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江無魚之困:再不保護「四大家魚」基因庫,中國人將無魚可吃

2020-11-23 手機鳳凰網

「長江魚是四大家魚的基因庫,如果不保護好魚類基因庫,將來我們就真的會面臨無魚可吃的局面,那是多麼可悲又可怕的事情」

湖北石首市天鵝洲自然保護區內,飼養員給長江江豚餵食物。圖/視覺中國

拯救長江魚

本刊記者/楊智傑

發於2019.12.9總第927期《中國新聞周刊》

1040頭江豚。

2012年,中科院水生所鯨類保護生物學科組副研究員郝玉江看到長江江豚種群數量時,心裡一驚。長江江豚是中國特有的珍稀鯨類物種,僅分布在長江中下遊幹流以及洞庭湖和鄱陽湖,被稱為長江生態「活化石」。

1040這個數字令研究者們震驚,這意味著保護江豚的速度似乎趕不上種群下降的速度。2006年,國際聯合考察隊考察到的江豚數量還有1800頭左右。食物匱乏,是影響江豚生存的主要原因,以魚為食的長江頂層生物鏈,最先感知長江無魚之困。

學者們千呼萬喚之後,「長江禁漁十年」政策終於落地,但保護長江魚,仍然任重道遠。

「基因庫」告急

五十多歲的詹興旺,家裡世代都是鄱陽湖上的漁民。和周圍人一樣,他不會講普通話,長期在船上風吹日曬,長相黑瘦,有些顯老。

他對鄱陽湖最美好的一段記憶,還停留在上世紀六七十年代。他跟著父母打魚,隨便一撒網,就能捕到單條三四十斤的魚,甚至曾打上過100多斤的魚,比人還高。但這些年,他眼看著湖裡的魚個頭越來越小,最大的也就一二十斤。

魚的數量也少了。一張長50米的絲網,過去年歲好的旺季,能一次打上來四五百斤魚,而現在最多只有四五斤,相差了100倍。

品種也在減少,很多魚再也難覓蹤跡。從前,他總能看到江豚探出湖面呼吸,但現在極少看到江豚。中華鱘、鰣魚、䲘魚、鯮魚等,更是多年不曾捕獲。

不僅是鄱陽湖,整個長江流域的漁業資源驟減,已是不爭的事實。農業農村部長江流域漁政監督管理辦公室(以下簡稱「長江辦」)給《中國新聞周刊》提供的資料顯示:作為世界上生物多樣性最為豐富的河流之一,長江分布有4300多種水生生物,魚類有424種,其中170多種是長江特有。

青、草、鰱、鱅「四大家魚」曾是長江裡最多的經濟魚類,但如今的繁殖數量卻越來越少,已經不足上世紀60年代的10%。野生種群數的減少,會帶來長遠的隱患。現在全國淡水產品中,93.78%是靠淡水養殖,這些養殖魚類中一半以上是人們常吃的四大家魚。

「魚類的基因在人工飼養過程中是不斷退化的。」著名魚類生物學家、中科院院士曹文宣是最早提議「禁漁十年」的學者,他解釋,魚類在人工養殖時,必須不斷補充野生的魚卵資源進行繁殖飼養,而長江魚是四大家魚不可或缺的基因庫,「如果不保護好魚類基因庫,將來我們就真的會面臨無魚可吃的局面,那是多麼可悲又可怕的事情。」

而面臨「無魚可吃」的,不僅僅是人類,還有長江裡的珍稀水生生物。中科院水生所鯨類保護生物學科組副研究員郝玉江研究發現,上世紀90年代前後,長江江豚自然種群開始呈現加速衰退趨勢。通過對收集到的死亡江豚信息構建了種群動態生命表,他們發現自然江豚種群參數發生了顯著變化,具體表現是:在1993年以後,長江江豚種群的世代周期變短,新出生的江豚中,雄性後代比例增多。

「我們推測,這可能與過度捕撈以及環境惡化造成的漁業資源嚴重衰退有關。」郝玉江嘗試用「生態陷阱」假說來解釋這一現象。在沒有人類過度幹預的情況下,長江江豚種群動態與餌料魚資源之間會保持一個動態平衡關係。然而,由於人類活動的過度幹預(過度捕撈、環境惡化等),長江漁業資源嚴重衰退成為一個總趨勢,給長江江豚種群持續傳遞漁業資源減少的信號,因此江豚種群則持續偏向於產生更多的雄性後代,由此造成了其種群的快速衰退。

2012年,江豚數量下降速度從6.5%上升至13.7%。如果按照這個速度推算,最快15年後長江幹流可能再無江豚。郝玉江記得,這一結果使相關主管部門受到極大震動,也引起社會各界的高度關注,長江江豚以及長江生態的保護問題也很快成為社會關注的焦點。

除了江豚,長江的其他珍稀特有物種資源也在全面衰退。長江辦對《中國新聞周刊》介紹,白鱘、長江鱘多年未見,白鱀豚在2007年被宣布功能性滅絕,中華鱘數量銳減,野生河魨數量極少,刀魚的價格一度被炒至8000多元一斤的天價。長江上遊有79種魚類為受威脅物種,居國內各大河流之首。

長江水生生物到了最危險的時刻。

為何要十年?

長江魚越來越少,但漁民的辦法卻越來越多。

曹文宣曾長期在長江流域調研,他最無法容忍的,是在長江沿岸盛行的電網捕魚和「迷魂陣」。從上世紀80年代起,電網捕魚在長江沿岸的漁民中盛行。曹文宣回憶,當時漢江、湘江上,幾乎每家的船上都放有電網設備,另一頭電線連著漁網,所到之處,大魚小魚都被打死。

「電捕魚要堅決取締。」曹文宣希望,國家能夠像禁止氣槍、獵槍一樣取締電捕工具,才有可能真正實現保護水生生物的目的。

「迷魂陣」是另一種非法捕魚方式。漁民將長長的漁網布在水下,漁網網眼極小,2釐米長的小魚小蝦都不能倖免。魚一旦入網受到阻攔,沿網亂竄,碰到預設的網兜便鑽了進去,無法脫身,無論大小,均被一網打盡。

2004年7月,曹文宣的學生們在洞庭湖考察,看到湖面布滿竹竿架起的「迷魂陣」。學生們注意到,大部分漁船上的草魚、鰱魚、鯉魚清一色個頭很小,都是10釐米左右的幼魚。他們測量發現,在洞庭湖的一艘漁船上,捕獲草魚的長度在4.5釐米~15.7釐米之間,部分草魚僅僅出生在兩個月前。

按照當年的統計,湖南省嶽陽市管轄的東洞庭湖共有3000多個密眼「迷魂陣」,每天的漁獲物10.5萬公斤,其中經濟魚類的幼魚有6.45萬公斤,超過一半。曹文宣看到學生拍下的令人觸目驚心的照片,難掩憤怒。他感慨,這些幼魚太小,一般只能作為飼料原料低價售出。

曹文宣理解漁民的苦衷,但在他看來,「迷魂陣」、電捕魚這些竭澤而漁的方式,對長江漁業資源有著巨大的破壞作用。除了經濟魚類,中華鱘、江豚等珍稀魚類也難逃被電死的命運。

詹興旺告訴《中國新聞周刊》,長江裡的魚越來越少,但漁民卻在增多,不用網眼更密的漁網或電捕,很難打上魚,更難養活一船老小。因此,即使《中華人民共和國漁業法》中明確規定,禁止使用炸魚、毒魚、電魚等破壞漁業資源方法進行捕撈,在禁漁期使用電捕甚至會被追究刑事責任,但電捕、「迷魂陣」等方式至今仍然屢禁不止。

2019年11月中旬,江西省都昌縣鄱陽湖邊,捕魚的人減少,仍有一些漁民在捕蝦。攝影/本刊記者 楊智傑

面對漁業資源嚴重衰退的趨勢,從2002年起,原農業部在長江流域試點實施長江禁漁期制度。葛洲壩以上水域每年2月1日~4月30日、葛洲壩以下水域每年4月1日~6月30日,禁止所有捕撈作業。

專家認為,在春季魚類產卵的季節實行禁漁,是一項最直接的養護魚類資源的措施,在一定程度上保護了魚類的繁殖。2016年,農業部調整長江禁漁期制度,擴大禁漁範圍,統一和延長了禁漁時間,禁漁期為每年3月1日至6月30日。

但短暫的休養生息之後,過度甚至非法捕撈捲土重來,春季禁漁的初衷難以實現。因此,從2006年起,曹文宣開始呼籲長江流域全面禁捕十年。以四大家魚為代表,長江主要經濟魚類性成熟的時間是3~4年,10年禁漁,將有2~3個世代繁衍。「加上控制捕撈,特別是電捕,可能會恢復長江的漁業資源,至少能持續提升產卵量。」曹文宣對《中國新聞周刊》說。

任文偉是世界自然基金會(以下簡稱WWF)中國淡水項目主任。在他看來,其實魚的產卵量很大,繁殖能力很強,如果能給它們一個喘息和休養生息的機會,魚類的種群數量應該是可以恢復的。

「另外,從某種意義來說,現在在野外天然水域每捕獲一條魚,都是珍貴的基因資源。」 任文偉告訴《中國新聞周刊》,十年禁捕能有效保護長江水生生物的基因資源。

在學者們看來,除了為魚,十年禁捕也是為了漁民。

曹文宣至今還保存著2007年他看到的一篇報導,翻看次數很多,他能脫口而出其中總結漁民的句子:「一船文盲、一船血吸蟲患者、一船超生戶、一船貧困戶。」這些漁民常常一家七八口住在船上,條件艱苦。洞庭湖汙染嚴重,漁業資源日漸枯竭,漁民捕魚早就入不敷出。這讓曹文宣更堅定地呼籲十年禁捕,讓漁民上岸。

任文偉在考察時見過很多職業漁民。他們經濟拮据,過著窮苦的日子,所以不願讓下一代再靠打魚為生。「從扶貧角度,結合十年禁捕,幫助他們尋找替代生計,這也是一種精準脫貧的方式。」任文偉說。

十年禁捕會影響到人們吃魚嗎?長江辦主任馬毅告訴《中國新聞周刊》,長江目前的捕撈量不足10萬噸,僅佔全國淡水水產品的0.15%。禁漁不會影響民生,但是對漁業資源恢復有很大的好處。

禁捕後的誘惑

禁漁十年,不是一個容易做的決定,決心和力度之大,前所未有。

從2006年最早提出「禁漁十年」的提議,到2019年初轉變為中央部委的政策決定,前後歷經13年。

曹文宣理解其中的難處,但始終堅持不懈。除了他本人,中科院水生所多位專家都積極呼籲長江全面禁漁十年。原中科院水生所所長趙進東院士在擔任全國政協委員的十年間,也多次提交相關提案。

江豚保護的形勢變化,是一個催化劑,也像是個訊號。

過去,郝玉江所在的鯨類保護學科組曾一直呼籲加強江豚的保護力度,但是回應的聲音和力度都很小。「因為諸如航運、漁業活動、汙染、水利工程建設等這些對江豚生存的威脅因素,都與國家或地方經濟發展以及漁民生活密切相關。很長一段時期,這似乎是難以調和的矛盾。」 郝玉江說,但是在十八大以後,特別是在國家提出「長江大保護」理念後,長江經濟帶的發展觀發生了明顯變化,「長江生態環境呈現向好發展,我們似乎看到了希望」。

郝玉江感受到,過去五到十年間,無論政府還是社會,對江豚的保護力度都在增加,「感覺是逐漸的,又是突然的過程」。

2017年1月,赤水河流域率先啟動全面禁漁十年,覆蓋了長江上遊珍稀魚類棲息和繁殖的重要區域,也是長江珍稀特有魚類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2018年,國務院辦公廳發布《關於加強長江水生生物保護工作的意見》,明確主要目標是:2020年,長江流域重點水域實現常年禁捕;2035年,長江流域生態環境明顯改善,水生生物棲息地生境得到全面保護,水生生物資源顯著增長,水域生態功能有效恢復。

2019年初,農業農村部等三部委聯合發布了《長江流域重點水域禁捕和建立補償制度實施方案》。《方案》明確,從2020年開始,長江將全面進入10年休養生息期。

呼籲十餘年後,長江禁捕迎來了實質性進展。但十年禁捕的政策落地,並非易事。

長江是世界第三長河,全長6300多公裡,流經11個省、直轄市和自治區。「長江流域涉及長江經濟帶,沿岸人口密度大,疊加產業活動,人類活動高度密集,這是在全世界都是絕無僅有的。」任文偉說。

長江禁捕涉及11萬條漁船,近28萬漁民。長江辦主任馬毅坦承,這麼大的江面,過幾年漁業資源一旦恢復增長,對退捕漁民的利益誘惑更大,管理難度非常大。

這在此前四個月的春季禁漁期,有過不少前車之鑑。剛實行春季禁漁時,夏德軍很頭疼,他是安徽省馬鞍山市漁政執法大隊副大隊長。漁民都有僥倖心理,常常在半夜開船偷捕,電捕捕得很快,只用一兩個小時。執法人員在岸上辦公,接到舉報後,要接上舉報人,再開船去執法地。等他們到了現場,只剩下漆黑、安靜的水面,偷捕漁民早已沒了蹤影。

即使撞見了偷捕現場,漁民會開足馬力逃跑,而執法船普遍太老舊,追不上違法船。夜裡執法,有時候會出現漁民暴力抗法的情況,也很難保證執法和被執法人員的安全。

長江辦在接受《中國新聞周刊》採訪時表示,基層執法存在眾多難題:長江江河湖泊眾多,湖泊面積廣,江河岸線長,基層特別是縣級漁政執法人員少,隊伍結構老齡化,漁政基礎設施裝備不足。春季禁漁實施了17年,從法律到政府明令禁止各種有害漁具,非法捕魚仍然屢禁不止。一方面,取證難、執法難度大;另外,基層執法也存在「有案不送」「以罰代刑」的問題。

「法律的漏洞是漁政執法存在的最大現實問題,非法捕撈違法成本低,所以屢禁不止。」長江辦表示。

而十年禁漁,難上加難。「十年禁漁和以前的春季禁漁相比,在執法難度上不是一個級別。一缺人,二缺錢,但最核心的還是缺人。」夏德軍告訴《中國新聞周刊》說,很多縣級漁政執法部門只有幾個人,全天加班,沒有加班費,甚至盒飯錢都要自己掏。

馬毅告訴《中國新聞周刊》,長江十年禁捕之後,長江辦也會推動各級政府加強漁政執法的投入和隊伍建設,增加工具和手段,充分利用無人機、視頻監控等技術手段,推動集約化管理。同時,他們也在打造跨部門長江水上聯合執法平臺,在交叉水域、重點時段重點打擊。

在馬毅看來,推進長江十年禁捕,機遇和挑戰並存。「機遇是,十八大以後,對生態文明建設,從頂層設計到落實力度、推進深度都是空前的,各部委都很支持。但挑戰也很大,很多問題我們從來沒有嘗試過,比如水生生物監測,以前是利用漁民捕撈的漁獲物,如今要在技術和管理上創新,在生態修復上創新。」馬毅說。

豈止禁捕

人類活動對長江河道和自然岸線的開發力度之大,曾讓任文偉觸目驚心。

任文偉曾和團隊去長江上遊考察,一路上看到大大小小的水電開發,有的水電站是通過環評合規建設的,有的是地方私自開發。水電站周圍植被破壞嚴重,山體突兀地暴露在外。他也曾在長江中遊的洞庭湖看到,噸位極大的挖砂船一排一排停在湖面。今年上半年,他和團隊一路乘船到長江下遊,放眼望去,看到的都是碼頭、港口、工廠,自然岸線越來越少。

早在2007年,在上海舉辦了第一屆長江生物資源養護論壇。當時業內就已經達成共識,影響長江漁業資源的根本原因不是過度捕撈,這只是原因之一。攔河築壩、水域汙染、過度捕撈、航道整治、挖沙採石、灘涂圍墾等高強度的人類活動,都在破壞著長江魚類的生存環境。

「治理長江病,我們農業部的職責是先幹,是先手棋。期望僅通過十年禁捕,就能讓長江的生態恢復,這不可能,也不客觀。」 馬毅對《中國新聞周刊》表示,「多因一果,我們只能去掉一個因。」

過去數十年,長江中下遊絕大多數湖泊失去與長江的自然聯繫,加上不合理地圍墾,使支撐長江魚類的有效湖泊面積減少了76%。

水利工程是影響水生生物的一個極為重要的人工因素。長江辦給《中國新聞周刊》提供的數據顯示:長江流域水壩已經超過52000座,僅上遊幹流和主要支流規劃的大型電站就有127座,水域生態環境發生了巨大變化。截至2017年底,長江沿線10省市已建成小水電2.41萬座,333條河流不同程度斷流,斷流河段總長1017公裡。

水電站的建設,不僅阻斷了魚類遊回產卵場的路,也改變了長江的水文和水溫條件,導致魚類產卵量大大降低。任文偉告訴《中國新聞周刊》,不可否認,水電站對長江沿岸的經濟發展發揮了巨大正面作用,但是如何從流域整體來考量:一條河流到底要建多少水電站?在哪裡建以及如何建才能最大限度地降低其對環境的影響?目前的研究和重視還遠遠不夠。

水汙染也是威脅水生生物的重要因素。2017年,長江流域工業廢汙水排放總量超過300億噸,接近或相當於黃河枯水年份的水量。任文偉介紹,水汙染造成的直接危害是,「水生生物死亡,或抵抗力降低,疾病增多」。

工業廢汙水的排放給水生生物帶來巨大威脅。圖/視覺中國

「更大的因素是氣候變化,由氣候變化導致的極端天氣會疊加在棲息地喪失和水汙染等因素上,加劇水生生物的生存困境。」任文偉對《中國新聞周刊》說。

在任文偉看來,上述的每一個問題都是非常具有挑戰性的課題,在單純禁漁之外,還需要政府和社會進行綜合科學研究,拿出系統解決方案。

除了禁漁,開展人工投放魚苗等增殖放流的措施,也是拯救長江水生生物的手段之一。中華絨螯蟹資源曾經接近枯竭,2003年的捕撈量只有0.5噸。農業農村部在長江口連續多年開展繁育親體放流和產卵場生態修復後,如今長江口蟹苗已經恢復到了60噸左右的歷史最好水平。

但是人工投放魚苗並非萬全之策。在曹文宣看來,這是「沒有辦法的辦法」。他曾注意到,往往是剛放流,過段時間這些魚就被漁民捕撈上來出現在了市場上,花了不少冤枉錢。他以湖北省舉例,2010年,湖北省增殖放流了5.7億尾魚苗,投資上億元,但2011年的產量卻比2010年減少了5.76%。

長江辦資源環境保護處副處長婁巍立對《中國新聞周刊》強調,增殖放流只是水生生物資源恢復的一種手段,在特定的區域,比如人類活動少的地方會有明顯的作用。此外,增殖放流必須結合禁漁制度、打擊非法捕撈、實施生態修復工程等一系列保護措施。

今年7月1日,馬鞍山提前完成了當地退捕工作,實現了長江幹流及重要水域常年禁捕。最近,夏德軍每一次巡查江面,都能看到江豚探出水面呼吸,這在以前很少看到,「因為江豚吃魚,江豚變多,說明禁漁有了效果」。

11月26日,隨著最後一批打漁船的拆解,重慶主城區最後一批漁民也上岸退捕轉產,開始了新的生活。圖/視覺中國

郝玉江也看到了希望。2017年長江江豚生態科學考察顯示,現存長江江豚數量為1012頭,雖然數字上相較於5年前有所減少,但是從統計學上看,江豚的種群沒有明顯下降,這說明江豚快速下降的趨勢得到了緩解,過去這些年所採取的保護措施開始發揮了作用。

但是郝玉江補充說:「長江江豚種群生存的威脅因素依然沒有從根本上消除,保護工作依然任重道遠。」

在長江大保護的背景下,十年禁捕只是一個開始。

相關焦點

  • 前瞻基因產業全球周報第48期:再不保護魚類基因庫 我們將無魚可吃
    :再不保護魚類基因庫 將無魚可吃 近日,據媒體報導,長江正面臨魚類種群下降、品種減少的問題。由於長期的過度捕撈,長江生物完整性指數到了最差的「無魚」等級。以魚為食的長江生物鏈頂層江豚的數量已經減少到一千多頭。 著名魚類生物學家、中科院院士曹文宣表示,魚類在人工養殖時,必須不斷補充野生的魚卵資源進行繁殖飼養,而長江魚是四大家魚不可或缺的基因庫,如果不保護好魚類基因庫,將來我們就真的會面臨無魚可吃的局面。
  • 長江已經沒魚了,四大家魚要絕種:國家終於出手了,這次下狠心了
    眾所周知,長江曾是世界上生物多樣性最為豐富的河流之一,但由於漁民的長期過度捕撈,長江生物完整性指數到了最差的「無魚」等級,很多魚都面臨著滅絕,而以魚為食的長江生物鏈頂層江豚的數量已經減少到一千多頭。長江江豚是中國特有的珍稀鯨類物種,而食物匱乏,是影響江豚生存的主要原因,以魚為食的長江頂層生物鏈,是最先感知長江無魚之困的。據《中國新聞周刊》提供的資料顯示:作為世界上生物多樣性最為豐富的河流之一,長江分布有4300多種水生生物,魚類有424種,其中170多種是長江特有,而如今卻面臨著多種稀有資源急劇衰退的問題。
  • 長江無魚之困絕不是杞人憂天:「基因庫」告急,會帶來什麼樣的後果?
    2019年12月9日據媒體報導:「長江魚是四大家魚的基因庫,如果不保護好魚類基因庫,將來我們就真的會面臨無魚可吃的局面,那是多麼可悲又可怕的事情」資料圖 新華社記者 趙戈 攝2012年,中科院水生所鯨類保護生物學科組副研究員郝玉江看到長江江豚種群數量時,心裡一驚。
  • 如果我們再不保護環境,100年後人類可能無魚可釣了
    有人曾經說過,按照現在的惡勢繼續發展(垃圾和非法電捕撈),100年後,我們的子孫只能從書上和電視上看到魚了。看到這樣的釣魚場地,真的很讓人痛心,如果再不從我們釣魚人做起,100年以後可能真的無魚可釣了。釣魚對我們來說,肯定是非常愜意的事情。
  • 「四大家魚」是哪四大,為什麼沒有鯉魚?
    「四大家魚」這個說法是怎麼產生的呢?其實都是因為這個姓氏!本來在唐朝之前,鯉魚是咱老漁民最愛養殖的淡水魚,後來唐朝建立,因為唐朝皇室的權貴之人大多姓李,所以全國起草詔書昭告天下不允許養殖、捕撈、銷售鯉魚,這也是為什麼「四大家魚」沒有鯉魚的原因。這漁民得養家餬口呀,但是大家都習慣吃鯉魚了怎麼辦?於是他們想出了養殖同屬鯉科的青魚、草魚、鰱魚、鱅魚,這些魚的肉味基本能滿足當時的老百姓,「四大家魚」因此形成,這個說法也就流傳下來了。
  • 最愛吃的臺灣人 將無野生魚可吃?
    而原本魚類資源豐富的寶島到如此境地,也發人警醒。調查發現,以當前的發展趨勢,再加上海洋保育對策的空缺,「臺灣可能會比聯合國預估的2048年更早面臨海中無野生魚的處境」。邵廣昭說,該警訊透露出多樣生物正在快速消失。30年正好是人類一個世代,但對生態來說,30年很短,30年後可能就沒野生魚種可吃可看。而臺灣的魚源減少原因有很多,過度捕撈、汙染、棲地破壞或氣候變遷等都有可能。
  • 說一說「四大家魚」與「六大魚類」
    &nbsp&nbsp&nbsp(四大家魚---青魚、草魚、鱅魚、鰱魚)也不知在何時中國有了"家魚""野魚"之分,應該是清朝或此前就有了吧,因為那個時候就在江河裡撈獲魚苗來餵養了,據說在宋代就有了四大家魚混養技術並迅速普及
  • 青草鰱鱅,四大家魚
    漁業者只得從事其他品種的生產,這就產生了的青魚、草魚、鰱魚、鱅魚四大家魚。青魚青魚,硬骨魚綱,輻鰭亞綱,鯉形目,鯉科,雅羅魚亞科,青魚屬。分布於中國各大水系,主要分布於我國長江以南的平原地區,長江以北較稀少。青魚是長江中、下遊和沿江湖泊裡的重要漁業資源和各湖泊、池塘中的主要養殖對象。4-5齡性成熟,在河流上遊產卵,可人工繁殖。青魚個體大,生長迅速,最大個體達70kg,體長達1m餘。
  • 四大家魚中的肉食性魚,口中含有一塊「玉石」,做成手串價值不菲
    導讀:四大家魚中的肉食性魚,口中含有一塊「玉石」,做成手串價值不菲魚是很多人愛吃的一種肉類了,尤其是在夏季的時候,魚相比於豬肉、雞鴨肉更受追捧。我國的很多菜系中,魚肉都是佔據著很重要的席位。其中在民間知名度最高的淡水魚類,那就非四大家魚莫屬了,那大家知道四大家魚都是哪四種魚嗎?
  • 「四大家魚」分別是哪四種魚?又如何區分?
    「四大家魚」分別是哪四種魚?日常俗稱的「四大家魚」分別為青魚、草魚、鰱、鱅四種魚類,人們冠以「青草鰱鱅」的稱號。
  • 臺當局鼓勵吃魚漁民過度捕撈 未來「無魚可捕」?
    臺當局鼓勵吃魚漁民過度捕撈 未來「無魚可捕」?「無魚之島」?據臺灣《聯合報》3日報導,有島內研究團隊發現,由於過度捕撈及氣候變化等原因,原本擁有豐富魚類資源的寶島,或將面臨無野生魚類可吃的困境。  報導稱,去年12月初,國際科學期刊《科學數據》發表臺灣「中研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執行長邵廣昭團隊的論文,研究發現,臺灣北海岸魚種平均每隔10年至15年就減少一半,30年來從120種銳減至30種,魚源枯竭速度超乎預期。
  • 草魚是四大家魚中的草食性魚類,為何被農民稱為「強盜草魚」?
    四大家魚中的草魚是草食性魚類,為何漁民稱它為「強盜草魚」?文/農夫也瘋狂眾所周知,「青、草、鰱、鱅」是我國民間有名的「四大家魚」,其在國內養殖歷史十分的悠久了。有些人疑惑,為什麼四大家魚中沒有鯉魚?其實這和當時的歷史環境相關。
  • 美國的噩夢:在美國水域泛濫成災的中國「四大家魚」
    該項目將利用世界各地有創意有想法的人來解決亞洲鯉魚入侵的危機,能提供最佳解決方案的人,將獲得70萬美元獎金。  鯉魚在中國不僅是一種優質的食材,也是傳統的吉祥物。數千年來,中國人賦予鯉魚太多豐富的文化內涵,以鯉為祥瑞的習俗,在春秋時已經普及。
  • 中國四大家魚入侵美國成災,美國學了中國技術後,終於看到了曙光
    最近,美國向中國學習了一種控制鯉魚的技術,大獲成功。這到底是怎麼回事呢?剛才說「亞洲鯉魚」,這裡的鯉魚並不是普通鯉魚(也就是歐洲鯉(Cyprinus carpio)),而是我國的四大家魚。19 世紀末,美國魚類及漁業委員會,也就是後來的美國魚類及野生動物管理局就將普通鯉魚作為飼料魚引入美國,因此普通鯉魚移民到美國已經有 100 年的歷史了,幾乎遍布美國全國的水域,並沒有造成嚴重的生態後果。
  • 作為四大家魚之一,營養價值比其他三種不差,怎麼沒人養呢?
    常吃魚的人們不知道發沒發現有一個問題,我們在水產市場裡,經常能看到魚販子在賣魚。品種呢有草魚、鯽魚、鯉魚、羅非魚、刀魚、鰱魚等等,但是作為隨口就來的「四大家魚」中的青魚,你想想是不是極難遇到?其實並不是你難遇到,而是因為養的人就很少,或者都可以說是幾乎沒人養。這是咋回事呢?首先,養殖青魚的成本太高了。對於養殖戶來說,成本低,養殖條件要求不高,易成活,好長肉的魚類,是養殖的首選。而青魚個頭大,最大的青魚能養到140斤左右,體長能達到145釐米,養殖水域要求水深超過2米。
  • 這個湖裡有很多魚,被稱為「魚庫」,卻幾乎無人捕撈,原因想不到
    這個湖裡有很多魚,被稱為「魚庫」,卻幾乎無人捕撈,原因想不到!我們國家地大物博,各種資源也是非常豐富的,南方的話有很多湖泊,當然在北方,雖然比較乾旱,很多地方也是有湖泊的。我們就來給大家介紹一個北方的湖泊,這個湖泊是位於西藏自治區的,名字非常好聽,叫做羊卓雍湖。
  • 經常吃魚,你知中國最名貴的10種魚是哪些嗎?吃過3種都是王者!
    據說能吃過兩種以上的都是王者級了,下面就一起來看看咱們中國最名貴的10種魚吧!1、鰣魚鰣魚味鮮肉細,營養價值極高,其含蛋白質、脂肪、核黃素、尼克酸及鈣、磷、鐵均十分豐富。河豚魚肉質細嫩、鮮美,曾有「吃了河豚,百味不鮮」以及「拼死吃河豚」之說,中國沿海某些地區有吃河豚魚的習慣,日本人把河豚魚視為珍饈佳餚。
  • 不止白鱘,長江很多魚都要滅絕了
    甚至連長江裡最多的經濟魚類——青、草、鰱、鱅「四大家魚」,也遇到了產量危機。到2013年,四大家魚只佔長江漁獲量的14%。上世紀60年代,長江幹流高峰時四大家魚魚苗徑流量可以達到1000億尾,其中宜昌產卵場貢獻了5%到7%,但2011年左右,宜昌產卵場每年家魚產卵跌到了數千萬。
  • 中國最名貴的5條魚,第5條魚全身都是寶,但價格昂貴!你吃過嗎?
    中國最名貴的5條魚,第5條魚全身都是寶,但價格昂貴!你吃過嗎?魚肉吃起來細嫩爽滑,裡面還含有非常豐富的蛋白質,而且所含脂肪也沒有豬肉那麼多,所以深受很多人的喜愛,尤其是在這樣一個炎炎夏季,當然要多吃這種,又不油膩,又不用擔心長胖的食物,可是說到魚類,我們普通人會想到的就是草魚、白鰱、鯉魚,但是今天小編要給大家介紹的這五種魚,可以說是中國最名貴的五種魚,一般人根本沒有聽說過,吃過三種以上,不是漁民就是土豪!
  • 以魚為名, 哈爾濱美味的18家吃魚餐廳大匯總, 你吃過幾家?
    魚,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想食熊掌而不得,還是吃魚吧!魚的種類很多,有海魚以及淡水魚。又分有鱗魚與無鱗魚,做法又可不同,蒸魚、涮魚、烤魚、炸魚。也許有一種魚料理是你喜歡的,如下匯總了不同口味以及做法的做魚餐廳,僅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