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洋一號」從海底獲取500公斤枕狀玄武巖

2021-02-08 人民網

原標題:「大洋一號」從海底獲取500公斤枕狀玄武巖

■ 直擊大洋34航次科考⑩

  科技日報西南印度洋「大洋一號」1月15日電 (記者劉莉)從14日下午開始,「大洋一號」開始進行電視抓斗作業,截至記者發稿時(東四時區15日下午2時,北京時間下午6時),已在西南印度洋中脊的四個站點進行了四次抓取,從2000—3000米深的海底獲得了大量海底巖石、沉積物和少量生物樣品。

  其中一塊完整的枕狀玄武巖長、寬、高分別為85、70、50釐米,重達500公斤。據航段首席科學家李懷明介紹,在科考中獲得這樣「大塊頭」的樣品還是比較少見的。

  大洋34航次第二航段調查隊地質組組長、廣州海洋地質調查局工程師於淼告訴記者,按照我國大洋協會與國際海底管理局籤訂的「硫化物合同區勘探合同」,我們需對合同區內海底地質情況進行區域調查。電視抓斗取樣是一種有效的調查手段,可以儘可能完整地把目標區域的樣品取回來。據了解,樣品一般分為三類:巖石、沉積物和生物。「除常規的地質調查工作外,我們也希望取到熱液產物。如果在巖石、沉積物中發現其受熱液高溫或化學成分影響的痕跡,就說明此區域曾有熱液活動。」於淼說。

  同時擔任本航次樣品管理員的於淼介紹說,從海底取到的樣品將分成三個部分:類型完整的樣品將交給設在青島的國家大洋樣品館保存;類型典型的將用於航次報告;第三部分是分配給申請了該區域課題研究的各高校和研究所。

  「大洋一號」上使用的電視抓斗是我國自主研發的深海設備。研製單位、杭州先驅海洋科技開發有限公司設備負責人李緒民告訴記者,抓斗最初是在國家863計劃的支持下開始研製的,經過十幾年不斷更新、改進,技術日趨成熟。從最初的沒有攝像頭,到現在可以用攝像頭全程監控抓斗水下工作;從最初的電池供電到現在的可以實現甲板供電。抓斗的運動軌跡、控制模式及整體結構也在不斷優化。「每次的大洋科考都給抓斗的使用提出新的要求,我們也會根據需求進行改進。」李緒民說。

  上圖 從海底取出的巖石樣品上的附著的海綿狀生物。

(來源:科技日報)

相關焦點

  • 中國「大洋一號」尋找海底「黑煙囪」
    新華網巴拿馬城7月2日電(記者黨琦 王沛)目前正行進在東太平洋的中國海洋科考船「大洋一號」7月1日開始執行第22航次第6航段科考任務。船長甄松剛告訴新華社記者,未來半年,他們將在太平洋中脊上尋找海底「黑煙囪」,爭取發現新的熱液硫化物區。
  • 海洋觀察團成員參觀大洋樣品館 探索海洋奧秘
    青島新聞網12月10日訊(記者 張力偉)10日上午,由島城老師、學生、家長等各界人士組成的首批100多位「海洋觀察團」成員,來到國家海洋局一所中國大洋樣品館參觀,近距離接觸「蛟龍」號樣品、海底「黑煙囪」等深海寶貝,探索海洋之美
  • 「決心」號插入南海海底「探海神針」 深度超1500米
    原標題:「決心」號插入南海海底「探海神針」 深度超1500米  我國科學家主導的第三次南海大洋鑽探在南海北部海域順利進行。截至目前,在IODP367航次第二個鑽探站位,「決心」號插入南海海底的「探海神針」已超過1500米,這一鑽井深度在國際大洋鑽探歷史上達到全球第七。
  • 「決心」號插入南海海底的「探海神針」深度達到全球第七
    新華社記者 張建松 攝 我國科學家主導的第三次南海大洋鑽探在南海北部海域順利進行。截至目前,在IODP367航次第二個鑽探站位,「決心」號插入南海海底的「探海神針」已超過1500米,這一鑽井深度在國際大洋鑽探歷史上達到全球第七。
  • 「向陽紅01」船在南大西洋海底獲得形態奇特玄武巖
    「向陽紅01」船在南大西洋海底獲得形態奇特玄武巖 (1/4) "← →"翻頁
  • 獲取蘊含南海形成秘密的玄武巖
    今天下午舉行的大洋鑽探50年報告會暨專著首發儀式上,中科院院士、同濟大學教授汪品先帶來一個好消息:正在南海北部深海區進行的大洋鑽探航次取得成功,在深度近3900米的海底,已在海底以下鑽到1600多米深度,獲取了一批極富科學價值的玄武巖巖芯。
  • 為什麼大洋地殼的年齡那麼年輕?可以青春永駐?
    大洋地殼與大陸地殼的一個很大區別是大洋地殼年輕,只有區區2億年,而大陸則達到40億年。為什麼她可以永葆青春?46億年來的地球難道只有2億年後才有海洋地殼?如果不是,那之前的海洋地殼去哪了?還可以找到他們的痕跡嗎?
  • 科學家首次在南海獲得大洋玄武巖 火山碎屑巖(圖)
    「國際大洋鑽探計劃」(IODP)是地球科學領域裡一個最大的綜合性國際項目,從1968年開始,到現在已經40多年了。它經歷了不同的階段,現階段是「國際大洋發現計劃」(2013年~2023年),我們349航次也非常榮幸地成為新十年的第一個航次。  我們探測的南海這個區域以前是大陸,後來經過地幔深部巖漿活動,洋殼不斷擴張,南海慢慢形成,海水逐步侵入形成海洋。
  • 「大洋一號」完成3條近底磁力測線
    調查隊員回收海底磁力儀拖體。本報記者 劉莉攝   ■直擊大洋34航次科考   科技日報西南印度洋「大洋一號」1月21日電 (記者劉莉)「大洋一號」船底的網絡實驗室裡,已經工作了24小時的吳濤還坐在電腦前緊張地處理剛剛獲得的近底磁力數據。這位國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的博士生是第二航段近底磁力儀設備負責人。「大洋一號」剛剛完成3條近底磁力測線。
  • "大洋一號"返回青島 2800米海底撈起"黑煙囪"
    ▲ 附著在多金屬硫化物上的海底生物。  ▲ 科考隊員帶回的多金屬硫化物。  ▲5月29日,在完成中國大洋第30航次科考任務後,"大洋一號"返回青島。記者 何毅 記者 何毅 通訊員 李英  5月29日,在完成中國大洋第30航次科考任務後,「大洋一號」返回青島。
  • 西南印度洋海底尋寶記
    我國大洋科考主力船「大洋一號」執行大洋34航次任務,搭載我國首個載人深潛器「蛟龍號」的「向陽紅9號」執行大洋35航次任務,2014年12月至2015年2月,兩條船共同在這片海域進行科學考察,這是我國大洋科考史上首次出現的景象。  西南印度洋究竟蘊藏著什麼奧秘?我國探秘深海海底,近年來又緣何頻頻鎖定西南印度洋?
  • 【原創連載】|《進軍三大洋—— 中國「大洋一號」船大洋科考20年》(4):追夢深藍
    中國「大洋一號」船大洋科考20年》(4)
  • 大洋一號帶回數噸海底寶貝:盲蝦盲蟹令人稱奇(圖)
    記者昨日採訪了解到,執行大洋26航次第6航段科考任務的「大洋一號」科考船正式完成所有驗收。該航次科考歷時245天,首次在西北印度洋和奈及利亞幾內亞灣兩個海盜猖獗海域作業,並成為國際上首個在西北印度洋脊發現非活動海底熱液區的科考船。在一段時間的維護保養後,「大洋一號」科考船明年年底前將執行新任務。
  • 「大洋一號」繼續探查「海底黑煙囪」
    中國科考船「大洋一號中國科考船「大洋一號」從模里西斯路易港補給完畢,經過4天1000多海裡的航行,於當地時間11日17時,抵達位於馬達加斯加島東南海域的西南印度洋作業區,繼續開展大洋第39航次第三航段的多金屬硫化物資源勘探。
  • 2021年中考地理知識點:大洋盆地
    中考網整理了關於2021年中考地理知識點:大洋盆地,希望對同學們有所幫助,僅供參考。   大洋盆地位於大洋中脊與大陸邊緣之間,它的一側與中脊平緩的坡麓相接,另一側與大陸隆海溝(太平洋型大陸邊緣)相鄰。   大洋盆地被海嶺等正向地形所分割,構成若干外形略呈等軸狀,水深約在4000~5000米左右的海底窪地,稱海盆。
  • Geology | 巖石圈厚度控制著大陸玄武巖的化學組成:來自中國東部新生代玄武巖的證據
    最近通過研究全球海底玄武巖發現巖石圈厚度是控制這些玄武巖化學組成的主要因素,尤其是噴發在板內的洋島玄武巖(具有變化的巖石圈厚度)(Humphreys and Niu, 2009; Niu and Green, 2018)。
  • 原創連載|《進軍三大洋—— 中國「大洋一號」船大洋科考20年》(5):承載民族海洋夢想的科學之舟
    1991 年,聯合國批准中國大洋協會登記註冊為國際海底開發先驅投資者,在國際海底區域分配到 15 萬平方公裡的開闢區。1999 年我國在金屬結核礦區獲得 7.5 萬平方公裡具有專屬勘探權和優先商業開採權。在 30 餘年的時間裡,我國先後有 6 艘遠洋科學調查船,在太平洋、大西洋和印度洋裡進行了大量深海資源勘查和勘探。
  • 海底熱泉的"煙囪林"中藏著什麼?
    1979年,美國科學家比肖夫博士首次在太平洋2500米接近海底時,看到這一奇異的景象:蒸汽騰騰,煙霧繚繞,煙囪林立。經過仔細觀察發現在"煙囪林"中有各種生物生存。  實際上,海底熱泉的活動並不一定形成煙囪。早在20世紀60年代,科學家們在紅海發現了許多奇異的現象,比如水溫和鹽度偏高,接著就出現了高溫滷水。1967年,在一處海淵中發現了在熱泉周圍形成的海底多金屬軟泥。
  • 「大洋一號」中國科考船首次在大西洋跨越赤道
    新華社「大洋一號」11月1日電(記者 邱紅傑)當地時間11月1日凌晨4時20分,中國「大洋一號」科考船在西經24度16分從北向南跨越赤道。  這是中國科考船首次在大西洋跨越赤道。1日上午,「大洋一號」的隊員們投放漂流瓶以示慶祝,還舉行了拔河比賽。
  • 我國水下機器人發現海底巨大「黑煙囪」
    我國自主研製的水下機器人「海龍2號」在東太平洋海隆海底發現罕見巨大「黑煙囪」並成功取樣,標誌著我國成為國際上少數能使用水下機器人開展洋中脊熱液調查和取樣研究的國家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