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點訪談丨長江十年禁漁!世代打魚,他們上岸後如何生活?
長江是中華民族的母親河,是我國生物多樣性最具典型性的一條生態河流。但是現在的長江「病」了,魚也越來越少了,有些魚種甚至滅絕,一些流域出現「無魚區」。保護長江,刻不容緩。「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根據中央部署,長江流域水生生物保護區從今年1月1日起實現全面禁捕,「一江兩湖七河」將從2021年1月1日起實行10年禁捕。 長江禁捕由農業農村部牽頭抓總,發展改革委、公安部等12個部委共同全力推進。幾個月的時間過去了,現在長江禁捕情況如何,漁民們的生活怎麼樣,禁捕的重點難點又在哪裡呢?
近年來,受水域汙染和過度捕撈等活動影響,長江流域生態功能退化嚴重,漁業資源惡化加劇,長江水生物種嚴重衰退,一些物種瀕臨滅絕,長江生物完整性指數到了最差的「無魚」等級。
說起長江魚類資源枯竭,安徽馬鞍山的漁民三姑娘有著切身感受,她在江上捕了二十多年的魚,一個明顯的變化就是,最近幾年捕到的魚不僅越來越少,個頭也越來越小,一些珍稀的魚類更是難得一見。
三姑娘,在家裡排行老三,登記戶口時,父母的隨口一說,成了伴隨她一生的名字。她在長江邊出生、長大,1995年,她嫁給了漁民張周華,兩人以船為家,過上了「靠水吃水」的日子。
世代打魚的人都懂得,靠水吃水,要有一定的底線,不能竭澤而漁。但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這條底線被突破了,每個人都費盡心思地想多打魚。
2019年1月1日,農業農村部、財政部、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三部委聯合印發了《長江流域重點水域禁捕和建立補償制度實施方案》,對十年禁漁給出了明確時間表:2019年底前,長江水生生物保護區要完成全面禁捕,停止所有生產性捕撈;2020年底以前,長江幹流和重要支流除保護區以外水域要實現全面禁捕。
2019年,馬鞍山在全國率先實施禁捕退捕,長江幹流和重要通江支流沿線的漁民要全部轉產。雖然想到會有這麼一天,但真正接到通知時,三姑娘和其他漁民一樣,還是有些措手不及。
馬鞍山市雨山區農業農村水利局局長吳繼飛說:「漁民有他的特殊性,他們上岸之後就跟失地農民一樣,什麼都沒有,而且大多年齡偏大,還沒有文化,生活上會面臨很大問題。怎麼妥善安置這些漁民,對我們來說是一件非常困難的事情。」
怎麼解決這個棘手的問題?馬鞍山做的第一步就是為上岸漁民建檔立卡。 據統計,馬鞍山全市上岸漁民共計2984戶10757人,是安徽省沿江地區退出漁民人數最多的地市。建檔立卡為的是摸清底數,並據此為上繳漁船漁具的漁民下發補貼。
2019年5月,三姑娘一家籤了漁船拆解協議,拿到了住家船、生產船、輔助船和過渡性補貼。此外,建檔立卡後,還可以及時了解上岸漁民的需求。
上了岸,漁民們首先遇到的困難就是在哪住,怎麼安家?馬鞍山市雨山區提供了兩個安置小區供漁民選擇,在過渡期間,政府提供廉租房,並且發放生活補貼。拿到了漁船補貼和生活補貼的三姑娘家在市中心的安置小區買了房,搬進了90多平米的新居,正式告別了「水上漂」的日子。
為打消上岸漁民的後顧之憂,馬鞍山將16周歲及以上的退捕轉產漁民,全部納入城鄉居民養老保險, 給予代繳1500元或2000元的保險費,連續代繳15年。
雖然住房有了著落,還有了養老保險,但很多漁民心裡還是「漂著」,他們最大的擔心就是自己上岸了,到底能幹些啥。讀書少、年紀大,這些都是他們重新就業的「硬傷」。
安家容易,安心難。這些也是擺在當地政府面前的難題,為了能讓漁民上岸後穩得住,獲得穩定的收入,順利實現轉產就業,馬鞍山市出臺了多項就業幫扶政策 ,並通過專場招聘會、開發公益性崗位等多種形式,為漁民解決就業問題。
如今,在當地政府的幫扶下,三姑娘準備和幾位漁民一起,開辦一家家政服務公司。她的丈夫老張在濱江公園謀得一份水上保潔和護漁的工作,兒子在一家企業幹上了車工。
三姑娘家是長江流域退捕上岸漁民的一個縮影。據統計,長江禁捕退捕涉及沿江14個省市,需退捕漁船11萬多艘,需轉產安置保障23萬多退捕漁民。在對退出捕撈作業的漁民進行資金補償和社會保障的同時,各地因地制宜、因人施策,積極吸納上岸漁民參與生態農業、休閒旅遊等產業發展,推進完成上岸漁民「退得出、穩得住、能小康」的目標。
江西九江擁有152公裡的長江岸線和三分之二的鄱陽湖水域。2020年1月1日起長江流域禁捕後,九江涉水漁民全部退捕,地方政府也積極推動上岸漁民轉產轉業。
張勇康過去跟著父輩捕魚,這次退捕上岸,他進入船舶運輸物流行業,成為一名船舶塔吊機的作業員,憑著過硬的技術,每個月拿6000多元的工資。
大塘村是典型的湖區村,捕魚賣魚一度成為當地百姓的致富路徑。近年來大塘村市場主體增多,產業發展逐漸多樣化,許多漁民早早轉型到商貿服務、服裝等行業。
九江市廬山市南康鎮大塘村村支部書記張秋林說:「現在累計成功就業480人,大約還有70個人在家裡待業,這70個人主要是年齡偏大的漁民。我們一直在想辦法,主要是通過就近就業來幫助他們,現在就業率達到了87%。」
截至9月下旬,長江重點水域退捕漁船回收處置率超過95%。退捕漁民已落實社保和轉產就業分別達到89%和74%。
還有一些漁民上岸後,從打魚者變為護漁員。王第友家族三代都以捕魚為生,他主動洗腳上岸,變身護漁員,自己的兩條漁船也成了巡護船。他和同村5名漁民,共同組建了一支漁民護漁隊,清漁網、撿垃圾、勸阻非法捕撈。
自2020年7月1日起,農業農村部會同公安部、市場監管總局等部門開展為期一年的打擊長江流域非法捕撈專項整治行動和打擊市場銷售非法捕撈漁獲物專項行動 ,依法嚴厲打擊整治非法捕撈等各類危害水生生物資源行為。
上海所管轄的長江口區水域面積有一千多平方公裡,這裡漁業資源豐富,受利益驅使,大量無船名船號、無船舶證書的「三無」漁船等,湧入長江口並在沿江沿海區域長期滯留,從事非法捕撈甚至各類違法犯罪活動。上海市農村農業委員會同公安、海警、海事、水務等部門及沿江沿海各區,建立健全多部門聯合打擊「三無」船舶、非法捕撈的機制。
2020年6月底7月初,上海邊防和港航公安分局民警通過線索偵查發現,位於崇明區的一個中轉點,一直有可疑的漁獲進出。辦案民警對這個漁獲中轉站進行守候伏擊。7月13日上午,一輛廂式貨車出現在民警眼前,正當犯罪嫌疑人為漁獲加冰保鮮時,民警出擊,抓獲主要犯罪嫌疑人張某,現場查獲長江梅子魚、鱸魚等各類水產品96箱,重約1.6噸。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實施長江十年禁漁計劃,要把相關工作做到位,讓廣大漁民願意上岸、上得了岸,上岸後能夠穩得住、能致富。」長江流域禁捕退捕,工作千頭萬緒,而禁捕的難點重點,就在於漁民上岸之後如何謀生。這事關基本民生和社會穩定,也事關禁捕能否取得實效。沿江各地都在進行有益探索,一方面解決漁民的基本生活保障,讓他們無後顧之憂,另一方面幫助他們找到新出路,做到授人以漁;同時加大力度堅決打擊非法捕撈,多管齊下。對母親河十年禁捕是保護,更是反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