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解讀《淡水水生生物水質基準—苯酚》(2020年版)有關問題

2021-01-15 生態環境部


2020年12月23日,生態環境部發布了《淡水水生生物水質基準—苯酚》(2020年版),有關專家就相關問題進行了解答。


問:《淡水水生生物水質基準—苯酚》(2020年版)是繼《淡水水生生物水質基準—鎘》(2020年版)和《淡水水生生物水質基準—氨氮》(2020年版)之後的第三個淡水水生生物水質基準,作為主要起草專家,想請您介紹一下,研究制定苯酚基準有什麼特別的意義嗎?


中國環境科學研究院 李曉倩博士:我國《地表水環境質量標準》(GB 3838—2002)有24項基本項目,揮發酚是典型的混合有機汙染物,苯酚是揮發酚的重要組成部分。苯酚是最典型的一元酚,它的基準和毒性研究是酚類、揮發酚類化合物標準值制定的重要科學基礎,加拿大在制定酚類化合物基準值時,依據的就是苯酚的毒性研究結果,因此苯酚基準的研究可為其他混合物指標的基準研究提供借鑑。


苯酚除了有明顯的生物毒性效應外,還有特殊的氣味。我國《地表水環境質量標準》(GB 3838—2002)在制定揮發酚標準限值時,不僅考慮了苯酚等揮發酚對水生生物的毒性影響,同時也考慮了苯酚等揮發酚對人體嗅覺等感官產生的影響。事實上,我們在研究苯酚的淡水水生生物水質基準的同時,啟動了關於苯酚的嗅覺水質基準的研究。我們希望通過這些探索和實踐,能夠為我國地表水環境質量標準制修訂提供更多的科學依據,更好的服務於水生態環境質量管理。


鎘、氨氮和苯酚3項汙染物分別代表了重金屬、常規汙染物和有機汙染物,不同水質環境因子對這3項汙染物生物毒性影響也有不同,基準推導方法上也存在明顯的差異。水體硬度對鎘的毒性影響較大,而水體溫度和水體pH值對氨氮的毒性影響較大,因此在鎘和氨氮基準的研究中,對水體硬度、溫度和pH值進行了等級劃分,分別給出了對應的短期和長期水質基準。在苯酚水生生物毒性研究中發現,雖然現有研究顯示pH值、溫度等水質參數有可能對苯酚的毒性造成影響,但尚未形成統一認識,因此各國在苯酚基準制定時目前均未考慮水質參數對苯酚毒性的影響,制定的基準也是單一的短期和長期水質基準值。鎘、氨氮和苯酚基準推導方法上的差異,主要源於水質環境因子對汙染物生物毒性影響的不同,而這些不同的推導方法也為後續基準的制定提供了更為廣泛的參考和借鑑。


問:您作為《淡水水生生物水質基準—苯酚》(2020年版)科學評估的專家,也是國家生態環境基準專家委員會的委員,長期從事生態環境基準研究工作,想請您結合您的經歷,談談對我國開展生態環境基準工作的建議?


南開大學 祝凌燕教授:2020年,我國發布了首批生態環境基準,分別是《淡水水生生物水質基準—鎘》(2020年版)、《淡水水生生物水質基準—氨氮》(2020年版)和《淡水水生生物水質基準—苯酚》(2020年版)。作為國家生態環境基準專家委員會的委員,我多次參與了上述三項基準編制過程中的研討。通過這些研討,我進一步體會到,充足的、符合質量要求的毒理學數據對於研製我國水質基準至關重要。之前三個基準的制定過程中,對已有的資料庫數據、文獻數據進行了嚴格的篩選和質量評價,剔除了大量不合格的毒性數據。《淡水水生生物水質基準—苯酚》(2020年版)在制定過程中增加了一些實驗室補充測試的毒性數據,對於提高我國苯酚水質基準的科學性起到了很好的作用。但對於很多汙染物而言,符合基準推導要求的生物毒性數據依然非常缺乏。儘快積累滿足我國生態環境基準工作發展需要的基礎數據,對於推導我國生態環境基準工作長期可持續發展至關重要。


問:自2019年10月成立國家生態環境基準專家委員會這一年多來,已經陸續發布了3項國家生態環境基準,國家生態環境基準專家委員會為此提供了大量的技術支持。「十四五」即將起航,您作為國家生態環境基準專家委員會的主任委員,是如何考慮「十四五」時期委員會的工作?


中國環境科學研究院 吳豐昌院士:國家生態環境基準專家委員會是連接環境科研與管理應用之間的橋梁,是我國生態環境基準研究、評價、成果應用轉化和國內外學術交流的智庫。「十四五」時期,專家委員會將繼續發揮技術支撐作用,起草《「十四五」生態環境基準發展規劃(建議稿)》,提出工作目標和水(淡水、海水)、土壤、大氣等領域的重點任務,為有計劃、有重點、有步驟推動國家生態環境基準工作向前發展提供依據。與此同時,團結全社會優秀科研力量,共同推動生態環境基準縱深發展,發布一批水生態環境基準,組織開展大氣、土壤基準理論和方法學案例研究,在探索實踐中進一步深化科學認識,豐富技術儲備。此外,專家委員會將結合國家重大科技需求持續跟蹤國際科研新動向和前沿研究進展,明確制約我國生態環境基準發展的基礎科研瓶頸和薄弱環節,向科技部和自然基金委提出重大科研立項需求和建議,推動我國生態環境基準科研和管理向「國際一流」水平邁進,發揮基準在國家生態環境保護工作中的基礎性、支撐性和引領性作用。



近期重點文章推薦


《固定汙染源廢氣 醛、酮類化合物的測定 溶液吸收-高效液相色譜法》(HJ 1153-2020)等15項國家環境保護標準發布


切實推進「三線一單」落地實施走向深入


生態環境部有關負責人就《自然保護地生態環境監管工作暫行辦法》答記者問


生態環境部公布11月京津冀大氣汙染傳輸通道「2+26」城市和汾渭平原11城市降塵監測結果


中哈環保合作委員會第八次會議召開


生態環境部召開部常務會議




編輯:王穎毅

相關焦點

  • 專家解答《淡水水生生物水質基準—鎘》(2020年版)有關問題
    2020年2月28日,生態環境部發布了《淡水水生生物水質基準—鎘》(2020年版),這是我國第一個國家生態環境基準。中國環境科學研究院吳豐昌院士和有關專家就基準的出臺意義等問題進行了解答。
  • 生態環境部發布國家生態環境基準《淡水水生生物水質基準—苯酚...
    日前,生態環境部發布我國生態環境基準—《淡水水生生物水質基準—苯酚》(2020年版)(公告2020年70號)。該基準由生態環境部法規與標準司組織制定,中國環境科學研究院依據《淡水水生生物水質基準制定技術指南》(HJ 831—2017)起草。苯酚對水生生物毒性效應明顯。
  • 淡水水生生物水質基準—苯酚(徵求意見稿)
    淡水水生生物水質基準—苯酚(徵求意見稿)北極星環境監測網訊:各有關單位:為貫徹《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法》,保護水生生態系統安全,為生態環境管理提供科學依據,我部決定製定國家生態環境基準《淡水水生生物水質基準—苯酚》。
  • 水專項突破水生生物水質基準關鍵技術,支持地表水環境質量標準修訂工作
    、科學的水質基準現狀,突破了受試生物篩選、毒性數據質量評估方法、基準推導方法學等關鍵理論技術,研製了一批具有我國流域水生態特徵的水生生物基準值,為我國水生生物水質基準的研究和制定提供方法學指導。針對水質基準制定過程中數據質量參差不齊的問題,建立了水質基準生態毒性數據質量評估方法,對數據產生的全過程進行監控,從數據來源、化學物質、受試生物、實驗過程、實驗結果5個方面進行評估,提出了《水質基準生態毒理數據質量評估技術規範》並在天津市環境科學學會立項,豐富了水質基準制定方法。
  • 專家解答《湖泊營養物基準—中東部湖區(總磷、總氮、葉綠素a...
    12月30日,生態環境部發布了《湖泊營養物基準—中東部湖區(總磷、總氮、葉綠素a)》(2020年版),這是我國第一個湖泊營養物基準。國家生態環境基準專家委員會委員和有關專家就湖泊營養物基準相關問題進行了解答。問:您長期從事湖泊富營養化相關研究工作,想請您給大家介紹一下我們為什麼要制定自己的湖泊營養物基準?這對新時期我國湖泊生態環境保護有什麼重要意義?
  • ...專家解答《湖泊營養物基準—中東部湖區(總磷、總氮、葉綠素a...
    12月30日,生態環境部發布了《湖泊營養物基準—中東部湖區(總磷、總氮、葉綠素a)》(2020年版),這是我國第一個湖泊營養物基準。國家生態環境基準專家委員會委員和有關專家就湖泊營養物基準相關問題進行了解答。
  • 水生生物多樣性家底尚未摸清,我國淡水魚類物種保護現狀不容樂觀
    (圖片來源:千圖網)5月22日是第25個「國際生物多樣性日」。20多年來,保護生物多樣性行動取得了非凡成就,但目前我國水生生物多樣性的家底尚未摸清。「我國淡水魚類約1300多種,為世界第二。4月,生態環境部、農業農村部、水利部三部門下發《重點流域水生生物多樣性保護方案》(以下簡稱《方案》)指出,由於水生態環境不斷惡化,我國水生物種資源嚴重衰退,已成為影響中國生態安全的突出問題。多位專家在接受《中國科學報》記者採訪時提出:保護的基礎是摸清家底,開展水生生物資源系統性調研迫在眉睫。
  • 拯救長江水生生物,從2020年元旦開始我國將禁漁十年
    科技日報記者 馬愛平長江是世界上水生生物多樣性最為豐富的河流之一,也是維護我國生態安全的重要屏障。2019年初,農業農村部等三部委聯合發布了《長江流域重點水域禁捕和建立補償制度實施方案》。《方案》明確,從2020年元旦開始,分步驟推開,禁漁十年。
  • 長江水生生物多樣性面臨挑戰
    東方網12月14日消息:不僅是三峽庫區魚類生態平衡遭受破壞,放眼整個長江流域,水生生物多樣性也正面臨嚴峻挑戰。曾幾何時,長江淡水生態系統在我國乃至世界都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和作用,水生生物多樣性具有巨大的經濟、社會、生態和科學價值,長江經濟水產品一直是我國淡水漁業的支柱,漁業產量佔全國的60%以上。
  • 我國首個湖泊營養物基準發布!——《湖泊營養物基準—中東部湖區...
    附件:1.湖泊營養物基準—中東部湖區(總磷、總氮、葉綠素a)(2020年版)  2.湖泊營養物基準技術報告—中東部湖區(總磷、總氮、葉綠素a)(2020年版)  生態環境部  2020年12月30日  抄送:各省、自治區、直轄市生態環境廳(局),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生態環境局,中國環境科學研究院,中國環境監測總站,中國科學院南京地理與湖泊研究所
  • 遼寧省河流營養物基準制定技術指南(徵求意見稿)
    —91水質 總有機碳(TOC)非色散紅外線吸收法GB50179—2015河流流量測驗規範HJ636 水質 總氮的測定 鹼性過硫酸鉀消解紫外分光光度法HJ 710.7—2014生物多樣性觀測技術導則 內陸水域魚類HJ 710.8—2014生物多樣性觀測技術導則 淡水底棲大型無脊柱動物HJ 897—2017 水質 葉綠素的測定 分光光度法
  • 全國政協委員閔慶文: 推進白洋澱流域水生生物資源保護與生態系統...
    受氣候變化和人類活動雙重影響,白洋澱自20世紀60年代以來處於水源不足、水位不穩狀態,長期的富營養化造成水體有機汙染嚴重,大部分監測點水質持續在劣Ⅴ類水平,生物資源和生物多樣性大量減少,生態系統功能嚴重退化。白洋澱生態保護與修復引起中央領導的高度重視。近年來,白洋澱的生態保護與修復工作取得了很大成效,但問題依然嚴峻。
  • 水科院淡水中心與靖江市人民政府籤署共建長江下遊水生生物資源...
    水科院淡水中心與靖江市人民政府籤署共建長江下遊水生生物資源養護研究基地協議2019-04-11 16:11:00  水產養殖網  出處:淡水漁業研究中心        瀏覽量: 2546 次 我要評論
  • 長江水生生物保護「江湖行」舉行武漢開放日,用最先進技術摸底長江...
    如何摸清長江現存的水生生物種類和數量?昨日,中國漁政001號停靠在漢口漁政碼頭,水生生物專家為武漢市民帶來一場科普大餐。監控長江禁捕前後水環境變化昨日上午,楚天都市報記者登上「中國漁政001號」宣傳船。船上,來自同濟大學長江水環境教育部重點實驗室的科研人員,向參觀者介紹長江科研的各種儀器。
  • 為什麼水質中電導率很重要?——水質分析儀
    2020-08-05 16:57:31 來源: 華信博潤科技 舉報
  • 東錢湖硅藻水華暴發引水體顏色異常 專家:水質無影響
    據了解,2016年1月初,東錢湖南湖水域水體顏色出現異常後,湖區管理部門立即採取了三項措施:一是對東錢湖水質進行採樣分析;二是全面排查沿湖周邊及上遊溪流可能存在的汙染源;三是邀請中科院水生所、淡水生態與生物技術國家重點實驗室寧波實驗室有關專家到東錢湖實地查看診斷。根據水質檢測和排摸情況分析,東錢湖南湖水質異常主要原因是由於硅藻水華所引起。
  • 中科院水生生物研究所專家揭開東湖水華消失之謎
    中新湖北網2月3日消息:東湖水華消失15年之謎被中科院水生所專家揭開。昨日,中科院院士劉建康稱,國際學術界認為該成果為世界湖泊生態保護指出了方向,具有重大環保意義。  負責該項研究的謝平博士獲得國際湖泊生態學大獎———第9屆日本琵琶湖生態學獎。  每到夏季湖面就會出現水華現象,是困擾東湖的環保難題。
  • 淡水環境中發現微塑料,影響的不僅僅是水生生物
    中首次提出, 且由於微塑料在海洋環境中的廣泛存在以及對對生物產生的各種確定的以及不確定的危害,得到了各界廣泛關注。2014年,首屆聯合國環境大會上,海洋塑料垃圾汙染被列為 「十大緊迫環境問題之一」,並對微塑料進行特別關注。2015年召開的第二屆聯合國環境大會上,微塑料汙染被列入環境與生態科學研究領域的第二大科學問題,成為與全球氣候變化、臭氧耗竭等並列的重大全球環境問題。
  • 國家水生生物種質資源庫——淡水藻種庫——雨生紅球藻種質選育...
    國家水生生物種質資源庫——淡水藻種庫——雨生紅球藻種質選育保藏庫揭牌成立掌上曲靖訊(曲靖日報記者 張錦文)11月17日,國家水生生物種質資源庫——淡水藻種庫——雨生紅球藻種質選育保藏庫在雲南博欣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揭牌成立
  • 淡水生境水生植物生物學國際研討會通知
    武漢植物園 2004. 10. 9-14 淡水生境水生植物生物學國際研討會 第 二 輪 通 知 (論文徵集、會議註冊、住宿預定) 會議名稱:淡水生境水生植物生物學國際研討會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f Aquatic Plant Biology in Freshwater Habitats (SAPBFH) 會議主題:淡水生境的水生植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