淡水環境中發現微塑料,影響的不僅僅是水生生物

2021-01-07 中國生物技術網

微塑料,是指粒徑很小的塑料顆粒、薄膜、碎片、球團以及紡織纖維,是一種造成環境汙染的主要載體。微塑料的粒徑範圍從幾微米到幾毫米,是形狀多樣的非均勻塑料混合體,肉眼往往難以分辨,被形象地稱為「海中的PM2.5」。微塑料體積小,這就意味著更高的比表面積(比表面積指多孔固體物質單位質量所具有的表面積),比表面積越大,吸附的汙染物的能力越強。它相當於成為汙染物的「坐騎」,吸附著汙染物的微塑料可以在環境中到處遊蕩。

微塑料這一概念是在2004發表的一篇Science的文章 「Lost at Sea:where is all the plastic?」中首次提出, 且由於微塑料在海洋環境中的廣泛存在以及對對生物產生的各種確定的以及不確定的危害,得到了各界廣泛關注。2014年,首屆聯合國環境大會上,海洋塑料垃圾汙染被列為 「十大緊迫環境問題之一」,並對微塑料進行特別關注。2015年召開的第二屆聯合國環境大會上,微塑料汙染被列入環境與生態科學研究領域的第二大科學問題,成為與全球氣候變化、臭氧耗竭等並列的重大全球環境問題。

微塑料正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蠶食著我們的水生環境

人類當前的歷史時期被稱為塑料時代,塑料的材料特性,特別是耐用、輕便和耐腐蝕性,使塑料得到廣泛應用,塑料產量逐年遞增。塑料工業從1950年開始發展,2018年全球塑料產量達到3.6億噸。塑料給人們生活帶來了極大便利,但由於其大量消耗、快速廢棄,加上不易降解,和塑料垃圾的收集和回收處理不當,導致陸地上大量的廢棄塑料汙染山川河流,導致「白色汙染」。不僅地表河流、海洋同樣是塑料汙染的重災區。據統計,每年有超過800萬噸塑料被遺棄在海洋,佔海洋垃圾的80%,嚴重威脅海洋生態系統。這些塑料垃圾時間日久會形成無數的微塑料顆粒。

微塑料的痕跡遍布世界上的各個角落。微塑料通常存在於表層河流、海水、海床、河湖沉積物和海灘。最近甚至最偏遠的極地冰川和深海沉積物中發現微塑料的蹤跡。可以說,微塑料已經遍布了整個水環境。大塊塑料碎片可以通過打撈等途徑從水環境中部分清除回收,微塑料由於其較小的尺寸,幾乎無法從環境基質中清除。因此,與「白色汙染」塑料相比,微塑料對水生環境的危害程度更深、更嚴重,存在更高的生態風險。

微塑料來源

微塑料來源十分廣泛,包括各種塑料包裝、產品,農業生產中使用的地膜,這些廢棄塑料製品暴露在自然環境中被風吹日曬、在風化過程和生物降解等的共同作用下,緩慢地分解這些產物,雖不能被完全降解,但也是在逐漸變小,變成了比顆粒更小的微塑料。微塑料碎片、顆粒表面的裂縫、凹痕是塑料破碎成微塑料的證據。

另外,塑料微珠通常作為去角質劑中的研磨劑添加到個人護理和化妝品中,在中國購買的幾種常用的洗面奶中塑料微珠的平均濃度高達20,860微珠/g,據估計平均每年有209.7萬億(306.9噸)微塑料微珠排放到中國大陸的水環境中。這些微塑料顆粒、纖維、薄膜等的體積非常小,可以漂浮在水面上,城市的汙水處理廠根本沒辦法處理它們,但是它們不能分解,可自由離開汙水處理廠,進入其他環境載體中。

此外,洗衣機洗滌過程從衣物中脫落的細小纖維也是微塑料纖維的重要來源,科學家模擬家用洗滌過程中從合成(聚酯)紡織品釋放的微塑性纖維的定量實驗,實驗表明洗滌6公斤的合成材料所做的衣物,每次可釋放出137,951-728,789條纖維。織物日常使用或穿著的過程中也可以產生一部分微塑料纖維。此外,塑料製品廠洩露的塑料母料、汽車輪胎磨損也會產生大量的微塑料。經過降水、徑流、以及城市汙水等途徑,微塑料在各種環境介質中遷移、聚集、累計。

圖1 微塑料的來源

水體環境中微塑料的特徵

如今,科學家幾乎在所有環境水域裡都發現了微塑料的存在,而且數量還在不斷增加。與傳統的環境汙染物不同,微塑料形狀、大小、密度、顏色和化學組分非常多樣。

微塑料的形狀取決於微塑料原始形態、塑料顆粒表面的降解過程以及在環境中的存在時間。微塑料常見形狀有:顆粒/球團、碎片、泡沫、纖維以及薄膜。在水體環境中的微塑料主要以纖維為主。

微塑料粒徑的大小直接影響它們在水環境中的遷移,以及是否會被生物體攝食,與生物安全密切相關。隨著提取及其鑑定技術的發展可檢測到的微塑料的尺寸越來越小。現階段在水體環境中發現的微塑料尺寸範圍變化很大,最常見的微塑料粒徑小於1mm,隨著粒徑的增加,微塑料的數量呈減小趨勢。

彩色的微塑料更容易被水生生物攝食。在水環境中發現的微塑料顏色豐富多樣,包括:白色、透明、紅色、黃色、綠色、棕色、灰色等。白色和透明的微塑料在水環境中數量最多,在部分地區彩色微塑料更為常見,這與微塑料的來源相關。

塑料是由具有不同特性的多種化合物製成的聚合物。不同的塑料具有不同的密度,微塑料的密度決定其在水環境中的賦存狀態。密度小於水的微塑料,例如PE,PP,和PS,更容易漂浮水面或在水體中分布,密度大於水的微塑料則更容易出現在沉積物中。生物作用,汙染物的吸附等會使微塑料的密度變大,低密度的微塑料也會在沉積物中出現。在淡水和海洋環境中分布的微塑料都以PE,PS,和PP等輕密度微塑料為主,這與他們巨大的需求量相關。此外,淡水環境和海洋環境中微塑料化學成分的一致性為二者之間的聯繫提供了一定的佐證。據預計,海洋系統中百分之70%的微塑料來源於淡水系統。

圖2 水環境中微塑料的特徵

微塑料在食物鏈的富集:人類餐桌上的「微塑料」

塑料是以單體為原料,通過加聚或縮聚反應聚合而成的高分子化合物,由合成樹脂及填料、增塑劑、穩定劑、潤滑劑、色料等添加劑組成。塑料的單體和添加劑等成分會在塑料用品的使用和處理過程中釋放出來。世界衛生組織國際癌症研究機構將公布的致癌物清單中,聚乙烯單體在3類致癌物清單中。除單體外,一些常見的塑料添加劑如阻燃劑、增塑劑、熱穩定劑和抗氧化劑都會對水生生物和人類造成危害。例如,塑化劑會破壞動物的內分泌系統,熱穩定劑會對生物產品一定的毒性效應。

微塑的尺寸和密度會影響生物對微塑料的攝食。微塑料尺寸越小,它們被生物攝食的概率越大。密度小的微塑料更易被水生生物攝食,底棲動物則更容易攝食密度較大的微塑料。科學家預測約有690種海洋生物收到塑料影響,其中至少10%的物種攝入了微塑料。目前在許多水生生物的腸道和組織中發現了微塑料。現階段,攝食微塑料的生物包括:浮遊生物,貝類以及魚類,且發現的攝食微塑料的生物範圍在不斷的擴大。有研究表明,水生生物攝食微塑料,首先會對生物本身造成物理性損傷。這些被生物攝食的微塑料碎片、纖維等通過纏繞和磨損攝食生物的消化道對水生生物的消化系統產生機械磨損及阻塞。消化系統的機械磨損和阻塞會減少水生生物的食物攝取量,產生偽飽腹感等;最終導致飢餓甚至死亡。

此外,作為汙染物的「坐騎」,微塑料除了攜帶著自身的有毒物質,更攜帶者從周邊環境吸附了大量的化學汙染物如重金屬和持久性有機汙染物進入生物體,從而對生物體造成一定的毒理效應。另外,由於微塑料不易降解且質地較輕,使它很容易在食物鏈中轉移,讓更多動物暴露在有害物質中。

更令人擔憂的是,微塑料會通過海洋食物鏈傳遞,最終進入人類食物鏈對人體健康安全造成威脅。微塑料已在包括人類作為食物的貝類、食用魚類的動物腸道組織中發現。在對食用的商品魚的研究中發現,食用魚肌肉中的存在多種微塑料,並且微塑料和重金屬在某些物種中呈良好的線性關係。處於食物鏈頂端的人類,在富集作用下,會累積大量的微塑料及汙染物在體內,這些難以消化的小顆粒對人產生難以預計的危害。雖然目前尚未證實微塑料對人體健康存在哪些確切的危害,不過類比PM2.5,不排除微米、納米級的微塑料顆粒進入人體循環系統的可能,如果長期攝入微塑料,也可能會導致一些化學物質在人體集聚,顯然不利於人體健康。當然,這還只是一種推測,關於微塑料對生態和人類健康影響還有待進一步深入研究。

圖3 水生水生物和微塑料

作者:楊玲、張玉蘭、康世昌

來源:中國科學院西北生態環境資源研究院

相關焦點

  • ...Materials:微塑料在水生環境中的聚集行為的影響因素、分析方法...
    【歡迎您關注--農業環境科學】北京師範大學環境學院李陽副教授團隊綜述了微塑料在水生環境中的聚集行為的影響因素、分析方法和環境影響。大量的塑料廢棄物被排放到自然水體中,其顯示出的的毒性使得微塑料(MPs;<5 mm)和納米塑料(NPs;<100nm)成為了新興的環境問題
  • 研究發現水中的微塑料可以形成生物分子塗層 並「潛入」活細胞中
    目前微塑料已開始出現在各種地方,從珠穆朗瑪峰到南極的海冰,再到人體的器官和組織。為了更好地了解這些細小的塑料碎片是如何被水生環境中的生物體吸收的,科學家們進行了一項研究,顯示了生物分子塗層是如何充當「特洛伊木馬」,將它們潛入活細胞的。
  • 塑料正反噬人類?科學家在93%的飲用水樣品中,發現了微塑料
    若該物種受到微塑料威脅,則會對該地區造成巨大影響。除此之外,在南緯60°以北的地表水和沉積物中發現了重塑料碎片(1–10 毫米)和微塑料碎片(1–1000微米)。在南極群島的海洋哺乳動物和海鳥曾被塑料纏繞,或誤食塑料碎片。有報導表明,南極海域多種抗生素耐藥性的傳播與擱淺塑料相關。
  • 生態環境部發布國家生態環境基準《淡水水生生物水質基準—苯酚...
    日前,生態環境部發布我國生態環境基準—《淡水水生生物水質基準—苯酚》(2020年版)(公告2020年70號)。該基準由生態環境部法規與標準司組織制定,中國環境科學研究院依據《淡水水生生物水質基準制定技術指南》(HJ 831—2017)起草。苯酚對水生生物毒性效應明顯。
  • 微塑料對全球環境的影響
    科學家和公眾普遍擔心這些微小的合成碎片正在影響海洋生態系統。微塑料分布在陸地表面和空氣中。事實上,微塑料威脅的廣泛性是很多科研的主要關注點。微塑料是一種全球現象,僅在海洋環境中無法充分理解或解決,塑料在陸地上被生產、使用和丟棄,並通過土壤、河流和大氣傳播。如果你說的是在這些材料到達海洋後再處理它們,那你就大錯特錯了。研究人員指出,這個問題的全球範圍也延伸到了社會領域。
  • 無處不在的塑料:微塑料已進入南極陸地食物鏈
    從北極積雪、珠穆朗瑪峰最頂峰到海底最深處,幾乎每個生態系統中都存在微塑料碎片。近日發表在英國皇家學會《生物學快報》上的一項新研究顯示,研究團隊在南極土壤中的彈尾蟲體內發現了微量聚苯乙烯碎片,證實微塑料已到達地球上最偏遠地區的陸地食物鏈。該研究稱,以往大多數微塑料相關研究集中在水生生態系統,尤其是海洋生態系統,而陸地上的汙染卻被忽略。
  • 關於微塑料的一些事實:腸道菌群受微塑料影響嚴重
    加拿大夏洛特皇后灣每平方米檢出7630 ± 1410 個微塑料,在我國的長江口和岷江口分別檢出4137.3 ±2461.5 、1170.8 ± 953.1 個微粒每平方米。甚至在人們食用的食鹽、貝類食物中也發現了微塑料的身影。海鹽中平均每千克檢出2000多個微塑料顆粒,數量遠超鹽湖、鹽井和鹽礦中獲取的食鹽。
  • 研究發現一種甲殼類動物能將微塑料轉變成「納米塑料」
    據外媒報導,要追蹤塑料汙染在環境中的路徑其面臨的部分困難在於它在沿途會分解成小塊的過程。 最近,科學家們開始發現某些動物的消化系統如何在這一過程中發揮作用的證據,最新發現的一種小型甲殼類動物能在短短4天內將微塑料轉變為「納米塑料」。
  • 汙水處理廠汙水和汙泥中微塑料的研究展望
    北極星水處理網訊:微塑料是指通過各種途徑進入生態環境中直徑小於5 mm的塑料顆粒。它或懸浮於水體中,或沉積到水底,研究表明其廣泛存在於海洋生態系統,和河流、湖泊等淡水生態系統中,以及土壤和沉積物,甚至在飲用水、人類糞便、極地環境中均發現了微塑料的存在。
  • 嬰兒每天可能喝下160萬顆微塑料,科學家:微塑料可能進入大腦
    科學家通過研究發現,湖水和土壤中的微塑料的總量,堪比漂浮在海洋表面的微塑料的總量——它們可能超過15萬億噸。嬰兒每天都在攝入微塑料這個時候科學家還發現了一個恐怖的事實,微塑料正在佔領人體。研究人員還發現,溫度還會影響微塑料的產生數量,當水溫從建議的70°C升高到95°C(接近煮沸)時,塑料微粒的釋放量從每升600萬增加到5500萬。光是滅菌過程(將瓶子拆開並放入裝滿95°C水的平底鍋中)可使微塑料的釋放量增加至少35%。
  • 研究發現一種甲殼類動物能在4天內將微塑料轉變成「納米塑料」
    據外媒報導,要追蹤塑料汙染在環境中的路徑其面臨的部分困難在於它在沿途會分解成小塊的過程。最近,科學家們開始發現某些動物的消化系統如何在這一過程中發揮作用的證據,最新發現的一種小型甲殼類動物能在短短4天內將微塑料轉變為「納米塑料」。塑料一旦進入海洋環境就會降解,這是科學家研究塑料擴散的一大複雜因素。
  • 兩篇連發~轉錄組學+蛋白質組學對水生生物中納米塑料毒性機理研究
    ,發現了納米塑料會對蚤狀溞生長和繁殖產生不利影響,提出了納米塑料毒性的有害結局路徑。為進一步了解甲殼類動物以及其他水生生物中的納米塑料毒性的機理奠定了基礎。研究背景過去幾十年中,由於塑料產品的大量生產和使用,塑料廢物被排放到陸地、淡水和海洋中。
  • 專家解讀《淡水水生生物水質基準—苯酚》(2020年版)有關問題
    問:《淡水水生生物水質基準—苯酚》(2020年版)是繼《淡水水生生物水質基準—鎘》(2020年版)和《淡水水生生物水質基準—氨氮》(2020年版)之後的第三個淡水水生生物水質基準,作為主要起草專家,想請您介紹一下,研究制定苯酚基準有什麼特別的意義嗎?
  • 最新研究證實,牡蠣、扇貝等海鮮中微塑料汙染水平最高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文丨學術頭條當前,海洋微塑料汙染已成為一個世界性的環境問題。海洋中的微塑料也被稱為海洋中的 「PM2.5」,就如同大氣中的 PM2.5 一樣,微塑料一旦通過海洋中的食物鏈進入海洋生物體內,最終必將走上人類餐桌,直接威脅到人體健康。
  • 人體內發現微塑料?不僅侵入血液、肝臟等,它還有哪些危害? | 熱點
    塑料生產過程中添加的聚合物,會從微塑料顆粒裡轉移到環境中,這些環境汙染物(還有吸附在塑料表面的農藥),會被微塑料截留下來。研究人員發現,它們都能傷害肝臟等器官。生態毒理學家馬可·維吉(Marco Vighi)等人正在測試不同聚合物會吸附哪類汙染物,並研究汙染物是否會被淡水動物和陸生動物攝入。
  • 關於土壤微塑料汙染 你知道多少?
    關於土壤微塑料汙染 你知道多少?北極星環境修復網訊:近年來,海洋和淡水體系中微塑料汙染和生態效應研究受到了極大的關注,眾多研究表明微塑料在水體環境中大量而廣泛存在,且在一定條件下可對水生生物的生存與健康造成較大威脅,這些研究為世界範圍內開展水汙染防治工作奠定了重要基礎。
  • 水中微塑料易被細胞吸收
    本報訊 近日,發表於《科學進展》的一項新研究顯示,暴露在淡水或鹽水中數周的微塑料顆粒更易被實驗室小鼠的細胞吸收,這表明環境中的微塑料可能比我們想像的更容易進入細胞。關於攝入微塑料對動物的潛在影響,研究人員通常使用清潔或「原始」的微塑料顆粒。
  • 淡水水生生物水質基準—苯酚(徵求意見稿)
    淡水水生生物水質基準—苯酚(徵求意見稿)北極星環境監測網訊:各有關單位:為貫徹《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法》,保護水生生態系統安全,為生態環境管理提供科學依據,我部決定製定國家生態環境基準《淡水水生生物水質基準—苯酚》。
  • 《科學》雜誌提醒:警惕微塑料顆粒對飲水安全造成的威脅
    據《科學》雜誌最新一期報告顯示:塑料汙染正成為全球性的威脅,幾乎影響著每一個海洋和淡水生態系統。據《科學》雜誌評估,僅2016年全球產生的塑料垃圾中就有1900萬至2300萬噸(11%)進入了水生生態系統。
  • 專家解答《淡水水生生物水質基準—鎘》(2020年版)有關問題
    我們注意到,緊隨《淡水水生生物水質基準—鎘》之後,生態環境部又相繼發布了《淡水水生生物水質基準—氨氮》《淡水水生生物水質基準—苯酚》《營養物環境基準—中東部湖區》三個徵求意見稿。作為起草我國第一個國家生態環境基準的專家,想請您介紹一下,從這幾個基準入手有什麼特別的意義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