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洋一號"返回青島 2800米海底撈起"黑煙囪"

2021-01-21 半島網官網
  

▲ 附著在多金屬硫化物上的海底生物。

  

▲ 科考隊員帶回的多金屬硫化物。

  

▲5月29日,在完成中國大洋第30航次科考任務後,"大洋一號"返回青島。記者 何毅 記者 何毅 通訊員 李英

  5月29日,在完成中國大洋第30航次科考任務後,「大洋一號」返回青島。據介紹,此次科考歷時179天,主要是履行中國大洋協會與國際海底管理局籤署的「西南印度洋多金屬硫化物勘探合同」,對合同區多金屬硫化物資源進行勘探,同時兼顧環境、生物多樣性等調查。  

由「找礦」轉為立體資源勘探

  據首席科學家陶春輝介紹,「大洋一號」科考船去年12月從海南三亞起航,先後歷時 179天,分四個航段 ,航程25600多海裡。跟以往歷次科考任務不同 ,本次「大洋一號」30 航次有特殊意義 。「2011年中國大洋協會和國際海底管理局籤訂一萬平方公裡的礦區勘探合同 ,這是合同籤訂後,中國在西南印度洋進行的首次勘探航次。」陶春輝表示,以前在國際海底區是「找礦」,而這次中國是向立體性的資源勘探轉變。

  本航次結束後收穫頗豐,不僅在合同區新發現11個海底熱液區,還擴展了3個海底熱液區的分布範圍,截至目前我國在大洋中脊發現的海底熱液區達到44個,其中合同區海底熱液區發現總數達到18個。

  據介紹,本次我國還用自主研發的「進取者號」取樣鑽機在西南印度洋的合同區進行了鑽探調查。「相當於在幾千米深的海底進行巖心取樣,取樣深度達到了11.4米,獲取有效巖心3.81米。」陶春輝說,這表明我國的多金屬硫化物的調查手段由以前的淺表層取樣向深部取樣跨越了重要的一步。

  此外,科考隊員在合同區成功實施聲學深拖測線作業,獲得有效測線4條,累計長度達103.33公裡。此次調查所獲數據記錄穩定、連續性好、質量優良,為研究合同區已知熱液區微地形和熱液異常探測提供了關鍵數據資料。  

海底撈上1噸重「黑煙囪」

  據介紹,海底熱液區中的熱液硫化物是日益受到國際關注的一種海底礦藏。它的成因在於,海水從地殼裂縫滲入地下,遇到熔巖被加熱,溶解了周圍巖層中的金、銀、銅、鋅、鉛等金屬後又從地下噴出。這些金屬經過化學反應形成硫化物沉積到附近海底,像「煙囪」的形狀堆積起來,因此,被形象地稱為「黑煙囪」。陶春輝表示,作為觀察地球活動的窗口,通過「黑煙囪」可以更直觀地研究地球熱力循環。此外,這些多金屬硫化物具有潛在的 、巨大的經濟價值。

  5月29日上午,記者登上「大洋一號」參觀,在科考船後甲板上看到了一個水桶大小的「石頭」。跟普通的石頭不同,這塊石頭表面上布滿了閃閃發光的斑點。陶春輝介紹,這個重約1噸的大石頭就是多金屬硫化物,屬於「黑煙囪」的底座部分,是從2800多米深的海底取得的。

  此外,「黑煙囪」表面還有大批生物在活動。此次科考還在黑煙囪周邊採集到了鎧甲蝦、海綿、深海珊瑚和一些不知名的軟體動物。據介紹,在海洋裡有1000多萬種海洋生物,而目前已知的只有20多萬種。此次發現的部分生物樣品目前還無法確定其名稱和種類,很有可能是新物種,需要進行嚴謹的分析鑑定和比對研究才能確定。  

下半年蛟龍號或參與勘查

  據介紹,本航次133名科考隊員來自國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國家海洋局北海分局、中國地質大學(北京)、同濟大學、國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和國家海洋局第三海洋研究所等國內外30家單位,在所有科考隊員中,「80後」有63人,「90後」有10人。

  此外,這個航次還為國際海底管理局選派人員進行了培訓,來自喀麥隆、泰國和阿根廷的3名培訓人員參加了本航次調查。陶春輝介紹,今年下半年,科學家還將再赴相關海域進行多金屬硫化物的勘探工作,屆時「蛟龍號」可能加入科研隊伍,對礦區進行勘查。

  據了解,2011年8月,國際海底管理局理事會核准了我國大洋協會提出的多金屬硫化物礦區申請,使大洋協會在西南印度洋國際海底區域獲得了1萬平方公裡具有專屬勘探權的多金屬硫化物資源礦區,並在未來開發該資源時享有優先開採權。此項申請的獲準,標誌著大洋協會在國際海底獲得第二塊享有專屬勘探權和優先開採權的海底礦區。據了解,此次申請獲得核准後,大洋協會與國際海底管理局籤訂了為期15年的勘探合同,並依照合同 ,履行開展有關環境監測、環境基線調查與研究等義務。記者 李保光

   (來源:半島網-半島都市報) [編輯: 張珍珍]

相關焦點

  • 不為人知的海底寶藏——黑煙囪
    這個噴口就是今天咱們要說的黑煙囪。黑煙囪可以簡單地理解成海底的溫泉。只不過它的溫度比普通的溫泉要高得多溫度為60-400℃。現在已經在全球各大洋找到了150 餘處深海熱液噴口,分布在1000~4000米深處,主要分布於大洋中脊這樣熱液活動的區域。
  • 中國「大洋一號」尋找海底「黑煙囪」
    「大洋一號」科考船第22航次第6、7航段首席科學家倪建宇說,「大洋一號」將開赴的海域位於太平洋中脊南部,國際上還沒有在這一區域發現過活動的熱液硫化物區,「大洋一號」希望在那裡找到海底「黑煙囪」。「黑煙囪」是海底熱泉的噴口,位於海底熱液硫化物區,狀如煙囪,且熱液噴出時形似黑煙,因而得名。海底「黑煙囪」及熱液礦床的發現是海洋科學近幾十年來最重要的成就之一。
  • 我國遠洋科考船「大洋一號」廣州啟航開赴太平洋
    新華社廣州5月22日電(記者梁鋼華)在我國挺進大洋系列科考活動中屢立功勳的「大洋一號」遠洋科考船,22日上午在廣州長洲碼頭再次啟航開赴太平洋,進行為期250天的遠洋科考之旅。    中國大洋協會理事長、國家海洋局副局長王飛告訴記者,這已是我國大洋考察的第20航次。
  • 大洋一號帶回數噸海底寶貝:盲蝦盲蟹令人稱奇(圖)
    記者昨日採訪了解到,執行大洋26航次第6航段科考任務的「大洋一號」科考船正式完成所有驗收。該航次科考歷時245天,首次在西北印度洋和奈及利亞幾內亞灣兩個海盜猖獗海域作業,並成為國際上首個在西北印度洋脊發現非活動海底熱液區的科考船。在一段時間的維護保養後,「大洋一號」科考船明年年底前將執行新任務。
  • 我國最先進科考船出徵太平洋 尋找海底"黑煙囪"
    據新華社電 目前正行進在東太平洋的中國海洋科考船「大洋一號」7月1日開始執行第22航次第6航段科考任務。船長甄松剛告訴新華社記者,未來半年,他們將在太平洋中脊上尋找海底「黑煙囪」,爭取發現新的熱液硫化物區。
  • 「大洋一號」從海底獲取500公斤枕狀玄武巖
    原標題:「大洋一號」從海底獲取500公斤枕狀玄武巖 ■ 直擊大洋34航次科考⑩   科技日報西南印度洋「大洋一號」1月15日電 (記者劉莉)從14日下午開始,「大洋一號」開始進行電視抓斗作業,截至記者發稿時(東四時區15日下午
  • 青島製造護航「天問一號」火星著陸
    本報電近日,中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天問一號」探測器的飛行裡程突破1億公裡。在這一國家重大科研工程背後,有「青島元素」的鼎力支撐——青島海麗雅集團有限公司為「天問一號」提供著陸傘繩連接技術、研發並提供特種彈性繩索以用於著陸器耐衝擊試驗。這兩項工作都作用於探測器進入火星大氣後安全著陸這一最核心環節。從這個角度說,海麗雅可謂火星探測器安全著陸的「守衛者」。
  • 青島海洋地質研究所7名科考隊員參加大洋培訓
    中國網11月25日訊 大洋39、40航次出航在即,近日,記者在中國地質調查局青島海洋地質研究所了解到,黃威等七名中國大洋科考隊員在杭州參加了中國大洋39、40航次前的地質專項培訓工作。培訓期間,青島研究所科研人員了解了這兩個航次地質工作的任務和整體設置,學習了調查區潛在地質作用過程和相關產物的識別鑑定方法,並實際進行了攝像記錄、手標本描述、礦物光學鑑定以及XRF半定量測試分析等操作。此次培訓增強了我所科研人員對大洋地質調查工作的認識,進一步堅定了他們圓滿完成工作任務的信心。
  • 青島馬家溝芹菜1斤賣到198元 網絡銷售到全國各地
    文/圖 半島全媒體記者 禚佩佩  初冬季節落葉紛飛,一片蕭瑟,而在平度市李園街道青島馬家溝生態農業有限公司的種植基地內,長勢甚好的芹菜卻生機盎然,格外耀眼。據悉,作為正宗的地方名優品種,山東省平度市馬家溝芹菜種子曾搭乘「神舟七號」載人飛船進行航天育種。
  • 「大洋一號」中國科考船首次在大西洋跨越赤道
    新華社「大洋一號」11月1日電(記者 邱紅傑)當地時間11月1日凌晨4時20分,中國「大洋一號」科考船在西經24度16分從北向南跨越赤道。  這是中國科考船首次在大西洋跨越赤道。1日上午,「大洋一號」的隊員們投放漂流瓶以示慶祝,還舉行了拔河比賽。
  • 原創連載|《進軍三大洋—— 中國「大洋一號」船大洋科考20年》(5):承載民族海洋夢想的科學之舟
    我國大洋科考船自 20 世紀末我國開始大洋科學考察時起,在「大洋一號」船購進專用大洋科考前,我國已有多艘調查船進行了多個航次的大洋科考。「向陽紅 5 號」萬噸級海洋調查船原系波蘭建造的「Francesco Nullo」級貨船,由波蘭巴黎公社船廠建造,1966 年下水。
  • 「大洋一號」完成3條近底磁力測線
    調查隊員回收海底磁力儀拖體。本報記者 劉莉攝   ■直擊大洋34航次科考   科技日報西南印度洋「大洋一號」1月21日電 (記者劉莉)「大洋一號」船底的網絡實驗室裡,已經工作了24小時的吳濤還坐在電腦前緊張地處理剛剛獲得的近底磁力數據。這位國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的博士生是第二航段近底磁力儀設備負責人。「大洋一號」剛剛完成3條近底磁力測線。
  • 【原創連載】|《進軍三大洋—— 中國「大洋一號」船大洋科考20年》(4):追夢深藍
    中國「大洋一號」船大洋科考20年》(4)
  • 攻克兩項技術難關,青島製造助力「天問一號」
    節目中,青島海麗雅集團有限公司副總工程師徐連龍介紹,在這一國家重大科研工程中,青島海麗雅集團有限公司(下稱「海麗雅」)為天問一號「火星探測器」提供著陸傘繩連接技術,並提供特種彈性繩索,用於著陸器耐衝擊試驗。9月1日,記者在青島海麗雅集團有限公司採訪了負責這項技術的海麗雅技術中心主任徐連龍,聽他講講這背後的故事。
  • 「青島造」為「天問一號」核心環節助力
    8月29日,在我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天問一號」探測器飛行裡程突破1億公裡之際,CCTV《對話》欄目以「來自火星的一場約會」為主題,解讀了這項任務背後的故事。這期節目上,青島海麗雅集團有限公司副總工程師徐連龍作為嘉賓,講述了企業在「天問一號」中的兩大貢獻:提供著陸傘繩連接技術、研發並提供特種彈性繩索以用於著陸器耐衝擊試驗。這兩項工作都作用於探測器進入火星大氣後安全著陸這一最核心環節。從這個角度說,海麗雅可謂是火星探測器安全著陸的「守衛者」。
  • 「大洋一號」繼續探查「海底黑煙囪」
    中國科考船「大洋一號中國科考船「大洋一號」從模里西斯路易港補給完畢,經過4天1000多海裡的航行,於當地時間11日17時,抵達位於馬達加斯加島東南海域的西南印度洋作業區,繼續開展大洋第39航次第三航段的多金屬硫化物資源勘探。
  • 海洋專家走進青島西海岸新區四所中小學宣講地球知識
    「您是怎麼知道南極曾經生活過兩米多的大企鵝的?」趙鵬一一回答孩子們:「有科學家發現過兩米多高的企鵝化石,說明這裡曾經生活過這麼大的企鵝。」中國攝影家協會會員、資深攝影師楊同玉,用自己的作品,帶領孩子們領略了西海岸迷人的自然風光和豐富的海洋自然資源。「哇!這個地方我去過!」「我家就在那附近!」看到熟悉的地點出現在畫面上,西海岸新區隱珠初級中學的同學們興奮地喊出了聲。
  • 科學一號成功回收深海6000米潛標 數據為國際首次
    為中國海洋研究立下「汗馬功勞」的科學一號(本網資料圖片)  齊魯網青島8月4日訊(記者 譚文寶 通訊員 劉洋)8月4日,中科院海洋所「科學一號」海洋科學考察船圓滿完成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西太平洋科學考察實驗研究共享航次夏季科學考察任務
  • 【大洋科考40天】⑩:海底「黑煙囪」是怎樣煉成的
    「金記者」2月15日從模里西斯出發,乘坐「向陽紅10」船,開啟為期40天的中國大洋科考第43航次第三航段。印度洋時間2月24日,順利抵達位於西南印度洋的多金屬硫化物勘探合同區。此番「向陽紅10」船遠渡重洋,其實主要是為了探尋20世紀最激動人心的科學發現之一——「黑煙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