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大洋一號」船大洋科考20年》(5)
二、 承載民族海洋夢想的科學之舟
1970 年,作為我國 718 洲際彈道飛彈試驗工程的一部分,國家海洋局接收了交通部廣州遠洋公司一艘貨輪「長寧號」並改造為「向陽紅 5 號」海洋科學考察船。
1977 年 10 月,國家海洋局「向陽紅 5號」、「實踐號」、「東方紅號」3 條海洋調查船1一起出航,對東海海域東經 124° ~129°,北緯 26° ~ 34°之間,大約 28 萬平方公裡的海域進行了1:100 萬比例尺的以海洋重力、磁力、海洋沉積等為主要內容的綜合地質調查,直到第二年的 1 月份調查工作才基本結束。1978 年 3 月 15 日到 6 月 1 日,「向陽紅 5 號」萬噸級遠洋調查船在太平洋進行地質取樣時,首次獲得了一些深海錳結核樣品。同年 12 月,「向陽紅 5 號」船作為 718 工程船隊中的一員,並為執行遠程運載火箭發射飛彈濺落數據艙回收任務進行了再次改裝。「向陽紅 5 號」船滿載排水量 14500 噸;總長 152.6 米,型寬 19.5 米,型深 8.75 米;柴油主機功率 7200 馬力,最大航速 16 節,經濟航速 14 節,最大航程 15000 海裡。
「向陽紅 16 號」調查船是我國「向陽紅」系列 4500 噸級遠洋調查船中的第二艘,1981年建造出廠,編入國家海洋局東海分局序列。這艘船曾多次前赴太平洋海域進行大洋多金屬結核科學考察,為我國在 1991 年 3 月獲得聯合國批准的「國際海底探礦先驅投資者」資格作出了積極貢獻。1993 年 5 月 2 日凌晨 5 時,「向陽紅 16」船在前往太平洋海域執行國際海底多金屬礦藏資源調查任務途中,在北緯 29 度 12 分,東經 124 度 28 分海域與賽普勒斯籍「銀角」號貨輪相撞沉沒,致使我國大洋年度科考任務被迫中斷。「向陽紅 9 號」是「向陽紅」系列遠洋調查船中的第一艘,與「向陽紅 16 號」是姊妹船,同型號的兩條船幾乎是一模一樣,由我國自行設計自行建造,並於 1979 年出廠,編入國家海洋局北海分局序列。「向陽紅 16 號」沉船事故發生後,「向陽紅 09 號」船臨危受命,立即開始準備執行 DY85-4 航次大洋資源勘查任務。北海分局上下一心,群策群力,克服了種種困難,在半年的時間裡,把幾年沒有執行過任務的「向陽紅 09」船,恢復到了執行大洋航次的技術狀態。並且,首次實現了作業海區可用時間窗2的最大化利用,創造了連續作業 200 餘天的新紀錄,大幅度提高了大洋資源勘查的作業效率,為日後組織大洋長航次積累了經驗。4500 噸級「向陽紅」系列的滿載排水量為 4435 噸;總長 112.05 米,型寬 15.20 米,吃水深度 5.50 米;主機 2X4500 馬力,最高航速 18.2 節,續航力 5400 海裡;載員 150人,自持力360 天。「海洋四號」遠洋調查船隸屬於廣州地質調查局,這條只有不足 3000 噸的海洋調查船,曾經遠赴南極海域進行科學考察。在大洋深海資源勘察的初期,「海洋四號」立下過汗馬功勞,為中國大洋事業作出了巨大的貢獻。同系列的「海洋六號」是一條新建造的新型海洋調查船,在南海可燃冰4調查和大洋資源勘查中成績斐然,它是一顆冉冉升起的新星。從1997年開始,「海洋四號」等科學考察船已進行了5個航次的富鈷結殼前期戰略性探查工作,在麥哲倫海山區和中太平洋海山區都已發現資源前景較好的結殼礦區。「海洋四號」是我國目前參加大洋調查航次任務最早的科學考察船。
中國大洋協會理事長陳炳鑫曾高度讚揚「海洋四號」為中國大洋科學考察樹立了一面旗幟。「海洋四號」最早實施並及時總結的首席科學家負責制,已在中國大洋資源勘查和科學考查中得到推廣,逐漸成為大洋航次運行的基本構架。1980 年 10 月,「海洋四號」由上海滬東造船廠建成出廠。總噸位 2608 噸,總長104.27 米,型寬 13.74 米,型深 7.80 米,吃水 4.95 米;主機功率 3533 千瓦×2;航速15 節。「海洋四號」主要調查設備有:全球定位、綜合導航及區域網路;萬米測深儀、多波束測深、海洋重力儀、磁力儀、淺層剖面儀和數字與模擬單道地震系統;深海攝像和 CTD;有纜重力取芯器、抓斗取樣器、箱式取樣器、多管取樣器、大型重力活塞取芯器;無纜自返式抓斗;結殼拖網及水平生物拖網以及化學和生物現場分析和實驗檢測儀器。「海洋六號」船是 21 世紀初我國設計建造的新型海洋調查船。該船以海底可燃冰資源調查為主,兼顧其他海洋地質、海洋礦產資源勘查,是首次集地震、地質調查等多項調查功能於一體的綜合地質地球物理調查船。包括功能齊全,性能優良的「海獅號」深水機器人在內的高技術裝備,使「海洋六號」船成為新一代海洋調查船的代表。2011 年 6 月 28 日,「海洋六號」首次從廣州啟航赴太平洋西部、中部海域開展重點區域多金屬結核區等資源、環境等調查,歷時 120 天,航行 1.8 萬餘海裡,將完成中國大洋第 23 航次全部科考任務。2012 年 5 月,「海洋六號」深入南海北部區域,對那裡的可燃冰資源進行了新一輪精確調查作業5。重點調查了包括:瓊東南海域、西沙海域、神狐海域和東沙海域等區域,為下一步勘探工作做了準備。「海洋六號」船總長 106 米,寬 17.4 米,最大吃水 5.7 米,設計排水量 4600 噸,續航力 15000 海裡。最大航速 15 節,經濟航速 12.5 節,續航力 25,000 海裡,自持力60 天以上。從 1995 年大洋 DY85-5 航次開始,到 2012 年為止,在 17 年的大洋資源勘查全部26 個航次中,「大洋一號」船承擔了其中的 14 個航次(參見航次任務統計表)。其餘不足一半的航次,分別由:「海洋四號」、「向陽紅16 號」、「向陽紅09 號」、「海洋六號」和「海洋18號」5條海洋調查船完成。在太平洋、大西洋和印度洋裡,「大洋一號」船留下了它為我國大洋國際海底資源勘查辛勤耕耘的汗水和腳印,「大洋一號」船像一名科學的使者,不知疲倦地傳播著「自強、探索、奉獻、和平」的中國大洋精神。從太平洋 6000 多米海底平原的多金屬結核資源;到太平洋平頂山陡峭山坡上的富鈷結殼;再到發現大洋洋中脊的「黑煙筒」和多金屬硫化物資源勘探,再到為我國提出多金屬硫化物礦區申請,使中國大洋協會在西南印度洋國際海底區域,獲得1萬平方公裡具有專屬勘探權的多金屬硫化物資源礦區申請,並在未來開發該資源時享有優先開採權,做出了突出的不可磨滅的貢獻。「大洋一號」是我國深海資源勘查的主力船,是功勳船,是大洋資源勘察的旗艦,也是我國遠洋深海科學考察的標杆船。「大洋一號」船的主要船舶參數為:總長 104.5 米,型寬 16.0 米,平均吃水 5.6 米,排水量 5,660 噸。主機馬力 3,500 X 2(HP),最大航速 14.5 節,經濟航速 12 節,續航力 20,000 海裡,自持力 60 天以上。————————————————
李明春,1950年生,遼寧人,《中國海洋報》原青島記者站站長、資深記者,國土資源作協會員、哈爾濱工程大學特聘教授。
1968年入伍人民海軍北海艦隊,先後畢業於山東海洋學院(今中國海洋大學),北京人文函授大學,結業華東師範大學。曾任艦艇報務員、部門長、參謀、秘書等職。1989年入職《中國海洋報》開始記者生涯至退休,從業50餘年筆耕不輟,題材廣泛,撰寫新聞、科普、評論各類文字作品及出版書籍千百萬字。
著有《我們的渤海》、《海權論衡》、《海洋權益與中國崛起》、《海洋龍脈》、《海之物語》、《人海合一》、《渤海警示錄》、《縱橫中國海》、《對話中國海》、《尋夢中國海》、《海洋強國夢》、等專著;長篇報告文學《闖海的男人》、《我在釣魚島》;紀實文學《中國深藍夢》、《進軍三大洋一中國「大洋一號"船大洋科考20年》;長篇小說《紅海灘》、《混沌》,傳記《一代宗師一赫崇本》;《中國海監發展歷程》叢書執行主編、《中國海洋教育讀本》;五集電視紀錄片《中國向陽紅之「向陽紅09」》、兩集紀錄片《蛟龍潛深洋》撰稿人,大型海洋文化紀錄片《走向海洋》撰稿人之一。-
《海洋生態大講堂》微信公眾號
浙江省重點智庫寧波大學東海研究院
2019第八屆世界海洋大會
寧波海洋研究院實踐創新基地
上海長木生態科技有限公司
合作微媒平臺
海洋在說話,您我來代言!
《海洋生態大講堂》歡迎您!
投稿郵箱:550931758@qq.com
請您在留言中標註為《海洋生態大講堂》投稿,
並提供個人簡歷及聯繫方式。
我們篩選審核後,將以全文刊出!
熱烈歡迎廣大自願者合夥參與公眾號運營!
附:投稿類型與要求
(1)主題一定是有關海洋生態學內容的稿件;
(2)原創文章,請配必要的圖表;
(3)好文推薦,直接發來原文,或請註明出處;
(4)重要會議報導或信息,請附必要圖表及其標題說明;
(5)重大項目科研進展,或重大會議學術報告PPT;
(6)重點團隊介紹,或重要人物專訪。
您的讚賞是我們前行的最大動力
Long-press QR code to transfer me a reward
As required by Apple's new policy, the Reward feature has been disabled on Weixin for iOS. You can still reward an Official Account by transferring money via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