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大洋一號」完成3條近底磁力測線
調查隊員回收海底磁力儀拖體。本報記者 劉莉攝
■直擊大洋34航次科考
科技日報西南印度洋「大洋一號」1月21日電 (記者劉莉)「大洋一號」船底的網絡實驗室裡,已經工作了24小時的吳濤還坐在電腦前緊張地處理剛剛獲得的近底磁力數據。這位國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的博士生是第二航段近底磁力儀設備負責人。「大洋一號」剛剛完成3條近底磁力測線。
3條測線都是在我國發現的首個熱液區——龍旂熱液區進行的。「地球是有磁場的,磁力儀就是根據磁場的變化在熱液區尋找異常。」吳濤解釋說。不同性質的巖石磁力存在差異,比如雲母石磁力弱,而含鐵、鈷、鎳的巖石磁力就比較強。不同的地質構造也會帶來磁力的變化,比如斷層造成幾何形態的差異,裂隙或溝壑部位磁力就會比較弱。
全世界進行的磁力調查有多種形式:航空、陸地、海洋和測井等。海洋的磁力調查又可分為海面調查和近海底磁力調查。海面調查一般是在較大範圍內進行,獲取一個大區域的背景場數據,主要用於大範圍地質構造研究,但近海底的調查則更精細。
近海底調查中磁力儀離海底較近,比如這次「大洋一號」使用的磁力儀就是裝在深海拖體中,用纜繩下放至離海底150—200米的地方,拖曳其慢速前行進行調查。「希望能得到熱液區的磁性異常情況。」吳濤說。據他介紹,2007年,美國伍茲霍爾研究所也在這一區域進行過磁力數據的收集。他們使用的水下機器人可以在近海底5—50米的地方工作。
「大洋一號」使用的磁力儀是國外進口設備,裝載它的深海拖體由國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研製,為拖曳式鈦合金無磁框架。
(來源:科技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