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連載|《進軍三大洋—— 中國「大洋一號」船大洋科考20年》(5):承載民族海洋夢想的科學之舟

2021-01-15 海洋生態大講堂

中國「大洋一號」船大洋科考20年》(5)

二、 承載民族海洋夢想的科學之舟


1978 年,國家海洋局「向陽紅 5 號」船第一次在太平洋海底取到深海錳結核樣品。1991 年,聯合國批准中國大洋協會登記註冊為國際海底開發先驅投資者,在國際海底區域分配到 15 萬平方公裡的開闢區。1999 年我國在金屬結核礦區獲得 7.5 萬平方公裡具有專屬勘探權和優先商業開採權。在 30 餘年的時間裡,我國先後有 6 艘遠洋科學調查船,在太平洋、大西洋和印度洋裡進行了大量深海資源勘查和勘探。這些遠洋調查船分別是隸屬於國家海洋局的「向陽紅」系列和隸屬於國土資源部廣州海洋地質調查局的「海洋」系列調查船以及中國大洋協會所屬的「大洋一號」海洋調查船。在這些船中,排水量大的有 1 萬多噸,小的還不到 3000 噸。正是這些海洋科學考查船的辛勤耕耘,使我國原本起步較晚的深海資源勘探工作,一步步地向世界看齊,奮起直追,逐步的靠近了世界先進水平。而且,在有些方面我們已經形成了一整套自己的較為完整的勘查方法,有些方面還有所超越。我國大洋科考船自 20 世紀末我國開始大洋科學考察時起,在「大洋一號」船購進專用大洋科考前,我國已有多艘調查船進行了多個航次的大洋科考。「向陽紅 5 號」萬噸級海洋調查船原系波蘭建造的「Francesco Nullo」級貨船,由波蘭巴黎公社船廠建造,1966 年下水。

1970 年,作為我國 718 洲際彈道飛彈試驗工程的一部分,國家海洋局接收了交通部廣州遠洋公司一艘貨輪「長寧號」並改造為「向陽紅 5 號」海洋科學考察船。

1977 年 10 月,國家海洋局「向陽紅 5號」、「實踐號」、「東方紅號」3 條海洋調查船1一起出航,對東海海域東經 124° ~129°,北緯 26° ~ 34°之間,大約 28 萬平方公裡的海域進行了1:100 萬比例尺的以海洋重力、磁力、海洋沉積等為主要內容的綜合地質調查,直到第二年的 1 月份調查工作才基本結束。

1978 年 3 月 15 日到 6 月 1 日,「向陽紅 5 號」萬噸級遠洋調查船在太平洋進行地質取樣時,首次獲得了一些深海錳結核樣品。同年 12 月,「向陽紅 5 號」船作為 718 工程船隊中的一員,並為執行遠程運載火箭發射飛彈濺落數據艙回收任務進行了再次改裝。「向陽紅 5 號」船滿載排水量 14500 噸;總長 152.6 米,型寬 19.5 米,型深 8.75 米;柴油主機功率 7200 馬力,最大航速 16 節,經濟航速 14 節,最大航程 15000 海裡。

「向陽紅 16 號」調查船是我國「向陽紅」系列 4500 噸級遠洋調查船中的第二艘,1981年建造出廠,編入國家海洋局東海分局序列。這艘船曾多次前赴太平洋海域進行大洋多金屬結核科學考察,為我國在 1991 年 3 月獲得聯合國批准的「國際海底探礦先驅投資者」資格作出了積極貢獻。1993 年 5 月 2 日凌晨 5 時,「向陽紅 16」船在前往太平洋海域執行國際海底多金屬礦藏資源調查任務途中,在北緯 29 度 12 分,東經 124 度 28 分海域與賽普勒斯籍「銀角」號貨輪相撞沉沒,致使我國大洋年度科考任務被迫中斷。「向陽紅 9 號」是「向陽紅」系列遠洋調查船中的第一艘,與「向陽紅 16 號」是姊妹船,同型號的兩條船幾乎是一模一樣,由我國自行設計自行建造,並於 1979 年出廠,編入國家海洋局北海分局序列。「向陽紅 16 號」沉船事故發生後,「向陽紅 09 號」船臨危受命,立即開始準備執行 DY85-4 航次大洋資源勘查任務。北海分局上下一心,群策群力,克服了種種困難,在半年的時間裡,把幾年沒有執行過任務的「向陽紅 09」船,恢復到了執行大洋航次的技術狀態。並且,首次實現了作業海區可用時間窗2的最大化利用,創造了連續作業 200 餘天的新紀錄,大幅度提高了大洋資源勘查的作業效率,為日後組織大洋長航次積累了經驗。4500 噸級「向陽紅」系列的滿載排水量為 4435 噸;總長 112.05 米,型寬 15.20 米,吃水深度 5.50 米;主機 2X4500 馬力,最高航速 18.2 節,續航力 5400 海裡;載員 150人,自持力360 天。「海洋四號」遠洋調查船隸屬於廣州地質調查局,這條只有不足 3000 噸的海洋調查船,曾經遠赴南極海域進行科學考察。在大洋深海資源勘察的初期,「海洋四號」立下過汗馬功勞,為中國大洋事業作出了巨大的貢獻。同系列的「海洋六號」是一條新建造的新型海洋調查船,在南海可燃冰4調查和大洋資源勘查中成績斐然,它是一顆冉冉升起的新星。

從1997年開始,「海洋四號」等科學考察船已進行了5個航次的富鈷結殼前期戰略性探查工作,在麥哲倫海山區和中太平洋海山區都已發現資源前景較好的結殼礦區。「海洋四號」是我國目前參加大洋調查航次任務最早的科學考察船。

中國大洋協會理事長陳炳鑫曾高度讚揚「海洋四號」為中國大洋科學考察樹立了一面旗幟。「海洋四號」最早實施並及時總結的首席科學家負責制,已在中國大洋資源勘查和科學考查中得到推廣,逐漸成為大洋航次運行的基本構架。1980 年 10 月,「海洋四號」由上海滬東造船廠建成出廠。總噸位 2608 噸,總長104.27 米,型寬 13.74 米,型深 7.80 米,吃水 4.95 米;主機功率 3533 千瓦×2;航速15 節。「海洋四號」主要調查設備有:全球定位、綜合導航及區域網路;萬米測深儀、多波束測深、海洋重力儀、磁力儀、淺層剖面儀和數字與模擬單道地震系統;深海攝像和 CTD;有纜重力取芯器、抓斗取樣器、箱式取樣器、多管取樣器、大型重力活塞取芯器;無纜自返式抓斗;結殼拖網及水平生物拖網以及化學和生物現場分析和實驗檢測儀器。「海洋六號」船是 21 世紀初我國設計建造的新型海洋調查船。該船以海底可燃冰資源調查為主,兼顧其他海洋地質、海洋礦產資源勘查,是首次集地震、地質調查等多項調查功能於一體的綜合地質地球物理調查船。包括功能齊全,性能優良的「海獅號」深水機器人在內的高技術裝備,使「海洋六號」船成為新一代海洋調查船的代表。2011 年 6 月 28 日,「海洋六號」首次從廣州啟航赴太平洋西部、中部海域開展重點區域多金屬結核區等資源、環境等調查,歷時 120 天,航行 1.8 萬餘海裡,將完成中國大洋第 23 航次全部科考任務。2012 年 5 月,「海洋六號」深入南海北部區域,對那裡的可燃冰資源進行了新一輪精確調查作業5。重點調查了包括:瓊東南海域、西沙海域、神狐海域和東沙海域等區域,為下一步勘探工作做了準備。「海洋六號」船總長 106 米,寬 17.4 米,最大吃水 5.7 米,設計排水量 4600 噸,續航力 15000 海裡。最大航速 15 節,經濟航速 12.5 節,續航力 25,000 海裡,自持力60 天以上。從 1995 年大洋 DY85-5 航次開始,到 2012 年為止,在 17 年的大洋資源勘查全部26 個航次中,「大洋一號」船承擔了其中的 14 個航次(參見航次任務統計表)。其餘不足一半的航次,分別由:「海洋四號」、「向陽紅16 號」、「向陽紅09 號」、「海洋六號」和「海洋18號」5條海洋調查船完成。在太平洋、大西洋和印度洋裡,「大洋一號」船留下了它為我國大洋國際海底資源勘查辛勤耕耘的汗水和腳印,「大洋一號」船像一名科學的使者,不知疲倦地傳播著「自強、探索、奉獻、和平」的中國大洋精神。從太平洋 6000 多米海底平原的多金屬結核資源;到太平洋平頂山陡峭山坡上的富鈷結殼;再到發現大洋洋中脊的「黑煙筒」和多金屬硫化物資源勘探,再到為我國提出多金屬硫化物礦區申請,使中國大洋協會在西南印度洋國際海底區域,獲得1萬平方公裡具有專屬勘探權的多金屬硫化物資源礦區申請,並在未來開發該資源時享有優先開採權,做出了突出的不可磨滅的貢獻。「大洋一號」是我國深海資源勘查的主力船,是功勳船,是大洋資源勘察的旗艦,也是我國遠洋深海科學考察的標杆船。「大洋一號」船的主要船舶參數為:總長 104.5 米,型寬 16.0 米,平均吃水 5.6 米,排水量 5,660 噸。主機馬力 3,500 X 2(HP),最大航速 14.5 節,經濟航速 12 節,續航力 20,000 海裡,自持力 60 天以上。


————————————————




    

李明春,1950年生,遼寧人,《中國海洋報》原青島記者站站長、資深記者,國土資源作協會員、哈爾濱工程大學特聘教授。

1968年入伍人民海軍北海艦隊,先後畢業於山東海洋學院(今中國海洋大學),北京人文函授大學,結業華東師範大學。曾任艦艇報務員、部門長、參謀、秘書等職。1989年入職《中國海洋報》開始記者生涯至退休,從業50餘年筆耕不輟,題材廣泛,撰寫新聞、科普、評論各類文字作品及出版書籍千百萬字。

著有《我們的渤海》、《海權論衡》、《海洋權益與中國崛起》、《海洋龍脈》、《海之物語》、《人海合一》、《渤海警示錄》、《縱橫中國海》、《對話中國海》、《尋夢中國海》、《海洋強國夢》、等專著;長篇報告文學《闖海的男人》、《我在釣魚島》;紀實文學《中國深藍夢》、《進軍三大洋一中國「大洋一號"船大洋科考20年》;長篇小說《紅海灘》、《混沌》,傳記《一代宗師一赫崇本》;《中國海監發展歷程》叢書執行主編、《中國海洋教育讀本》;五集電視紀錄片《中國向陽紅之「向陽紅09」》、兩集紀錄片《蛟龍潛深洋》撰稿人,大型海洋文化紀錄片《走向海洋》撰稿人之一。


-

《海洋生態大講堂》微信公眾號

浙江省重點智庫寧波大學東海研究院

2019第八屆世界海洋大會

寧波海洋研究院實踐創新基地

上海長木生態科技有限公司

合作微媒平臺


海洋在說話,您我來代言!

《海洋生態大講堂》歡迎您!

投稿郵箱:550931758@qq.com

請您在留言中標註為《海洋生態大講堂》投稿,

並提供個人簡歷及聯繫方式。

我們篩選審核後,將以全文刊出!

熱烈歡迎廣大自願者合夥參與公眾號運營!


 附:投稿類型與要求

(1)主題一定是有關海洋生態學內容的稿件;

(2)原創文章,請配必要的圖表;

(3)好文推薦,直接發來原文,或請註明出處;

(4)重要會議報導或信息,請附必要圖表及其標題說明;

(5)重大項目科研進展,或重大會議學術報告PPT;

(6)重點團隊介紹,或重要人物專訪。

您的讚賞是我們前行的最大動力


Long-press QR code to transfer me a reward

As required by Apple's new policy, the Reward feature has been disabled on Weixin for iOS. You can still reward an Official Account by transferring money via QR code.

相關焦點

  • 【原創連載】|《進軍三大洋—— 中國「大洋一號」船大洋科考20年》(4):追夢深藍
    中國「大洋一號」船大洋科考20年》(4)
  • 「大洋一號」中國科考船首次在大西洋跨越赤道
    新華社「大洋一號」11月1日電(記者 邱紅傑)當地時間11月1日凌晨4時20分,中國「大洋一號」科考船在西經24度16分從北向南跨越赤道。  這是中國科考船首次在大西洋跨越赤道。1日上午,「大洋一號」的隊員們投放漂流瓶以示慶祝,還舉行了拔河比賽。
  • 我國遠洋科考船「大洋一號」廣州啟航開赴太平洋
    新華社廣州5月22日電(記者梁鋼華)在我國挺進大洋系列科考活動中屢立功勳的「大洋一號」遠洋科考船,22日上午在廣州長洲碼頭再次啟航開赴太平洋,進行為期250天的遠洋科考之旅。    中國大洋協會理事長、國家海洋局副局長王飛告訴記者,這已是我國大洋考察的第20航次。
  • 慶祝國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成立50周年之四:在三大洋上揚帆遠航
    1983年,國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派出科學家搭乘「向陽紅16」號遠洋調查船,在太平洋西海域開展我國首次大洋科考。
  • 中國「大洋一號」尋找海底「黑煙囪」
    新華網巴拿馬城7月2日電(記者黨琦 王沛)目前正行進在東太平洋的中國海洋科考船「大洋一號」7月1日開始執行第22航次第6航段科考任務。船長甄松剛告訴新華社記者,未來半年,他們將在太平洋中脊上尋找海底「黑煙囪」,爭取發現新的熱液硫化物區。
  • 「海洋六號」船完成今年深海大洋科考-光明日報-光明網
    本報北京10月23日電(記者袁於飛)歷時122天,航程近35000千米,自然資源部中國地質調查局廣州海洋地質調查局「海洋六號」船完成中國地質調查局深海地質第8航次和中國大洋第55航次科考任務,10月23日返回廣州。
  • 乘風破浪的科考船
    作為一艘極地科考破冰船,它具備全球航行能力,能滿足無限航區要求,能以2~3節的航速在冰厚1.5米+雪厚0.2米的條件下連續破冰航行,可實現極區原地360°自由轉動,並突破極區20米當年冰冰脊,可承擔極地冰區海洋、大氣、海冰綜合調查。
  • 遠海千噸級船達10艘 科學碩果壯大海洋科研力量
    服役36年的功勳科考船,「科學一號」在今年5月份退出海洋科學考察的歷史舞臺,改造成為海洋科普教育基地和海洋科技人才實訓基地,繼續為我國海洋科教事業發揮餘熱。數量◆◆ 16艘科考船先後落戶島城功能強大的科考船是進行海洋探索的重要「利器」。從「科學一號」到今年6月份交付的我國最先進全球級海洋綜合科考船「向陽紅01」,我市海洋科考「艦隊」再次壯大。
  • 中國海洋科考探秘南大西洋 探查"海底黑煙囪"
      新華社發 10月8日,在南非開普敦港,「向陽紅01」船準備起航大西洋。   查清中國海,登上南極洲,進軍三大洋」是中國幾代海洋人的夢想。目前,正執行中國首次環球海洋綜合科考任務的「向陽紅01」船航行在南大西洋上。自10月8日於南非開普敦港起航後,它逐漸向任務作業區靠近。
  • "大洋一號"返回青島 2800米海底撈起"黑煙囪"
    ▲ 科考隊員帶回的多金屬硫化物。  ▲5月29日,在完成中國大洋第30航次科考任務後,"大洋一號"返回青島。記者 何毅 記者 何毅 通訊員 李英  5月29日,在完成中國大洋第30航次科考任務後,「大洋一號」返回青島。
  • "海洋六號"隨船見聞及對我海洋科考事業發展思考
    太平洋驚濤駭浪中的民族脊梁    去年,應廣州海洋地質調查局「走向深海大洋」新聞宣傳活動的邀請,記者登上「海洋六號」科學考察船,參加中國大洋第23航次科學考察活動。    正因為這樣,深海淺鑽等一批新的調查手段才能在「海洋六號」的「動力定位」相助下得以實施,準確鑽取海底富鈷結殼礦區的礦石,成為中國大洋第23航次科學考察的重頭戲。    此外,「海洋六號」還可以以光電複合纜對水下的鑽機進行供電和通信,通過攜帶的攝像頭,科考隊員可以實時觀察到鑽機座底等信息,並在線操作。坐在科考船的監視器前,幾千米深的海底世界盡收眼底。
  • 中國大洋46航次環球科考結束南大西洋科考
    中國網12月15日訊 日前,記者從中國大洋礦產資源研究開發協會了解到,經過兩個航段、長達60多天的走航和作業取樣,「向陽紅01」船在南大西洋的科學調查結束,不僅獲取到豐富的海底巖石和生物樣品等,為後期科研積累了寶貴樣品和數據,也意味著此次科考大西洋航段的科考任務順利完成。
  • 新聞分析:中國海洋科考為何探秘南大西洋
    新華社「向陽紅01」船10月11日電 新聞分析:中國海洋科考為何探秘南大西洋新華社記者王卓倫「查清中國海,登上南極洲,進軍三大洋」是中國幾代海洋人的夢想。目前,正執行中國首次環球海洋綜合科考任務的「向陽紅01」船航行在南大西洋上。自8日於南非開普敦港起航後,它逐漸向任務作業區靠近。中國海洋科考為何探秘人類認知相對薄弱的南大西洋?這一海域有何特殊科研價值?記者採訪了船上專家。
  • 中國海洋調查船多了還是少了?到底需要多少艘?
    本報記者 陳 瑜要是給我國海洋調查船評「勞模」,正在西南印度洋執行中國大洋第49航次科考任務的「向陽紅10」船(簡稱「向10」)當之無愧:去年在航時間330多天從改裝到專業新建,從近海到極地大洋,從數百噸到數千噸,60多年來,我國「誕生」了「東方紅」「向陽紅」「遠望」「海洋」「科學」「實驗」等系列海洋調查船。特別是20世紀70年代,在「查清中國海,進軍三大洋,登上南極洲」的目標指引下,以「向陽紅」系列為主導的海洋調查船隊,極大地提高了我國海洋事業的國際地位。
  • 「大洋一號」繼續探查「海底黑煙囪」
    中國科考船「大洋一號」在模里西斯補給後,趕赴西南印度洋作業區(3月10日攝)。中國科考船「大洋一號」從模里西斯路易港補給完畢,經過4天1000多海裡的航行,於當地時間11日17時,抵達位於馬達加斯加島東南海域的西南印度洋作業區,繼續開展大洋第39航次第三航段的多金屬硫化物資源勘探。
  • 我國最先進科考船出徵太平洋 尋找海底"黑煙囪"
    據新華社電 目前正行進在東太平洋的中國海洋科考船「大洋一號」7月1日開始執行第22航次第6航段科考任務。船長甄松剛告訴新華社記者,未來半年,他們將在太平洋中脊上尋找海底「黑煙囪」,爭取發現新的熱液硫化物區。
  • 開展南大洋研究的科學和現實意義
    、南大洋觀測系統科學指導委員會委員陳大可  5月9日-11日,國際南極與南大洋研究領域和中國極地科學與海洋科學領域的專家學者齊聚杭州,對南大洋觀測系統研究展開深入討論。為何「觀測南大洋」如此受重視?近年來,我國在南大洋開展觀測研究取得了哪些成果?下一步有什麼規劃?為此,《中國海洋報》記者採訪了陳大可院士。  記者:為何要研究南大洋?南大洋觀測系統國際計劃的目的是什麼?
  • 我國大洋45航次科考獲海洋地質和水文與氣象等多學科調查成果
    隨著科考隊員近日將在5200多米海底成功取樣的箱式取樣器回收至「向陽紅03」科學考察船甲板,中國大洋45航次第三航段科考作業順利收官,這也意味著大洋45航次的科考任務全部完成。目前,「向陽紅03」船已駛離作業海域,踏上回國之路。
  • 海洋觀察團成員參觀大洋樣品館 探索海洋奧秘
    青島新聞網12月10日訊(記者 張力偉)10日上午,由島城老師、學生、家長等各界人士組成的首批100多位「海洋觀察團」成員,來到國家海洋局一所中國大洋樣品館參觀,近距離接觸「蛟龍」號樣品、海底「黑煙囪」等深海寶貝,探索海洋之美
  • 海洋六號船大洋科考36航次隨船記者航行日記
    6月7日,我作為特派記者,跟隨海洋六號船從關島出發,在太平洋上完成一個航段為期35天的海洋地質調查任務。我用自己的見聞,告訴你一個真實的大洋科考隊。初識海六海洋六號船是我國自主設計和建造的先進的天然氣水合物資源綜合調查船,總長106米,寬17.4米,排水量4650噸,最大航速16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