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塑料無處不在,潛在隱患不容忽視!

2020-07-31 i自然i海洋

據調查,微塑料分布遍及全球海洋,從近岸到大洋、從赤道到極地、從海洋表層到深海洋底,人類都發現了它的蹤跡。

微塑料是指粒徑小於5毫米的塑料個體,又被稱為海洋中的「PM2.5」。近年來,作為海洋環境研究新領域,海洋微塑料汙染問題引起了各方關注,成為國際生態環境科學研究領域的前沿,也是全球海洋治理的熱點、難點。

「目前,科研人員逐步了解塑料進入海洋的循環過程和生態效應,評估其對海洋生態系統、人類健康的影響。但對於海洋塑料垃圾和微塑料,仍有很多未解之謎有待研究。」華東師範大學海洋塑料研究中心主任李道季說。

備受關注的海洋微塑料

2004年,英國學者理察·湯普森首次提出「微塑料」概念。根據野外調查結果,理察·湯普森認為大海裡「微塑料」含量在20世紀60年代到90年代發生了顯著增加,因其可能被海洋生物攝食從而具有潛在危害,引發各方對微塑料汙染問題的廣泛關注。

2008年,美國華盛頓大學舉辦的第一屆國際海洋微塑料分布、影響及歸趨研討會上,與會專家首次將微塑料定義為直徑小於5毫米的塑料顆粒。該類型塑料較易被海洋生物攝食,但並不能對海洋生物產生類似由大型塑料垃圾引起的纏繞危害。自此,該定義得到廣泛使用,但國際學術界對微塑料的大小、範圍、定義仍然存在爭議。

2011年,聯合國環境規劃署將海洋塑料垃圾列為《2011年聯合國環境規劃署年鑑》三大主要議題之一。2014年,在肯亞首都奈洛比召開的第一屆聯合國環境大會上,聯合國環境規劃署發布了《2014年聯合國環境規劃署年鑑》《評估塑料的價值》等報告,將海洋塑料垃圾汙染列為過去10年最為緊迫的環境問題之一。大會認為越來越多的塑料垃圾威脅著海洋生態環境健康,每年全球海洋生態系統因此造成高達130億美元的經濟損失。

2015年6月,聯合國環境規劃署發布針對塑料微粒管理的預防性措施報告,呼籲逐步禁止在護膚品、化妝品中添加塑料微珠,得到了各國的積極響應和支持。

2016年,在奈洛比召開的第二屆聯合國環境大會上,與會各方繼續探討海洋塑料垃圾汙染問題,將其認定為與全球氣候變化、臭氧耗竭、海洋酸化並列的全球性環境問題,呼籲國際社會從國際法規、政策措施等方面加強對海洋微塑料的管控。

我國積極開展微塑料研究

早在2013年,我國科研人員就啟動了海洋微塑料研究。李道季所在的華東師範大學河口海岸學國家重點實驗室,是國內最早開始海洋微塑料研究的科研機構之一,在國際學術刊物上發表了中國第一篇關於海洋微塑料研究的論文。2015年底,華東師範大學海洋塑料研究中心成立。

微塑料無處不在,潛在隱患不容忽視!

中國科學家在大洋開展微塑料調查。記者 趙寧 攝

據介紹,2015年~2017年,科學技術部、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支持了20多個與海洋微塑料研究相關的項目。從2016年開始,我國已經組織開展了海洋微塑料的試點監測,初步掌握了我國重點海域和海洋生物體內的微塑料汙染情況。2016年,科技部國家重點研發計劃海洋環境安全保障專項「海洋微塑料汙染監測和生態環境效應評估技術研究」項目啟動。目前,我國已有30多家研究單位正在從水體、生物體、沉積物、大氣、食品等方面開展微塑料研究,調查範圍涵蓋海灘、河口、近海、內陸河流、湖泊等不同環境類型,並逐漸向深海、大洋、極地拓展。

李道季表示,迄今為止,我國的海洋微塑料研究涵蓋各種生態環境的微塑料豐度、分析方法、生物累積、毒性效應、微生物降解,以及微塑料的汙染控制和管理等。

2018年,我國塑料垃圾入海通量模型建立與預測研究取得重要成果,獲得了我國塑料垃圾入海量及變化預測結果,這一研究結果修正了西方學者關於「中國是全球192個沿海國家中陸源海洋塑料垃圾最大源頭」的估算結果,在國際學術界產生了重大影響。

我國是世界上較早發布「禁塑令」的國家之一,就塑料垃圾治理制定出臺了一系列法律法規,如《固體廢物汙染環境防治法》《廢塑料回收與再生利用汙染控制技術規範》《循環經濟促進法》《清潔生產促進法》《海洋傾廢管理條例》等。近年來,我國正在快速推進應對塑料垃圾問題的立法和修訂工作,實施了城市垃圾分類、「無廢城市」試點建設、「美麗鄉村」建設等舉措,在多地開展了打擊固體廢物環境違法行為專項行動,在削減陸源固體廢棄物汙染、控制塑料垃圾入海等方面起到了積極作用,有效減少了向海洋輸送的塑料垃圾數量,為全球海洋塑料汙染治理貢獻力量。「根據國家發改委和生態環境部2020年1月發布的《關於進一步加強塑料汙染治理的意見》,目前,我國部分地區正在制訂進一步加強塑料汙染治理的實施方案,將進一步杜絕塑料垃圾和微塑料向海洋的排放,是從源頭上解決海洋塑料垃圾和微塑料汙染問題的重大行動。」李道季表示。

近年來,中國積極推動應對海洋塑料垃圾汙染的國際合作,中國學者在聯合國環境規劃署、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政府間海洋學委員會、北太平洋海洋科學組織、西北太平洋行動計劃、聯合國海洋環境保護科學問題聯合專家組等國際組織中領銜開展了大量區域合作研究。

 多措並舉防控微塑料汙染

「雖然我們對海洋微塑料的認識不斷加強,但還有許多科學問題沒有解決,需要進一步深入研究探討。」李道季指出,當前各國科學家對海洋塑料垃圾和微塑料的來源、運輸路徑、歸趨及毒理學效應、潛在生態風險的認識存在不足,沒有統一、標準的研究方法,各國應對措施存在較大差異。

研究表明,微塑料能夠被海洋生物攝食,阻塞其攝食輔助器官和消化道,造成物理傷害和毒理學效應。微塑料還會在生物體內累積並隨食物鏈傳遞,進而可能對海洋生物造成有害影響。

「由於缺乏人類吸入、攝入暴露在不同濃度的塑料粒子相關數據,科研人員難以對劑量-效應關係展開更加深入的研究。」李道季介紹,根據世界衛生組織發布的評估報告顯示,目前還沒有確定證據表明微塑料對人類健康構成較大風險。

目前,國際社會正在研究海洋塑料垃圾、微塑料的汙染熱點以及環境風險評估方法,加快高效的塑料循環再利用技術研發進程,推動制訂具有較強約束力的海洋塑料垃圾、微塑料管控計劃,從而形成管控海洋塑料垃圾、微塑料的「國際公約」。因此,海洋塑料、微塑料的源-匯過程、風險評估及應對策略將繼續成為國際研究熱點。

2015年,自然資源部第一海洋研究所成立了海洋微塑料研究團隊,2016年建立了海洋微塑料檢測與環境效應研究平臺,在海洋微塑料監測、檢測技術、大洋微塑料調查等方面開展了大量工作,是我國第一個在南極水體發現微塑料的團隊。團隊野外調查研究涵蓋中國近海、大洋、南北極的水體、沉積物和生物體,實驗室研究包括海洋微塑料對微藻和微生物的影響、聚氯乙烯微塑料對血紅蛋白結構和人體可能產生的影響等,為評估我國近海微塑料汙染狀況及其對生態安全的影響提供了科技支撐。

通過實驗室和現場實驗,海洋一所微塑料科研團隊建立了不同介質裡微塑料的分離和分析方法;開展了微塑料對典型汙染物的富集特徵研究,發現微塑料對不同類型汙染物的富集能力與微塑料的組分有關;首次分析了中國南北方兩個海域長時間尺度下不同組分微塑料表面微生物的群落結構特徵;通過對海灣沉積物裡微塑料垂直分布的分析發現微塑料的累積分布與社會發展和人為影響的緊密相關性。這些結果為探討微塑料在海洋環境中的變化趨勢及其對海洋環境的生態影響提供了理論依據。其中團隊圍繞西沙群島珊瑚礁系統中水體、魚類及珊瑚體進行的微塑料分布特徵和環境行為研究表明,珊瑚礁系統已受到微塑料廣泛的影響,該成果發表在環境科學領域頂級期刊《環境科學與技術》上,引起了國際關注。

「海洋微塑料對海洋生態系統的潛在隱患不容忽視。」在海洋一所微塑料團隊負責人孫承君研究員看來,海洋微塑料治理要未雨綢繆,全面掌握微塑料在海洋中的分布特徵、遷移規律,查明其對海洋生態系統的危害機制,找到切實可行的管控防治之道,助力全球海洋微塑料調查和國際治理。

「要從源頭上防治海洋微塑料汙染,需要全社會廣泛參與。」孫承君建議,進一步加強輿論宣傳與科普教育,結合推行垃圾分類普及海洋環保意識,以切實提高全民海洋微塑料汙染防控的參與度等。

i自然全媒體

記者:趙寧

相關焦點

  • 無處不在!科學家在未出生嬰兒的胎盤中發現了微塑料
    首頁 > 見聞 > 關鍵詞 > 微塑料最新資訊 > 正文 無處不在!科學家在未出生嬰兒的胎盤中發現了微塑料 站長之家(ChinaZ.com)12月24日 消息:「微塑料」這個詞越來越經常被提及,而現在更讓人擔憂的是,有研究人員首次在未出生嬰兒的胎盤中出現了微塑料顆粒。
  • 關於微塑料的一些事實:腸道菌群受微塑料影響嚴重
    作者 | 趙蓓 免疫學博士人人都攜帶微塑料?塑料製品遍布於我們生活的方方面面,然而塑料帶來的日益加劇的環境汙染問題也不容忽視。近年來,微塑料(Microplastics, MPs),一種直徑小於5毫米的塑料微粒,也漸漸躍入科學家們視野。
  • 塑料汙染無處不在,在南極,體長不到1毫米的生物體內發現微塑料
    在南極的一個偏遠島嶼上,科學家在一隻動物的腸道中發現了微塑料,這讓人們擔心塑料汙染可能會在該地區的生態系統中普遍存在。錫耶納大學的研究員Elisa Bergami領導了這個項目,她是在「汙染相對嚴重的地區」實地考察時看到這種塑料材料的。然後,研究小組使用義大利研究中心的裡雅斯特(Elettra Sincrotrone Trieste)的紅外光譜來檢測動物體內的微塑料。
  • 無處不在的塑料:微塑料已進入南極陸地食物鏈
    從北極積雪、珠穆朗瑪峰最頂峰到海底最深處,幾乎每個生態系統中都存在微塑料碎片。近日發表在英國皇家學會《生物學快報》上的一項新研究顯示,研究團隊在南極土壤中的彈尾蟲體內發現了微量聚苯乙烯碎片,證實微塑料已到達地球上最偏遠地區的陸地食物鏈。該研究稱,以往大多數微塑料相關研究集中在水生生態系統,尤其是海洋生態系統,而陸地上的汙染卻被忽略。
  • 飲用水 海鮮和啤酒裡可能布滿「微塑料」
    難以降解的塑料垃圾每年造成數十萬海洋動物的死亡,還以碎片、顆粒狀的微塑料形式出現在海洋食物鏈中,進入我們的飲水中和餐桌上,影響人類健康,成為重大環境隱患。專家指出,微塑料能存在數百年時間,將持續危及海洋生態,到2050年海洋中塑料垃圾的總重量可能將超過魚類。
  • 當蔚藍變成微塑料
    在這個居住有70億+人類的蔚藍色星球(地球)裡,我們人類在這個有45億歲的星球上,生存了幾千年,而我們人類發展旅程也不過幾十萬年,對於地球只是轉瞬之間而已,我們目前現在生活的這個大家園中,現在已經被一種有害顆粒所覆蓋——微塑料!
  • 珠峰峰頂驚現微塑料
    原標題:珠峰峰頂驚現微塑料   近日,普利茅斯大學的科學家在《One Earth》期刊發論文稱,在珠峰峰頂發現微塑料,這是迄今為止人們發現的所處位置「最高」的微塑料
  • 農作物吸收微塑料帶來潛在健康風險
    中科院煙臺海岸帶研究所供圖中科院煙臺海岸帶研究所與南京土壤研究所合作開展的最新研究發現,微塑料可以被農作物吸收並進入其可食用部位「土壤中的微塑料可能是一個更嚴重的環境問題。」論文通訊作者駱永明告訴《中國科學報》,「汙泥和塑料地膜是土壤微塑料的兩大來源,汙水處理廠收集的生活汙水、工業廢水和雨水也都含有塑料,水體中和大氣中的微塑料都能導致土壤中微塑料的積累。」
  • 關於土壤微塑料汙染 你知道多少?
    眾所周知,土壤在維繫生物多樣性和保障食物生產中發揮著重要作用;同時,土壤也默默承載著更多的塑料垃圾。預測未來幾年將是土壤汙染研究的爆發期,土壤汙染將成為該領域的研究熱點。那麼,關於土壤汙染,我們已經獲得了哪些認知呢?這些認知又對今後的研究有什麼啟發呢?近日,來自於南京大學環境學院的谷成教授研究團隊,對微塑料在土壤中的汙染狀況和潛在生物效應研究進展進行了綜述。
  • 「看不見」的塑料汙染 無處不在的納米塑料汙染正在危害地球環境
    在動物的身體裡,這些塑料垃圾會對它們的器官造成物理損害,而且像小型特洛伊木馬一樣,攜帶有害化學物質,並幫助這些有害物質在食物鏈中累積。追蹤微型塑料的大量研究發現,不僅是在海洋中,而且在世界的河流、湖泊、農場,土壤以及大大小小的生物體內,都隱藏著大量的塑料。這些東西甚至漂浮在空氣中,不論是在密集的城市地區還是在遙遠的北冰洋。「它無處不在,」多倫多大學的微型塑料研究員切爾西·羅什曼說。
  • 珠峰頂部發現微塑料,大本營周圍微塑料濃度最高
    上至世界之巔,下至世界最深的海溝,微塑料可謂無處不在。有研究指出,每年每人平均會攝入70000顆微塑料。目前微塑料對人體是否有害還缺乏深入的研究,但這類無孔不入的物質無疑值得我們警惕:我們必須推進對於微塑料的研究,儘早提出可行的塑料減排和處理方案。
  • 環保科普|減少和預防海洋垃圾及微塑料
    海洋垃圾的影響  纏繞  海洋垃圾無處不在,很多海洋生物受到其影響,主要包括哺乳動物類、鳥類、魚類和無脊椎動物。被遺棄的漁線漁網(通常被稱為「幽靈網」或「鬼網」)等通過纏繞的方式會對海洋生物構成嚴重的威脅,或形成割傷,或阻礙動物活動,影響進食和呼吸功能。
  • 人體47處被檢出微塑料,或成健康研究下一個熱點
    目前微塑料可以分為大致兩種,一種是進入環境前就已經小於5毫米的塑料碎片,一般來自清洗衣服後的廢水。雪梨大學沿海城市生態影響研究中心發現,每洗一件衣服,就會衝洗掉1900多根纖維。其次是一些大型塑料的碎片汙染,包括我們熟知的飲料瓶、漁網、塑膠袋等。微塑料會通過各種方式轉移到人體中,造成潛在的健康風險。
  • 科學研究證實:微塑料危害蜜蜂健康
    近日,中國農業科學院蜜蜂研究所蜂產品質量與風險評估創新團隊發現:微塑料暴露是危害蜜蜂健康的重要風險因子 。 通過闡明其危害蜜蜂腸道健康的毒性機制,有助於理解環境因子對蜜蜂健康的影響,同時也為研究微塑料對陸地生態系統的潛在危害提供了直接證據。 相關研究成果在線發表在《有害物質雜誌(Journal of Hazardous Materials)》上。
  • 塑料對人體健康的危害,科學家:全球50%人體內都有塑料微粒
    然而近日,歐洲聯合胃腸病學發布了一項新的研究,報告指出:估計全球約50%人口的體內都能找到塑料微粒。科學家研究了8位來自世界各地不同的實驗對象,在他們的糞便中都發現了塑料微粒,平均每10克糞便中就含有約20個微塑料顆粒,大小在50~500微米之間。
  • 海底1500萬噸塑料,4500米生物檢測出微塑料?誰是嫌疑人
    而除了我們可見的漂浮垃圾外, 有人認為:深海才是這顆星球表面最大的微塑料墳場。2017年,我國載人潛水器「蛟龍號」從大洋4500米深的海底帶回了海洋生物, 並檢測出體內有微塑料。塑料幾乎無處不在,有的被埋進垃圾場,有的被丟棄在野外, 有的漂洋過海,
  • 南方科技大學唐圓圓/香港浸會大學蔡宗葦聯合探索雙酚類物質在微塑料表面的吸附/解吸行為及潛在危害
    DOI: https://doi.org/10.1016/j.ese.2020.100027Available from:http://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pii/S26664984203001931、模擬腸液可加快釋放吸附在PVC微塑料表面的雙酚類物質。
  • 微塑料隨雨而下,美國11個地區發現千噸塑料微粒
    來源:看看新聞knews綜合據英國《每日郵報》6月12日報導,美國猶他州大學的一個研究小組近日宣布,他們通過實地採樣發現,美國西部11個偏遠地區發現了1000多噸微塑料顆粒,這些塑料微粒都是通過雨水降落到地面的,證明微塑料已經隨風進入大氣層。
  • 每日科普|微塑料的「毒」從何而來?
    當我們在面對無處不在的塑料、微塑料汙染時,應該採取怎樣的行動呢?隨著科學研究的深入,我們發現除了海洋,淡水、土壤、大氣中有微塑料的存在,甚至我們生活中常見的食鹽、礦泉水等食品中也都檢測到了一定量的微塑料顆粒。除了人類頻繁活動的區域,在人類活動較少的地區、人跡罕至的冰山、海溝也陸續檢測到了微塑料。可以說微塑料已經無處不在。
  • 水中微塑料易被細胞吸收
    本報訊 近日,發表於《科學進展》的一項新研究顯示,暴露在淡水或鹽水中數周的微塑料顆粒更易被實驗室小鼠的細胞吸收,這表明環境中的微塑料可能比我們想像的更容易進入細胞。關於攝入微塑料對動物的潛在影響,研究人員通常使用清潔或「原始」的微塑料顆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