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賓漁民捕獲大體型長江鱘:全長1米多重約11斤魚齡3歲

2021-01-11 四川新聞網

  野生鱘魚 ?

  它的身上沒有PIT晶片定位設施,腹部也沒有傷痕,初步判斷可能是此前放流的長江鱘幼體長大,也不排除為放流長江鱘所繁殖的後代

  如何證明 ?

  「要證明長江鱘魚確已能野外自然繁殖,必須捕獲10釐米以下的幼體。」張新才說,因為放流長江的鱘魚,個體都在10釐米以上

  為何可喜 ?

  不管是從漁民捕撈魚類上,還是我們誤捕的魚類上,長江鱘等珍稀魚類的數量都明顯增加,說明長江生態環境在向好的方向改善

  9月10日,宜賓市江安縣怡樂鎮漁民誤捕1尾大體型國家一級保護動物長江鱘,宜賓長江鱘協助巡護隊接到通知後,立即趕赴現場解救放歸。經檢查,該尾體重達11斤的「大傢伙」,身上沒有傷,也沒有此前放流鱘魚攜帶的定位裝置,疑為三年前放流長江的鱘魚,甚至不排除為此前放流鱘魚野外繁殖的「野生鱘」,而這標誌著長江水生態環境正在得到修復。

  體重11斤,它是國家一級保護動物

  在宜賓市江安縣怡樂鎮長江漁民肖慶紅的漁船上,記者見到了這尾體型碩大的鱘魚。其身體呈錐形,背鰭上骨板很硬,各行骨板間的皮膚遍布顆粒狀細小的突起,極為粗糙,頭背面具有明顯的小刺,具有典型的鱘魚特徵。

  肖慶紅告訴記者,9月9日晚,他在長江水域下網捕魚,10日一早收網時,發現一條體型碩大的魚。因其體型和相型與鱘魚極為相似,肖慶紅立即通知了江安縣畜牧局水產漁政部門。經過畜牧水產局工作人員現場識別,並拍照請專家鑑定後,確認這尾鱘魚為國家一級保護動物——長江鱘。

  據江安縣畜牧水產局水產技術推廣站站長張新才介紹,技術人員對所誤捕的長江鱘進行檢查,它的身上沒有PIT晶片定位設施,腹部也沒有傷痕,證明這條鱘魚不是5月17日金沙江放流的鱘魚中的一條,根據體型判斷,初步可以確定其為一條在野外環境中生存的長江鱘。

  經工作人員現場測量,這尾長江鱘全長106釐米,體長90釐米,體重5.47千克,魚齡約3年,屬長江鱘亞成體。經檢查體表無外傷,活性高,在經過測量和拍照留證後,工作人員將其就地放流長江。

  野生三年,說明長江水質在改善

  「野生長江鱘魚絕跡已有幾十年時間,這尾大體型長江鱘又沒有定位裝置,其可能是此前放流的長江鱘幼體長大,也不排除其為放流長江鱘所繁殖的後代。」張新才說,無論是哪種情況,都說明長江生態環境在向好的方向改善。

  據張新才介紹,當地對長江特有珍稀魚類的增殖放流活動已搞了十餘年,三年魚齡的長江鱘能存活下來,說明長江水質適合鱘魚生活;如果是早年放流鱘魚繁殖的後代,則表明長江已有野生鱘魚種類,說明長江生態得到進一步修復。

  「但要證明長江鱘魚確已能野外自然繁殖,必須捕獲10釐米以下的幼體。」張新才說,因為放流長江的鱘魚,個體都在10釐米以上。「要是能捕獲體長10釐米以下長江鱘幼體,就能證明不是人為放流鱘。」宜賓市翠屏區畜牧水產局漁政管理站站長劉小歡認為,如果長江出現野生長江鱘,就意味著長江生態環境得到了質的改善。

  據了解,自今年7月31日宜賓長江鱘協助巡護隊成立以來,截至9月13日,共救助了長江鱘52尾。「10日早上漁民誤捕的長江鱘,是協護隊成立以來,在長江幹流宜賓江安段發現的單體體長最長,體重最重的長江鱘。」長江鱘協助巡護隊宣傳員周濤說。

  初見成效:

  長江水生態環境 正在得到修復

  張新才稱, 通過今年長江鱘救助隊從救助鱘魚的數量和鱘魚大小來分析,可以證明去年中央環保督察對長江汙染源的治理,對挖沙採石的禁採工作,對長江的生態起到很大的修復作用。

  「不管是從漁民捕撈魚類上,還是我們誤捕的魚類上,其他魚類和長江鱘等珍稀魚類的數量上都明顯比往年增加。」漁政部門提醒廣大漁民和釣魚愛好者,只要發現疑似國家保護動物都要主動向漁政部門報告,共同保護長江魚類資源。

  宜賓市環境監測中心站副站長羅天志告訴成都商報記者,長江地表水的功能區規劃的是三類水質,但監測數據絕大部分指標都能達到二類水質標準。「只有幾項指標達到三類水質標準,其他指標都是符合二類水質要求。」羅天志說,從宜賓江段多年監測數據來看,長江水質都不超標。

  金沙江是中華鱘、長江鱘生活和繁殖的重要天然水域。負責對金沙江宜賓段進行監測的宜賓市敘州區環境監測站站長夏玉燦稱,金沙江同樣屬於三類地表水功能區,但監測數據顯示其水質長期達到二類水質指標。

  「長江屬於地表水,只要有一個指標超標,就認為不達標。」羅天志說,自「十二五」以來,長江宜賓段監測出來的數據,都是百分之百達標(三類), 總磷、氨氮、COD等數據呈逐年下降趨勢,總體在往改善的方向發展。羅天志認為,長江沿線工廠排汙進一步完善、場鎮汙水收集能力提升、汙水處理能力增強,這些都是長江水質得以改善的原因。王代利 王思初 成都商報首席記者 羅敏

相關焦點

  • 漁民在長江發現兇猛食肉魚 體長2米重達200斤
    7月16日,武漢新洲區漁民在長江陽邏江段捕獲一尾怪魚。該魚長2.12米、重約200斤,經專家鑑定為鱘鰉魚雜交品種,屬外來物種,此魚是白堊紀時期保存下來的兇猛食肉古生物,與恐龍同時存在地球上,可能是市民在市場上購買後放生長江的。
  • 漁民珠江口捕獲200斤鱘魚 經鑑定系雜交鱘(圖)
    漁民在珠江口捕獲的鱘魚長約兩米,重約200斤。廣州日報記者邱偉榮 攝  疑似中華鱘 經鑑定系雜交鱘 這表明鱘類仍可在此生活  文/ 廣州日報記者劉幸  圖/ 廣州日報記者邱偉榮  珠江口驚現長逾2米,重達200斤的巨魚,是否中華鱘?昨日,記者從珠江水產研究所獲悉,有漁民於上周六在珠江口捕獲巨魚,疑似中華鱘,立馬上報漁政管理部門。
  • 「最後的長江白鱘」目擊者:準備將人工飼養長江鱘放歸到長江
    2003年在宜賓救助長江白鱘時,張志英現場拍攝的照片張志英表示,「2003年那次很想把『她』留下來,那條長江白鱘是雌的,四五月份就可以交配產卵了,可惜當時沒有人工飼養的條件」,養像長江白鱘這種兩三米、甚至三四米長的大型魚類,目前用的池子至少都是一千多平米。
  • 湖北漁民捕獲長3.3米重700斤中華鱘(圖)
    通訊員 向軍 攝昨天,新洲一對漁民夫妻誤捕了一條長3.3米,重700多斤的巨型中華鱘,是國家一級保護動物。這條已經懷孕的「大魚」於昨晚被轉運到位於荊州的長江水產研究所,科研人員將對其做進一步檢查、治療後放生長江。漁民夫妻長江誤捕「國寶」昨天上午11點,記者來到新洲雙柳牧鵝洲岸邊,雙柳漁業隊的漁民張錦夫婦講述了誤捕「大魚」的經過。
  • 他曾在長江捕到一條200多斤的白鱘,如今與數十萬漁民一起上岸
    新華社北京12月10日電(記者王迪、肖林)12月10日,新華每日電訊微信公號刊發題為《他曾在長江捕到一條200斤的白鱘,如今與數十萬漁民一起上岸》的報導。65歲的老漁民嚴正華十分想念長江魚的滋味。長江魚光滑、鮮嫩、肉質緊實,沒有河塘魚的「泥臭味」。
  • 漁民從甌江捕獲中華鱘?專家:這是一條人工養殖鱘魚
    經專家鑑定,這是一條人工養殖的鱘魚,可能來自四川宜賓的中華鱘養殖基地。  甌江裡捕撈上中華鱘?  老林說,他在甌江打了30多年的魚,這還是第一次撈到這麼奇怪的魚。他說,當天中午起網時,感覺漁網很沉,將漁網拉出水面後,發現網裡有一條嘴巴尖尖、跟鯊魚有點像的怪魚。
  • 湖北漁民捕獲長3.3米重700斤中華鱘(組圖)( 1 / 4 )
    3.3米,重700多斤的巨型中華鱘,是國家一級保護動物。這條已經懷孕的「大魚」於昨晚被轉運到位於荊州的長江水產研究所,科研人員將對其做進一步檢查、治療後放生長江。剛才還暴跳如雷的中華鱘,工作人員為他體檢時顯得還是很溫順的。佚名/東方IC中國網11月19日訊 這是一條與大熊貓一樣珍貴的「大魚」,屬國家一級保護的瀕臨滅絕動物長江中華鱘,它的體長3.3米,重量達700餘斤。昨天被漁民誤捕後讓周圍數百村民目睹了這條國寶的尊容。
  • 那條體長3.59米,重達1028斤的大鰉魚,最後怎麼了?
    那條體長3.59米,重達1028斤,年齡逾百歲的大鰉魚,最後怎麼了?19日上午,撫遠漁民馬紅軍和另兩個漁民駛入黑龍江開始打漁。三人起網時,發現網比平時沉了許多,他們就用打漁的鉤子往魚身上搭,這樣就可以固定住網裡的魚,等船靠岸時再把魚取出來。一上岸,大家都驚呆了,這次撈上來一尾3米多長的大鰉魚,大家用秤稱了一下,足有1028斤。
  • 重慶發現「怪魚」長2.18米重120斤 號稱「水中大熊貓」
    【男子長江岸釣上「怪」魚:身長2.18米重120斤,號稱「水中大熊貓」】#重慶發現2.18米長江鱘#?其實是達氏鰉!11月21號,重慶江津一男子在長江釣起一條長2.18米,重量超百斤的大魚。經相關專家鑑定該魚為達氏鰉,國家二級野生保護動物,長江流域較為罕見。
  • 我國首次捕獲白鱘 五問「長江活化石」前世今生
    專家們正在救治受傷的白鱘  我國首次捕獲的活體白鱘傷勢好轉,已能被動進食  近日,南京一漁民在長江下關水域捕獲一條長3.3米、重150公斤左右的特大白鱘那位捕獲白鱘後及時上報漁政部門的漁民也將獲得相應獎勵。  2 問生存 外傷已好轉,三天吃了8條魚  12月11日白鱘被捕獲時已經受了重傷,光長約5釐米左右的魚鉤就從身上取下了5個,下顎部還有一條長20多釐米、深1釐米的傷口,整個腹部被氣撐得鼓鼓的。
  • 漁民捕獲罕見鱘鰉 有水中活化石之稱!
    漁民捕獲罕見鱘鰉 有水中活化石之稱!時間:2017-05-11 18:50   來源: 重慶晨報上遊新聞   責任編輯:沫朵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漁民捕獲罕見鱘鰉 有水中活化石之稱!中新網消息,黑龍江省佳木斯市公安邊防支隊10日發布消息,當日12時許,黑龍江撫遠市漁民在中俄界江(撫遠市境內)捕魚作業時意外捕獲一條重達450斤的雌性鱘鰉魚。 據了解,10日中午當地邊防派出所接到漁民周某、張某報警稱   原標題:漁民捕獲罕見鱘鰉 有水中活化石之稱!
  • 中國長江白鱘宣布滅絕
    除長江白鱘滅絕外,中國特有的中華鱘、長江鱘仍被評估為「極危」等級(status)。「有漁民認為,長江某些水域還倖存有白鱘。」長江白鱘資料長江白鱘體,又稱作中華匙吻鱘,另名為中國劍魚,是中國最大的淡水魚類。長為2-3米,體重200-300千克,最大的體長可達7.5米。因為其吻部長狀如象鼻,又俗稱為象魚。體長梭形,上下頜均具尖細的齒,吻長劍狀,其長為眼後頭長的1.5-1.8倍,吻部由前到後逐漸變寬,前端鈍尖,狹而平扁,基部肥厚。
  • Qing聽當事人丨不相信白鱘滅絕 長江鱘巡護隊仍在尋找渺茫的線索
    四川宜賓長江鱘協助巡護隊隊長周濤至今不相信長江白鱘滅絕的消息,他認為這是媒體的炒作,「白鱘只是沒有小時候見到的那麼多,很稀少了,也可能是躲起來了」。多年來,他和他的隊員們一直在長江上志願保護以三大鱘魚為首的珍稀魚類,白鱘滅絕的消息,讓他們覺得很無奈。所以,他們仍在借著巡護的機會,儘可能的尋找長江白鱘的下落,但在中國最長的河流裡尋找一條幾米長的魚,談何容易。
  • 捕獲"水中大熊貓a漁民捕獲"水中大熊貓"!體長2米9,重300斤,這是什麼魚?"!體長2米9,重300斤,這是什麼魚?
    2020年6月10日,黑龍江黑河市愛輝區幸福鄉長發村漁民在黑龍江長發村的網灘作業點進行捕撈時,捕獲了一條體長2.9米,體重達150千克的巨型達氏鰉,專家稱這條魚至少已經有60歲了,是黑龍江流域極其珍稀的魚類,堪稱「水中大熊貓」!
  • 新洲漁民長江中誤捕巨型中華鱘 3.3米長重約700斤(圖)
    圖為:長江中撈出大個兒中華鱘(視界網曾吉清 王東升 攝)  楚天都市報訊(記者揭明玥 通訊員王東升)昨日上午,新洲區雙柳街一漁民在長江打魚時,意外捕獲一條約700斤重的中華鱘。因其身體有多處傷痕,已被送至長江水產研究所治療。  34歲的漁民張錦說,昨日上午9時許,他在長江新洲牧鵝洲附近張網捕魚時,突然發現在離岸400米處的漁網中有很大動靜。他趕緊過去查看,發現網中有一條罕見的大魚。
  • 這些魚王幾米長,幾百斤,活了不知多少年
    廣西70斤土鯰魚大概五月份的時候,廣西一位村民,在自家魚塘,捕獲一條1.6米長,70多斤的土鯰魚。——這可不是埃及塘鯴那種生長迅速的外來魚種,而是一條本土大口鯰。今年3月份,湖北丹江口一條130斤的巨型青魚王,被漁民捕撈出水,引發無數人圍觀。不過,有網友認為,青魚生長速度驚人,加上水庫可能會投放餌料,因此一百多斤的青魚,可能只需十年不到,即可長成。有養殖經驗的朋友,你們同意這種觀點嗎?
  • 漁民捕獲罕見鱘鰉 「水中活化石」被賣86000元(組圖)
    網絡配圖  近日,一則漁民捕獲罕見鱘鰉的新聞引發社會熱議,5月10日消息,漁民捕獲罕見鱘鰉:重達450斤,是有記錄以來,體型最大的鱘鰉,此消息一出,引無數釣魚愛好者神往。  據了解,此次被捕獲的鱘鰉魚也是街津口地區今年捕撈上的第一條過百斤的鱘鰉魚。  黑龍江省佳木斯市公安邊防支隊10日發布消息,當日12時許,黑龍江撫遠市漁民在中俄界江(撫遠市境內)捕魚作業時意外捕獲一條重達450斤的雌性鱘鰉魚。
  • 蓬萊漁民捕獲巨型"鱔魚王" 長1.86米 重26斤
    蓬萊漁民捕獲巨型"鱔魚王" 長1.86米 重26斤  蓬萊漁民閆慶祿抱著剛捕撈上來的1.86米長的狼牙鱔  蓬萊漁民閆慶祿高興地舉起1.86米長的狼牙鱔  齊魯網煙臺12月19日訊 今天上午在蓬萊市避風港碼頭,有漁民捕撈到了一條超級大的狼牙鱔。
  • 漁民捕獲300歲大海龜 長1.2米重170斤(圖)
    漁民捕獲300歲大海龜 長1.2米重170斤(圖) 2008年07月03日 12:47大 中 小】 【列印】 漁民捕獲300歲大海龜300多歲綠海龜被放生回海裡東南新聞網7月3日報導昨日凌晨2時許,莆田秀嶼區埭頭漁民林少華出海作業時,捕獲一隻85公斤重的綠海龜,年齡在300歲以上,非常罕見。
  • 兩年巡河13萬公裡 捕魚人變身護魚人——回訪長江禁漁後的四川上岸...
    一艘插著「宜賓長江鱘協助巡護隊」鮮紅旗子的衝鋒舟穿過霧氣,從江面駛來,隊員肖玉南和李基奎又開始了一天的江面日常巡護。他倆都是土生土長的江安縣漁民,在長江捕魚超過20年。2018年7月,熟悉長江水道的他們和其他退捕者加入了長江上遊第一支專注於長江鱘保護的協助巡護隊,捕魚人變成了護魚人。兩年時間裡,他們巡江總裡程超過13萬公裡,解救出了439尾長江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