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蛟龍」號在西北印度洋調查區域發現「黑煙囪群」

2020-12-04 新華網客戶端

  新華社北京3月8日電(記者劉詩平)「蛟龍」號載人潛水器當地時間3月4日和7日分別在西北印度洋進行了中國大洋科考38航次的第3次下潛和第4次下潛,在調查區域觀察到大面積的硫化物煙囪群,同時獲取了豐富的硫化物樣品。

  第3潛次在臥蠶1號區沿測線開展調查,最大潛深3013米,觀察到大面積的黑煙囪群,初步圈定了熱液區分布範圍,對熱液噴口流體進行測溫,最高溫度達253℃,並布放了硫化物煙囪帽和生物生境實驗板,對彌散流進行了溶解氧和溫度測量;開展了測深側掃微地形和環境參數測量;開展了實習潛航員主駕駛培訓。

  此次下潛獲取了豐富的塊狀硫化物樣品;2管含金屬沉積物的短柱狀插管;16升近底海水,其中熱液羽狀流8升;62件螺、海葵、茗荷等生物。

  硫化物煙囪也稱「黑煙囪」,其成因是海水從地殼裂縫滲入地下,遇到熔巖被加熱,溶解了周圍巖層中的金、銀、銅、鋅、鉛等金屬後又從地下噴出。這些金屬經化學反應,形成硫化物沉積在附近的海底,像「煙囪」一樣堆積起來。硫化物煙囪作為一種海底礦藏日益受到關注。

  第4潛次在大糦熱液區沿測線開展調查,最大潛深3517米,初步圈定了熱液區和硫化物分布範圍,對熱液低溫彌散流進行測溫,布放了微生物富集裝置;開展了實習潛航員主駕駛培訓。

  此次下潛獲取了硫化物煙囪體樣品,3管短柱狀熱液沉積物插管,16升近底熱液羽狀流水體樣品,7隻盲蝦。

  據本航段首席科學家韓喜球介紹,與臥蠶1號熱液區相比,大糦熱液區煙囪體較大。硫化物堆積體規模較大,高度可達數十米。同時,該區域生物優勢種以盲蝦和海葵為主,見到少量螃蟹、茗荷、多毛類。

  韓喜球認為,獲取的硫化物樣品對重建該區域熱液成礦作用過程、評估該區域成礦資源潛力,具有重要價值。

  今年2月6日從青島起航的大洋38航次,共分三個航段,分別在西北印度洋、南海、雅浦海溝和馬裡亞納海溝開展大洋資源與深海前沿科學調查,時間為124天。

 

相關焦點

  • 「蛟龍」號在西北印度洋發現27處海底「黑煙囪」
    「蛟龍」號在西北印度洋發現27處海底「黑煙囪」 2017-04-06」號在西北印度洋發現27處海底「黑煙囪」與黑暗生態系統  中新社北京4月6日電 (記者 阮煜琳)「向陽紅09」船搭載「蛟龍」號載人潛水器及其全體科考隊員4月5日傍晚順利抵達三亞鳳凰島碼頭,標誌著中國大洋38航次第一航段任務順利結束。
  • 「蛟龍」號發現27處海底「黑煙囪」
    「向陽紅09」船圓滿完成中國大洋38航次第一航段任務,5日搭載「蛟龍」號載人潛水器及科考隊員抵達三亞。
  • 蛟龍號首次載人深潛印度洋發現海底「黑煙囪」
    此航段期間,「蛟龍」號11次深潛西北印度洋,成功發現27處海底「黑煙囪」、多金屬硫化物丘與黑暗生態系統。首次載人深潛西北印度洋 27處海底「黑煙囪」與黑暗生態系統成功發現「在西北印度洋卡爾斯伯格脊熱液區實施載人下潛科學考察,在國際上也是頭一回。」
  • 成功發現27處海底「黑煙囪」
    「蛟龍」號「蛟龍」號拍攝的印度洋海底黑暗生態系統。  搭載「蛟龍」號載人潛水器及全體科考隊員的「向陽紅09」船5日傍晚抵達三亞鳳凰島碼頭,宣告歷時59天的中國大洋38航次第一航段任務順利結束。此航段期間,「蛟龍」號11次深潛西北印度洋,成功發現27處海底「黑煙囪」、多金屬硫化物丘與黑暗生態系統。「在國際上也是頭一回」  「在西北印度洋卡爾斯伯格脊熱液區實施載人下潛科學考察,在國際上也是頭一回。」
  • 蛟龍號在印度洋發現27處海底「黑煙囪」
    搭載「蛟龍」號載人潛水器及全體科考隊員的「向陽紅09」船4月5日傍晚抵達三亞鳳凰島碼頭,宣告歷時59天的中國大洋38航次第一航段任務順利結束。此航段期間,「蛟龍」號11次深潛西北印度洋,成功發現27處海底「黑煙囪」、多金屬硫化物丘與黑暗生態系統。
  • 「蛟龍」號138天航行1.83萬海裡 中國大洋38航次取得5大科學成果
    新華社青島6月23日電 題:「蛟龍」號138天航行1.83萬海裡中國大洋38航次取得5大科學成果  新華社記者董瑞豐、劉詩平、張旭東  向陽紅09號船搭載蛟龍號載人潛水器及全體科考隊員23日順利返回青島,這標誌著2017年蛟龍號試驗性應用航次(中國大洋38航次)順利結束。
  • 「蛟龍」號在西南印度洋熱液區採集大量生物樣本
    「蛟龍」號在西南印度洋熱液區採集大量生物樣本中央政府門戶網站 www.gov.cn 2015-01-12 10:19 來源: 新華社    新華社「向陽紅09」船1月12日 電(記者 張旭東)中國載人潛水器「蛟龍」號11日繼續在西南印度洋龍旂熱液區下潛科考,採集到了300多隻螺、49只貽貝以及茗荷、多毛類動物等大量生物,這些樣品對研究這個區域的生物多樣性具有重要意義。
  • "蛟龍"號5年試驗性應用航次收官 我國進入世界深潛俱樂部
    在此期間,「蛟龍」號在涵蓋海山、冷泉、熱液、洋中脊、海溝、海盆等典型海底地形區域,完成了95個潛次的有效下潛,實現了100%安全下潛,作業能力覆蓋7000米以淺全球海洋面積的99.8%的海域。國家海洋局副局長孫書賢說,連續大深度安全下潛,充分發揮了「蛟龍」號全球領先的深度技術優勢,為我國探索國際深淵科學研究前沿提供了強有力的技術支撐。
  • 「蛟龍」號有多牛? 大深度作業11次深潛超6500米
    從2013年至今,「蛟龍」號先後在我國南海、東太平洋多金屬結核勘探區、西太平洋海山結殼勘探區、西南印度洋脊多金屬硫化物勘探區、西太平洋海溝深淵區、西北印度洋脊多金屬硫化物調查區等6大海區深潛,乘坐「蛟龍」號下潛者達300多人次。其中,「蛟龍」號在試驗性應用階段呈現的以下6大能力,令人印象深刻。
  • 「蛟龍」號首赴西南印度洋開展深海海底「黑煙囪」精細科學考察
    「蛟龍」號載人深潛器     中國網11月25日訊(記者 孫潔) 今日, 我國7000米級載人深潛器「蛟龍」號2014—2015年試驗性應用航次第二、三航段從江陰起航,將在我國西南印度洋一萬平方公裡的多金屬硫化物礦區開展20個下潛的精細科學考察,同時我國首批女潛航員待命下潛。
  • 【科普秀】"蛟龍"號發現27處海底黑煙囪 海底黑煙囪是怎麼煉成的?(4)
    我國在世界上首次發現完整古海底「黑煙囪」2003年2月23日消息,我國科學家經過長期不懈的野外「追蹤」,終於在世界上首次發現完整的古海底「黑煙囪」,這些億萬年前生長在海底的「黑煙囪」不僅能噴「金」吐「銀」、形成海底礦藏,而且很可能和生命起源有關。
  • 北冰洋發現海底黑煙囪 - 海南日報數字報刊
    本報訊  瑞士和挪威科學家8月4日宣布,他們在北冰洋極北地區海域發現了被稱為「海底黑煙囪」的熱噴泉,它們不僅能噴「金」吐「銀」、形成海底礦藏,而且很可能和生命起源有關。  據新華網報導,科學家在格陵蘭與挪威之間的中大西洋洋脊上發現了5處非常集中的「海底黑煙囪」,其位置位於北緯73度海域,比此前發現的任何一處深海熱噴泉都更偏北。
  • 「向陽紅09號」攜「蛟龍」起航赴西北太平洋科考
    「向陽紅09號」攜「蛟龍」起航赴西北太平洋科考 (1/9) "← →"翻頁
  • 西南印度洋海底尋寶記
    神秘的海底「黑煙囪」  熱液噴口,被認為是二十世紀海洋科學最重要的發現之一。這種噴溢黑色熱液的煙囪狀黑色「巖石」,熱液測溫高達350℃至400℃。  2月9日至3月20日,中國大洋34航次第3航段,擔任大洋34航次首席科學家的國家海洋局第二研究所研究員陶春輝從「向陽紅9號」轉到「大洋一號」工作。
  • 「黑煙囪」意味著什麼?
    本周在銅礦供應上又有了新的發現,在西南印度洋執行下潛科考的「蛟龍」號,在2800多米深的洋底發現了一個20多米高的「黑煙囪」,直徑2米左右,非常壯觀罕見。「黑煙囪」是活火山巖漿融化海底礦物形成的熱液硫化物。它被公認為國際深海科考的最前沿,我國在短短幾年中已經發現了30多個。   目前海底多金屬硫化物已經成為各國的關注熱點。
  • 科普:探秘海底「黑煙囪」
    新華社「向陽紅01」船11月29日電(記者 張旭東)在幾千米深的大西洋海底,存在很多像「黑煙囪」一樣的堆積物。這片被稱為海底熱液區的區域,無氧、無光、高壓、有毒,但卻有很多生物生存,顛覆了人們對「萬物生長靠太陽」的認知。  中國新一代遠洋綜合科考船「向陽紅01」正執行中國首次環球海洋綜合科考暨中國大洋46航次。
  • 「向陽紅10」返航舟山 首次開展海洋微塑料汙染調查
    中國大洋49航次由海洋二所組織實施,歷時250天,航程近3萬海裡,主要作業區域在印度洋。海洋二所陶春輝研究員擔任航次首席科學家。他介紹,本航次以落實「蛟龍探海」工程為核心,任務綜合化,資源環境並重,調查手段高精化,瞄準國際海洋熱點,取得五大成果。
  • 「蛟龍」號長江試水 即將遠航
    」號載人潛水器在江蘇省江陰市蘇南國際碼頭進行長江試水演練,為出航做準備。據介紹,6月25日,「向陽紅09」船將搭載「蛟龍」號正式起航,前往西北太平洋執行2014-2015年「蛟龍」號載人潛水器試驗性應用航次。
  • 「蛟龍」號探尋海底世界發現多種新生物
    採集到的竹節珊瑚、海蛇尾等樣品海底拍攝的海綿中國網9月9日訊 據國家海洋局網站消息,當地時間9月6日、7日,「蛟龍」號在西北太平洋中國大洋礦產資源研究開發協會富鈷結殼勘探合同區採薇海山區,連續進行了兩次下潛,拍攝到多種高清海底生物和富鈷結殼視像資料,採集了大量海底生物樣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