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江已經全面實施,長達10年之久的休漁期,此次禁漁是建國以來,時間最長、執法最嚴的一次禁漁。其實禁漁工作,幾乎每年都有,很多江邊的捕魚者都習以為常,大家都以為和往年差不多,都是「雷聲大、雨點小」。
但隨著禁漁的工作全面展開,漁政巡邏執法的力度不斷加大,長江流域巡邏檢查已經成了常態化。從過去的4個多月執法記錄來看,吃住在長江裡的漁民都以全部上岸,同時漁政部門還清理的大量的「絕戶網」、「粘網」、「攔河網」和「迷魂陣」等命令禁止的捕魚工具。
誰也沒想到《漁政:亮劍2020》,不是嘴上說說,而是動了真格!由於執法力度大、管控嚴,動了少部分人的「奶酪」,慢慢的就有人開始抱怨說:長江禁漁,都是釣魚人惹的禍!江邊每天有那麼多人釣魚,為什麼長江的魚越來越少了,都是被釣魚的釣光了,尤其是不停地揮舞著魚竿的錨魚人,才導致魚資源變少,所以要修復長江水資源生態,才禁漁10年。
江邊的確每天有不少釣魚人,也確實存在一些錨魚的人,還有少部分的人拿著先進的裝備,在可看見水底的情況下進行錨魚,但錨魚的人畢竟是少數,真正的釣魚人還是佔比較大的。再說了!長江裡的魚都釣魚人釣完了,這個說法未免太牽強,這個矛頭直逼釣魚人。那麼,長江魚資源變少,進入10年的禁漁期,真是釣魚人惹的禍嗎?
一、首先來了解一下,長江都有哪些珍稀野生水生保護動物。
①白鱘。白鱘是我國最大的淡水魚類,也被譽為「淡水魚之王」。白鱘體長為2-3米,體重200-300千克,實際上最大體長能長到7.5米左右。白鱘體色淺白,上下頜均長滿尖細牙齒,長有一個長長的吻,類似於長劍狀,所以又名「朝劍魚」。白鱘是我國特有珍稀水生動物,是屬國家一級野生保護動物,且有「水中大熊貓」之稱。
②中華鱘。中華鱘體長平均約在40釐米左右,最大可長5米左右,體重最高可長到600千克。體呈紡錘形頭尖吻長,口前有4條吻須,口位在腹面有伸縮性,並能伸成筒狀,體被覆五行大而硬的骨鱗,背面一行體側和腹側各兩行。中華鱘最長的壽命,可以生活40年,已被列為一級重點保護野生水生動物,與恐龍同一時期的「活化石」,具有「水中大熊貓」之稱。
③達氏鱘。達氏鱘又叫「長江鱘」,體長可以長到1.1米,體表是灰褐色,腹部是白色。吻端尖細,魚嘴邊上長有2對較長的吻須。生長在自然水域的達氏鱘,主要是以水生昆蟲、無脊椎類動物,以及小魚、小蝦登為食物。長江鱘是我國特有魚種,僅分布於中國長江幹支流,屬國家一級野生水生保護動物 。
④中華江豚。中華江豚又叫白鰭豚,身長1.5—2.5米,成年白江豚雌性2.5米,雄性2.3米左右,正常的體重約在200-300斤左右,最大能長到500斤以內。在20世紀80年代由於種種原因,白鰭豚種群數量銳減,2002年估計已不足50頭,由於數量比「大熊貓」還少,以被列為國家一級野生保護動物,也是世界上12種最瀕危的動物之一。
長江裡野生水生保護動物還有很多,例如:江豚、胭脂魚、揚子鱷等等,這些水生動物的數量每年都在減少,但根據國際學術期刊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長江水產研究所專家的一篇研究論文透露,長江白鱘沒能進入2020年,被宣布滅絕。
二、珍稀魚種數量的銳減,難道是釣魚人幹的!那麼大的長江,魚真的會被釣光了?
只要去過江邊的人都會看見,一年四季停留在江邊上的釣魚人。垂釣的定義是以休閒娛樂為主,在長江除了我們常見的傳統釣、臺釣、路亞以外,還有很多不文明的垂釣方式,用垂釣來形容它們,都降低了它們捕魚能力的標準,實際上可以稱之為「生產性捕撈」。
最典型的就是「延繩釣」。這種釣法又叫放繩釣,通常一個主線長几百米以上,有的長度甚至達到幾公裡。主線上每隔1-2米放置2-3個魚鉤,這種釣法的主要垂釣的魚種,是以攻擊性和肉食性為主,尤其是使用「泥鰍」這樣的「活」釣餌,對攻擊性和肉食性魚類的誘惑力非常大。
其次是岸邊「錨魚大軍」。錨魚的人很不理解,為什麼大家都說,錨魚是屬於生產性的捕撈,可有的人就說了,我一天下來也錨不到幾條呀!事實上的錨魚的危害也是非常大。原因是錨魚的過程中,由於魚鉤不停地揮舞在江水裡,路過的魚群很容易被它鉤到,一旦鉤到卻脫鉤了,也是非死即傷、難以存活。
除了「另類」的垂釣方式以外,還有「個別人」垂釣習慣不好。筆者隨也在江邊垂釣親眼目睹過,看到少部分釣魚人,隨意丟棄垃圾的習慣非常嚴重,將用完的各種魚餌包裝袋,隨手就是丟進長江,導致沿江兩邊垂釣垃圾成片,或者是隨風漂流在江面上,久而久之就會導致,就會破壞水資源,影響生態失衡。
再說了,浩瀚長江裡的魚,也不是你想釣就能釣到的。由於長江水流竄急,且潮汐潮落的時間難以掌控,有過長江垂釣經歷的人都知道,要想在長江裡釣上魚,尤其是想釣大魚,要沒幾把刷子,看比登天還難!但長江的鰱鱅卻非常容易釣獲,只要使用粉餌,加大餌料的霧化狀態, 鰱鱅就會源源不斷的趕來吸食餌料。成片垂釣的情況下,如果數量減少,會導致江水水質變壞。
三、雖然沿江兩岸釣魚人較多,但從垂釣的方式來看,也不至於導致長江珍稀魚種的數量減少和滅絕,是什麼原因造成的呢?
①資源開發。隨著經濟發展的需求,長面上的貨船猶如車水馬龍、川流不息,加上長江周邊的工廠,流出的工業廢水進入長江,嚴重汙染了江水,導致水資源生態系統遭到破壞,同時也破壞了生活在長江裡的水生物種的「家」。
②回遊通道阻隔。長江一些珍稀有種,多都是屬於回遊類的魚群,在長江的支流入口,因工程建設,導致一些地區,魚類回遊繁殖的通道遭到破壞,嚴重影響了珍稀魚種的種群繁殖擴大。另外,回遊的魚群,需要尋找符合它們產卵繁衍的場地,由於卵床的缺失,也是導致魚種減少的原因。
③網魚。在長江江面上,合法捕魚船隻捕魚,通常都是按照當地漁政部門,下發規定的漁網尺寸,進行生產性的捕撈。由於漁網的網眼尺寸大小被限制,一些小魚苗就會被自動過濾,讓其生長繁衍。如果捕獲到一些珍稀的保護魚種,要立即放生,且不可傷害它。
但一些非法捕魚船隻,可就沒那麼講究了。下網在捕魚的船隻,通常都是在江面穿行速度快、體積小,所以有時難以發現,尤其是在夜間,這些小船更加肆無忌憚,順著沿江兩岸下網捕魚。這些非法捕魚者,都是以「魚獲」為主,所以都是以「大小通殺」為主,即使捕到珍稀魚種,放,或者不放,也不得而知。
④電捕。電魚是對生長在自然水域的野生水生物危害最大,被電過的魚重責立即死去,輕則也會半死不活,但都會因身體過電,而失去了繁殖能力。所以電魚對水生物種的生長繁衍威脅極大,尤其是在長江流域的的水域,夜間光線黑暗下,很多非法電捕船隻橫行在漆黑的江面上。
大型的電魚船是2艘漁船同時作業,船頭分別架設一個電頭,將電頭延伸至水裡,2船中間還架設一張大網,由於電流極大,被電的魚瞬間死去,順著水流的方向就會流進張開的大網裡面。這種電魚方式的危害性,要遠超普通人工電魚船隻,可以說是滅絕性的非法捕撈。
最後:由於長江伴隨經濟發展,導致水生野生動物的回遊路線不暢通,繁衍生息所需要的條件缺失,導致繁衍生息斷阻。不文明的垂釣,加上非法捕魚使用絕戶網、攔河網、迷魂陣、粘網等,尤其是絕戶網,就連1釐米長的小魚苗,也不會放過,直接從魚苗就開始捕起,長期以往的下去,長江終究會走向枯竭。
過去幾十年過度的揮霍,使長江付出了沉重的環境代價,根據農業農村部統計,長江流域瀕危魚類物種達到了92種,瀕危物種已經接近300餘種。如今急需扭轉以往野蠻捕撈等漁業生產方式。
長江禁漁10年,從生態保護的角度來看,已經是迫在眉睫,但從目前來看,任有不知敬畏者,依然我行我素,進行非法捕撈。在禁漁期間,禁漁區和重點保護區域,嚴禁使用生產性漁具捕撈水產品,無論捕撈數量多少,都涉嫌刑事犯罪!
參考資料:《整體環境科學》、《百度百科》、《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農業部官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