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附著在多金屬硫化物上的海底生物。
▲ 科考隊員帶回的多金屬硫化物。
▲5月29日,在完成中國大洋第30航次科考任務後,"大洋一號"返回青島。記者 何毅 記者 何毅 通訊員 李英
5月29日,在完成中國大洋第30航次科考任務後,「大洋一號」返回青島。據介紹,此次科考歷時179天,主要是履行中國大洋協會與國際海底管理局籤署的「西南印度洋多金屬硫化物勘探合同」,對合同區多金屬硫化物資源進行勘探,同時兼顧環境、生物多樣性等調查。
由「找礦」轉為立體資源勘探據首席科學家陶春輝介紹,「大洋一號」科考船去年12月從海南三亞起航,先後歷時 179天,分四個航段 ,航程25600多海裡。跟以往歷次科考任務不同 ,本次「大洋一號」30 航次有特殊意義 。「2011年中國大洋協會和國際海底管理局籤訂一萬平方公裡的礦區勘探合同 ,這是合同籤訂後,中國在西南印度洋進行的首次勘探航次。」陶春輝表示,以前在國際海底區是「找礦」,而這次中國是向立體性的資源勘探轉變。
本航次結束後收穫頗豐,不僅在合同區新發現11個海底熱液區,還擴展了3個海底熱液區的分布範圍,截至目前我國在大洋中脊發現的海底熱液區達到44個,其中合同區海底熱液區發現總數達到18個。
據介紹,本次我國還用自主研發的「進取者號」取樣鑽機在西南印度洋的合同區進行了鑽探調查。「相當於在幾千米深的海底進行巖心取樣,取樣深度達到了11.4米,獲取有效巖心3.81米。」陶春輝說,這表明我國的多金屬硫化物的調查手段由以前的淺表層取樣向深部取樣跨越了重要的一步。
此外,科考隊員在合同區成功實施聲學深拖測線作業,獲得有效測線4條,累計長度達103.33公裡。此次調查所獲數據記錄穩定、連續性好、質量優良,為研究合同區已知熱液區微地形和熱液異常探測提供了關鍵數據資料。
海底撈上1噸重「黑煙囪」據介紹,海底熱液區中的熱液硫化物是日益受到國際關注的一種海底礦藏。它的成因在於,海水從地殼裂縫滲入地下,遇到熔巖被加熱,溶解了周圍巖層中的金、銀、銅、鋅、鉛等金屬後又從地下噴出。這些金屬經過化學反應形成硫化物沉積到附近海底,像「煙囪」的形狀堆積起來,因此,被形象地稱為「黑煙囪」。陶春輝表示,作為觀察地球活動的窗口,通過「黑煙囪」可以更直觀地研究地球熱力循環。此外,這些多金屬硫化物具有潛在的 、巨大的經濟價值。
5月29日上午,記者登上「大洋一號」參觀,在科考船後甲板上看到了一個水桶大小的「石頭」。跟普通的石頭不同,這塊石頭表面上布滿了閃閃發光的斑點。陶春輝介紹,這個重約1噸的大石頭就是多金屬硫化物,屬於「黑煙囪」的底座部分,是從2800多米深的海底取得的。
此外,「黑煙囪」表面還有大批生物在活動。此次科考還在黑煙囪周邊採集到了鎧甲蝦、海綿、深海珊瑚和一些不知名的軟體動物。據介紹,在海洋裡有1000多萬種海洋生物,而目前已知的只有20多萬種。此次發現的部分生物樣品目前還無法確定其名稱和種類,很有可能是新物種,需要進行嚴謹的分析鑑定和比對研究才能確定。
下半年蛟龍號或參與勘查據介紹,本航次133名科考隊員來自國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國家海洋局北海分局、中國地質大學(北京)、同濟大學、國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和國家海洋局第三海洋研究所等國內外30家單位,在所有科考隊員中,「80後」有63人,「90後」有10人。
此外,這個航次還為國際海底管理局選派人員進行了培訓,來自喀麥隆、泰國和阿根廷的3名培訓人員參加了本航次調查。陶春輝介紹,今年下半年,科學家還將再赴相關海域進行多金屬硫化物的勘探工作,屆時「蛟龍號」可能加入科研隊伍,對礦區進行勘查。
據了解,2011年8月,國際海底管理局理事會核准了我國大洋協會提出的多金屬硫化物礦區申請,使大洋協會在西南印度洋國際海底區域獲得了1萬平方公裡具有專屬勘探權的多金屬硫化物資源礦區,並在未來開發該資源時享有優先開採權。此項申請的獲準,標誌著大洋協會在國際海底獲得第二塊享有專屬勘探權和優先開採權的海底礦區。據了解,此次申請獲得核准後,大洋協會與國際海底管理局籤訂了為期15年的勘探合同,並依照合同 ,履行開展有關環境監測、環境基線調查與研究等義務。記者 李保光
(來源:半島網-半島都市報) [編輯: 張珍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