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業部科考船停靠漢口,對市民開放參觀
作為外來物種的小龍蝦,對長江生態究竟會產生哪些影響?如何摸清長江現存的水生生物種類和數量?昨日,中國漁政001號停靠在漢口漁政碼頭,水生生物專家為武漢市民帶來一場科普大餐。
監控長江禁捕前後水環境變化
昨日上午,楚天都市報記者登上「中國漁政001號」宣傳船。船上,來自同濟大學長江水環境教育部重點實驗室的科研人員,向參觀者介紹長江科研的各種儀器。該實驗室陳波見博士介紹,此次宣傳船主要進行了微塑料、大氣、浮遊藻類以及水生動物環境DNA等樣本的收集,將重點進行2020年長江流域全面禁捕前後的水環境分析研究。
水生動物環境DNA 分析儀器,引起大家的興趣。「這是目前最先進的水環境研究技術之一,只要遊過這個區域的物種,都能通過DNA分析比對得出結果,特別是通過傳統方式難以分析的入侵物種、瀕危物種等。」屈嬋娟博士介紹,通過水生動物環境DNA分析,可以更為準確地了解到長江現存水生生物的種類。
船上使用的大氣採樣器,同型產品曾隨「雪龍號」科考船到達南極,用於空氣採樣。
參觀結束後,眾多專家為來訪群眾和相關媒體舉行了開放日的科普講座。
稻蝦共生可以淨化長江水質
WWF淡水項目經理程琳博士帶來了小龍蝦背後的生態故事。她說,作為最著名的外來物種,小龍蝦如今對流域生態環境的影響有利有弊。
「如果運用得當,小龍蝦也可以對生態有一定的好處。」程琳說,比如在江漢平原較為普遍的小龍蝦的蝦稻共生養殖模式,可以控制螟蟲、稻飛蝨等水稻病蟲害,從而減少農藥量; 同時小龍蝦可以以稻田的雜草為食,有利於雜草的消除,減少除草劑的環境危害; 另外小龍蝦的存在,增加了稻田水體營養鹽,提高了土壤肥力,也減輕了對化肥的依賴。這都能起到淨化長江水質的作用。
「小龍蝦作為外來物種,它所帶來的生態威脅也不容忽視。」程琳介紹,小龍蝦可以破壞引入地水生環境,導致引入地生物多樣性的消失。不過小龍蝦在長江流域的分布歷史已有90多年,在包括長江流域以內的20多個省、市、自治區形成了天然種群,野外生存的小龍蝦還沒有產生顯見的生態影響。
此次以「行走長江母親河,譜防寫新篇章」為主題的長江水生生物保護宣傳系列活動,由農業農村部長江流域漁政監督管理辦公室、水利部長江水利委員會、交通運輸部長江航務管理局及世界自然基金會(WWF)聯合發起,於5月21日自四川宜賓啟動,武漢是第10站。宣傳船將向下遊進發,在沿江城市舉行科普活動。
□楚天都市報記者陳倩 通訊員易清魏英 攝影:楚天都市報記者劉中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