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洋49航次新發現印度洋硫化物礦化區

2020-12-06 人民日報

(記者趙寧)經過50天的走航、作業,執行中國大洋第49航次第三航段科考任務的「向陽紅10」船按計劃順利完成在印度洋的調查作業,於當地時間4月30日停靠模里西斯路易港補給。

大洋49航次第三航段首席科學家鄧顯明介紹,自3月15日起航後,全體科考隊員齊心協力,共同奮戰,克服多次西風帶氣旋的影響,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

合同區硫化物資源勘察與評價取得進展。本航段「向陽紅10」船通過深海電視抓斗取樣,在合同區的一個區塊內採集到少量熱液產物,現場分析測試結果表明,樣品內部以黃鐵礦為主,其外部大都已氧化為褐鐵礦,該區域位於龍旂礦化區以東15公裡處,基本可以判斷為一處獨立硫化物礦化區。除此,本航段還通過海底熱液綜合異常拖曳探測和沉積物化探,在勘察合同區內新發現兩處硫化物礦化異常區,兩處水體異常區。

首次進行了單拖體瞬變電磁儀試驗和應用。本航段開展了兩條約6公裡的瞬變電磁測線,探測結果表明,單拖體瞬變電磁儀具有較好的拖曳穩定性和近底作業能力。在測線偏移精度控制、離底探測高度和海上施工及探測效率方面較雙拖體瞬變電磁探測儀具有一定提升,將成為硫化物資源勘探的有力裝備。

國產「潛龍二號」水下無人無纜潛器工程化應用取得重要成果。本航段「潛龍二號」共進行了4個潛次的作業,成功率達100%,水下航行時間累積達到130.2小時,水下工作時間總計116.5小時,最大下潛深度3804.47米,創造了「潛龍二號」除南海海試外的最大作業深度,提升了水下無人無纜潛器工程化應用水平,使「潛龍二號」初步具備業務化運行能力。

目前,大洋49航次第三、四航段已完成人員、設備交接,「向陽紅10」船將於近日起航,開啟第四航段徵程。

相關焦點

  • 中國大洋科考在西南印度洋新發現硫化物礦化區
    大洋科考新發現硫化物礦化區徜徉西南印度洋科技日報路易港5月1日電 (記者劉園園)從大海深處歸來的「向陽紅10」科考船5月1日傳來好消息:中國大洋49航次第三航段科考在西南印度洋新發現一處多金屬硫化物礦化區
  • 大洋科考新發現硫化物礦化區
    從大海深處歸來的「向陽紅10」科考船5月1日傳來好消息:中國大洋49航次第三航段科考在西南印度洋新發現一處多金屬硫化物礦化區。        執行中國大洋49航次第三航段科考任務的「向陽紅10」船在海上漂泊47天後,於當地時間4月30日下午停靠模里西斯路易港。
  • 「向陽紅10」靠岸 大洋49航次第四航段科考收官
    據科技日報6月21日消息,當地時間19日,在西南印度洋執行任務的「向陽紅10」船在模里西斯路易港緩緩靠岸,這標誌著中國大洋49航次第四航段科考收官。 「本航段完成16條共計294公裡的綜合異常拖曳探測測線調查,基本完成合同區『階段一』異常探測工作,新發現多處底質異常,這使我們對調查海區的海底底質特徵有了進一步的認識。」第四航段首席科學家倪建宇介紹。
  • 中國大洋49航次回收海地地震儀 系去年布放
    中國網2月15日訊(記者 舒珺)當地時間2月11日凌晨4點,執行中國大洋第49航次第二航段科考任務的「向陽紅10」科考船抵達作業區,開始海底地震儀的回收工作。經過近13個小時的艱苦作業,科考人員成功回收了8套寬頻帶海底地震儀。
  • 西南印度洋海底尋寶記
    非常幸運的是,由「大洋一號」完成的17、19、20航次等多次環球科考,就已經幾乎發現了大部分形式的海底熱液區,如在東太平洋海隆和西南印度洋發現了以玄武巖為圍巖的「黑煙囪」、「白煙囪」和碳酸鹽巖煙囪,在西南印度洋發現了與超基性巖蛇紋石化有關的硫化物,並發現了「非活動」的硫化物。
  • 「蛟龍」號138天航行1.83萬海裡 中國大洋38航次取得5大科學成果
    新華社青島6月23日電 題:「蛟龍」號138天航行1.83萬海裡中國大洋38航次取得5大科學成果  新華社記者董瑞豐、劉詩平、張旭東  向陽紅09號船搭載蛟龍號載人潛水器及全體科考隊員23日順利返回青島,這標誌著2017年蛟龍號試驗性應用航次(中國大洋38航次)順利結束。
  • 「蛟龍」號在西北印度洋發現27處海底「黑煙囪」
    「蛟龍」號在西北印度洋發現27處海底「黑煙囪」 2017-04-06>「蛟龍」號在西北印度洋發現27處海底「黑煙囪」與黑暗生態系統  中新社北京4月6日電 (記者 阮煜琳)「向陽紅09」船搭載「蛟龍」號載人潛水器及其全體科考隊員4月5日傍晚順利抵達三亞鳳凰島碼頭,標誌著中國大洋38航次第一航段任務順利結束。
  • "大洋一號"返回青島 2800米海底撈起"黑煙囪"
    ▲ 附著在多金屬硫化物上的海底生物。  ▲ 科考隊員帶回的多金屬硫化物。  ▲5月29日,在完成中國大洋第30航次科考任務後,"大洋一號"返回青島。記者 何毅 記者 何毅 通訊員 李英  5月29日,在完成中國大洋第30航次科考任務後,「大洋一號」返回青島。
  • 蛟龍號首次載人深潛印度洋發現海底「黑煙囪」
    蛟龍號 資料圖新華社三亞4月6日電(記者劉詩平)搭載「蛟龍」號載人潛水器及全體科考隊員的「向陽紅09」船5日傍晚抵達三亞鳳凰島碼頭,宣告歷時59天的中國大洋38航次第一航段任務順利結束。此航段期間,「蛟龍」號11次深潛西北印度洋,成功發現27處海底「黑煙囪」、多金屬硫化物丘與黑暗生態系統。首次載人深潛西北印度洋 27處海底「黑煙囪」與黑暗生態系統成功發現「在西北印度洋卡爾斯伯格脊熱液區實施載人下潛科學考察,在國際上也是頭一回。」
  • 5潛印度洋:我國"潛龍二號"自主潛水器獲大量海底精細三維地形數據
    「潛龍二號」是「十二五」國家863計劃深海潛水器裝備與技術重大項目的課題之一,由中國大洋礦產資源研究開發協會組織實施,中國科學院瀋陽自動化研究所作為技術總體單位,與國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等單位共同研製。這是一套集成熱液異常探測、微地形地貌探測、海底照相和磁力探測等技術的實用化深海探測系統,主要用於多金屬硫化物等深海礦產資源的勘探作業。
  • 「蛟龍」號在西北印度洋調查區域發現「黑煙囪群」
    新華社北京3月8日電(記者劉詩平)「蛟龍」號載人潛水器當地時間3月4日和7日分別在西北印度洋進行了中國大洋科考38航次的第3次下潛和第4次下潛,在調查區域觀察到大面積的硫化物煙囪群,同時獲取了豐富的硫化物樣品。
  • 蛟龍號在印度洋發現27處海底「黑煙囪」
    搭載「蛟龍」號載人潛水器及全體科考隊員的「向陽紅09」船4月5日傍晚抵達三亞鳳凰島碼頭,宣告歷時59天的中國大洋38航次第一航段任務順利結束。此航段期間,「蛟龍」號11次深潛西北印度洋,成功發現27處海底「黑煙囪」、多金屬硫化物丘與黑暗生態系統。
  • 我國遠洋科考船「大洋一號」廣州啟航開赴太平洋
    新華社廣州5月22日電(記者梁鋼華)在我國挺進大洋系列科考活動中屢立功勳的「大洋一號」遠洋科考船,22日上午在廣州長洲碼頭再次啟航開赴太平洋,進行為期250天的遠洋科考之旅。    中國大洋協會理事長、國家海洋局副局長王飛告訴記者,這已是我國大洋考察的第20航次。
  • 熱液硫化物
    最早的證據源於1948年「信天翁」號在紅海調查發現的海水溫度與鹽度異常,但這一異常沒有引起注意。到1963-1966年的印度洋調查,途經紅海,再次觀測到海水的異常之後,這種現象才引起人們的重視。隨後,通過採水樣和沉積物樣,人們發現了含金屬懸浮顆粒的熱液和含金屬的沉積物。
  • 青島海洋地質研究所7名科考隊員參加大洋培訓
    中國網11月25日訊 大洋39、40航次出航在即,近日,記者在中國地質調查局青島海洋地質研究所了解到,黃威等七名中國大洋科考隊員在杭州參加了中國大洋39、40航次前的地質專項培訓工作。培訓期間,青島研究所科研人員了解了這兩個航次地質工作的任務和整體設置,學習了調查區潛在地質作用過程和相關產物的識別鑑定方法,並實際進行了攝像記錄、手標本描述、礦物光學鑑定以及XRF半定量測試分析等操作。此次培訓增強了我所科研人員對大洋地質調查工作的認識,進一步堅定了他們圓滿完成工作任務的信心。
  • 大洋一號帶回數噸海底寶貝:盲蝦盲蟹令人稱奇(圖)
    記者昨日採訪了解到,執行大洋26航次第6航段科考任務的「大洋一號」科考船正式完成所有驗收。該航次科考歷時245天,首次在西北印度洋和奈及利亞幾內亞灣兩個海盜猖獗海域作業,並成為國際上首個在西北印度洋脊發現非活動海底熱液區的科考船。在一段時間的維護保養後,「大洋一號」科考船明年年底前將執行新任務。
  • 「大洋一號」繼續探查「海底黑煙囪」
    中國科考船「大洋一號」在模里西斯補給後,趕赴西南印度洋作業區(3月10日攝)。中國科考船「大洋一號」從模里西斯路易港補給完畢,經過4天1000多海裡的航行,於當地時間11日17時,抵達位於馬達加斯加島東南海域的西南印度洋作業區,繼續開展大洋第39航次第三航段的多金屬硫化物資源勘探。
  • 大洋40航次「潛龍二號」龍旂首潛成功 首在印度洋下潛3000米
    中國網訊(特派記者 舒珺)當地時間昨天上午10點,我國自主研發的4500米級深海資源自主勘查系統「潛龍二號」(4500米級AUV)在西南印度洋多金屬硫化物勘探合同區最複雜的地形環境區之一的龍旂熱液區進行試驗潛次,至3000米進行水下作業,我國自主研究的AUV在西南印度洋海域刷新深度記錄。
  • 「大洋一號」從海底獲取500公斤枕狀玄武巖
    ■ 直擊大洋34航次科考⑩   科技日報西南印度洋「大洋一號」1月15日電 (記者劉莉)從14日下午開始,「大洋一號」開始進行電視抓斗作業,截至記者發稿時(東四時區15日下午2時,北京時間下午6時),已在西南印度洋中脊的四個站點進行了四次抓取,從2000—3000米深的海底獲得了大量海底巖石、沉積物和少量生物樣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