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武漢4月22日電(記者董峻)長江流域內縱橫交錯的河流和星羅棋布的湖泊孕育了極為豐富的水生野生動植物資源。據統計,長江流域共有淡水魚類378種,包括長江特有魚類142種,國家一、二級重點保護水生野生動物14種,其中白鰭豚、中華鱘、白鱘、達氏鱘和胭脂魚等是我國的特有種類,也是長江流域水生生物的典型代表。
由於水利工程、航運開發、航道整治、水汙染和過度捕撈等人類活動不斷增加,長江流域珍稀、特有魚類的原有生境發生了重大改變,生存空間被擠佔,棲息地面積縮小,種群數量和幼魚補充群體數量減少,資源仍在衰退。為保護長江珍稀水生動物資源,農業部組織制定並實施了一系列保護管理措施:
——建立健全制度。2002年起,長江流域全面實行禁漁期制度,雲南省德欽縣以下至葛洲壩以上水域,每年2月1日12時—4月30日12時;葛洲壩以下至長江口水域,每年4月1日12時—6月30日12時。禁漁期內禁止一切捕撈作業,有效養護了長江水生野生動物資源。2006年,國務院批准頒布了《中國水生生物資源養護行動綱要》,確定了「漁業資源保護與增殖」、「生物多樣性與瀕危物種保護」和「水域生態保護與修復」三項重大行動。
——建設自然保護區。近年來,沿長江各級漁業行政主管部門共建立各級、各類水生野生動植物及水域生態系統類型自然保護區30多處,其中國家級自然保護區4處,地方級自然保護區30處,使白鰭豚、中華鱘、江豚、大鯢、胭脂魚等一批珍稀水生動物及其棲息地得到保護,在一定程度上減緩了資源急劇下降的趨勢。
——推動馴養繁殖及增殖放流工作。近年來,農業部組織沿長江各省級漁業行政主管部門、科研機構,開展了中華鱘、達氏鱘和胭脂魚等珍稀水生動物的馴養繁殖和增殖放流工作。1983年以來,共組織放流中華鱘苗種700多萬尾;2005年起,放流胭脂魚25萬尾;2007年,放流大規格達氏鱘苗種2000尾。
(責任編輯:宛振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