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洋一號」完成3條近底磁力測線

2021-01-08 人民網

原標題:「大洋一號」完成3條近底磁力測線

調查隊員回收海底磁力儀拖體。本報記者 劉莉攝

  ■直擊大洋34航次科考

  科技日報西南印度洋「大洋一號」1月21日電 (記者劉莉)「大洋一號」船底的網絡實驗室裡,已經工作了24小時的吳濤還坐在電腦前緊張地處理剛剛獲得的近底磁力數據。這位國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的博士生是第二航段近底磁力儀設備負責人。「大洋一號」剛剛完成3條近底磁力測線。

  3條測線都是在我國發現的首個熱液區——龍旂熱液區進行的。「地球是有磁場的,磁力儀就是根據磁場的變化在熱液區尋找異常。」吳濤解釋說。不同性質的巖石磁力存在差異,比如雲母石磁力弱,而含鐵、鈷、鎳的巖石磁力就比較強。不同的地質構造也會帶來磁力的變化,比如斷層造成幾何形態的差異,裂隙或溝壑部位磁力就會比較弱。

  全世界進行的磁力調查有多種形式:航空、陸地、海洋和測井等。海洋的磁力調查又可分為海面調查和近海底磁力調查。海面調查一般是在較大範圍內進行,獲取一個大區域的背景場數據,主要用於大範圍地質構造研究,但近海底的調查則更精細。

  近海底調查中磁力儀離海底較近,比如這次「大洋一號」使用的磁力儀就是裝在深海拖體中,用纜繩下放至離海底150—200米的地方,拖曳其慢速前行進行調查。「希望能得到熱液區的磁性異常情況。」吳濤說。據他介紹,2007年,美國伍茲霍爾研究所也在這一區域進行過磁力數據的收集。他們使用的水下機器人可以在近海底5—50米的地方工作。

  「大洋一號」使用的磁力儀是國外進口設備,裝載它的深海拖體由國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研製,為拖曳式鈦合金無磁框架。

(來源:科技日報)

相關焦點

  • "大洋一號"返回青島 2800米海底撈起"黑煙囪"
    ▲5月29日,在完成中國大洋第30航次科考任務後,"大洋一號"返回青島。記者 何毅 記者 何毅 通訊員 李英  5月29日,在完成中國大洋第30航次科考任務後,「大洋一號」返回青島。據介紹,此次科考歷時179天,主要是履行中國大洋協會與國際海底管理局籤署的「西南印度洋多金屬硫化物勘探合同」,對合同區多金屬硫化物資源進行勘探,同時兼顧環境、生物多樣性等調查。
  • 大洋49航次新發現印度洋硫化物礦化區
    (記者趙寧)經過50天的走航、作業,執行中國大洋第49航次第三航段科考任務的「向陽紅10」船按計劃順利完成在印度洋的調查作業,於當地時間4月30日停靠模里西斯路易港補給。大洋49航次第三航段首席科學家鄧顯明介紹,自3月15日起航後,全體科考隊員齊心協力,共同奮戰,克服多次西風帶氣旋的影響,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合同區硫化物資源勘察與評價取得進展。
  • 原創連載|《進軍三大洋—— 中國「大洋一號」船大洋科考20年》(5):承載民族海洋夢想的科學之舟
    1977 年 10 月,國家海洋局「向陽紅 5號」、「實踐號」、「東方紅號」3 條海洋調查船1一起出航,對東海海域東經 124° ~129°,北緯 26° ~ 34°之間,大約 28 萬平方公裡的海域進行了1:100 萬比例尺的以海洋重力、磁力、海洋沉積等為主要內容的綜合地質調查,直到第二年的 1 月份調查工作才基本結束。
  • 【中國科學報】南海深拖磁測科考任務完成
    由中科院南海海洋所、美國伍茲霍爾海洋研究所、同濟大學和廣州海洋地質調查局共同參與的南海深拖磁測科考任務日前完成。自2012年10月以來,廣州海洋地質調查局「海洋六號」船先後完成兩個航次的海上資料採集工作,利用深拖磁測新技術,採集了南海中央次海盆和西南次海盆的磁異常數據,目前已完成西南次海盆測線225公裡、中央次海盆測線1100公裡的數據採集。其中,拖體保持在近海底300~500米高度上進行連續測量,有效保證了測量的精度和準確度。
  • 中國「大洋一號」尋找海底「黑煙囪」
    「大洋一號」科考船第22航次第6、7航段首席科學家倪建宇說,「大洋一號」將開赴的海域位於太平洋中脊南部,國際上還沒有在這一區域發現過活動的熱液硫化物區,「大洋一號」希望在那裡找到海底「黑煙囪」。「黑煙囪」是海底熱泉的噴口,位於海底熱液硫化物區,狀如煙囪,且熱液噴出時形似黑煙,因而得名。海底「黑煙囪」及熱液礦床的發現是海洋科學近幾十年來最重要的成就之一。
  • 「大洋一號」繼續探查「海底黑煙囪」
    中國科考船「大洋一號」在模里西斯補給後,趕赴西南印度洋作業區(3月10日攝)。中國科考船「大洋一號」從模里西斯路易港補給完畢,經過4天1000多海裡的航行,於當地時間11日17時,抵達位於馬達加斯加島東南海域的西南印度洋作業區,繼續開展大洋第39航次第三航段的多金屬硫化物資源勘探。
  • 「大洋一號」中國科考船首次在大西洋跨越赤道
    新華社「大洋一號」11月1日電(記者 邱紅傑)當地時間11月1日凌晨4時20分,中國「大洋一號」科考船在西經24度16分從北向南跨越赤道。  這是中國科考船首次在大西洋跨越赤道。1日上午,「大洋一號」的隊員們投放漂流瓶以示慶祝,還舉行了拔河比賽。
  • 我國遠洋科考船「大洋一號」廣州啟航開赴太平洋
    新華社廣州5月22日電(記者梁鋼華)在我國挺進大洋系列科考活動中屢立功勳的「大洋一號」遠洋科考船,22日上午在廣州長洲碼頭再次啟航開赴太平洋,進行為期250天的遠洋科考之旅。    中國大洋協會理事長、國家海洋局副局長王飛告訴記者,這已是我國大洋考察的第20航次。
  • 【原創連載】|《進軍三大洋—— 中國「大洋一號」船大洋科考20年》(4):追夢深藍
    中國「大洋一號」船大洋科考20年》(4)
  • 航測遙感中心在內蒙古額濟納旗完成首個無人機航磁飛行任務
    日前,航測遙感中心測繪地理信息院等機構和企業在內蒙古額濟納旗在戈壁灘內開展無人機航磁測量技術研究。通過對縱橫CW-15垂直起降無人機進行改裝,搭載GTK-R15型航磁儀,利用早、晚時間段開展航測數據採集作業,日飛行700測線公裡,數據精度滿足任務要求,圓滿完成數據採集任務。
  • 大洋一號帶回數噸海底寶貝:盲蝦盲蟹令人稱奇(圖)
    記者昨日採訪了解到,執行大洋26航次第6航段科考任務的「大洋一號」科考船正式完成所有驗收。該航次科考歷時245天,首次在西北印度洋和奈及利亞幾內亞灣兩個海盜猖獗海域作業,並成為國際上首個在西北印度洋脊發現非活動海底熱液區的科考船。在一段時間的維護保養後,「大洋一號」科考船明年年底前將執行新任務。
  • 「大洋一號」從海底獲取500公斤枕狀玄武巖
    原標題:「大洋一號」從海底獲取500公斤枕狀玄武巖 ■ 直擊大洋34航次科考⑩   科技日報西南印度洋「大洋一號」1月15日電 (記者劉莉)從14日下午開始,「大洋一號」開始進行電視抓斗作業,截至記者發稿時(東四時區15日下午
  • 三艘遠望號測量船布陣大洋,護送天問一號升空
    天問一號探測器成功發射【三艘遠望號測量船布陣大洋,護送天問一號升空!】7月23日,我國在文昌發射場用長徵五號遙四火箭實施首次火星探測任務,遠望號船隊3艘測量船布陣太平洋不同海域圓滿完成火箭、環繞器海上測控任務。據悉,遠望5號、7號船將返回祖國,遠望6號船將繼續奔赴其他海域執行後續測控任務。
  • 我國大洋45航次科考獲海洋地質和水文與氣象等多學科調查成果
    隨著科考隊員近日將在5200多米海底成功取樣的箱式取樣器回收至「向陽紅03」科學考察船甲板,中國大洋45航次第三航段科考作業順利收官,這也意味著大洋45航次的科考任務全部完成。目前,「向陽紅03」船已駛離作業海域,踏上回國之路。
  • 「向陽紅10」靠岸 大洋49航次第四航段科考收官
    據科技日報6月21日消息,當地時間19日,在西南印度洋執行任務的「向陽紅10」船在模里西斯路易港緩緩靠岸,這標誌著中國大洋49航次第四航段科考收官。 「本航段完成16條共計294公裡的綜合異常拖曳探測測線調查,基本完成合同區『階段一』異常探測工作,新發現多處底質異常,這使我們對調查海區的海底底質特徵有了進一步的認識。」第四航段首席科學家倪建宇介紹。
  • 「天問一號」完成首次軌道中途修正
    8月2日,在北京航天飛行控制中心,航天科技人員在現場工作「天問一號」順利完成第一次軌道中途修正,繼續飛向火星 8月2日一早,「天問一號」傳來最新消息:在北京航天飛行控制中心和中國航天科技集團科研人員的攜手努力下,「天問一號」火星探測器成功實施了地火轉移軌道首次中途修正。
  • 「天問一號」完成首次軌道中途修正
    」順利完成第一次軌道中途修正,繼續飛向火星8月2日一早,「天問一號」傳來最新消息:在北京航天飛行控制中心和中國航天科技集團科研人員的攜手努力下,「天問一號」火星探測器成功實施了地火轉移軌道首次中途修正。
  • 「海洋六號」船完成今年深海大洋科考-光明日報-光明網
    本報北京10月23日電(記者袁於飛)歷時122天,航程近35000千米,自然資源部中國地質調查局廣州海洋地質調查局「海洋六號」船完成中國地質調查局深海地質第8航次和中國大洋第55航次科考任務,10月23日返回廣州。
  • 2018年合肥將新建南淝河路等14條路 地鐵3號線完成鋪軌
    此外,據該部門負責人透露,2018年合肥將新建南淝河路等14條路,計劃完成地鐵3號線全線土建和鋪軌施工。》》》推薦閱讀:2018環巢湖毅行大會春天與你再相約 趣味子活動歡迎來參加今年計劃新建14條道路和街巷據介紹,今年合肥計劃新建的南淝河路(橫江路-長春街)、美和路二標(合作化路-屏山路)、國際大道二標(玉蘭大道-三河路)、繁華大道集賢路互通立交二期、大楊南路等廬陽區14條道路和街巷、瑤崗路(大眾路-東風大道)、派河國際物流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