的兒子今年14歲,放暑假了,妻子帶著孩子去了貴州旅遊,他只有羨慕的份兒。每天和妻子微信聯繫,最近得知兒子又長高了,快到1米8 的個子,大副的開心都流露在眼睛裡了。

二副和三副都是很年輕的小夥子。二副梅亞軍1987年出生,三副李楠比他還小一歲。駕駛臺值班,基本是一名駕駛員搭配一名水手。這裡的水手都很年輕,清一色的90後,都是陽光帥氣的小夥子,因此駕駛臺也被評為全船顏值最高的地方。我開玩笑說,「大海航行靠什麼?顏值。」

輪機部——守護海六心臟的「橙衣天使」

在經歷了兩天的暈船之後,10日,吃完午飯,「老軌」耿志愛來房間找我,邀請我去參觀他工作的地方——機艙。此前,我就聽說,機艙是船舶的心臟,為船舶提供一切動力。

「老軌」是輪機長的俗稱。他有著一張娃娃臉,看著很像90後,但已經35歲了,而且已經參加工作17年了。海洋六號船從出廠,他就一直在船上工作,每年隨船出大洋,現在是廣海局最年輕的輪機長。

在老軌的提醒下,我穿上工作服,戴上安全帽,穿上笨重的工作鞋,跟隨他穿過餐廳,走下樓梯,來到一扇寫著「機艙重地,閒人免進」的門前。他用力打開,頓時巨大的轟鳴聲包圍了我,感覺像瞬間失去了聽力一樣,熱浪、油汙味兒一起向我襲來。天啊,船上還有這樣的地方,一門之隔,完全就是兩重天,真想趕緊逃離。

老軌示意我趕緊進來。關上門之後,眼前是大型的機器設備,腳踩著的是鐵的鏤空的走廊,下面也是巨大的機器。跟著老軌進入到集控室,才頓時覺得耳邊清靜了。集控室不大,被各種柜子電腦和操作臺佔去了大半,只有一個狹長的過道,能放幾把椅子而已。在操作臺上方的監視器上,共有十六個監控畫面,能看到全船主要的機器處所,在集控室的監控報警系統界面上能觀測到全船機器處所重要機器的運行參數和運行狀況。

從未到過這樣地方,什麼都是好奇的,老軌一一向我介紹,「海洋六號一共有四臺發電機,一號二號三號是主發電機,四號是停泊發電機。現在你看到四個電路開關,有兩個是綠色的,就表示現在運行著二號和三號發電機。停泊發電機一般在停靠碼頭或拋錨時使用,功率比較小。」

要開始進行每小時的例行巡查了,老軌給我一副特製的耳塞,自己拿著一個手電筒,我們再次進入機電艙。這裡很大,從最底層的機艙底部,到船最高處的煙囪,整個機電艙上下六層,包括在船舶最前部的艏側推艙到最尾部的舵槳艙,所有的機器處所多達二十多處,檢查一這裡很大,從最底層的油艙,到船最高處的煙囪,整個機艙上下好幾層,走一圈至少半個小時。我跟著走了一會,就已經汗流浹背了,效果一點也不亞於桑拿房。

機艙中各種機器發出的轟鳴聲大到什麼程度,兩個人即使面對面,說話也聽不見。而如此大的噪音,對他們來說,都是有規律的。老軌說;「時間久了,不誇張地說,機器運行中的雜音我們都能聽出來。」輪機部的同志就像是中醫,望聞問切,機器說不了話,但是那些巨大的轟鳴聲中,如果有一點不對勁的聲音,他們都能找出來癥結所在,從而對症下藥。

除了為船舶提供動力之外,輪機部還負責海水淡化處理、全船中央空調、生活汙水處理、垃圾焚燒,還有日常生活工作的用電。輪機部有12人,除了老軌外,有大管輪、二管輪、三管輪和調查設備管輪,另外還有機工和電機員,協同工作。集控室需要24小時值班,8個人四班倒,每個班2個人。除了每天的值班工作外,還要參加機器日常的檢修保養工作,另外還有機動的工作人員,隨時待命,處理各種突發情況,隨時處理包括機械的和電氣方面的各種故障。

調查部——高學歷的「海上民工」

採訪過很多地質隊員,知道他們在高原在山野的辛苦,但沒想到海上的地質調查工作更有一種別樣的不易。

深海作業,不比其他,風險很大,設備一旦放到海底,任何的小疏忽都可能引發大危險,不僅作業不成功,更有可能損壞設備,甚至丟失。而且真的是靠天吃飯,天氣好,海況好,設備才能下水作業。

「海馬」ROV是我國自主研發的深海潛水器,這一次應用,是首次走出國門來到大洋。一天,我在房間,門口有人喊我,「楊記者,海馬下潛到海底了,快來。」我趕緊拿著相機去了ROV控制室,裡面差不多都擠滿了人。高清顯示器上,「海馬」靈活地在海底移動,偶爾有一隻紅色深海蝦遊進了海馬的視線中,最終成功地用機械手抓取了一塊結殼。

調查部有好幾個科室的人員組成,他們中大都是80後,有博士、碩士、本科生。但沒想到他們的工作,根本就不像城市裡的白領,而是自我調侃的「海上民工」。

「海馬」號ROV和淺鑽在工作中偶發故障,他們常常在後甲板忙到深夜,抓緊時間搶修設備。白天,太平洋上的陽光毒辣,我穿著工作服,只是站在後甲板一會,就開始冒汗。而他們,從早到晚,工作服早就被溼透了,每個人幾分鐘輪換著去吃飯,刷了碗趕緊又回來幹活,一直到凌晨兩三點。那段時間,天天在後甲板幹活,每個人的脖子和臉都曬得黑裡透紅,還真是跟民工兄弟一樣。

第一次看到海底攝像,覺得十分新奇。 5000多米深的海底,攝像機傳回的圖像,能夠清晰地顯示海底分布的結殼。對我來說有趣,但是他們值班的人,常常要盯著屏幕兩個小時,最後看著白牆都眼前冒星星。那些密密麻麻分布的結殼,給密集恐懼症患者看了都要發瘋的。更累的還要數絞車操作手,從設備下水開始,就要一直推著操作杆,時刻注意下放的速度和深度,在整個攝像過程中,手也不能離開。兩個小時下來,手掌都壓出了深深的紅印。

人生難得遇颱風,而且還是三臺共舞

上船20多天,我已經十分習慣船輕輕搖晃,而且晚上睡覺,感覺就像是躺在搖籃裡,有重新當回嬰兒的感覺啊。可是好景不長,剛過7月,一天,船長藍明華的表情似乎有些嚴肅,全然不見平日中溫和愛笑的樣子。原來是遇上颱風了。在臨時黨委會上,船長指著衛星雲圖告訴大家,隨著大氣環流的調整,西北太平洋變得異常活躍,接二連三產生了3個颱風,分別是9號颱風「燦鴻」、10號颱風「蓮花」、11號颱風「浪卡」。這三個颱風在西北太平洋低緯度海區一字擺開,形成了「三颱風同場共舞」的氣象奇觀。其中「燦鴻」和「浪卡」先後橫掃海山工區,給海洋六號的海上作業和航行安全帶來直接影響。

我一聽,心裡一動,生長在西北內陸的我可從未見過颱風啊,海上的颱風,那應該更好看吧。當我說出還沒見過颱風時,大家都樂了,「你還想見颱風?先讓體驗一下在颱風外圍的感覺,你再說這話吧。」

果然,隨著熱帶風暴的生成,海況越來越差,船搖擺的幅度加大,簡直像蕩鞦韆一樣。放在桌上的水杯直接從高高的書架上掉下來,床頭柜上的東西全部被甩到了床上。晃得我直噁心,糟糕,又開始暈船了。然而他們告訴我,這離颱風還遠著呢,目前只有3米浪而已。就這樣,還未見到颱風,我們已經撤離工區,全速開往1000公裡外避風。

這樣的狀況,很多「老大洋」也不舒服了,中午食堂,也沒幾個人吃飯,倒是往常鮮有人問津的白粥很受歡迎。唉,再也不想見颱風了。

苦中作樂

每天晚餐後,有些人會到飛機平臺散步,因為這也是全船面積最大的一塊平地了。所謂的散步,就是不停地走圈,跟電影中監獄犯人放風也差不多。在茫茫太平洋,大家的活動範圍也就是只有相依為命的海洋六號了。

但是彼此聊聊天,遇到好天氣,拿出相機或者手機,拍一拍美麗的落日和晚霞,這樣的美景,都市裡是沒有的。大家一邊拍,一邊想像著這朵雲像什麼,那片晚霞像什麼,一天的疲勞都在大自然造化的神奇中消散了。

一個月後,基本所有的工作都完成了,大家明顯都放鬆了許多,下午3點,在後甲板上幾個人圍成一圈踢毽球,海上呆久了,這樣活動一會,出一身汗也是極好的。晚餐後打打撲克牌,唱唱K,或者一起喝茶聊天。很多房間都有配有茶具,這些幹活的漢子,泡起茶來也是有模有樣,我常常被邀請去喝茶,從五樓,一直喝到三樓,紅茶、鐵觀音、綠茶,喝到肚子飽飽。

大家在海上,條件有限,但即使這樣,也能想辦法苦中作樂。船頭有一個自己搭建的遊泳池,但其實五六個個人坐進去幾乎就滿了。中午抽上來一池海水,曬上兩三個小時,在最純淨的海水中泡一會兒,舒坦極了。據說,這可是海六上很受歡迎的一項休閒活動。

尾聲

他們中,有出了十幾年的老大洋,出海天數超過2000天,有的「80後」,5年來在海上工作,卻從未欣賞過太平洋上夜晚璀璨的星空。他們沒有周末,每天24小時倒班。工作辛苦,生活也單調枯燥,出海久了,人容易焦慮暴躁,沒有新鮮的蔬菜水果,醫生說,船上最常見的病就是胃病和鼻炎。遇到颱風等惡劣天氣,幾乎每個人都被暈船折磨。

對於家人來說,他們在身邊的時間太少了,每年出大洋,一出就是200天,開玩笑的說就是「要錢沒錢,要人見不到。」可是他們就是這樣,每年過了春節,不用多說什麼,每個人又為下一次出海默默做著準備。(特派記者 楊旋)

相關焦點

  • "海洋六號"隨船見聞及對我海洋科考事業發展思考
    太平洋驚濤駭浪中的民族脊梁    去年,應廣州海洋地質調查局「走向深海大洋」新聞宣傳活動的邀請,記者登上「海洋六號」科學考察船,參加中國大洋第23航次科學考察活動。    「海洋六號」船於2009年秋入列廣州海洋地質調查局,由我國自主設計、自行建造,裝備有大量先進船舶及調查設備。入列前,記者曾登船參加了它在長江口的一次試航,對船的穩定性、易操控性等有一定了解。但其應用於海洋科考的能力,在2011年的這次遠航中,記者才得以見識和體驗。
  • 「海洋六號」船完成今年深海大洋科考-光明日報-光明網
    本報北京10月23日電(記者袁於飛)歷時122天,航程近35000千米,自然資源部中國地質調查局廣州海洋地質調查局「海洋六號」船完成中國地質調查局深海地質第8航次和中國大洋第55航次科考任務,10月23日返回廣州。
  • 海洋六號、雪龍號科考船26年後南極再「會師」
    按照商定計劃,「海洋六號」正在趕來這一海域的路上,兩船將在這裡短暫「會師」,再各自執行考察作業任務。 14時05分,手持望遠鏡的二副羅婕激動地喊道:「看到了,在那兒!」 隨著她手指的方向看去,穿越疾風暴雪,「海洋六號」緩緩出現在「雪龍」號右舷方向。
  • 中國自主設計建造科考船「海洋六號」出發 開啟跨年度航次
    據人民日報27日報導,26日上午10時,中國地質調查局廣州海洋地質調查局「海洋六號」科學考察船從廣州東江口海洋地質專用碼頭起航,遠赴太平洋,執行中國地質調查局2017年深海地質航次和中國大洋41B航次科學考察任務。「此次跨年度調查航次任務繁重,整個航次歷時240天,預計總航程約22000公裡,計劃2018年2月返回廣州。」廣州海洋地質調查局局長葉建良說。
  • 乘風破浪的科考船
    它們在海天之間乘風破浪,   為我國海洋科考提供了強有力的保障,   今天,讓我們一覽部分海洋科考船的風採。作為一艘極地科考破冰船,它具備全球航行能力,能滿足無限航區要求,能以2~3節的航速在冰厚1.5米+雪厚0.2米的條件下連續破冰航行,可實現極區原地360°自由轉動,並突破極區20米當年冰冰脊,可承擔極地冰區海洋、大氣、海冰綜合調查。
  • 原創連載|《進軍三大洋—— 中國「大洋一號」船大洋科考20年》(5):承載民族海洋夢想的科學之舟
    我國大洋科考船自 20 世紀末我國開始大洋科學考察時起,在「大洋一號」船購進專用大洋科考前,我國已有多艘調查船進行了多個航次的大洋科考。「向陽紅 5 號」萬噸級海洋調查船原系波蘭建造的「Francesco Nullo」級貨船,由波蘭巴黎公社船廠建造,1966 年下水。
  • 海洋六號大洋29航次紀實 閃耀深藍夢想的遠航
    中國網6月6日訊 (記者 馬亮)2013年5月28日,隨著廣州海洋地質調查局「海洋六號」在廣州的鳴笛啟航,中國大洋第29航次科學考察拉開帷幕,這也意味著遠航出徵的勇士,展開了他們為期160天的漫長艱辛的大洋工作歷程。我們特別組約了一組由他們撰寫和拍攝的圖片,讓讀者們一同去感受海洋地質工作者的喜怒哀樂。
  • 「實驗6」號科考船成功下水,我國海洋科考又添利器
    「實驗6」號是一艘採用國際最先進設計理念,科考能力突出的特種用途船舶,探測手段達到國際先進水平。 中國工程院院士、南海海洋所原所長、南方海洋科學與工程廣東省實驗室(廣州)主任張偲表示,「實驗6」號填補了我國目前中型地球物理綜合科學考察船的空白,發揮專業調查船與綜合科考船功能,大力提升我國地球深部結構和深海大洋極端環境探測研究水平。
  • 全國最大最強海洋綜合科考實習船「中山大學」號下水
    「中山大學」號科考實習船創造多個「首次」 中山大學供圖系國內排水量最大、綜合科考性能最強、創新設計亮點最多的海洋綜合科考實習船,兼科考和人才培養雙功能羊城晚報全媒體記者 陳亮據悉,「中山大學」號是我國排水量最大、綜合科考性能最強、創新設計亮點最多的海洋綜合科考實習船,其設計排水量約6800噸、船長114.3米,具備無限航區全球航行能力。中國科學院院士、南方海洋科學與工程廣東省實驗室(珠海)主任陳大可指出,時至今日,人類對海洋的了解遠不如對太空的了解,原因在於海洋考察設備少、裝備弱、人才缺。
  • 「探索二號」科考船結束馬裡亞納海溝科考 開始返航
    在經歷了50天的海上航行和在太平洋馬裡亞納海溝的科學考察作業後,我國「探索二號」科考船日前結束了本航次的全部科考任務,開始返航。▌「探索二號」科考船結束馬裡亞納海溝科考 開始返航在這個航次中,「探索二號」科考船在馬裡亞納海溝「挑戰者深淵」與「
  • 中國大洋46航次環球科考結束南大西洋科考
    中國網12月15日訊 日前,記者從中國大洋礦產資源研究開發協會了解到,經過兩個航段、長達60多天的走航和作業取樣,「向陽紅01」船在南大西洋的科學調查結束,不僅獲取到豐富的海底巖石和生物樣品等,為後期科研積累了寶貴樣品和數據,也意味著此次科考大西洋航段的科考任務順利完成。
  • 「海洋六號」遠洋科考歸來 首次鑽獲厚度超30釐米的富鈷結殼樣品
    「海洋六號」遠洋科考歸來 首次鑽獲厚度超30釐米的富鈷結殼樣品  【解說】  歷時138天,航程近30000公裡,自然資源部中國地質調查局廣州海洋地質調查局「海洋六號」船圓滿完成深海地質調查第6航次和中國大洋第51航次科考任務,於2018年11月11日凱旋,返抵廣州海洋地質專用碼頭。
  • 26年後重啟國家南極科考調查 「海洋六號」打響新年首炮
    此外,「海洋四號」不具備海底熱流探測能力,而「海洋六號」的重力取樣管上安裝了一系列熱流探針,這些溫度傳感器就像海洋體溫計一樣,可以準確測出深海熱流。 直面挑戰 此次「海洋六號」的科考活動屬於中國第33次南極科考組成航次,也是這艘重4600多噸、已經有7年船齡的科考船赴南極海域的「處女航」。
  • 「嘉庚」號科考船遠徵西北太平洋,開展疫情以來首個出境科考航次
    臺海網7月4日訊 據廈視新聞報導 3日上午10點45分,廈門大學「嘉庚」號科考船從海滄啟程出發,將進行為期50天的西北太平洋考察,航程約6700海裡。這是時隔一年多,「嘉庚」號再次遠徵西北太平洋,也是疫情以來「嘉庚」號首次出境科考。
  • 我國遠洋科考船「大洋一號」廣州啟航開赴太平洋
    新華社廣州5月22日電(記者梁鋼華)在我國挺進大洋系列科考活動中屢立功勳的「大洋一號」遠洋科考船,22日上午在廣州長洲碼頭再次啟航開赴太平洋,進行為期250天的遠洋科考之旅。    中國大洋協會理事長、國家海洋局副局長王飛告訴記者,這已是我國大洋考察的第20航次。
  • 中國科考船赴太平洋中西部開展海底礦產勘查
    新華網廣州6月28日電(記者梁鋼華) 28日上午11時,我國大型科考船「海洋六號」徐徐駛離位於廣東珠江口的碼頭,起航開赴太平洋開展為期4個月的國際海底礦產戰略勘查。王飛表示,在我國「十二五」規劃中,明確提出加強大洋科考的相關內容。28日啟動的遠洋科考是中國大洋科考第23個航次,也是「十二五」以來我國開展的首次遠洋科考。受中國大洋協會委託,中國大洋第23航次由國土資源部中國地質調查局組織,國土資源部廣州海洋地質調查局負責實施。
  • 「海洋六號」船完成深海探測共享航次任務 發現新海底大型活動性...
    央廣網北京5月17日消息(記者劉飛)據中國之聲《全國新聞聯播》報導,昨天(16日),自然資源部中國地質調查局廣州海洋地質調查局「海洋六號」船完成2019年深海探測共享航次任務返航抵達廣州。該航次完成了來自國內不同單位的多項科考任務,取得了「發現新海底大型活動性『冷泉』」等成果。
  • 「海洋六號」船發現海底大型活動性「冷泉」
    據中國地質調查局消息,中國「海洋六號」船圓滿完成2019年深海探測共享航次任務於5月16日返抵廣州。「海洋六號」船屬於中國自然資源部中國地質調查局。這是中國地質調查局組織實施的一次大規模深海探測共享航次。
  • 「科學」號科考船起航!赴西太平洋執行國家基金委首個科考航次
    「科學」號科考船起航!赴西太平洋執行國家基金委首個科考航次大眾日報記者 薄克國2020-11-25 20:48:56 發布來源:大眾報業·大眾日報客戶端11月23日,「科學」號科考船從中科院海洋所西海岸園區碼頭起航,赴西太平洋中低緯度海域執行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共享航次計劃2019年度西太平洋多圈層相互作用板塊俯衝起始機制科學考察實驗研究暨
  • 海洋六號,讓深海科考更有深度
    26日上午10時,中國地質調查局廣州海洋地質調查局「海洋六號」科學考察船從廣州東江口海洋地質專用碼頭起航,遠赴太平洋,執行中國地質調查局2017年深海地質航次和中國大洋41B航次科學考察任務。「此次跨年度調查航次任務繁重,整個航次歷時240天,預計總航程約22000公裡,計劃2018年2月返回廣州。」廣州海洋地質調查局局長葉建良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