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陽紅10」返航舟山 首次開展海洋微塑料汙染調查

2020-11-26 大眾網

浙江在線8月12日訊(浙江在線記者 曾福泉 通訊員 陳斯音)8月12日,「向陽紅10」緩緩抵靠舟山長峙島科考碼頭。

記者從國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獲悉,「向陽紅10」科考船順利完成中國大洋第49航次科考任務,取得一系列重要成果,於8月12日回到母港——舟山長峙島5000噸級科考碼頭。

中國大洋49航次由海洋二所組織實施,歷時250天,航程近3萬海裡,主要作業區域在印度洋。海洋二所陶春輝研究員擔任航次首席科學家。他介紹,本航次以落實「蛟龍探海」工程為核心,任務綜合化,資源環境並重,調查手段高精化,瞄準國際海洋熱點,取得五大成果。

自主研發的「潛龍二號」AUV刷新紀錄

「潛龍二號」共進行9個潛次應用,水下工作總計257小時,總航程654公裡。在玉皇與西龍井區發現新的熱液異常區;在第14區塊、白堤與東龍井區探測到熱液異常;獲取的近底磁資料為熱液區構造研究提供數據基礎。

「潛龍二號」此次開發兩項新技能:無母船值守作業和多探測傳感器模塊化搭載作業,顯著提高了作業效率。通過連續3年的深海試驗和航次應用,「潛龍二號」共進行50個潛次的大深度安全作業,積累了現場工程化應用經驗,形成了業務化運行能力,累計水下工作時間763小時,航程2204公裡,不斷刷新我國AUV在大潛深海底的作業記錄,國際上能達到如此能力的潛水器屈指可數。

首次開展印度洋微塑料汙染、缺氧和海洋酸化調查

首次開展印度洋海域微塑料調查,調查覆蓋西南印度洋、西北印度洋及航線,為評估印度洋國際海域的微塑料汙染狀況提供基礎資料和樣品。

首次開展印度洋缺氧和海洋酸化情況調查,初步表明調查海區水體處於氧化狀態,表層水體中海-氣之間的充分交換溶解氧處於飽和至過飽和狀態,水體pH值和總鹼度分析表明調查海區水體處於弱鹼性。對評估印度洋海洋健康狀況具有重要意義。

西南印度洋合同區硫化物勘探取得新進展

2011年我國與國際海底管理局籤訂《西南印度洋多金屬硫化物資源勘探合同》,在2019年需完成50%區域放棄。本航次共計發現3處礦化區、2處礦化異常區和9處異常區,有助於2019年完成50%礦區放棄前的資源評價;通過自主研發的「潛龍二號」AUV、電磁法、綜合異常調查和化探等,拓展了龍旂、玉皇和斷橋等礦化區的分布範圍,表明具有較好的資源前景;深化了對合同區多金屬硫化物分布控制機制、成礦規律及資源評價的認識,進一步揭示了超慢速擴張脊硫化物礦藏前景。

通過十多年積累,在海底硫化物找礦方法、高新技術裝備研發與應用、成礦理論和資源評價等方面取得長足進步,建立了一套成熟的「近底-底表-淺層」硫化物找礦方法與技術系統,形成高效探測海底硫化物的能力,其總體性能指標和應用效果處於國際前列,在國際海底多金屬硫化物資源勘探評價方面具有示範作用。

慢速擴張卡爾斯伯格脊構造演化和熱液系統調查取得新認識

圍繞卡爾斯伯格脊熱液循環系統分布規律與形成機制這一科學目標,在天休熱液區新發現一處高溫噴口群,拓展了熱液活動的分布範圍,獲得了該熱液系統受控於拆離斷層的構造與巖石學的新證據;新發現3個熱液系統,使得我國在該區域發現的熱液系統數量增至9個,其中寶船熱液區是目前證實的距離中央裂谷最遠(20千米)的熱液系統,這為創建慢速擴張洋脊構造控礦新模式提供了可能;首次布放2套綜合錨系,開展多學科的長期觀測,有望提升對熱液活動對海洋物質通量以及環境影響的認識水平。

開展90度海嶺、海氣通量和洋中脊深部構造調查研究

在90度海嶺回收深海潛標,該潛標連續工作11個月,獲取的數據可了解海洋動力環境特徵和變化規律,填補該海域深層和底層海流觀測空白。

首次在印度洋投放氣象與波浪浮標,已連續工作6個月。揭示觀測區的氣象水文綜合要素的日、月際變化規律及潛熱通量和感熱通量變化特徵,為提升深海大洋環境安全保障增添新的觀測手段。

在印度洋開展重、磁、電和微震等綜合地球物理探測,獲得熱液區重、磁、電等特徵,在微震與羽狀流變化相關性等方面取得新成果,提高了超慢速擴張脊熱液循環系統的認識。

相關焦點

  • 「向陽紅10」靠岸 大洋49航次第四航段科考收官
    據科技日報6月21日消息,當地時間19日,在西南印度洋執行任務的「向陽紅10」船在模里西斯路易港緩緩靠岸,這標誌著中國大洋49航次第四航段科考收官。 「本航段完成16條共計294公裡的綜合異常拖曳探測測線調查,基本完成合同區『階段一』異常探測工作,新發現多處底質異常,這使我們對調查海區的海底底質特徵有了進一步的認識。」第四航段首席科學家倪建宇介紹。
  • 「向陽紅01」船南極科考 首次發現海底熱液與冷泉並存
    我國首次在南極發現海底熱液與冷泉並存——「向陽紅01」船首次南極科考綜述  新華社青島3月21日電 題:我國首次在南極發現海底熱液與冷泉並存——「向陽紅01」船首次南極科考綜述  新華社記者 張旭東  記者近日採訪「向陽紅01」船首次南極科考的科考隊員時了解到,「向陽紅01」船在我國南極科考比較薄弱的南極大西洋扇區
  • 航程近4萬海裡 向陽紅01完成中國首次環球海洋科考
    中國首次環球海洋綜合科學考察是為貫徹落實海洋強國戰略,在「十三五」期間組織的第一個融合資源、環境、氣候等多學科交叉的環球綜合考察航次,在我國尚屬首次,這也是「向陽紅01」船交付使用以來首次執行的跨洋區、至極區的綜合遠洋考察航次。
  • 應儘快組織開展環境微塑料汙染現狀調查
    塑料垃圾無處不在。塑料在給人類生活帶來極大便利的同時,大量塑料垃圾通過多種渠道進入環境並最終進入海洋,直接或間接地給海洋生態環境帶來危害。為此,聯合國環境大會已經將海洋塑料垃圾列為當前亟待解決的全球環境問題之一。如何應對這種被稱為「海洋中的PM2.5」的微塑料汙染?日前,記者專訪了中國環境科學研究院環境基準與風險評估國家重點實驗室研究員安立會。
  • 專家建議:應儘快組織開展環境微塑料汙染現狀調查
    光明日報記者 金振婭  塑料垃圾無處不在。塑料在給人類生活帶來極大便利的同時,大量塑料垃圾通過多種渠道進入環境並最終進入海洋,直接或間接地給海洋生態環境帶來危害。為此,聯合國環境大會已經將海洋塑料垃圾列為當前亟待解決的全球環境問題之一。  如何應對這種被稱為「海洋中的PM2.5」的微塑料汙染?
  • 「向陽紅52」與「向陽紅08」起航執行海洋調查任務
    新華社青島2月18日電(記者張旭東)「向陽紅52」船與「向陽紅08」船18日從自然資源部北海局青島海洋科學考察基地碼頭起航,分別赴黃渤海和渤海海域執行海洋調查任務。2月18日,「向陽紅52」船緩緩離開碼頭。
  • 「向陽紅10」號海洋科學綜合考察船正式上水
    8月24日,由國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和浙江太和航運有限公司聯建的海洋科學綜合考察船「向陽紅10」號在溫州正式上水,標誌著國內第一艘由國有事業單位與民營企業聯建的科考船在施工建設上取得階段性勝利。颱風「潭美」剛剛過境,溫州樂清藍天如洗、陽光熾熱,上午10:08,隨著啟動球的按下,固定「向陽紅10」號的纜繩被緩緩切割,37秒後「向陽紅10」號進入樂清灣,並在錨地進行休整。
  • 專家建議:應儘快組織開展環境微塑料汙染現狀調查
    塑料在給人類生活帶來極大便利的同時,大量塑料垃圾通過多種渠道進入環境並最終進入海洋,直接或間接地給海洋生態環境帶來危害。為此,聯合國環境大會已經將海洋塑料垃圾列為當前亟待解決的全球環境問題之一。  如何應對這種被稱為「海洋中的PM2.5」的微塑料汙染?
  • 「向陽紅18」科學考察船起航中國東部近海—新聞—科學網
    「向陽紅18」科學考察船起航中國東部近海 近日, 「向陽紅18」科學考察船從廈門東渡碼頭起航,開啟中國近海綜合開放航次2018年秋季航次,開展水文、地質、化學、生物和遙感多學科的調查與綜合研究工作。此航次預計用時35天,航程逾4200海裡。
  • 10000 個科學難題之海洋微塑料汙染及生態效應
    我國關於海洋微塑料汙染的相關研究仍處於起步階段,需要開展大量的調查工作,全面掌握海灘、海底、海漂微塑料垃圾的汙染現狀。國家海洋局從2007 年以後,每年開展一次全國性的近岸海域和海灘海洋塑料垃圾的數量、種類調查。
  • 中國首次在南大洋發現微塑料
    海洋微塑料汙染廣受國際社會關注。25日,中國第36次南極考察隊在南大洋太空人海的東經45度斷面進行海洋微塑料拖網取樣作業。這是南極考察隊首次在太空人海開展微塑料調查,並成功獲取樣品。12月24日,「雪龍2」號在南大洋太空人海開展綜合科考(無人機拍攝)。
  • 中國海洋科考探秘南大西洋 探查"海底黑煙囪"
      新華社發 10月8日,在南非開普敦港,「向陽紅01」船準備起航大西洋。   查清中國海,登上南極洲,進軍三大洋」是中國幾代海洋人的夢想。目前,正執行中國首次環球海洋綜合科考任務的「向陽紅01」船航行在南大西洋上。自10月8日於南非開普敦港起航後,它逐漸向任務作業區靠近。
  • 微塑料汙染海洋,貽貝、牡蠣和扇貝汙染最嚴重
    微塑料是由較大的塑料顆粒分解產生,有些是作為清潔劑或美容產品的添加劑直接生產的,最終通過廢水進入水道和海洋。一旦到達海洋,微塑料就時常被野生動物吃下吐,常常讓動物因難以消化而死亡。科學家分析超過50項有關海鮮中微塑性汙染的研究,受調查的海鮮種類涉及世界各地從魚類到貝類的各種物種,結果發現,所有樣品均含有塑料微粒,研究人員共檢測到9種不同類型的塑料,聚丙烯(PP)和聚對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是最常見的塑料類型,兩者都是世界各地人們日常生活中普遍使用的塑料。
  • 中國就海洋微塑料汙染採取一系列行動
    近年來,一場從近海到大洋再到極地的微塑料監測在中國陸續展開。2015年~2017年,科學技術部和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已經支持了20多個與海洋微塑料相關的研究項目。目前,中國已有30多個研究單位正在開展水體、生物體、沉積物、大氣、食品等微塑料汙染研究。
  • 科學家首次在珠峰發現微塑料足跡,汙染治理迫在眉睫
    相關研究人員表示,當人們使用塑料奶瓶給寶寶用熱水沏奶時,嬰兒日均暴露於 158 萬個微塑料顆粒中。微塑料因為其粒徑細小、數量巨大且難以降解的特點,在海洋中非常常見,被稱為 「海洋中的 PM2.5」 ,其在陸地上也有分布,但在偏遠的山頂上,還尚未得到認真研究。
  • 微塑料無處不在,潛在隱患不容忽視!
    據調查,微塑料分布遍及全球海洋,從近岸到大洋、從赤道到極地、從海洋表層到深海洋底,人類都發現了它的蹤跡。微塑料是指粒徑小於5毫米的塑料個體,又被稱為海洋中的「PM2.5」。近年來,作為海洋環境研究新領域,海洋微塑料汙染問題引起了各方關注,成為國際生態環境科學研究領域的前沿,也是全球海洋治理的熱點、難點。
  • 「向陽紅」版的《藍色星球》來了!
    那就請跟隨「向陽紅06」船一起來觀賞原始的藍色之美吧!日前,「向陽紅06」大洋科考船正在緬甸專屬經濟區執行中緬國際合作海洋科考航次,該航次是自然資源部印度洋聯合海洋與生態研究計劃的一部分。本計劃除了中緬合作之外,還包括此前在斯裡蘭卡專屬經濟區完成的中-斯海洋科考合作,以及在公海範圍內的赤道海域和孟加拉灣調查。
  • 「向陽紅01」船結束南大西洋科考
    原標題:「向陽紅01」船結束南大西洋科考  經過兩個航段、長達60多天的走航和作業取樣,「向陽紅01」船在南大西洋的科學調查日前結束,不僅獲取到豐富的海底巖石和生物樣品等,為後期科研積累了寶貴樣品和數據,也意味著此次科考大西洋航段的科考任務順利完成。
  • 「向陽紅14」調查船啟航赴南海北部開展斷面調查
    2月20日,「向陽紅14」船啟航,赴南海北部開展斷面調查,這是自然資源部南海局2020年第一單海上作業。本航次將完成南海北部2條西北—東南的主斷面調查任務,其中主斷面站20個,輔助站5個,共25個測站。
  • 我國將持續加大海洋垃圾和塑料汙染的防治力度
    近日,在生態環境部例行新聞發布會上,針對有外媒稱中國目前是海洋微塑料的主要輸出國的報導,生態環境部海洋生態環境司副司長霍傳林回應,中國是最大的塑料生產國,但並不代表中國是塑料汙染大國,越來越多的研究也證明了這一點。海洋垃圾和塑料汙染是國際社會普遍關注的熱點問題,其治理涉及生產、流通、消費多個環節,需要政府、企業、公眾共同參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