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尾國家一級保護動物「長江鱘」獲解救放歸長江

2020-11-23 新華網客戶端

  大江持續奔流,保護水生動物也在時刻進行之中。

  日前(7月25日),在四川宜賓長江李莊段水域,有4尾被非法困於地籠的長江鱘,被當地漁政執法人員解救,並放歸長江。

  這是宜賓市翠屏區農林畜牧局水產漁政管理站工作人員在長江李莊段水域巡邏時,搜救到的4尾被困長江鱘。其中,有3尾成魚,1尾幼魚。

  據了解,長江鱘是我國長江獨有的珍稀野生動物,距今已有1.5億年的歷史,是世界「十大瀕危滅絕物種水生動物」之一。經過漁政人員核實,這4尾長江鱘正是今年5月「長江鱘(達氏鱘)拯救行動計劃」增殖放流活動中所放流的長江鱘。為此,工作人員將其全部放歸長江。

  四川宜賓市翠屏區農林畜牧局水產漁政管理站站長 劉曉歡:我們下一步將對此進行摸排,究竟是誰下的違禁網具。

  誤捕鱘魚 確認品種後再放歸

  作為長江特有珍稀魚類,拯救長江鱘、中華鱘等迫在眉睫。但誤捕這類珍稀魚種後,有時也不能著急放歸。因為,它有可能是「雜交鱘」,一定要交給專業人士鑑定後,再將其放歸。

  長江水產研究所科研瀕危魚類保護學科組成員 頡江:因為雜交鱘在長江裡面生存,會擠佔長江上遊保護的白鱘、中華鱘、長江鱘的生存空間,鱘魚之間可以相互繁殖雜交,所以說漁民以後發現有雜交品種,一定要及時上報漁政部門,不要自行主動放生到長江裡面,擠佔珍稀鱘魚的生存空間。

相關焦點

  • 1萬尾國家一級野生保護動物中華鱘放歸長江
    大眾網·海報新聞濟南4月22日訊(記者 張海振)4月22日,記者從中國三峽集團官微了解到,今天在湖北省宜昌市的長江珍稀魚類放流點,10000尾大大小小的子二代中華鱘回歸長江懷抱,對自然環境中的中華鱘物種資源再做補充。此事迅速登上熱搜,網友評論:「回家了,保護好他們」。
  • 「聚力重慶·鱘夢長江」阿拉善SEE長江鱘保護項目在渝啟動
    重慶項目中心的企業家會員與來自全國各地的企業家會員、知名學者、愛心人士齊聚一堂,回顧阿拉善SEE重慶項目中心過去一年工作,共同見證長江鱘保護項目啟動,並以「長江鱘保護」為主題,探討如何進一步推動長江上遊地區的生態保護與建設問題。
  • 宜賓漁民捕獲大體型長江鱘:全長1米多重約11斤魚齡3歲
    不管是從漁民捕撈魚類上,還是我們誤捕的魚類上,長江鱘等珍稀魚類的數量都明顯增加,說明長江生態環境在向好的方向改善  9月10日,宜賓市江安縣怡樂鎮漁民誤捕1尾大體型國家一級保護動物長江鱘,宜賓長江鱘協助巡護隊接到通知後,立即趕赴現場解救放歸。
  • 子一代長江鱘放歸青衣江
    「中華鱘、長江白鱘、長江鱘只有長江有,均為國家一級保護動物。」3月11日在收取放歸長江鱘數據的船上,四川省農業科學院水產研究所副研究員龔全說,長江白鱘宣布功能性滅絕後,三大鱘魚只剩兩種,也是難覓蹤影。與上世紀八九十年代,三大鱘魚不時露面的熱鬧相比,今天的長江顯得有幾分落寞。
  • 25.7萬尾長江上遊珍稀特有魚類放流金沙江
    來源:中國新聞網  據三峽集團消息,25.7萬尾長江上遊珍稀特有魚類24日在向家壩水電站附近放歸金沙江。此次放流活動由三峽集團和農業農村部長江流域漁政監督管理辦公室共同主辦,共放流長江鱘、胭脂魚、長薄鰍、厚頜魴、巖原鯉、圓口銅魚6種魚類。
  • 長江邊救起一條「怪魚」 竟是國家一級野生保護動物
    這究竟是不是珍稀保護動物中華鱘呢根據數據比對,專業人員表示,這條「怪魚」既不是中華鱘也不是俄羅斯鱘,它的名字叫做長江鱘。,是我國長江獨有的珍稀野生動物,外形與中華鱘相似,主要分布於長江上、中遊個幹支流及湖泊裡。
  • 物種保護 為長江添活力(大江大河·長江保護這五年④)
    制訂保護方案,留住「江豚的微笑」;開展野外放歸,保護揚子鱷……當前,沿江省份加大力度保護珍稀物種,接下來,多地多部門還將按照《長江保護法》有關規定,全面落實瀕危物種相關保護工作。前不久,當記者到達位於武漢市的中科院水生所白鱀豚館時,網約車司機指著「白鱀豚館」4個字問。 白鱀豚已經被宣告「極可能滅絕」多年了,「鱀」字對一些人來說也成了生僻字。世界第一頭人工飼養成功的白鱀豚「淇淇」在這個白鱀豚館生活了近23年,於2002年離世。白鱀豚的離去,讓科研人員更加重視對長江江豚的保護。
  • 長江江豚瀕危程度比大熊貓更嚴重
    白鱘,國家一級保護動物,由於其吻形長如象鼻也叫「象魚」,重可達千斤,歷史上分布在長江和錢塘江,已有15年未被發現。分布於西部的四川、陝西以及東北部的黑龍江等省區,體形修長,最大者體長可達2米讓國家一級保護動物長江鱘,又稱達氏鱘,已連續18年未監測到自然繁殖。
  • 赤水河支流習水河發現長江鱘
    中科院進行科研捕撈,在赤水河流域支流習水河裡發現了長江鱘,發現數量如此之多的長江鱘還是頭一回。據悉,是在10月10日,在高洞河的寒沱點,科研捕撈了42條長江鱘起來,長江鱘又名達氏鱘,屬於淡水定居性魚類,是我國長江流域獨有的珍稀野生動物
  • 合江赤水河又發現110多條長江鱘
    繼10月10日發現42條長江鱘後,10月15日,中國科學院水生生物研究所在合江赤水河流域進行科研監測時,又發現110多尾長江鱘。短短5天時間,在赤水河流域多次發現長江鱘的身影,這讓中國科學院水生生物研究所的研究員們興奮不已。15日採集到的長江鱘初步估計有110尾左右,大一點的有1斤,小一點的有1兩。
  • 湖北宜昌:2500尾中華鱘、長江鱘「回家」
    增殖放流活動在長江宜昌段舉行 付蓓蓓 攝2020年長江湖北宜昌中華鱘自然保護區綜合生態補償項目增殖放流活動11月18日舉行,2500尾大大小小的中華鱘、長江鱘等順著人工通道「刺溜」滑下,回歸長江的懷抱。
  • 新聞背景:長江珍稀水生動物保護概況
    新華網武漢4月22日電(記者董峻)長江流域內縱橫交錯的河流和星羅棋布的湖泊孕育了極為豐富的水生野生動植物資源。據統計,長江流域共有淡水魚類378種,包括長江特有魚類142種,國家一、二級重點保護水生野生動物14種,其中白鰭豚、中華鱘、白鱘、達氏鱘和胭脂魚等是我國的特有種類,也是長江流域水生生物的典型代表。
  • 回放 500尾「魚類活化石」中華鱘放歸長江
    回放 500尾「魚類活化石」中華鱘放歸長江
  • 合江縣赤水河流域發現40多條長江鱘
    近年來,合江縣把長江、赤水河流域水生態環境修復保護擺在突出位置,打出系列組合拳,取得階段性成效。赤水河流域作為長江上遊重要的生態屏障,水源生物生存環境不斷改善。近日,中國科學院水生生物研究所對合江縣赤水河流域科研監測時就意外發現40多條有著「水中大熊貓」稱號的長江鱘。
  • 「最後的長江白鱘」目擊者:準備將人工飼養長江鱘放歸到長江
    2003年在宜賓救助長江白鱘時,張志英現場拍攝的照片對於長江白鱘具體少於多少條,便無法完成種群延續,張志英無法給出一個數字。對於魚類的調查無法像陸地上的動物一樣直觀。除了專門的生物調查,日常更多時候他們通過「漁獲物」來了解水中的情況。「漁獲物」通俗地講就是漁民從水中捕獲的水生動物。
  • 農業農村部:單靠自然繁殖 長江中華鱘滅絕風險非常大
    4月14日,2018年長江三峽中華鱘放流活動在湖北宜昌舉行,500尾中華鱘放歸長江。中新社記者 黃餘洋 攝中新網7月24日電 農業農村部副部長于康震今日指出,中華鱘的野生群體,如果單靠自然繁殖,滅絕的風險非常大,物種狀況堪憂。
  • 白鱘滅絕、中華鱘長江鱘極危:長江水精靈路在何方
    和白鱘同為國家一級保護動物,同被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列為「極危」等級,中華鱘和長江鱘等長江水精靈路在何方?昨日,記者再次深入採訪相關部門和專家。2017年至2021年,農業農村部支持開展「長江流域資源與環境調查」專項工作,在全流域布置65個調查站位,20餘家單位參加,在2017年至2019年的野外調查工作中未發現白鱘。理論推導,則主要基於從80多篇文獻資料收集而來的、1981年至2003年間共210尾白鱘誤捕記錄,反推得出滅絕可能性。IUCN如何定義一個物種的滅絕?
  • 白鱘滅絕,中華鱘長江鱘也已「極危」,長江水精靈路在何方
    和白鱘同為國家一級保護動物,同被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列為「極危」等級,中華鱘和長江鱘等長江水精靈路在何方?昨日,記者再次深入採訪相關部門和專家。白鱘資料圖白鱘1993年或已功能性滅絕2019年9月中旬,上海。圍繞長江白鱘等歐亞十幾種鱘魚物種的瀕危評估,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專家組連開3天會。危起偉和其學生張輝博士參會。
  • 保護長江水生生物多樣性的「三峽方案」
    本網訊(袁磊)2020年4月22日,三峽集團中華鱘研究所將在湖北省宜昌市實施第62次中華鱘放流,10000尾不同年齡梯隊子二代中華鱘放歸長江,這將是歷年放流子二代中華鱘規模最大的一次。實施中華鱘保護,是三峽集團在共抓長江大保護中發揮骨幹主力作用,促進長江流域生態修復,助力長江經濟帶高質量發展的重要舉措之一。
  • 700萬尾魚苗江津長江段安家!
    胭脂魚、巖原鯉厚頜魴、華鯪……近700萬尾魚苗搖頭晃腦從江津米幫沱碼頭遊進長江好奇了吧?共建長江上遊珍稀特有魚類國家級自然保護區重慶收容救護中心根據協議,三方將共建長江上遊珍稀特有魚類國家級自然保護區重慶收容救護中心,對傷病珍稀特有魚類,和其它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進行救治暫養,康復後即時放歸長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