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江十年禁漁!世代打魚,他們上岸後如何生活?

2020-12-05 中國青年網

  焦點訪談丨長江十年禁漁!世代打魚,他們上岸後如何生活?

  長江是中華民族的母親河,是我國生物多樣性最具典型性的一條生態河流。但是現在的長江「病」了,魚也越來越少了,有些魚種甚至滅絕,一些流域出現「無魚區」。保護長江,刻不容緩。「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根據中央部署,長江流域水生生物保護區從今年1月1日起實現全面禁捕,「一江兩湖七河」將從2021年1月1日起實行10年禁捕。 長江禁捕由農業農村部牽頭抓總,發展改革委、公安部等12個部委共同全力推進。幾個月的時間過去了,現在長江禁捕情況如何,漁民們的生活怎麼樣,禁捕的重點難點又在哪裡呢?

  近年來,受水域汙染和過度捕撈等活動影響,長江流域生態功能退化嚴重,漁業資源惡化加劇,長江水生物種嚴重衰退,一些物種瀕臨滅絕,長江生物完整性指數到了最差的「無魚」等級。

  說起長江魚類資源枯竭,安徽馬鞍山的漁民三姑娘有著切身感受,她在江上捕了二十多年的魚,一個明顯的變化就是,最近幾年捕到的魚不僅越來越少,個頭也越來越小,一些珍稀的魚類更是難得一見。

  三姑娘,在家裡排行老三,登記戶口時,父母的隨口一說,成了伴隨她一生的名字。她在長江邊出生、長大,1995年,她嫁給了漁民張周華,兩人以船為家,過上了「靠水吃水」的日子。

  世代打魚的人都懂得,靠水吃水,要有一定的底線,不能竭澤而漁。但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這條底線被突破了,每個人都費盡心思地想多打魚。

  2019年1月1日,農業農村部、財政部、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三部委聯合印發了《長江流域重點水域禁捕和建立補償制度實施方案》,對十年禁漁給出了明確時間表:2019年底前,長江水生生物保護區要完成全面禁捕,停止所有生產性捕撈;2020年底以前,長江幹流和重要支流除保護區以外水域要實現全面禁捕。

  2019年,馬鞍山在全國率先實施禁捕退捕,長江幹流和重要通江支流沿線的漁民要全部轉產。雖然想到會有這麼一天,但真正接到通知時,三姑娘和其他漁民一樣,還是有些措手不及。

  馬鞍山市雨山區農業農村水利局局長吳繼飛說:「漁民有他的特殊性,他們上岸之後就跟失地農民一樣,什麼都沒有,而且大多年齡偏大,還沒有文化,生活上會面臨很大問題。怎麼妥善安置這些漁民,對我們來說是一件非常困難的事情。」

  怎麼解決這個棘手的問題?馬鞍山做的第一步就是為上岸漁民建檔立卡。 據統計,馬鞍山全市上岸漁民共計2984戶10757人,是安徽省沿江地區退出漁民人數最多的地市。建檔立卡為的是摸清底數,並據此為上繳漁船漁具的漁民下發補貼。

  2019年5月,三姑娘一家籤了漁船拆解協議,拿到了住家船、生產船、輔助船和過渡性補貼。此外,建檔立卡後,還可以及時了解上岸漁民的需求。

  上了岸,漁民們首先遇到的困難就是在哪住,怎麼安家?馬鞍山市雨山區提供了兩個安置小區供漁民選擇,在過渡期間,政府提供廉租房,並且發放生活補貼。拿到了漁船補貼和生活補貼的三姑娘家在市中心的安置小區買了房,搬進了90多平米的新居,正式告別了「水上漂」的日子。

  為打消上岸漁民的後顧之憂,馬鞍山將16周歲及以上的退捕轉產漁民,全部納入城鄉居民養老保險, 給予代繳1500元或2000元的保險費,連續代繳15年。

  雖然住房有了著落,還有了養老保險,但很多漁民心裡還是「漂著」,他們最大的擔心就是自己上岸了,到底能幹些啥。讀書少、年紀大,這些都是他們重新就業的「硬傷」。

  安家容易,安心難。這些也是擺在當地政府面前的難題,為了能讓漁民上岸後穩得住,獲得穩定的收入,順利實現轉產就業,馬鞍山市出臺了多項就業幫扶政策 ,並通過專場招聘會、開發公益性崗位等多種形式,為漁民解決就業問題。

  如今,在當地政府的幫扶下,三姑娘準備和幾位漁民一起,開辦一家家政服務公司。她的丈夫老張在濱江公園謀得一份水上保潔和護漁的工作,兒子在一家企業幹上了車工。

  三姑娘家是長江流域退捕上岸漁民的一個縮影。據統計,長江禁捕退捕涉及沿江14個省市,需退捕漁船11萬多艘,需轉產安置保障23萬多退捕漁民。在對退出捕撈作業的漁民進行資金補償和社會保障的同時,各地因地制宜、因人施策,積極吸納上岸漁民參與生態農業、休閒旅遊等產業發展,推進完成上岸漁民「退得出、穩得住、能小康」的目標。

  江西九江擁有152公裡的長江岸線和三分之二的鄱陽湖水域。2020年1月1日起長江流域禁捕後,九江涉水漁民全部退捕,地方政府也積極推動上岸漁民轉產轉業。

  張勇康過去跟著父輩捕魚,這次退捕上岸,他進入船舶運輸物流行業,成為一名船舶塔吊機的作業員,憑著過硬的技術,每個月拿6000多元的工資。

  大塘村是典型的湖區村,捕魚賣魚一度成為當地百姓的致富路徑。近年來大塘村市場主體增多,產業發展逐漸多樣化,許多漁民早早轉型到商貿服務、服裝等行業。

  九江市廬山市南康鎮大塘村村支部書記張秋林說:「現在累計成功就業480人,大約還有70個人在家裡待業,這70個人主要是年齡偏大的漁民。我們一直在想辦法,主要是通過就近就業來幫助他們,現在就業率達到了87%。」

  截至9月下旬,長江重點水域退捕漁船回收處置率超過95%。退捕漁民已落實社保和轉產就業分別達到89%和74%。

  還有一些漁民上岸後,從打魚者變為護漁員。王第友家族三代都以捕魚為生,他主動洗腳上岸,變身護漁員,自己的兩條漁船也成了巡護船。他和同村5名漁民,共同組建了一支漁民護漁隊,清漁網、撿垃圾、勸阻非法捕撈。

  自2020年7月1日起,農業農村部會同公安部、市場監管總局等部門開展為期一年的打擊長江流域非法捕撈專項整治行動和打擊市場銷售非法捕撈漁獲物專項行動 ,依法嚴厲打擊整治非法捕撈等各類危害水生生物資源行為。

  上海所管轄的長江口區水域面積有一千多平方公裡,這裡漁業資源豐富,受利益驅使,大量無船名船號、無船舶證書的「三無」漁船等,湧入長江口並在沿江沿海區域長期滯留,從事非法捕撈甚至各類違法犯罪活動。上海市農村農業委員會同公安、海警、海事、水務等部門及沿江沿海各區,建立健全多部門聯合打擊「三無」船舶、非法捕撈的機制。

  2020年6月底7月初,上海邊防和港航公安分局民警通過線索偵查發現,位於崇明區的一個中轉點,一直有可疑的漁獲進出。辦案民警對這個漁獲中轉站進行守候伏擊。7月13日上午,一輛廂式貨車出現在民警眼前,正當犯罪嫌疑人為漁獲加冰保鮮時,民警出擊,抓獲主要犯罪嫌疑人張某,現場查獲長江梅子魚、鱸魚等各類水產品96箱,重約1.6噸。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實施長江十年禁漁計劃,要把相關工作做到位,讓廣大漁民願意上岸、上得了岸,上岸後能夠穩得住、能致富。」長江流域禁捕退捕,工作千頭萬緒,而禁捕的難點重點,就在於漁民上岸之後如何謀生。這事關基本民生和社會穩定,也事關禁捕能否取得實效。沿江各地都在進行有益探索,一方面解決漁民的基本生活保障,讓他們無後顧之憂,另一方面幫助他們找到新出路,做到授人以漁;同時加大力度堅決打擊非法捕撈,多管齊下。對母親河十年禁捕是保護,更是反哺。

相關焦點

  • 「十年禁漁」對長江意味著什麼?——專訪長江「十年禁漁」政策首倡...
    新華社上海1月6日電題:「十年禁漁」對長江意味著什麼?——專訪長江「十年禁漁」政策首倡科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曹文宣新華社記者王辰陽從2021年1月1日零時起,長江流域重點水域10年禁漁全面啟動。長江千百年來養育了華夏子孫,大家的努力又將為長江的水生生物贏得寶貴的10年休養生息。處在時間節點,很多人不禁想問:為什麼要實行長江「十年禁漁」?為何是10年的時間長度?10年後長江會有什麼改變?日前,記者專訪了長江「十年禁漁」政策首倡科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曹文宣。
  • 「十年禁漁」對長江意味著什麼?
    新華社上海1月6日電題:「十年禁漁」對長江意味著什麼?——專訪長江「十年禁漁」政策首倡科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曹文宣新華社記者王辰陽從2021年1月1日零時起,長江流域重點水域10年禁漁全面啟動。長江千百年來養育了華夏子孫,大家的努力又將為長江的水生生物贏得寶貴的10年休養生息。
  • 兩年巡河13萬公裡 捕魚人變身護魚人——回訪長江禁漁後的四川上岸...
    長江流域水生生物保護區從今年1月1日起實現全面禁捕。和肖玉南一樣,有些漁民上岸後,從打魚人變為護魚人。而有些漁民離開長江後,又重新做回了「漁民」。瀘州市合江縣望龍鎮四合山村的王正明在長江打魚40年,如今和朋友合夥承包下交公灘水庫,在這裡養魚。「今天要送一百多斤魚到縣城,水庫裡還有3萬多斤『瘦身魚』,在這裡養魚就是我上岸後的生活。」王正明說自己一輩子都捨不得離開水。
  • ...專訪長江「十年禁漁」政策首倡科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曹文宣
    新華社上海1月6日電題:「十年禁漁」對長江意味著什麼?——專訪長江「十年禁漁」政策首倡科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曹文宣新華社記者王辰陽從2021年1月1日零時起,長江流域重點水域10年禁漁全面啟動。長江千百年來養育了華夏子孫,大家的努力又將為長江的水生生物贏得寶貴的10年休養生息。處在時間節點,很多人不禁想問:為什麼要實行長江「十年禁漁」?為何是10年的時間長度?10年後長江會有什麼改變?日前,記者專訪了長江「十年禁漁」政策首倡科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曹文宣。
  • 長江禁漁十年,洞庭湖「連家船」漁民上岸覓新生
    禁漁後,在洞庭湖捕魚幾十年的漁民們將徹底上岸,雖然「萬家漁火」「遠浦歸帆」的美景不復存在,但長江水生生物將得到10年休養生息的時間,漂泊的漁民們也將謀求新生活。胡存庫希望自己以後能成為東洞庭湖的看護員,「我對東洞庭太熟悉了,在湖上待了一輩子,以後也想繼續待在湖面上。」
  • 權威訪談丨「十年禁漁」對長江意味著什麼?中科院院士曹文宣如是說
    10年後長江會有什麼改變?日前,記者專訪了長江「十年禁漁」政策首倡科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曹文宣。從長江「無魚」,到長江「無漁」未來10年長江「無漁」的背後,是長江生物完整性指數到了最差的「無魚」等級。如何理解「無魚」呢?曹文宣院士接受新華社記者專訪。
  • 長江白鱘滅絕,長江十年禁漁|拯救瀕危物種,迫在眉睫!
    危起偉曾經拍攝到的長江白鱘▽圖片來源:楚天都市報長江白鱘是距今一億五千萬年的中生代白堊紀殘存下來的古代魚類之一,在我們生活的世代走向滅絕,這不能不說是一件應該讓人深思的事。消息上了熱搜,網友們紛紛表達了惋惜和悲慟:從未遇見,聽聞已是永別。
  • 十年之約守護「生命長江」(圖)
    然而,如果我們用十年的時間去努力,或許能換回母親河的再一次重生。長江十年禁漁,是黨中央「為全局計、為子孫謀」的重要決策。作為長江禁漁的主戰場,湖北責無旁貸。告別濫捕濫撈,治好「長江病」。湖北上下一心,雷厲風行,用最嚴苛的制度、最有力的手段,全面推動「禁漁令」落實,傾情守護「生命長江」。
  • 漁民上岸 江豚「回家」 從「微笑精靈」看長江生態興衰
    從2021年1月1日,由農業農村部下發的《長江十年禁漁計劃》將全面開始執行,其間禁止一切天然漁業資源的生產性捕撈。我國的母親河長江,將得到一個長達十年的休養生息期,江中的水生生物也將在此期間得到充分的保護和恢復。其中,長江的代表性珍稀物種——江豚,以它們種群命運的起伏,記載了一個長江生態興衰的歷史,讓我們一起去探訪,這種承載著母親河記憶和鄉愁的「微笑精靈」。
  • 定將「禁漁」換「興魚」——陝西安康以禁為機賦能「安康漁」
    長江「十年禁漁」,震動安康水產。久負雄心的「安康漁」向哪裡遠航?怎樣解好「禁漁」與「興魚」這個方程式,安康用綠水青山定律作出精彩回答。「禁」就是「進」,安康算對「十年禁漁」機遇帳地處南水北調中線工程核心水源區,是國家主體功能區建設試點市,屬於限制開發的重點生態功能區,是國家「兩屏三帶」生態安全戰略格局的重要組成部分,如何護好青山綠水,培好「安康漁」,養好「安康魚」,安康以十年之期向漢江約定。作為長江最大支流的漢江,在安康境內流長340公裡,佔漢江全長1577公裡的22%。
  • 長江十年禁漁計劃開始實施!對水產人來說是機遇還是挑戰?
    近期熱點頭條新聞幾乎是被水產行業霸佔,前有農業農村部發布公告,自2020年1月1日起,實施長江十年禁漁計劃,後有「中國最大淡水魚」長江白鱘被科學家證實已滅絕,長江白鱘沒能進入2020年,中國長江又一特有物種被宣布滅絕。
  • 長江為什麼要十年禁漁?這裡以什麼氣候類型為主?
    這個源區面積約10.27萬平方公裡,大致相當於長江入海口所在的江蘇省加上海市的面積總和。圖片來源:網絡在這片廣闊的區域裡,究竟以什麼氣候類型為主呢?-亞熱帶季風氣候 -季風是一個古老而又有新意的氣候學概念,在古代它有各種不同的名稱,如信風、黃雀風、落梅風、舶風等。
  • 長江白鱘已滅絕 禁漁十年能改變啥?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長江白鱘已滅絕 禁漁十年能改變啥? 你聽說過白鱘麼? 沒想到第一次知道這種生物, 竟然是聽到它滅絕的消息: 國際學術期刊《整體環境科學》(Science of The Total Environment)日前在線發布的一篇研究論文(pre-proof)透露了這一消息。
  • 長江無魚之困絕不是杞人憂天:「基因庫」告急,會帶來什麼樣的後果?
    學者們千呼萬喚之後,「長江禁漁十年」政策終於落地,但保護長江魚,仍然任重道遠。「基因庫」告急五十多歲的詹興旺,家裡世代都是鄱陽湖上的漁民。和周圍人一樣,他不會講普通話,長期在船上風吹日曬,長相黑瘦,有些顯老。他對鄱陽湖最美好的一段記憶,還停留在上世紀六七十年代。
  • 2020年全面禁漁 3000億元小龍蝦產業能拯救長江嗎?
    2020年全面禁漁,3000億元小龍蝦產業能拯救長江嗎?  2020年長江流域將實施全面禁漁,沿線數十萬漁民的轉產轉業成為迫在眉睫的難題。爬過「風口」的小龍蝦,這次能否順利爬進漁民的錢袋子?  從秦嶺南麓奔流而下,至漢口匯入長江,漢江沒有一刻停息。
  • 長江禁漁十年,還能釣魚嗎?武漢市長專線幫你解惑
    楚天都市報11月21日訊(記者王榮海 實習生孫曉紅)長江禁漁十年已經啟動 東湖生態旅遊風景區管委會回復,經調查,景區內近期確實出現了一些遊客偷帶釣具釣魚現象,景區工作人員發現後,均會及時勸阻。下一步將會同相關單位加強管理。 周先生反映,武漢經濟開發區東荊河黃陵閘屬於長江支流,但每天有很多人在此處下網私自捕魚。
  • 漁民對適應陸地生活的擔憂:水裡一條龍,岸上一條蟲
    從2020年元旦開始,在「長江大保護」的總體戰略下,我國對長江流域重點水域實行全面禁漁。這意味著,中華母親河將獲得極為關鍵的休養生息期。與此同時,長江流域28萬世代以捕魚為生的專業漁民,將背江而行,上岸謀求新生活。
  • 拯救長江水生生物,從2020年元旦開始我國將禁漁十年
    科技日報記者 馬愛平長江是世界上水生生物多樣性最為豐富的河流之一,也是維護我國生態安全的重要屏障。2019年初,農業農村部等三部委聯合發布了《長江流域重點水域禁捕和建立補償制度實施方案》。《方案》明確,從2020年元旦開始,分步驟推開,禁漁十年。
  • 白鱘已滅絕,長江全流域十年禁漁,是否為時已晚?
    業內人士也認為,國內的過度捕撈、修築大壩、水體的汙染、非法挖沙、繁忙航運、填埋支流等人類生產生活活動,是使得長江水生生物數量減少的重要原因。保護長江魚類,只有「禁漁」恐怕還不夠有人擔心,白鱘滅絕可能讓長江禁漁更為嚴厲,會導致魚價上漲,普通老百姓吃不起魚。實際上,有統計顯示,長江漁業資源年均捕撈產量不足10萬噸,僅佔我國水產品總產量的0.15%。
  • 「長江魚兒正是回家時(二)」專家展望長江流域10年禁漁後漁業資源恢復前景
    兩年初見成效 十年重構生態川陝哲羅鮭是長江上遊珍稀類代表性旗艦物種,關注川陝哲羅鮭,對觀察四川境內長江流域魚類保護和生態恢復具有獨一無二的參照價值。四川禁捕退捕涉及省內45個水生生物保護區,長江幹流,岷江、沱江、赤水河、嘉陵江、大渡河,退捕水域分布18個市(州)115個縣(市、區)。今年9月實現16480名漁民全部退捕上岸,標誌著四川全面完成長江流域退捕任務。禁捕期間,如何更好促進四川漁業資源恢復,助推長江生物多樣性保護、水生生態系統恢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