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自主設計建造科考船「海洋六號」出發 開啟跨年度航次

2021-01-11 觀察者網

據人民日報27日報導,26日上午10時,中國地質調查局廣州海洋地質調查局「海洋六號」科學考察船從廣州東江口海洋地質專用碼頭起航,遠赴太平洋,執行中國地質調查局2017年深海地質航次和中國大洋41B航次科學考察任務。「此次跨年度調查航次任務繁重,整個航次歷時240天,預計總航程約22000公裡,計劃2018年2月返回廣州。」廣州海洋地質調查局局長葉建良說。

將在西太平洋國際海域開展深海地質調查,首次為多國科學家提供培訓

葉建良介紹,2017年深海地質航次共有3個航段,本航次將在前期工作基礎上,在西太平洋國際海域開展深海地質調查,為進一步了解西太平洋區域地質概況以及全球氣候環境變化提供基礎資料。中國大洋第41B航次分為3個航段,在西太平洋海域開展資源、環境、生物等調查。

本航次首席科學家、廣海局副總工程師何高文介紹了這次出航的3個亮點:首次開展國際培訓,為來自加納、墨西哥等國的青年科學家提供國際培訓。這是我國履行富鈷結殼勘探合同義務,第一次開展國際學員海上現場培訓,單次人數最多,達到5人;繼續將我國自主研製的4500米級ROV(海馬號)應用到富鈷結殼資源調查。「相對於2015年,將在海底開展富鈷結殼厚度探測以及取樣驗證和高分辨高精度路線調查,獲得海底高清影像資料。」此外,首席科學家團隊和船長團隊年輕化,本航次有3位80後的新任首席科學家和一位新任船長。

作為國內第一套具有自主智慧財產權的4500米作業級深海遙控潛水器,「海馬」號是迄今為止我國投入實際應用的系統規模和作業水深最大、國產化率最高的深海遙控潛水器。「海馬」號是無人潛水器,動力來自於作業母船,可以源源不斷地得到動力,作業時間不受限制,擅長於在海底進行定點作業,它可以在海底完成長時間的高強度、複雜化的海底作業任務。

「『海馬』號身長4米、寬2.1米、高2.6米、重達5噸,從外觀上看,就像一個可以沉入海底的黃色箱子。」「海馬」號海上作業技術負責人胡波說,「海馬」號此行的任務之一就是完成海山區富鈷結殼的探查和取樣。為此,「海馬」號還進行了針對性的改進和設備更新。「機械手增加了一個手持鑽機,可以對特定的富鈷結殼樣品進行鑽取;增加了一個富鈷結殼厚度聲學快速探查設備,可以探查『海馬』號底下的結殼厚度;增加了一個立體式鑽機,最大的鑽進深度有1.5米」,胡波說。另外,「海馬」號還安裝了結殼切割機,可以對海底的結殼樣品進行切割,來獲取大型的塊狀樣品。「如果我們在海山區碰到大型的塊狀樣品的話,可以切割完以後再把樣品採集回來。」

除了完成富鈷結殼礦產資源的探查任務外,「海馬」號還配備了其他一些探查設備,比如生物捕獲器等,來滿足生態環境等不同的科學研究需要。

對我國參與國際海底資源開發、推進深海高新技術的發展有重要意義

「海洋六號」是我國自主設計建造的新型科學考察船,長約106米,滿載排水量達到4650噸,2009年正式交付使用。「海洋六號」以海底天然氣水合物資源調查為主,集地震、地質調查等多項調查功能於一體,是目前世界上第一艘綜合地質地球物理調查船。「從2011年開始大洋調查,已經完成了6個大洋航次和4個深海地質調查航次和一個南極航次的調查任務,成為我國大洋航次調查的排頭兵。」

「本航次調查區域受天氣影響較大、航次時間長。」何高文介紹,西太平洋是颱風發源地,直接影響調查區,同時差的海況也對調查手段和方法有影響;本航次時間預計240天,是一個跨年度的航次,對人員身心狀態是個考驗。經過前期將近1個多月的備航工作,完成了3次南海設備的海試,以及相關設備的準備。

廣州海洋地質調查局、青島海洋地質研究所等14個單位將參加本航次,參航人員約218人,也是「海洋六號」執行大洋科考人員最多和參航單位最多的一次。此次遠洋科考,「海洋六號」將利用先進的調查設備,開展多波束測量、淺地層剖面測量、海底攝像、溫鹽深測量、錨系觀測、生物分層拖網、重力測量等調查。

近年來,「海洋六號」在大洋及深海地質調查方面成果頗豐:在太平洋國際海域,開展了多金屬結核、富鈷結殼和深海沉積物稀土等資源調查,圈定了成礦有利區;開展了新技術新裝備的應用,在多金屬結核礦區和富鈷結殼礦區,開展回波勘探技術的應用,提高了勘查效率;開展了合同區環境生物調查,完成了富鈷結殼合同區綜合環境生物調查,為富鈷結殼合同區環境基線提供了基礎數據。

自1986年以來,廣州海洋地質調查局先後組織實施完成了16個航次的中國大洋科學考察活動和4個航次的深海地質航次,並分別於1990—1991年和2016—2017年間兩次開展南極南大洋科學考察航次任務。「此次遠洋科考對於我國參與國際海底資源開發、增強資源的戰略儲備和推進我國深海高新技術的發展具有重要戰略意義。」何高文說。

相關焦點

  • 海洋六號,讓深海科考更有深度
    26日上午10時,中國地質調查局廣州海洋地質調查局「海洋六號」科學考察船從廣州東江口海洋地質專用碼頭起航,遠赴太平洋,執行中國地質調查局2017年深海地質航次和中國大洋41B航次科學考察任務。「此次跨年度調查航次任務繁重,整個航次歷時240天,預計總航程約22000公裡,計劃2018年2月返回廣州。」廣州海洋地質調查局局長葉建良說。
  • "海洋六號"隨船見聞及對我海洋科考事業發展思考
    北京時間2011年8月4日上午9時,記者和第二航段的首席科學家何高文一道,一行六人從廣州海洋地質調查局出發,經過10多個小時的飛行,於夏威夷當地時間8月4日上午10時半,抵達了「海洋六號」補給的第一站火奴魯魯港30號碼頭。科考隊員們熱情地對我們說,「哈哈,才用一個多小時就從廣州趕來了!」    夏威夷時間比北京時間晚18個小時。
  • 「海洋六號」船完成今年深海大洋科考-光明日報-光明網
    本報北京10月23日電(記者袁於飛)歷時122天,航程近35000千米,自然資源部中國地質調查局廣州海洋地質調查局「海洋六號」船完成中國地質調查局深海地質第8航次和中國大洋第55航次科考任務,10月23日返回廣州。
  • 26年後重啟國家南極科考調查 「海洋六號」打響新年首炮
    據新華社2017年1月1日報導,當地時間去年12月31日凌晨3時30分,中國科考船「海洋六號」駛抵南緯60度、西經60度附近海域,開始了跨年度的中國第33次南極科考海洋地質和地球物理調查。 這是中國時隔26年再次開展以綜合地質和地球物理調查為重點的國家專項南極科考調查,也是2017年新年到來之際,我國海洋科考的「地質首炮」。
  • 海洋六號船大洋科考36航次隨船記者航行日記
    6月7日,我作為特派記者,跟隨海洋六號船從關島出發,在太平洋上完成一個航段為期35天的海洋地質調查任務。我用自己的見聞,告訴你一個真實的大洋科考隊。初識海六海洋六號船是我國自主設計和建造的先進的天然氣水合物資源綜合調查船,總長106米,寬17.4米,排水量4650噸,最大航速16節。
  • 「嘉庚」號科考船遠徵西北太平洋,開展疫情以來首個出境科考航次
    臺海網7月4日訊 據廈視新聞報導 3日上午10點45分,廈門大學「嘉庚」號科考船從海滄啟程出發,將進行為期50天的西北太平洋考察,航程約6700海裡。這是時隔一年多,「嘉庚」號再次遠徵西北太平洋,也是疫情以來「嘉庚」號首次出境科考。
  • 海洋六號、雪龍號科考船26年後南極再「會師」
    按照商定計劃,「海洋六號」正在趕來這一海域的路上,兩船將在這裡短暫「會師」,再各自執行考察作業任務。 14時05分,手持望遠鏡的二副羅婕激動地喊道:「看到了,在那兒!」 隨著她手指的方向看去,穿越疾風暴雪,「海洋六號」緩緩出現在「雪龍」號右舷方向。
  • 「實驗6」號科考船成功下水,我國海洋科考又添利器
    「實驗6」號是一艘採用國際最先進設計理念,科考能力突出的特種用途船舶,探測手段達到國際先進水平。 中國工程院院士、南海海洋所原所長、南方海洋科學與工程廣東省實驗室(廣州)主任張偲表示,「實驗6」號填補了我國目前中型地球物理綜合科學考察船的空白,發揮專業調查船與綜合科考船功能,大力提升我國地球深部結構和深海大洋極端環境探測研究水平。
  • 犁萬裡波濤——我國海洋地質調查船「三劍客」初戰告捷
    印度洋:91天26100公裡  歷時91天,航程26100千米——此次「海洋地質十號」入列後執行首個遠洋調查科考航次,中巴兩國科學家圓滿完成印度洋航次任務,實現了預期科考目標。  「海洋地質十號」是由我國自主設計、建造,集海洋地質、地球物理、水文環境等多功能綜合地質調查船。
  • 「海洋六號」船完成深海探測共享航次任務 發現新海底大型活動性...
    央廣網北京5月17日消息(記者劉飛)據中國之聲《全國新聞聯播》報導,昨天(16日),自然資源部中國地質調查局廣州海洋地質調查局「海洋六號」船完成2019年深海探測共享航次任務返航抵達廣州。該航次完成了來自國內不同單位的多項科考任務,取得了「發現新海底大型活動性『冷泉』」等成果。
  • 「海洋六號」船發現海底大型活動性「冷泉」
    據中國地質調查局消息,中國「海洋六號」船圓滿完成2019年深海探測共享航次任務於5月16日返抵廣州。「海洋六號」船屬於中國自然資源部中國地質調查局。這是中國地質調查局組織實施的一次大規模深海探測共享航次。
  • 中國科考船赴太平洋中西部開展海底礦產勘查
    新華網廣州6月28日電(記者梁鋼華) 28日上午11時,我國大型科考船「海洋六號」徐徐駛離位於廣東珠江口的碼頭,起航開赴太平洋開展為期4個月的國際海底礦產戰略勘查。王飛表示,在我國「十二五」規劃中,明確提出加強大洋科考的相關內容。28日啟動的遠洋科考是中國大洋科考第23個航次,也是「十二五」以來我國開展的首次遠洋科考。受中國大洋協會委託,中國大洋第23航次由國土資源部中國地質調查局組織,國土資源部廣州海洋地質調查局負責實施。
  • 乘風破浪的科考船
    它們在海天之間乘風破浪,   為我國海洋科考提供了強有力的保障,   今天,讓我們一覽部分海洋科考船的風採。   「海洋地質六號」船   「海洋地質六號」船原名為「海洋六號」, 2009年10
  • 原創連載|《進軍三大洋—— 中國「大洋一號」船大洋科考20年》(5):承載民族海洋夢想的科學之舟
    我國大洋科考船自 20 世紀末我國開始大洋科學考察時起,在「大洋一號」船購進專用大洋科考前,我國已有多艘調查船進行了多個航次的大洋科考。「向陽紅 5 號」萬噸級海洋調查船原系波蘭建造的「Francesco Nullo」級貨船,由波蘭巴黎公社船廠建造,1966 年下水。
  • 中國首艘遠洋漁業資源調查船「淞航」號開啟首輪科考之旅
    中國首艘遠洋漁業資源調查船「淞航」號開啟首輪科考之旅 2017-    圖為中國首艘遠洋漁業資源調查船「淞航」號。
  • 「實驗3」號科考船圓滿完成2020東印度洋航次
    信息時報訊 (記者 成小珍 通訊員 張鎮秋)近日,中科院南海海洋所「實驗3」號科考船圓滿完成2019年度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東印度洋海洋學綜合調查航次考察計劃,返抵廣州。據了解, 此次共享航次歷時72天,航程12000多海裡。
  • 「科學」號科考船起航!赴西太平洋執行國家基金委首個科考航次
    「科學」號科考船起航!赴西太平洋執行國家基金委首個科考航次大眾日報記者 薄克國2020-11-25 20:48:56 發布來源:大眾報業·大眾日報客戶端11月23日,「科學」號科考船從中科院海洋所西海岸園區碼頭起航,赴西太平洋中低緯度海域執行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共享航次計劃2019年度西太平洋多圈層相互作用板塊俯衝起始機制科學考察實驗研究暨
  • 「實驗3」科考船執行東印度洋綜合科考共享航次
    >「實驗3」號科考船駛離廣州碼頭 禤礎茵/攝 9月16日,在完成系列備航工作後,「實驗3」號科考船從廣州新洲碼頭基地起航,赴東印度洋執行2020年東印度洋綜合科學考察共享航次。中科院南海海洋所副所長杜巖以及相關管理部門和熱帶海洋環境國家重點實驗室相關人員到碼頭送行。據了解,東印度洋航次計劃執行時間81天,總航程約14000海裡,共設CTD大面站111個、全水深生物拖網站位12個、沉積物捕獲器2個、柱狀採樣6個、潛浮標站位3個。
  • 中國「海洋六號」首次衛星授課
    中國「海洋六號」首次衛星授課   中新社廣州  19日,廣州市近百名中學生走進廣州海洋地質調查局,參加「太平洋—廣州」海洋科普課堂。授課方是目前正在太平洋上執行最後一個航段調查任務的中國科考船「海洋六號」,該航段首席科學家劉方蘭、船長藍明華和3名科考專家共同給學子們進行海洋奧秘科普教育。  本次活動由廣東省科技廳、廣州市科信局、廣州市教育局、廣州市海洋地質調查局等部門聯合主辦。
  • 海洋科考船「三兄弟」亮相!我國深海探測立體技術體系形成
    6月28日,我國自主設計、建造的「海洋地質十號」綜合地質調查船在廣東東莞出塢下水我國深海探測立體技術體系形成  新華社記者王攀、吳濤、胡林果  28日,「海洋地質十號」綜合地質調查船在東莞的廣東中遠船務工程有限公司船塢碼頭下水。至此,中國地質調查局海洋地質保障工程配套裝備項目中的3艘調查船全部下水。  海洋科考船被視為一個國家科技水平的重要代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