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江無魚之困絕不是杞人憂天:「基因庫」告急,會帶來什麼樣的後果?

2020-12-05 北晚新視覺網

2019年12月9日據媒體報導:「長江魚是四大家魚的基因庫,如果不保護好魚類基因庫,將來我們就真的會面臨無魚可吃的局面,那是多麼可悲又可怕的事情」

資料圖 新華社記者 趙戈 攝

2012年,中科院水生所鯨類保護生物學科組副研究員郝玉江看到長江江豚種群數量時,心裡一驚。長江江豚是中國特有的珍稀鯨類物種,僅分布在長江中下遊幹流以及洞庭湖和鄱陽湖,被稱為長江生態「活化石」。

1040這個數字令研究者們震驚,這意味著保護江豚的速度似乎趕不上種群下降的速度。2006年,國際聯合考察隊考察到的江豚數量還有1800頭左右。食物匱乏,是影響江豚生存的主要原因,以魚為食的長江頂層生物鏈,最先感知長江無魚之困。

在2018年深入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座談會上,習近平總書記指出:長江生物完整性指數到了最差的「無魚」等級。長江裡快沒魚了,這個結論讓很多人感到意外。但其實,長江苦無魚久矣。長江漁業的天然捕撈量從1954年的42.7萬噸,下降到了如今不足10萬噸,僅佔全國淡水水產品的0.15%,對中國人「餐桌」的貢獻幾乎可以忽略不計。

學者們千呼萬喚之後,「長江禁漁十年」政策終於落地,但保護長江魚,仍然任重道遠。

「基因庫」告急

五十多歲的詹興旺,家裡世代都是鄱陽湖上的漁民。和周圍人一樣,他不會講普通話,長期在船上風吹日曬,長相黑瘦,有些顯老。

他對鄱陽湖最美好的一段記憶,還停留在上世紀六七十年代。他跟著父母打魚,隨便一撒網,就能捕到單條三四十斤的魚,甚至曾打上過100多斤的魚,比人還高。但這些年,他眼看著湖裡的魚個頭越來越小,最大的也就一二十斤。

魚的數量也少了。一張長50米的絲網,過去年歲好的旺季,能一次打上來四五百斤魚,而現在最多只有四五斤,相差了100倍。

品種也在減少,很多魚再也難覓蹤跡。從前,他總能看到江豚探出湖面呼吸,但現在極少看到江豚。中華鱘、鰣魚、䲘魚、鯮魚等,更是多年不曾捕獲。

不僅是鄱陽湖,整個長江流域的漁業資源驟減,已是不爭的事實。農業農村部長江流域漁政監督管理辦公室(以下簡稱「長江辦」)給《中國新聞周刊》提供的資料顯示:作為世界上生物多樣性最為豐富的河流之一,長江分布有4300多種水生生物,魚類有424種,其中170多種是長江特有。

青、草、鰱、鱅「四大家魚」曾是長江裡最多的經濟魚類,但如今的繁殖數量卻越來越少,已經不足上世紀60年代的10%。野生種群數的減少,會帶來長遠的隱患。現在全國淡水產品中,93.78%是靠淡水養殖,這些養殖魚類中一半以上是人們常吃的四大家魚。

「魚類的基因在人工飼養過程中是不斷退化的。」著名魚類生物學家、中科院院士曹文宣是最早提議「禁漁十年」的學者,他解釋,魚類在人工養殖時,必須不斷補充野生的魚卵資源進行繁殖飼養,而長江魚是四大家魚不可或缺的基因庫,「如果不保護好魚類基因庫,將來我們就真的會面臨無魚可吃的局面,那是多麼可悲又可怕的事情。」

而面臨「無魚可吃」的,不僅僅是人類,還有長江裡的珍稀水生生物。中科院水生所鯨類保護生物學科組副研究員郝玉江研究發現,上世紀90年代前後,長江江豚自然種群開始呈現加速衰退趨勢。通過對收集到的死亡江豚信息構建了種群動態生命表,他們發現自然江豚種群參數發生了顯著變化,具體表現是:在1993年以後,長江江豚種群的世代周期變短,新出生的江豚中,雄性後代比例增多。

「我們推測,這可能與過度捕撈以及環境惡化造成的漁業資源嚴重衰退有關。」郝玉江嘗試用「生態陷阱」假說來解釋這一現象。在沒有人類過度幹預的情況下,長江江豚種群動態與餌料魚資源之間會保持一個動態平衡關係。然而,由於人類活動的過度幹預(過度捕撈、環境惡化等),長江漁業資源嚴重衰退成為一個總趨勢,給長江江豚種群持續傳遞漁業資源減少的信號,因此江豚種群則持續偏向於產生更多的雄性後代,由此造成了其種群的快速衰退。

2012年,江豚數量下降速度從6.5%上升至13.7%。如果按照這個速度推算,最快15年後長江幹流可能再無江豚。郝玉江記得,這一結果使相關主管部門受到極大震動,也引起社會各界的高度關注,長江江豚以及長江生態的保護問題也很快成為社會關注的焦點。

除了江豚,長江的其他珍稀特有物種資源也在全面衰退。長江辦對《中國新聞周刊》介紹,白鱘、長江鱘多年未見,白鱀豚在2007年被宣布功能性滅絕,中華鱘數量銳減,野生河魨數量極少,刀魚的價格一度被炒至8000多元一斤的天價。長江上遊有79種魚類為受威脅物種,居國內各大河流之首。

長江水生生物到了最危險的時刻。

為何要十年?

長江魚越來越少,但漁民的辦法卻越來越多。

曹文宣曾長期在長江流域調研,他最無法容忍的,是在長江沿岸盛行的電網捕魚和「迷魂陣」。從上世紀80年代起,電網捕魚在長江沿岸的漁民中盛行。曹文宣回憶,當時漢江、湘江上,幾乎每家的船上都放有電網設備,另一頭電線連著漁網,所到之處,大魚小魚都被打死。

「電捕魚要堅決取締。」曹文宣希望,國家能夠像禁止氣槍、獵槍一樣取締電捕工具,才有可能真正實現保護水生生物的目的。

「迷魂陣」是另一種非法捕魚方式。漁民將長長的漁網布在水下,漁網網眼極小,2釐米長的小魚小蝦都不能倖免。魚一旦入網受到阻攔,沿網亂竄,碰到預設的網兜便鑽了進去,無法脫身,無論大小,均被一網打盡。

2004年7月,曹文宣的學生們在洞庭湖考察,看到湖面布滿竹竿架起的「迷魂陣」。學生們注意到,大部分漁船上的草魚、鰱魚、鯉魚清一色個頭很小,都是10釐米左右的幼魚。他們測量發現,在洞庭湖的一艘漁船上,捕獲草魚的長度在4.5釐米~15.7釐米之間,部分草魚僅僅出生在兩個月前。

按照當年的統計,湖南省嶽陽市管轄的東洞庭湖共有3000多個密眼「迷魂陣」,每天的漁獲物10.5萬公斤,其中經濟魚類的幼魚有6.45萬公斤,超過一半。曹文宣看到學生拍下的令人觸目驚心的照片,難掩憤怒。他感慨,這些幼魚太小,一般只能作為飼料原料低價售出。

曹文宣理解漁民的苦衷,但在他看來,「迷魂陣」、電捕魚這些竭澤而漁的方式,對長江漁業資源有著巨大的破壞作用。除了經濟魚類,中華鱘、江豚等珍稀魚類也難逃被電死的命運。

詹興旺告訴《中國新聞周刊》,長江裡的魚越來越少,但漁民卻在增多,不用網眼更密的漁網或電捕,很難打上魚,更難養活一船老小。因此,即使《中華人民共和國漁業法》中明確規定,禁止使用炸魚、毒魚、電魚等破壞漁業資源方法進行捕撈,在禁漁期使用電捕甚至會被追究刑事責任,但電捕、「迷魂陣」等方式至今仍然屢禁不止。

面對漁業資源嚴重衰退的趨勢,從2002年起,原農業部在長江流域試點實施長江禁漁期制度。葛洲壩以上水域每年2月1日~4月30日、葛洲壩以下水域每年4月1日~6月30日,禁止所有捕撈作業。

專家認為,在春季魚類產卵的季節實行禁漁,是一項最直接的養護魚類資源的措施,在一定程度上保護了魚類的繁殖。2016年,農業部調整長江禁漁期制度,擴大禁漁範圍,統一和延長了禁漁時間,禁漁期為每年3月1日至6月30日。

但短暫的休養生息之後,過度甚至非法捕撈捲土重來,春季禁漁的初衷難以實現。因此,從2006年起,曹文宣開始呼籲長江流域全面禁捕十年。以四大家魚為代表,長江主要經濟魚類性成熟的時間是3~4年,10年禁漁,將有2~3個世代繁衍。「加上控制捕撈,特別是電捕,可能會恢復長江的漁業資源,至少能持續提升產卵量。」曹文宣對《中國新聞周刊》說。

任文偉是世界自然基金會(以下簡稱WWF)中國淡水項目主任。在他看來,其實魚的產卵量很大,繁殖能力很強,如果能給它們一個喘息和休養生息的機會,魚類的種群數量應該是可以恢復的。

「另外,從某種意義來說,現在在野外天然水域每捕獲一條魚,都是珍貴的基因資源。」 任文偉告訴《中國新聞周刊》,十年禁捕能有效保護長江水生生物的基因資源。

在學者們看來,除了為魚,十年禁捕也是為了漁民。

曹文宣至今還保存著2007年他看到的一篇報導,翻看次數很多,他能脫口而出其中總結漁民的句子:「一船文盲、一船血吸蟲患者、一船超生戶、一船貧困戶。」這些漁民常常一家七八口住在船上,條件艱苦。洞庭湖汙染嚴重,漁業資源日漸枯竭,漁民捕魚早就入不敷出。這讓曹文宣更堅定地呼籲十年禁捕,讓漁民上岸。

任文偉在考察時見過很多職業漁民。他們經濟拮据,過著窮苦的日子,所以不願讓下一代再靠打魚為生。「從扶貧角度,結合十年禁捕,幫助他們尋找替代生計,這也是一種精準脫貧的方式。」任文偉說。

十年禁捕會影響到人們吃魚嗎?長江辦主任馬毅告訴《中國新聞周刊》,長江目前的捕撈量不足10萬噸,僅佔全國淡水水產品的0.15%。禁漁不會影響民生,但是對漁業資源恢復有很大的好處。

延伸閱讀:

2020年將實現長江全流域常年禁捕 長江刀魚今年率先禁止捕撈

從今年開始,號稱「長江第一鮮」的長江刀魚將告別餐桌,國家農業農村部日前發出通知,從今年2月1日起,停止發放長江刀魚等專項捕撈許可證。發出長江刀魚「禁捕令」的是一則《農業農村部關於調整長江流域專項捕撈管理制度的通告》。

通告稱,為貫徹《國務院辦公廳關於加強長江水生生物保護工作的意見》,落實長江流域重點水域禁捕工作部署,保護長江流域水生生物資源,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漁業法》有關規定,對長江流域專項捕撈管理制度進行調整。自2019年2月1日起,停止發放刀鱭(長江刀魚)、鳳鱭(鳳尾魚)、中華絨螯蟹(河蟹)專項捕撈許可證,禁止上述三種天然資源的生產性捕撈。

1月2日,記者從南通市漁政支隊證實了這一消息。該支隊陸建新支隊長告訴記者,根據農業農村部規定,今年長江刀魚等3種長江水產率先禁止捕撈,2020年,將實現全流域常年禁捕。「實際上,這幾年長江刀魚產量呈下降趨勢,產量少、個頭小。」陸建新說,今年從禁捕期開始,他們將出動漁政執法船對長江進行巡查,打擊非法捕撈江刀的船隻。

有著「長江第一鮮」之稱的刀魚,因肉嫩、味鮮成為人們眼中的美食。近年來,隨著需求量增大,刀魚價格也水漲船高,最高時每斤刀魚價格突破1萬元,但同時,由於過度捕撈,長江刀魚產量也急劇下降,4兩以上的大個頭刀魚也變得十分罕見。此次「禁捕令」稱,未來長江刀魚等水產資源的利用,根據資源狀況另行規定。南通市漁政支隊陸建新支隊長解讀說,這是國家根據刀魚休養生息的情況,再決定重新開捕的時間,「估計至少要10年以上的時間。」

然而,目前市場上仍有長江刀魚在售,一條3兩多的刀魚高檔飯店賣1680元。專家表示,現在市場上存在用「海刀」冒充「江刀」,但也確實有漁民鋌而走險,在長江上偷捕。這些禁捕的貨源在層層加價後,流到餐桌上。俗話說,無利不起早。如果從銷售環節嚴查,所有食客都管住嘴,還會有人去鋌而走險嗎?

來源:北晚新視覺綜合 中國新聞周刊 揚子晚報 北京晚報

流程編輯:TF021

相關焦點

  • 非法捕撈難禁 長江「無魚」之困何解?
    今年3月1日,江蘇省進入了為期4個月的長江春季禁漁期,但非法捕撈仍時有發生。警方從單一案件入手,在多地挖掘出一條「捕-運-銷」的地下產業鏈。目前長江生物完整性指數已經到了最差的「無魚」等級。1954年長江流域天然捕撈量達42.7萬噸,近年來即使大規模增殖放流,長江每年的捕撈量也不足10萬噸,僅佔全國淡水水產品總量的0.32%。
  • 長江無魚之困:再不保護「四大家魚」基因庫,中國人將無魚可吃
    「長江魚是四大家魚的基因庫,如果不保護好魚類基因庫,將來我們就真的會面臨無魚可吃的局面,那是多麼可悲又可怕的事情」湖北石首市天鵝洲自然保護區內,飼養員給長江江豚餵食物食物匱乏,是影響江豚生存的主要原因,以魚為食的長江頂層生物鏈,最先感知長江無魚之困。學者們千呼萬喚之後,「長江禁漁十年」政策終於落地,但保護長江魚,仍然任重道遠。「基因庫」告急五十多歲的詹興旺,家裡世代都是鄱陽湖上的漁民。
  • 長江已經沒魚了,四大家魚要絕種:國家終於出手了,這次下狠心了
    眾所周知,長江曾是世界上生物多樣性最為豐富的河流之一,但由於漁民的長期過度捕撈,長江生物完整性指數到了最差的「無魚」等級,很多魚都面臨著滅絕,而以魚為食的長江生物鏈頂層江豚的數量已經減少到一千多頭。長江江豚是中國特有的珍稀鯨類物種,而食物匱乏,是影響江豚生存的主要原因,以魚為食的長江頂層生物鏈,是最先感知長江無魚之困的。據《中國新聞周刊》提供的資料顯示:作為世界上生物多樣性最為豐富的河流之一,長江分布有4300多種水生生物,魚類有424種,其中170多種是長江特有,而如今卻面臨著多種稀有資源急劇衰退的問題。
  • 前瞻基因產業全球周報第48期:再不保護魚類基因庫 我們將無魚可吃
    將無魚可吃 近日,據媒體報導,長江正面臨魚類種群下降、品種減少的問題。長江漁業的天然捕撈量從1954年的42.7萬噸,下降到了如今不足10萬噸。 長江曾是世界上生物多樣性最為豐富的河流之一。由於長期的過度捕撈,長江生物完整性指數到了最差的「無魚」等級。以魚為食的長江生物鏈頂層江豚的數量已經減少到一千多頭。
  • 保護瀕危珍稀植物 守護長江「物種基因庫」
    8月5日,科研人員在三峽集團長江珍稀植物研究所實驗室製作植物標本。  三峽地區素有長江流域「綠色寶庫」「物種基因庫」之稱,擁有大量珍稀、特有植物。2007年,中國長江三峽集團公司成立長江珍稀植物研究所,通過遷地保護、引種繁育、組培研究、建立「種質資源庫」等措施,最大限度地保護三峽庫區的生物多樣性。 目前,研究所已建成珙桐、紅豆杉等8個大型珍稀植物觀光園,珍稀植物保護品種達1006種,是我國最大的三峽特有珍稀植物種質資源庫和保育基地。
  • 長江瀕危物種大揭秘!禁捕10年急如星火
    而如今,很多生活在長江的特有物種,卻被列為瀕危物種,曾經的經濟型魚類也已經不見蹤影,無窮源泉的長江陷入了「無魚」之困。禁捕10年急如星火 長江是我國魚類的基因庫和締造者 我們平時吃的養殖魚類
  • 不止白鱘,長江很多魚都要滅絕了
    >以前,長江流域特有種的胭脂魚佔長江三峽上遊部分捕撈量的10%以上,但從上世紀80年代初之後,這種魚也從下遊消失了。甚至連長江裡最多的經濟魚類——青、草、鰱、鱅「四大家魚」,也遇到了產量危機。到2013年,四大家魚只佔長江漁獲量的14%。上世紀60年代,長江幹流高峰時四大家魚魚苗徑流量可以達到1000億尾,其中宜昌產卵場貢獻了5%到7%,但2011年左右,宜昌產卵場每年家魚產卵跌到了數千萬。
  • 長江野釣武昌魚,魚味「孔雀開屏」做法,鮮美武昌魚讓人直流口水
    長江野釣武昌魚,魚味「孔雀開屏」做法,鮮美武昌魚讓人直流口水,此道菜孔雀開屏我是受粉絲釣友的啟發,有的粉絲釣友問我釣獲的野生魚如何處理,問我是不是會做美味的魚味分享經驗,我是一個釣魚愛好者,當然也是一個魚味的高手,清蒸武昌魚的調料我用的很簡單就調料和姜。
  • 基因庫倫理委員會委員:基因編輯技術或誤傷好的基因
    錢江晚報專訪中國國家基因庫倫理委員會委員祁鳴教授  這個項目,我不會投贊成票  本報記者 張苗 陳偉斌本報通訊員 王蕊 周素琴  「如果這個項目進入我們所在的倫理專家委員會審核,我不會投贊成票。」中國國家基因庫倫理委員會委員祁鳴教授說。
  • 國家基因庫為什麼會選擇華大基因來承建和運營?
    對此,梅永紅認為「國家基因庫必須具備科普的功能,人才培養也在國家基因庫的功能規劃之中,根據梅永紅的介紹,國家基因庫不是一個保存平臺,而是一個研發平臺,未來會建立基因庫聯盟,未來人才隊伍會很龐大。」與美歐的國家級基因庫相比 中國國家基因庫有什麼不同?
  • 物種滅絕,長江「無魚」,人類究竟要給地球動物帶來多少傷害
    要知道,它可是中國淡水魚之王,被稱為水中老虎,被譽為長江中的活化石,記載歷史的稀世之珍。從一億五千萬年的中生代白堊紀開始,白鱘就一直活在這一片水域之中,生生不息。船隻上用於船舶塗料、木材防腐的三苯基錫,會富集在鱘魚卵中,導致胚胎畸形。科學家不是沒有做過努力嘗試。但是,白鱘是體型巨大的掠食者,又有著半洄遊的習性,整條長江都是它的家。
  • 浙江精子庫告急:10捐精者僅3合格 一精最多5用
    但是房頂上,七個一米見方的大字——「浙江人類精子庫」,鮮紅顯眼,老遠就能看到。這裡,就是接受男性自願捐精的地方。  捐精,這兩個有些難以啟齒,卻又充滿神秘的字眼,原本並不常出現在人們茶餘飯後的談資中。現在我們去關注它,是因為「浙江人類精子庫」發的一條微博:「浙江省人類精子庫再度告急!」
  • 物種滅絕,長江「無魚」,人類究竟要給地球動物帶來多少傷害?!
    要知道,它可是中國淡水魚之王,被稱為水中老虎,被譽為長江中的活化石,記載歷史的稀世之珍。從一億五千萬年的中生代白堊紀開始,白鱘就一直活在這一片水域之中,生生不息。白鱘平均身長2-3米,重達300千克,南京甚至曾經捕獲過長達7米、重達一噸的個體。
  • 長江的魚,都快被撈絕種了!
    1973年,長江刀魚的年產量高達3945噸。而10年代,年產量萎縮到僅為幾噸,刀魚的價格也從幾毛衝到了8000元/斤。目前,長江幹流的漁業捕撈量,僅佔全國水產品總量的0.15%,近乎於忽略不計。長江生物完整性指數,已經到了最差的「無魚」等級。什麼叫「無魚」等級,意思就是說,長江已經差不多沒有魚了。
  • 揭秘國家基因庫
    國家基因庫整體建築在去年封頂並完成了內部裝修,今年6月18日試運行,對裡面進行了各方面功能的測試,在9月22號正式啟動運營。國家基因庫執行主任、華大基因研究院院長徐訊向《小康》記者介紹說,基因庫主要是在國家發改委、深圳市政府支持下建設的一個大型的集樣本庫、資料庫還有活體庫以及數位化平臺和合成與編輯平臺於一體的大型國家級公眾設施,今後會對外提供基因存儲方面的公共服務。
  • 長江山區大湖,釣獲一條3斤罕見的紅尾魚,還收穫2斤長江野生鱸魚
    晨曦中湖光就像春天一樣,雖說現在是十月的秋天,氣溫只有十八度,早晚溫差大,早晨雖說有些冷,太陽一出來就渾身暖洋洋的了,基本上無大風,最大也才一級,大部分時間就像是湖面如鏡。今年的陰雨連綿,造成好釣魚的時間縮短,可謂好景不長也,就是這天氣在河邊沐浴一天陽光,也是很愜意的事請,何況還有魚釣,白天的日子很好過,整點夥食,再甩兩魚竿,曬著太陽一天很容易就過去了。
  • 地球告急—— 吃肉就是吃掉地球
    至今還有不少人沒有意識到這一點,他們仍舊沉迷在「與天鬥其樂無窮」的自我膨脹當中。我們需要減少50%-80%的溫室氣體排放量,才能把大氣中的溫室氣體濃度保持在現有水平,有人計算出吃一塊牛排對地球變暖的影響與一輛小汽車行駛兩英哩排放廢氣所造成的不良效果相同。牛有著不斷產生糞便的驚人能力,這在極大程度上已導致酸雨的形成。在1986年,一個關於大氣中氨含量的研究發現:81%的氨來自牛群,而氨會引起酸雨。
  • 地理熱點 | 從長江白鱘滅絕看生物多樣性保護
    背景材料   國際學術期刊《整體環境科學》近日發布研究,預計2005-2010年「中國淡水魚之王」長江白鱘已滅絕。科研人員2003年以來沒有再發現過白鱘。白鱀豚、長江鰣魚已被宣布功能性滅絕,中國特有的中華鱘、長江鱘目前仍被評為「極危」等級。   「千斤臘子,萬斤象。」「象」指的是長江白鱘,據說它可以長到上萬斤。白鱘體型碩大,成魚可長達七八米,遊速迅疾,被稱為「水中老虎」、「中國淡水魚之王」,它也是世界十種最大的淡水魚之一。   十年前,2009年,IUCN對白鱘物種瀕危等級的評估結果是「極危」。
  • 基因庫的建立——一把雙刃劍
    【西班牙華媒網訊】西班牙一名被領養的50歲女子,通過在網上測試基因找到了自己失散已久的家人。然而,人們在感嘆基因測試帶來的益處時,也應該意識到保護自己的基因隱私極其重要。基因信息若被用作武器,可能比細菌武器還可怕。
  • 南通長江段,多人釣獲「無眼怪魚」,似魚似蟲
    近日,有多位江蘇南通的讀者反映,在長江南通段沿岸垂釣時,碰到一種「無眼怪魚」——魚身扁平似木板,一邊黃色一邊白色,魚頭部分更是魚眼魚嘴分不清......甚至看起來有幾分像是「蟲子」,長江裡還有這種似魚似蟲的怪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