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大洋一號」從海底獲取500公斤枕狀玄武巖
■ 直擊大洋34航次科考⑩
科技日報西南印度洋「大洋一號」1月15日電 (記者劉莉)從14日下午開始,「大洋一號」開始進行電視抓斗作業,截至記者發稿時(東四時區15日下午2時,北京時間下午6時),已在西南印度洋中脊的四個站點進行了四次抓取,從2000—3000米深的海底獲得了大量海底巖石、沉積物和少量生物樣品。
其中一塊完整的枕狀玄武巖長、寬、高分別為85、70、50釐米,重達500公斤。據航段首席科學家李懷明介紹,在科考中獲得這樣「大塊頭」的樣品還是比較少見的。
大洋34航次第二航段調查隊地質組組長、廣州海洋地質調查局工程師於淼告訴記者,按照我國大洋協會與國際海底管理局籤訂的「硫化物合同區勘探合同」,我們需對合同區內海底地質情況進行區域調查。電視抓斗取樣是一種有效的調查手段,可以儘可能完整地把目標區域的樣品取回來。據了解,樣品一般分為三類:巖石、沉積物和生物。「除常規的地質調查工作外,我們也希望取到熱液產物。如果在巖石、沉積物中發現其受熱液高溫或化學成分影響的痕跡,就說明此區域曾有熱液活動。」於淼說。
同時擔任本航次樣品管理員的於淼介紹說,從海底取到的樣品將分成三個部分:類型完整的樣品將交給設在青島的國家大洋樣品館保存;類型典型的將用於航次報告;第三部分是分配給申請了該區域課題研究的各高校和研究所。
「大洋一號」上使用的電視抓斗是我國自主研發的深海設備。研製單位、杭州先驅海洋科技開發有限公司設備負責人李緒民告訴記者,抓斗最初是在國家863計劃的支持下開始研製的,經過十幾年不斷更新、改進,技術日趨成熟。從最初的沒有攝像頭,到現在可以用攝像頭全程監控抓斗水下工作;從最初的電池供電到現在的可以實現甲板供電。抓斗的運動軌跡、控制模式及整體結構也在不斷優化。「每次的大洋科考都給抓斗的使用提出新的要求,我們也會根據需求進行改進。」李緒民說。
上圖 從海底取出的巖石樣品上的附著的海綿狀生物。
(來源:科技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