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年巡河13萬公裡 捕魚人變身護魚人——回訪長江禁漁後的四川上岸...

2021-01-07 中原新聞網

2020年11月17日,肖玉南(後)和李基奎在長江上巡護。

2020年11月16日,李慶餘在瀘州市合江縣長江邊餵海鷗。

2020年11月16日,王天榮在江邊勞作。

2020年11月17日,張霖在廚房中備菜。

2016年12月26日,李慶餘在漁船上看電視。

2019年12月5日,王天榮在長江中划船。

12月15日上午,宜賓市江安縣,寒風陣陣,江面上裹著一層薄霧。

一艘插著「宜賓長江鱘協助巡護隊」鮮紅旗子的衝鋒舟穿過霧氣,從江面駛來,隊員肖玉南和李基奎又開始了一天的江面日常巡護。他倆都是土生土長的江安縣漁民,在長江捕魚超過20年。2018年7月,熟悉長江水道的他們和其他退捕者加入了長江上遊第一支專注於長江鱘保護的協助巡護隊,捕魚人變成了護魚人。兩年時間裡,他們巡江總裡程超過13萬公裡,解救出了439尾長江鱘。

長江流域水生生物保護區從今年1月1日起實現全面禁捕。

和肖玉南一樣,有些漁民上岸後,從打魚人變為護魚人。而有些漁民離開長江後,又重新做回了「漁民」。瀘州市合江縣望龍鎮四合山村的王正明在長江打魚40年,如今和朋友合夥承包下交公灘水庫,在這裡養魚。「今天要送一百多斤魚到縣城,水庫裡還有3萬多斤『瘦身魚』,在這裡養魚就是我上岸後的生活。」王正明說自己一輩子都捨不得離開水。

截至2020年9月26日,四川長江流域退捕涉及的10257艘漁船、16480名漁民已全部實現退捕上岸,這標誌著四川省已全面完成長江流域退捕任務。

長江禁捕退捕,涉及全省45個水生生物保護區和長江幹流、岷江、沱江、赤水河、嘉陵江、大渡河。10年禁漁,將為多數魚類爭取2至3個世代繁衍。為使漁民上岸後生活穩得住、能致富,四川省在漁民安置保障上,立足市場導向和退捕漁民實際,實施發展產業吸納一批、務工就業轉移一批、支持創業帶動一批、公益崗位安置一批、低保託底保障一批「五個一批」舉措,通過實用技能培訓、專場招聘、就業崗位幫扶等方式,多渠道推進退捕漁民轉產轉業。

離開長江

又做回了「漁民」

11月15日上午,王正明忙著把水庫裡的魚打撈上岸。提網、撈魚……這些動作,對於當了40年漁民的他來說,再熟悉不過。不一會兒,他提著兩條魚上了岸,每條有四五斤重。

「今天要送一百多斤魚到縣城,水庫裡還有3萬多斤『瘦身魚』,這就是我上岸後的生活。」王正明望著身後的水庫對記者說。

一陣微風吹過,位於瀘州市合江縣望龍鎮四合山村的交公灘水庫湖面上泛起陣陣漣漪,時不時有魚兒躍出水面。王正明1979年進漁業社,16歲就在長江上靠打魚生活。從2017年頒布赤水河流域實施全面禁漁政策後他就開始想如何轉型,和大多數瀘州漁民一樣,他們對未來的生活還是有些擔心的。禁漁後,他看準了市場對優質魚的需求,決定找地方養魚。2019年12月下旬,拿到上岸補償款後的他有了養魚啟動資金,第一批魚苗順利投放到了水庫。「我養的魚不餵飼料,都是自己找食吃。」王正明還給它們取了個名字——交公灘活水瘦身魚。

今年10月,第一批「瘦身魚」上市,每斤賣價在15元左右,由於魚的品質好,一個多月的時間就已賣出了1000多斤。王正明說:「現在當『漁民』養魚的收入比以前增加三分之一。」

看到這麼多長江鱘

我好激動

11月16日下午,冬日的陽光照在瀘州市合江縣長江邊,岸邊有不少來過冬的海鷗正在享用市民投放的食物。51歲的李慶餘站在以前停靠自家漁船的位置,將麵包屑拋撒出去,海鷗一下就圍了過來,「我們上岸了,它們就把我們的地盤佔了。」

李慶餘從1986年開始就在赤水河靠打魚為生。2017年赤水河流域禁漁後,他就被中科院水生生物研究所選中,成為赤水河流域調查員。與其他漁民不一樣,他繼續和漁船、漁具打交道,每年5月、10月,他都要協助研究所的專家進行為期20天的魚類採樣監測,根據不同江段的生態環境特點,進行魚類捕撈採樣。

一個多月前,進行魚類監測採樣的李慶餘在赤水河支流捕撈到了42條長江鱘。「一拉上來,裡面啥子魚都有,除了常見的黃辣丁和小雜魚,最激動的是看見漁網裡有長江鱘。」捕了30多年的魚,李慶餘還是頭一回看到數量如此多的長江鱘。這群長江鱘是長江流域禁捕後,合江縣首次發現數量最多的長江鱘,它們經專家測量和稱重後,又全部放回了赤水河。

明年我也要搬進

有電梯的新家

進入11月,長江的水位開始下降,隨之露出的灘涂地就成為了栽種蔬菜的好地方。11月20日,瀘州市江陽區鄰玉街道漕溪村長江邊的灘涂地上,王天榮又開始新一輪的勞作。這塊地王天榮是再熟悉不過的,相隔幾米遠的江邊就是他曾經停放漁船的碼頭,他在那裡靠水而居生活了30多年。

2019年12月,王天榮上岸後進入當地一家酒廠幹起了釀酒工。今年3月,夫妻倆用上岸補償款作首付在納溪區按揭了一套電梯公寓。「我現在換了個工作,在建築工地安裝管道,每天有200多元的收入。」今年6月,從酒廠辭職後的他對目前工作很是滿意。

隨著長江水位下降,河心島露出水面,沒有了打魚人的驚擾,越來越多的野生鳥類在島上安家。王天榮在江邊種地時,能見到不少的野生麻鴨從身邊飛過。「它們有了新家,我明年也要搬進有電梯的新家了。」王天榮對2021年充滿了希望。

再不守護長江

就對不起兒孫了

12月14日的清晨,巡河志願者張霖跟往常一樣,順著長江邊一路巡查,在草叢中找尋盜捕者安裝的工具。當他撥開一處草叢時,「啪啪」的響聲猛地從江邊傳來,仔細一看,是幾條草魚在此遊弋覓食。張霖說,這一場景他好多年都沒見過了。

54歲的張霖是宜賓市江安縣陽春鎮紅花村人,家裡四代人都是長江漁民。他12歲就在長江裡打魚。和其他漁民一樣,以漁船為家的他們長年都是順江而作,打魚時他最遠到過攀枝花的金沙江。頭腦靈活的他一邊打魚,一邊做起餐飲生意。生意紅火時還在紅花村的江邊上打造了一艘兩層樓的餐飲船專門賣長江魚。資格長江野生魚加上聞名宜賓、瀘州的廚藝,這條船一年四季都熱鬧得很。2000年左右,能從長江捕上來的魚越來越少,供應客人的野生魚也不得不限量,生意自然也就沒以前紅火了。

2019年張霖上岸後和妻子在家中開起了農家樂,由於廚藝了得,也吸引不少回頭客。「再不守護長江,就對不起兒孫了。」今年,他成為了一名巡江志願者,專門勸阻偷捕魚的行為。

四川日報全媒體記者 何海洋 攝影報導

相關焦點

  • 長江大保護|末代漁民④:瀘州漁民轉產,有人釀酒有人護魚
    兩年前,四川瀘州漁民王天榮就聽說長江要禁漁了,如今「靴子」終於落地。他「轉身」走進酒廠,成了一名釀酒工人。2020年的元旦,瀘州市長江邊一家酒廠釀酒車間裡,王天榮用鐵鍬、鐵耙不斷翻轉剛出蒸爐的酒糟,整個車間熱氣騰騰,酒香四溢。他說,早就想到長江會有全面禁漁的這一天,因為江裡的魚真的越來越少了。
  • 長江十年禁漁!世代打魚,他們上岸後如何生活?
    焦點訪談丨長江十年禁漁!世代打魚,他們上岸後如何生活?  長江是中華民族的母親河,是我國生物多樣性最具典型性的一條生態河流。但是現在的長江「病」了,魚也越來越少了,有些魚種甚至滅絕,一些流域出現「無魚區」。保護長江,刻不容緩。「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
  • 漁民上岸 江豚「回家」 從「微笑精靈」看長江生態興衰
    恢復長江的生物多樣性,必須從管制非法捕撈開始。打擊非法捕撈 漁民上岸成護魚人捕撈漁業是長江兩岸的傳統行業,俗話說靠山吃山,靠水吃水,長江養育了沿岸的魚米之鄉,人們也習慣了從江水中獲取財富。這種延續了幾千年的生活生產方式,又如何演變成為明令禁止的「掠奪」行為呢?
  • 長江禁漁十年,洞庭湖「連家船」漁民上岸覓新生
    禁漁後,在洞庭湖捕魚幾十年的漁民們將徹底上岸,雖然「萬家漁火」「遠浦歸帆」的美景不復存在,但長江水生生物將得到10年休養生息的時間,漂泊的漁民們也將謀求新生活。胡存庫希望自己以後能成為東洞庭湖的看護員,「我對東洞庭太熟悉了,在湖上待了一輩子,以後也想繼續待在湖面上。」
  • 共護一江魚 光明日報關注瀘州實行長江禁捕新模式
    如何提升長江流域漁政執法監管能力,確保史上最嚴「禁捕令」落實落地?怎樣徹底斬斷市場銷售產業鏈,保護長江流域生態安全?記者為此進行了調研。  1.雷霆出擊,確保「清船」「清網」「清江」「清湖」  【案例】  11月30日上午10時許,長江武漢漁政碼頭,12位執法人員代3名違禁在長江捕魚的被告人,將73.76公斤成魚、13.83萬尾魚苗放還長江。
  • 十年之約守護「生命長江」(圖)
    湖北是長江幹流流經長度最長的省份,漢江是長江第一大支流,禁漁範圍包括1061公裡的長江幹流、858公裡的漢江幹流和83個水生生物保護區,禁捕水域面積近千萬畝,在整個長江流域禁捕退捕中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省禁捕退捕工作領導小組負責人介紹,十年禁漁力度之大,前所未有,將為長江擺脫「無魚」等級帶來希望。
  • 最嚴「禁捕令」 共護一江魚
    如何提升長江流域漁政執法監管能力,確保史上最嚴「禁捕令」落實落地?怎樣徹底斬斷市場銷售產業鏈,保護長江流域生態安全?記者為此進行了調研。  1.雷霆出擊,確保「清船」「清網」「清江」「清湖」  【案例】  11月30日上午10時許,長江武漢漁政碼頭,12位執法人員代3名違禁在長江捕魚的被告人,將73.76公斤成魚、13.83萬尾魚苗放還長江。
  • 「捕魚人」轉型「護豚人」,只為留住江豚的一抹微笑
    我蘇特報專稿 記者/陳軍、曹勇 編輯/黃河清以長江江豚為代表的野生動物是反映長江生態改善的「晴雨表」,江豚的觀測保護工作一直牽動著許多人的心。在南京長江江豚省級自然保護區,有這麼一批江豚觀測員,他們曾經世代在長江捕魚為生,「退漁上岸」後,從原來的江邊「捕魚人」轉型成了「護豚人」,參與到保護長江江豚繁衍生息的工作中來。
  • 打開 最嚴「禁捕令」 共護一江魚_國內新聞_新聞_湘潭在線
    1.雷霆出擊,確保「清船」「清網」「清江」「清湖」【案例】11月30日上午10時許,長江武漢漁政碼頭,12位執法人員代3名違禁在長江捕魚的被告人,將73.76公斤成魚、13.83萬尾魚苗放還長江。這是武漢禁捕後首次在長江放還魚。
  • 重慶加大長江上遊珍稀特有魚類保護區禁漁力度
    新華社重慶7月16日電(記者韓振、劉博偉)近日,針對長江流域禁漁期非法捕魚屢禁不止的現象,長江上遊珍稀特有魚類國家級自然保護區重慶段所在地,重慶市江津區農業、公安、交通、林業、市場監管等多部門強化聯動,同時積極發揮社會力量,加大對保護區乃至長江流域非法捕魚的打擊力度。
  • 為了江魚遠離非法捕撈之害 湖北公安以打促治助推長江禁漁
    長江湖北江段長、水生生物保護區多,是維護長江水生態系統完整性的關鍵水域,落實好禁漁任務十分重要和緊迫。湖北公安機關全警參戰,形成長效機制,在全面落實「禁漁令」過程中充分展現了公安機關的使命和擔當。打7月23日凌晨3時,趁著夜色,張某又出動了,目的地是漢江五峰段。
  • 定將「禁漁」換「興魚」——陝西安康以禁為機賦能「安康漁」
    這份自信源於生態安康孕育的生態漁業,源於安康人坐擁優良生態、光大「安康漁」的生態自覺。長江「十年禁漁」,震動安康水產。久負雄心的「安康漁」向哪裡遠航?怎樣解好「禁漁」與「興魚」這個方程式,安康用綠水青山定律作出精彩回答。
  • 江西都昌:老漁民「上岸」,護鳥又護魚
    中國最大淡水湖鄱陽湖是世界最大的鳥類保護區,每逢候鳥遷徙季,飛抵鄱陽湖越冬的候鳥多達70萬隻,其中白鶴數量最多,可佔全球白鶴種群的98%以上。各種候鳥或展翅起舞,或嬉戲追逐,姿態萬千,成為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最美風景線。都昌縣擁有鄱陽湖1/3水域,1/3溼地,1/4湖岸線,漁業資源豐富,候鳥數量眾多,生態環境優良。
  • 「長江魚兒正是回家時(二)」專家展望長江流域10年禁漁後漁業資源恢復前景
    兩年初見成效 十年重構生態川陝哲羅鮭是長江上遊珍稀類代表性旗艦物種,關注川陝哲羅鮭,對觀察四川境內長江流域魚類保護和生態恢復具有獨一無二的參照價值。四川禁捕退捕涉及省內45個水生生物保護區,長江幹流,岷江、沱江、赤水河、嘉陵江、大渡河,退捕水域分布18個市(州)115個縣(市、區)。今年9月實現16480名漁民全部退捕上岸,標誌著四川全面完成長江流域退捕任務。禁捕期間,如何更好促進四川漁業資源恢復,助推長江生物多樣性保護、水生生態系統恢復?
  • 共舞長江經濟帶|江蘇泰州:退漁綠岸護長江
    漁民的捕魚船如今已成了護魚船 翟玉標攝巡邏過程中,若發現有人在江面上捕魚,趙押寶和護魚隊隊員們就會迅速制止,收繳捕魚工具。然而就在不久前,趙押寶還是一名以捕魚為生的漁民,在江面上打了40多年的魚。 2019年底,泰州規定從2020年1月1日起,長江幹流泰州段實行常年禁捕,全面禁止生產性捕撈。就這樣,包括趙押寶在內的高港區最後一批漁民全部「洗腳上岸」,190多條漁船退漁還江。
  • 2020年全面禁漁 3000億元小龍蝦產業能拯救長江嗎?
    2020年全面禁漁,3000億元小龍蝦產業能拯救長江嗎?  2020年長江流域將實施全面禁漁,沿線數十萬漁民的轉產轉業成為迫在眉睫的難題。爬過「風口」的小龍蝦,這次能否順利爬進漁民的錢袋子?  從秦嶺南麓奔流而下,至漢口匯入長江,漢江沒有一刻停息。
  • 長江禁捕退捕獲階段性成效 23萬退捕漁民全面完成建檔立卡
    謝順友是湖北宜昌市伍家崗區人,家就在長江邊上。祖祖輩輩家裡以捕魚為生。父親五兄弟都是漁民,養活了一大家子人。可如今,謝順友下江卻不再是為了打魚,「從小生活在江邊,誰不希望保護好長江?這裡是江豚活動最集中的區域,可是從上世紀80年代末開始,江豚明顯少了。」2018年,宜昌中華鱘保護區在湖北省率先實行禁捕。
  • 長江的魚,都快被撈絕種了!
    但長江流域8100公裡之長的水面上,有11萬條漁船和近30萬漁民,如果真的十年禁魚,他們吃什麼?為推動十年禁漁令的落地,多部委聯合印發了《長江流域重點水域禁捕和建立補償制度實施方案》,引導漁民退漁轉產,國家回收漁船並發放生活補貼。 漁民轉產的代價是巨大的。赤水市在2015年曾經搞過漁民轉產的試點,全市138戶207名漁民全部退捕上岸。
  • 「十年禁漁」對長江意味著什麼?——專訪長江「十年禁漁」政策首倡...
    新華社上海1月6日電題:「十年禁漁」對長江意味著什麼?——專訪長江「十年禁漁」政策首倡科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曹文宣新華社記者王辰陽從2021年1月1日零時起,長江流域重點水域10年禁漁全面啟動。長江千百年來養育了華夏子孫,大家的努力又將為長江的水生生物贏得寶貴的10年休養生息。處在時間節點,很多人不禁想問:為什麼要實行長江「十年禁漁」?為何是10年的時間長度?10年後長江會有什麼改變?日前,記者專訪了長江「十年禁漁」政策首倡科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曹文宣。
  • 長江禁漁,「甩鍋」釣魚人?釣友說:這個鍋我們不背
    長江已經全面實施,長達10年之久的休漁期,此次禁漁是建國以來,時間最長、執法最嚴的一次禁漁。其實禁漁工作,幾乎每年都有,很多江邊的捕魚者都習以為常,大家都以為和往年差不多,都是「雷聲大、雨點小」。但隨著禁漁的工作全面展開,漁政巡邏執法的力度不斷加大,長江流域巡邏檢查已經成了常態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