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微塑料的一些事實:腸道菌群受微塑料影響嚴重

2020-12-01 澎湃新聞

原創 趙蓓 十點科學

塑料汙染日益嚴重。我們大概率不會吞下塑料片,卻逃不過環境和食物中的微塑料。而關於它的研究才剛剛起步,對腸道菌的影響是其中最重要的課題之一。

作者 | 趙蓓 免疫學博士

人人都攜帶微塑料?

塑料製品遍布於我們生活的方方面面,然而塑料帶來的日益加劇的環境汙染問題也不容忽視。近年來,微塑料(Microplastics, MPs),一種直徑小於5毫米的塑料微粒,也漸漸躍入科學家們視野。因為微塑料不僅造成全球環境汙染,同時也對人類和動物的健康帶來隱患。

研究顯示 ,我們每個人平均每周要攝入2000顆微塑料,重量約5克,相當於一張信用卡。一想到這麼多的塑料小顆粒就這樣被吃進我們嘴裡,決策者和科學家們頭頂都不免騰起一片烏雲。

微塑料的種類和來源

微塑料根據來源主要分兩類。其中初級微塑料是直接添加在生活品,尤其是護膚品、牙膏和潔面乳中的微小顆粒。第二類是塑料經物理、化學或生物分解的產物,稱為次級微塑料。這些微塑料隨著垃圾的傾倒出現在海洋、河流、海岸線等地從而分散至全球,也出現在飲用水、土壤當中,不可避免地被家禽、家畜、人類或自然界中的動物攝入。

加拿大夏洛特皇后灣每平方米檢出7630 ± 1410 個微塑料,在我國的長江口和岷江口分別檢出4137.3 ±2461.5 、1170.8 ± 953.1 個微粒每平方米。甚至在人們食用的食鹽、貝類食物中也發現了微塑料的身影。

海鹽中平均每千克檢出2000多個微塑料顆粒,數量遠超鹽湖、鹽井和鹽礦中獲取的食鹽。考慮到人們攝入的食鹽量並不算多,歐洲人吃貝類攝入的微塑料更不容忽視,平均每人每年由此攝入塑料微粒約1.1萬顆。圖源:圖蟲創意

微塑料對於海洋生態環境的影響

微塑料的毒性首先表現在浮遊動物、海洋底棲動物、魚類或其他水生生物中,影響其生長速度、氧化損傷、酶活性,甚至繁殖能力。

除此之外,微塑料能夠在生物體內累積,例如在魚類中能夠通過消化道進入血液循環系統進而儲存在組織中。這種積累伴隨著食物鏈逐級傳遞並富集在兩棲動物、鳥類體內。

另外,微塑料對細菌、真菌等微生物也有毒力作用,這種毒性可以通過直接作用於細菌本身,也可以通過微塑料包裹的其他汙染物間接影響發揮作用。例如聚苯乙烯納米粒子對酵母細胞有致死作用,微塑料也可以抑制海洋中嗜鹽單胞菌的生長並改變其生態學功能。

陸地生態環境中的微塑料汙染

陸地上的微塑料汙染情況甚至比海洋中更為嚴重。農業中使用的塑料膜,以及化肥、農藥中包含的微塑料粒子,直接噴撒進土壤中,改變土壤微生物的組分,抑制蚯蚓的生長。微塑料顆粒還會被植物的根部吸收,遷移到莖葉等可食用部分而進入食物鏈。

科學家們也在研究微塑料對於哺乳動物的影響。以實驗動物小鼠為例,微塑料會造成腸道菌群紊亂、腸道屏障受損並誘發代謝紊亂等疾病,提示微塑料對人類也可能產生類似作用。

農膜(農用塑料薄膜)使用帶來大量微塑料汙染。圖源:圖蟲創意

人體被忽視的器官——腸道菌群

人體腸道內的微生物數量最多,約為1014,是人體自身細胞數量的十倍。並且複雜程度最高,涵蓋細菌、真菌等多達5000種物種。腸道菌群具有複雜的生理學或生物學功能,甚至被認為是一種器官。

健康的腸道菌群能夠幫助我們消化分解食物,促進營養物質的吸收,合成對人體有益的代謝產物如次級膽汁酸、短鏈脂肪酸,同時對外來的病毒或致病細菌的感染有抵抗作用。而腸道菌群的紊亂對人體的免疫系統以及多種疾病例如腸炎、關節炎、代謝類疾病、神經類疾病具有直接或間接的作用。

導致腸道菌群紊亂的因素主要有抗生素、重金屬、農藥、食品添加劑的攝入。隨著微塑料汙染的日益嚴重,科學家們也開始關注微塑料對腸道菌群的影響。微塑料主要通過以下幾種途徑造成腸道菌群紊亂以及影響人體的健康:

1. 機械損傷

腸道內容物和腸道上皮細胞之間存在一層黏液層,也是隔絕腸道中潛在病原微生物的一道天然屏障。微塑料進入腸道後經分解成為納米級別的小顆粒,能夠輕鬆穿過黏液層,造成腸道上皮的擦傷、堵塞甚至穿孔。

受損的腸上皮細胞向腸道內的免疫細胞發出信號,誘發免疫反應以及炎症,導致一些特定的腸道共生菌被免疫細胞吞噬,而放線菌門、變形菌門的菌種則更適應炎症的環境從而大量複製繁殖,最終造成良性共生菌少而條件致病菌多的一種不平衡的菌群結構。

微塑料對腸道黏膜以及腸上皮細胞的損傷也直接破壞了生活在腸道這一地帶的良性共生菌的生活場所,改變了氧氣含量,不利於共生菌的生長繁殖和正常的代謝活動。這也就造成了食物不能被有效的消化分解和吸收,導致人體營養不良。

2. 病原物載體

人體或動物攝入的微塑料中通常附著了很多外界的微生物,其中一些微塑料中的病原菌和腸道共生菌競爭糖類、胺基酸等營養物質,從而抑制腸道共生菌的生長。例如一種人類致病菌副溶血性弧菌就能夠生存在微塑料所形成的膠質層中,攝入後容易引起腸胃炎敗血症等疾病。

3. 化學幹擾

塑料的成分——主要是雙酚A(BPA)和增塑劑——以及塑料所吸附的環境中的化學物質也是微塑料危害生物體健康的因素之一。食品和飲品的塑料包裝中通常含有BPA,通過小鼠和大鼠的實驗觀察到BPA是一種強效的內分泌幹擾物,並且影響中樞神經系統。塑料包裝中的BPA浸入食品中而被人體攝入,也會影響人體的激素水平,因此歐盟和加拿大已禁止在嬰兒奶瓶中添加使用BPA製作的塑料。

BPA是一種廣泛應用於塑料製造的化學物質,在塑料產品中添加BPA可以增加其無色透明、耐用、輕巧、防衝擊等特性,因而BPA很普遍地存在各種日用品中,例如PC材質的塑料奶瓶中。它在加熱時容易析出,可能擾亂人體代謝,影響嬰兒發育和免疫力,甚至致癌。此外BPA還有雌性荷爾蒙效果,可能導致嬰兒出現女性化變化。實際上,不僅是BPA這種被禁用的化學物質,常用的聚丙烯奶瓶(佔全球市場的83%)在衝奶時也會釋放大量微塑料,一個12月大的嬰兒平均每天由此攝入約160萬個聚丙烯塑料微粒。並且隨著水溫升高,微塑料顆粒明顯增多。圖源:圖蟲創意

提升塑料製品靈活性和可延展性的增塑劑也被廣泛使用在各種塑料製品中,但是增塑劑的化學鍵非常不穩定,經常會暴露在環境中或浸入所包裝的食品用品中。例如我們常說的「新車的味道」,其實就是車內增塑劑及其副產品的味道。最常見的增塑劑之一鄰苯二甲酸鹽,就能夠提高雌激素的活性,激素水平的改變也會引發腸道菌群結構的變化。更糟的是,鄰苯二甲酸鹽對包括生殖器官、心臟、肝臟、肺臟、腎臟在內的一系列器官也具有毒性。

微塑料顆粒也是環境中其他化學汙染物的載體,攜帶例如多氯聯苯(PCB),多環芳烴(PAH)以及二氯二苯基三氯乙烷(DDT)進入腸道內,造成腸道環境紊亂,對人體具有毒性以及致癌的作用。

微塑料對腸道菌群影響的研究也不僅僅停留在分析菌群結構變化的階段,微塑料中附著的細菌、病毒等微生物能夠將某些耐藥基因橫向傳遞給腸道共生菌,因此通過宏基因組測序等手段檢測腸道菌群的基因表達水平也十分必要。

總的來說,科學家們對微塑料問題的研究才剛剛起步,未來仍有很多問題亟待解決。腸道菌群對慢性微塑料的適應會有什麼樣的反應?微塑料誘發人體腸道菌群紊亂的劑量是多少?微塑料引發的腸道菌群紊亂是否在全部人群中具有相似的模式?回答這些問題是了解微塑料如何損害人體健康的關鍵。

(責編 高佩雯)

參考文獻

1. Gloria Fackelmann, SimoneSommer, Marine Pollution Bulletin, 2019

2. LiangLu, et al., Science of the Total Environment, 2019

3. 部分數據來自《環境科學與技術》、《經濟參考報》、世界自然基金會(WWF)、《自然-食品》等

文章由「十點科學」(ID:Science_10)公眾號發布,轉載請註明出處。

原標題:《關於微塑料的一些事實:腸道菌群受微塑料影響嚴重》

閱讀原文

相關焦點

  • (微)塑料汙染對土壤生態系統的影響
    汽車輪胎磨損、日常生活和洗衣、工業過程(如打磨)、表面磨損和塑料塗料(如人造草皮和聚合物塗料)是微塑料的主要產生方式,因其能夠進入食物鏈,進而可引發嚴重的環境和健康問題。海洋受微塑料影響最為直接,在牡蠣等海洋生物體內已發現微塑料顆粒,人類糞便中也已發現微塑料。土壤中(微)塑料的汙染也十分普遍,主要通過農膜的大量使用和廢棄物的循環利用等途徑進入。
  • 研究證實微塑料危害蜜蜂健康 並影響蜂產品質量安全
    新京報訊(記者 周懷宗)肉眼不可見的微塑料顆粒對傳粉昆蟲的影響,正在引起科學家們的注意。近日,中國農業科學院蜜蜂研究所蜂產品質量與風險評估創新團隊發現,微塑料暴露是危害蜜蜂健康的重要風險因子,並進而影響蜂產品質量安全。有媒體報導稱,有關機構曾在蜂蜜中檢出塑料成分。蜜蜂所齊素貞副研究員介紹說,這引起了他們的研究興趣,想要知道蜂蜜中的塑料成分是否會影響蜜蜂健康。
  • 科學研究證實:微塑料危害蜜蜂健康
    近日,中國農業科學院蜜蜂研究所蜂產品質量與風險評估創新團隊發現:微塑料暴露是危害蜜蜂健康的重要風險因子 。 通過闡明其危害蜜蜂腸道健康的毒性機制,有助於理解環境因子對蜜蜂健康的影響,同時也為研究微塑料對陸地生態系統的潛在危害提供了直接證據。 相關研究成果在線發表在《有害物質雜誌(Journal of Hazardous Materials)》上。
  • 微塑料,大危害
    [2] 凌小芳,謝天,李銘,吳宇.環境及化工產品中的微塑料及其防治策略[J/OL].應用與環境生物學報:1-12[2020-10-29]. https://doi.org/10.19675/j.cnki.1006-687x.2020.08031.[3] Carbery Maddison,O'Connor Wayne,Palanisami Thavamani.
  • 科研|科學家研究證實:微塑料危害蜜蜂健康
    近日,中國農業科學院蜜蜂研究所蜂產品質量與風險評估創新團隊發現,微塑料暴露是危害蜜蜂健康的重要風險因子,通過闡明其危害蜜蜂腸道健康的毒性機制,有助於理解環境因子對蜜蜂健康的影響,同時也為研究微塑料對陸地生態系統的潛在危害提供了直接證據。相關研究成果在線發表在《有害物質雜誌(Journal of Hazardous Materials)》上。
  • 微塑料汙染海洋,貽貝、牡蠣和扇貝汙染最嚴重
    微塑料已被確認會對人體產生影響,但程度要看攝入的量有多少,現在科學家仔細在計算每種食物中的微塑料含量,最新研究發現,海洋生物其中的軟體動物,包括貽貝、牡蠣和扇貝,是所有海鮮中微塑料汙染最嚴重的類別。而每當人類吃海鮮時,也會把海鮮體內的塑料一起吃進去。研究小組發現,軟體動物中的微塑料含量最多,每克有0-10.5微塑料、甲殼類動物為0.1-8.6,魚類為0-2.9。研究人員表示,他們在海鮮的腸道和肝臟等各個部位都發現微塑料,而人類食用較大的魚類和哺乳動物只食用部分,但牡蠣、貽貝和扇貝是整顆吃下去,他們認為了解微塑性汙染特定的部位,以及人類對它們的食用方式是關鍵。
  • 關於土壤微塑料汙染 你知道多少?
    關於土壤微塑料汙染 你知道多少?北極星環境修復網訊:近年來,海洋和淡水體系中微塑料汙染和生態效應研究受到了極大的關注,眾多研究表明微塑料在水體環境中大量而廣泛存在,且在一定條件下可對水生生物的生存與健康造成較大威脅,這些研究為世界範圍內開展水汙染防治工作奠定了重要基礎。
  • 淡水環境中發現微塑料,影響的不僅僅是水生生物
    微塑料通常存在於表層河流、海水、海床、河湖沉積物和海灘。最近甚至最偏遠的極地冰川和深海沉積物中發現微塑料的蹤跡。可以說,微塑料已經遍布了整個水環境。大塊塑料碎片可以通過打撈等途徑從水環境中部分清除回收,微塑料由於其較小的尺寸,幾乎無法從環境基質中清除。因此,與「白色汙染」塑料相比,微塑料對水生環境的危害程度更深、更嚴重,存在更高的生態風險。
  • 微塑料對全球環境的影響
    科學家和公眾普遍擔心這些微小的合成碎片正在影響海洋生態系統。微塑料分布在陸地表面和空氣中。事實上,微塑料威脅的廣泛性是很多科研的主要關注點。微塑料是一種全球現象,僅在海洋環境中無法充分理解或解決,塑料在陸地上被生產、使用和丟棄,並通過土壤、河流和大氣傳播。如果你說的是在這些材料到達海洋後再處理它們,那你就大錯特錯了。研究人員指出,這個問題的全球範圍也延伸到了社會領域。
  • 海洋二所科研人員發表系列研究成果,揭示海洋微塑料生態毒理
    「國內外研究顯示,微塑料攝入能夠誘導海洋生物產生氧化應激、免疫毒性、神經毒性、胚胎毒性和生殖異常等不利影響。」黃偉介紹,「此外,微塑料可作為載體附著有機汙染物、重金屬和病原體等,並與其他環境因子(海洋酸化等)相互作用,進而產生更嚴重的毒性效應。」
  • 塑料正反噬人類?科學家在93%的飲用水樣品中,發現了微塑料
    若該物種受到微塑料威脅,則會對該地區造成巨大影響。除此之外,在南緯60°以北的地表水和沉積物中發現了重塑料碎片(1–10 毫米)和微塑料碎片(1–1000微米)。在南極群島的海洋哺乳動物和海鳥曾被塑料纏繞,或誤食塑料碎片。有報導表明,南極海域多種抗生素耐藥性的傳播與擱淺塑料相關。
  • 塑料汙染多嚴重?全球一半的人體內都有微塑料!
    的人口體內都有微塑料。什麼是微塑料微塑料指的是小於5毫米的塑料顆粒,它無處不在,汙水、垃圾和個人護理用品中,甚至我們吃的食物中都含有大量的塑料微粒。上則泰國公益廣告裡已經用事實告訴我們,塑料對於海洋生物的毀滅性災害。當人類將垃圾隨意拋到江海湖泊裡,塑料垃圾就會分解成越來越小的顆粒,進入水生物的體內。海洋裡,多達114種水生生物的體內都發現了微塑料。
  • 微塑料和海洋塑料垃圾排放如此嚴重!該如何解決?
    次生微塑料是由於海洋中存在大塊塑料逐步破碎(如熱化學裂解、光氧化裂解、臭氧誘導裂解和生物裂解等)形成的,是海洋中微塑料的主要來源。微塑料汙染已非常嚴重,某些沿海地區的漂浮微塑料含量為 1000 ~ 10000 個∕m^3。
  • 飲用水 海鮮和啤酒裡可能布滿「微塑料」
    難以降解的塑料垃圾每年造成數十萬海洋動物的死亡,還以碎片、顆粒狀的微塑料形式出現在海洋食物鏈中,進入我們的飲水中和餐桌上,影響人類健康,成為重大環境隱患。專家指出,微塑料能存在數百年時間,將持續危及海洋生態,到2050年海洋中塑料垃圾的總重量可能將超過魚類。
  • 微塑料進入人體後,危害有多大?已經進入生態系統的食物鏈中
    不過科學家已經在魚類的身體中,還有海鹽和自來水中,發現了塑料乃至微塑料廣泛存在的痕跡。也許人類在不知不覺中也將塑料吃到了肚子裡。 2018年10月23日,維也納醫科大學的研究人員在歐洲胃腸病學會議上宣布了一則令人震驚的消息,他們在人類糞便中檢測到了微塑料的存在。這意味著人類吃下塑料已經成為事實。
  • 嬰兒每天可能喝下160萬顆微塑料,科學家:微塑料可能進入大腦
    人類雖然很清楚,塑料汙染對於地球的危害,卻不知道微塑料對人類的影響可能更大,2004年,英國普利茅斯大學的湯普森等人在《科學》雜誌上發表了關於海洋水體和沉積物中塑料碎片的論文,首次提出了「微塑料」(塑料微粒)的概念,指的是直徑小於5毫米的塑料碎片和顆粒。
  • 腸道菌群與疾病
    關鍵詞 腸道菌群 腸道菌群失調 微生態製劑1 腸道菌群一般介紹剛出生的嬰兒由於在子宮內是處於無菌的環境,所以腸道內是無菌的,出生後。腸道菌群的種類和數量只是相對穩定的,它們受飲食、生活習慣、地理環境、年齡及衛生條件的影響而變動。正常情況下,腸道菌群、宿主和外部環境建立起一個動態的生態平衡,對人體的健康起著重要作用。
  • 塑料汙染無處不在,在南極,體長不到1毫米的生物體內發現微塑料
    在南極的一個偏遠島嶼上,科學家在一隻動物的腸道中發現了微塑料,這讓人們擔心塑料汙染可能會在該地區的生態系統中普遍存在。義大利和愛爾蘭的研究人員進行的一項新研究發現,在「南極管蟲」(Cryptopygus antarcticus)的內臟中有塑料汙染的痕跡。該生物是一種生活在南極土壤中的小型無脊椎動物。據科學家介紹,這種微小的生物也被稱為彈尾動物,它的長度不到1毫米。
  • 官方首度披露海洋微塑料汙染:魚類、貝類等檢出微塑料,危害待研究
    微塑料攝入人體內會造成什麼影響?相關研究仍在進行中,「目前全球沒有直接證據表明,攝食含有微塑料的海產品對人體健康有影響。」不過,王菊英強調,微塑料可能繼續分解為更細小的顆粒,潛在影響不可小覷,需要引起大家高度關注。
  • 微而足道|微塑料對人體有害嗎?現有研究尚未證實
    奧地利舉行的歐洲腸胃病學會議上匯報的研究成果,讓人們關注到了這種小小的顆粒對自身的影響。我們體內有微塑料,那對人體有害嗎?實際上,目前人們尚無法確定微塑料是否屬於汙染物;儘管有許多研究證明了微塑料在魚類、小鼠體內的累積,但也無法確定對生物體是否有害。關於微塑料,還有諸多謎題尚待解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