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六號,讓深海科考更有深度

2021-01-10 新華網客戶端

  26日上午10時,中國地質調查局廣州海洋地質調查局「海洋六號」科學考察船從廣州東江口海洋地質專用碼頭起航,遠赴太平洋,執行中國地質調查局2017年深海地質航次和中國大洋41B航次科學考察任務。「此次跨年度調查航次任務繁重,整個航次歷時240天,預計總航程約22000公裡,計劃2018年2月返回廣州。」廣州海洋地質調查局局長葉建良說。

  將在西太平洋國際海域開展深海地質調查,首次為多國科學家提供培訓

  葉建良介紹,2017年深海地質航次共有3個航段,本航次將在前期工作基礎上,在西太平洋國際海域開展深海地質調查,為進一步了解西太平洋區域地質概況以及全球氣候環境變化提供基礎資料。中國大洋第41B航次分為3個航段,在西太平洋海域開展資源、環境、生物等調查。

  本航次首席科學家、廣海局副總工程師何高文介紹了這次出航的3個亮點:首次開展國際培訓,為來自加納、墨西哥等國的青年科學家提供國際培訓。這是我國履行富鈷結殼勘探合同義務,第一次開展國際學員海上現場培訓,單次人數最多,達到5人;繼續將我國自主研製的4500米級ROV(海馬號)應用到富鈷結殼資源調查。「相對於2015年,將在海底開展富鈷結殼厚度探測以及取樣驗證和高分辨高精度路線調查,獲得海底高清影像資料。」此外,首席科學家團隊和船長團隊年輕化,本航次有3位80後的新任首席科學家和一位新任船長。

  作為國內第一套具有自主智慧財產權的4500米作業級深海遙控潛水器,「海馬」號是迄今為止我國投入實際應用的系統規模和作業水深最大、國產化率最高的深海遙控潛水器。「海馬」號是無人潛水器,動力來自於作業母船,可以源源不斷地得到動力,作業時間不受限制,擅長於在海底進行定點作業,它可以在海底完成長時間的高強度、複雜化的海底作業任務。

  「『海馬』號身長4米、寬2.1米、高2.6米、重達5噸,從外觀上看,就像一個可以沉入海底的黃色箱子。」「海馬」號海上作業技術負責人胡波說,「海馬」號此行的任務之一就是完成海山區富鈷結殼的探查和取樣。為此,「海馬」號還進行了針對性的改進和設備更新。「機械手增加了一個手持鑽機,可以對特定的富鈷結殼樣品進行鑽取;增加了一個富鈷結殼厚度聲學快速探查設備,可以探查『海馬』號底下的結殼厚度;增加了一個立體式鑽機,最大的鑽進深度有1.5米」,胡波說。另外,「海馬」號還安裝了結殼切割機,可以對海底的結殼樣品進行切割,來獲取大型的塊狀樣品。「如果我們在海山區碰到大型的塊狀樣品的話,可以切割完以後再把樣品採集回來。」

  除了完成富鈷結殼礦產資源的探查任務外,「海馬」號還配備了其他一些探查設備,比如生物捕獲器等,來滿足生態環境等不同的科學研究需要。

  對我國參與國際海底資源開發、推進深海高新技術的發展有重要意義

  「海洋六號」是我國自主設計建造的新型科學考察船,長約106米,滿載排水量達到4650噸,2009年正式交付使用。「海洋六號」以海底天然氣水合物資源調查為主,集地震、地質調查等多項調查功能於一體,是目前世界上第一艘綜合地質地球物理調查船。「從2011年開始大洋調查,已經完成了6個大洋航次和4個深海地質調查航次和一個南極航次的調查任務,成為我國大洋航次調查的排頭兵。」

  「本航次調查區域受天氣影響較大、航次時間長。」何高文介紹,西太平洋是颱風發源地,直接影響調查區,同時差的海況也對調查手段和方法有影響;本航次時間預計240天,是一個跨年度的航次,對人員身心狀態是個考驗。經過前期將近1個多月的備航工作,完成了3次南海設備的海試,以及相關設備的準備。

  廣州海洋地質調查局、青島海洋地質研究所等14個單位將參加本航次,參航人員約218人,也是「海洋六號」執行大洋科考人員最多和參航單位最多的一次。此次遠洋科考,「海洋六號」將利用先進的調查設備,開展多波束測量、淺地層剖面測量、海底攝像、溫鹽深測量、錨系觀測、生物分層拖網、重力測量等調查。

  近年來,「海洋六號」在大洋及深海地質調查方面成果頗豐:在太平洋國際海域,開展了多金屬結核、富鈷結殼和深海沉積物稀土等資源調查,圈定了成礦有利區;開展了新技術新裝備的應用,在多金屬結核礦區和富鈷結殼礦區,開展回波勘探技術的應用,提高了勘查效率;開展了合同區環境生物調查,完成了富鈷結殼合同區綜合環境生物調查,為富鈷結殼合同區環境基線提供了基礎數據。

  自1986年以來,廣州海洋地質調查局先後組織實施完成了16個航次的中國大洋科學考察活動和4個航次的深海地質航次,並分別於1990—1991年和2016—2017年間兩次開展南極南大洋科學考察航次任務。「此次遠洋科考對於我國參與國際海底資源開發、增強資源的戰略儲備和推進我國深海高新技術的發展具有重要戰略意義。」何高文說。(記者 常欽 李剛)

 

相關焦點

  • "海洋六號"隨船見聞及對我海洋科考事業發展思考
    「海洋六號」船於2009年秋入列廣州海洋地質調查局,由我國自主設計、自行建造,裝備有大量先進船舶及調查設備。入列前,記者曾登船參加了它在長江口的一次試航,對船的穩定性、易操控性等有一定了解。但其應用於海洋科考的能力,在2011年的這次遠航中,記者才得以見識和體驗。
  • 海洋六號、雪龍號科考船26年後南極再「會師」
    通過高頻對講機,「雪龍」號上,中國第33次南極科考隊領隊孫波與執行第33次南極科考「海洋六號」航次任務的首席科學家何高文進行了近30分鐘的通話。 這是一個值得回味的時刻。上世紀90年代初,「海洋四號」調查船與中國南極科考「極地」號考察船在南極海域碰面,首次實現中國「兩船兩站」的南極考察規模。
  • 26年後重啟國家南極科考調查 「海洋六號」打響新年首炮
    在「海洋六號」首席科學家助理趙慶獻指揮下,年輕的中國科考隊員們將焊接在巨大鋼架上的高壓氣槍投入南極冰海之中,以十秒一次的頻率發射「氣炮」,形成的聲波可以被船後的電纜捕捉,從而測量出詳盡的海底地層結構。 接下來,「海洋六號」還將開展多波束、淺剖、重力柱、地熱和溫鹽深測量等科考調查項目。
  • 中國自主設計建造科考船「海洋六號」出發 開啟跨年度航次
    據人民日報27日報導,26日上午10時,中國地質調查局廣州海洋地質調查局「海洋六號」科學考察船從廣州東江口海洋地質專用碼頭起航,遠赴太平洋,執行中國地質調查局2017年深海地質航次和中國大洋41B航次科學考察任務。「此次跨年度調查航次任務繁重,整個航次歷時240天,預計總航程約22000公裡,計劃2018年2月返回廣州。」廣州海洋地質調查局局長葉建良說。
  • 「海洋六號」遠洋科考歸來 首次鑽獲厚度超30釐米的富鈷結殼樣品
    「海洋六號」遠洋科考歸來 首次鑽獲厚度超30釐米的富鈷結殼樣品  【解說】  歷時138天,航程近30000公裡,自然資源部中國地質調查局廣州海洋地質調查局「海洋六號」船圓滿完成深海地質調查第6航次和中國大洋第51航次科考任務,於2018年11月11日凱旋,返抵廣州海洋地質專用碼頭。
  • 海南日報數字報-「彩虹魚」號:世界首個作業型全海深載人潛水器
    這是一門研究深度從6500米至11000米的海洋學科。眾所周知,與陸地、淺海不同,探索深海,勘探深海資源更需要以高科技手段作為支撐。目前,進行深淵世界的探測的必要手段是深潛技術,其中深潛器是關鍵部分。
  • 「海洋六號」船完成今年深海大洋科考-光明日報-光明網
    本報北京10月23日電(記者袁於飛)歷時122天,航程近35000千米,自然資源部中國地質調查局廣州海洋地質調查局「海洋六號」船完成中國地質調查局深海地質第8航次和中國大洋第55航次科考任務,10月23日返回廣州。
  • 「實驗6」號科考船成功下水,我國海洋科考又添重器
    該船將提升我國對南海島礁區與深遠海大洋的探測和基礎數據獲取能力,同時幫助「海上絲綢之路」沿線國家提高海洋探測能力,完善觀測手段,開展聯合海洋調查,開展海洋環境監測與保護、海洋生態保護與修復、海洋災害預警預報、防災減災;培訓海洋調查人員,提高海洋科技水平。根據建造計劃,預計2021年入列服役。
  • 中國科考「重器」亮相南大洋太空人海
    新華社記者 劉詩平 攝首航南極的中國「雪龍2」號極地科考破冰船15日繼續在南大洋太空人海開展綜合科考。連日來,一些大洋科考「重器」亮相,助力中國第36次南極考察隊獲取理想的科考樣品。「雪龍2」號此次考察是中國在南大洋海域的科考首次拓展至太空人海。它較強的破冰能力使南大洋科考較往年更早開展,一批新設備也得到使用。
  • 「奮鬥者」深潛超萬米 「全海深」中國今夢圓
    這連續取得的成就標誌著中國萬米級載人潛水器「奮鬥者」號海試取得成功,意味著中國人駕駛自己的潛水器可以自由到達大洋任何深度並開展科學考察,取得了中國深海裝備和深海技術的重大突破,實現了夢寐以求的中國科學家大洋科考「全海深」進入。
  • 海洋六號船大洋科考36航次隨船記者航行日記
    6月7日,我作為特派記者,跟隨海洋六號船從關島出發,在太平洋上完成一個航段為期35天的海洋地質調查任務。我用自己的見聞,告訴你一個真實的大洋科考隊。初識海六海洋六號船是我國自主設計和建造的先進的天然氣水合物資源綜合調查船,總長106米,寬17.4米,排水量4650噸,最大航速16節。
  • 「實驗6」號科考船成功下水,我國海洋科考又添利器
    「實驗6」號是一艘採用國際最先進設計理念,科考能力突出的特種用途船舶,探測手段達到國際先進水平。 中國工程院院士、南海海洋所原所長、南方海洋科學與工程廣東省實驗室(廣州)主任張偲表示,「實驗6」號填補了我國目前中型地球物理綜合科學考察船的空白,發揮專業調查船與綜合科考船功能,大力提升我國地球深部結構和深海大洋極端環境探測研究水平。
  • 中國「彩虹魚」科考團隊,在世界最深的海溝探索海洋最深處的科學奧秘
    世界最深的海溝——馬裡亞納海溝近日迎來中國「彩虹魚」科考團隊。他們乘坐「沈括」號一路遠航來到這裡,探索海洋最深處的科學奧秘。
  • 覆核洋底科考作業功能,「奮鬥者」號再探萬米洋底_騰訊網
    這是繼11月10日、13日、16日三次萬米級海試後,「奮鬥者」號再探萬米洋底。 馬裡亞納海溝是全球最深的海溝,像一座在海底倒立的山峰,海溝最深處「挑戰者深淵」測得最大深度為11034米,相當於珠穆朗瑪峰頂疊加一座西嶽華山的海拔高度,是已知海洋最深處。11月10日,「奮鬥者」號坐底「挑戰者深淵」,創造了中國載人深潛新紀錄,也是世界上首次同時將3人帶到海洋最深處。
  • 「海鬥一號」刷新我國潛水器最大下潛深度 海面下藏著什麼玄機
    本文轉自【科技日報】;「海鬥一號」刷新我國潛水器最大下潛深度海面下藏著什麼玄機 值得我們一次次走向深藍本報記者 王祝華 王健高 實 習 生 葉作林 近日,由中國科學院瀋陽自動化研究所研製的「海鬥一號」全海深自主遙控潛水器載譽歸來,在馬裡亞納海溝實現4次萬米下潛,最大下潛深度10907米,刷新中國潛水器最大下潛深度紀錄,
  • 「實驗6」號身懷絕技 海洋科考再添利器
    據了解,「實驗6」號船總長90.6米,型寬17.0米,型深8.0米,最大速度16.5節,續航力為12000海裡,定員60人,自持力60天。   「『實驗6』號填補了我國目前中型地球物理綜合科學考察船的空白,發揮專業調查船與綜合科考船功能,大力提升了我國地球深部結構和深海大洋極端環境探測研究水平。」中國工程院院士、南海海洋所原所長、南方海洋科學與工程廣東省實驗室(廣州)主任張偲說。
  • 「實驗6」號成功下水!我國海洋科考又添利器
    「實驗6」號是一艘採用國際最先進設計理念,科考能力突出的特種用途船舶,探測手段達到國際先進水平。2018年11月,「實驗6」號正式開工建造。為更好適應我國海洋科學事業的快速發展,深入推進實施海洋強國戰略,我國近年來加快了科考船建造的步伐。
  • 國產水下滑翔機首次用於北極科考:測量海洋溫度、深度和鹽度
    國產水下滑翔機首次用於北極科考:測量海洋溫度、深度和鹽度 申鋮/「新華視點 」微信公號 2018-07-28 21:01
  • 一萬五千海裡回家路「海洋六號」啟程返航
    (原標題:一萬五千海裡回家路「海洋六號」啟程返航)
  • 馬裡亞納海溝有多深 馬裡亞納海溝最深處為多少米
    2020年11月10日8時12分,中國「奮鬥者」號載人潛水器在馬裡亞納海溝成功坐底,坐底深度10909米。這裡水壓高、完全黑暗、溫度低、含氧量低,且食物資源匱乏,因此成為地球上環境最惡劣的區域之一。成因:一般認為海洋板塊與大陸板塊相互碰撞,因海洋板塊巖石密度大,位置低,便俯衝插入大陸板塊之下,板塊進入地幔後逐漸熔化而消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