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當局鼓勵吃魚漁民過度捕撈 未來「無魚可捕」?

2020-11-23 中國新聞網

臺當局鼓勵吃魚漁民過度捕撈 未來「無魚可捕」?

2016-01-05 09:09:40來源:人民日報海外版作者:${中新記者姓名}責任編輯:朱念

2016年01月05日 09:09 來源:人民日報海外版

參與互動 

  臺灣將成「無魚之島」?據臺灣《聯合報》3日報導,有島內研究團隊發現,由於過度捕撈及氣候變化等原因,原本擁有豐富魚類資源的寶島,或將面臨無野生魚類可吃的困境。

  報導稱,去年12月初,國際科學期刊《科學數據》發表臺灣「中研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執行長邵廣昭團隊的論文,研究發現,臺灣北海岸魚種平均每隔10年至15年就減少一半,30年來從120種銳減至30種,魚源枯竭速度超乎預期。魚種組成也有改變,經濟價值高的烏魚、白帶魚等,正逐漸被刺河豚和臭肚魚取代。

  「無魚可捕」提早到來

  過度捕撈難逃其咎

  邵廣昭說,40多年前臺灣要蓋第一座核電廠,他所帶領的團隊負責在核電廠動工前,先行搜集環境背景資料,從而比較電廠運轉後的生態衝擊。該團隊每個月到核一、核二廠進水口收集垃圾,再從中撿拾所有魚類標本,歷經30年時間,前後累積19年採樣資料。

  調查發現,以當前的發展趨勢,再加上海洋保育對策的空缺,「臺灣可能會比聯合國預估的2048年更早面臨海中無野生魚的處境」。邵廣昭說,該警訊透露出多樣生物正在快速消失。30年正好是人類一個世代,但對生態來說,30年很短,30年後可能就沒野生魚種可吃可看。

  據邵廣昭介紹,魚源減少原因很多,過度捕撈、汙染、棲地破壞或氣候變遷等都有可能。因此,臺灣保育團體主張「預防原則」,即以保育為先,包括減少捕撈、避免破壞海岸及海洋天然棲地、杜絕汙染,防範生物入侵等。

  臺魚源快速枯竭

  當局卻鼓勵吃魚

  基隆市府海洋事務科長蔡馥嚀說,不少俗稱「三腳虎」的臺灣扒網船在北方三島漁區作業,它們通常三艘一組,一艘聚光,兩艘用圍網大面積捕撈,「掃過」的海域,魚群數量幾乎歸零,「非常有效率,也非常可怕」。74歲的漁民邱清在北海岸海域捕魚超過60年,他認為流刺網是海洋殺手,不僅大小魚通抓,一旦流刺網卡在礁石上,魚的家就沒了,整個漁區也死了。

  邱清說,近幾年漁民生活不好過,漁獲量少了二三成。而在近海捕魚超過30年的高雄漁民邱先生說,臺灣近海漁業在20年前已經式微,很久之前便只有遠洋漁業與養殖漁業。當時兩岸尚未和解,許多臺灣漁民出海時,不需要攜帶用於捕撈的漁具,只要帶上彩電等大陸漁民所需的現代化家庭用品與現金,便可從大陸漁船換得大陸魚貨。由於當時臺灣近海魚源已出現枯竭,所以臺灣漁民乾脆向大陸漁民購買現成魚貨。

  邵廣昭說,臺當局一天到晚辦魚季,鼓勵大家吃魚,卻不知魚源快速枯竭的殘酷事實。5年前他開始印製發送「海鮮指南」小冊子,建議民眾選擇食用經過養殖或沒有生存危機的魚,用「吃」來搶救海洋生態。

相關焦點

  • 水質惡化過度捕撈山東濰坊北部近海已無魚可捕
    水質惡化過度捕撈山東濰坊北部近海已無魚可捕 2011-10-17 16:21:00    作者:   來源:濰坊新聞網  我要評論 關鍵詞: 小清河 過度捕撈 水質惡化 羊口鎮 捕撈能力
  • 無魚可捕危機逼近臺灣? 無野生魚類可吃的日子提前到來
    【環球時報駐臺北特約記者 蕭師言】「臺灣快成無魚島了」,臺灣《聯合報》3日以此為題報導稱,有島內科研團隊發現,臺灣魚源枯竭速度超乎預期,科學家預估,沒有野生魚類可吃的日子恐將提前到來。報導稱,去年12月初,國際科學期刊《科學數據》發表臺灣「中研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執行長邵廣昭團隊的論文,文章提到,臺灣「中研院」研究團隊發現,30年來臺灣北海岸魚種從120種銳減至30種,只剩1/4,魚源枯竭速度超乎預期。經濟價值高的烏魚、白帶魚逐漸退場,逐步被刺河豚和臭肚魚取代。74歲的漁民邱清在北海岸海域捕魚逾60年,他說,近幾年漁民生活不好過,漁獲量少了兩三成。
  • 最愛吃的臺灣人 將無野生魚可吃?
    究其原因,過度捕撈和氣候變化是罪魁禍首。而原本魚類資源豐富的寶島到如此境地,也發人警醒。調查發現,以當前的發展趨勢,再加上海洋保育對策的空缺,「臺灣可能會比聯合國預估的2048年更早面臨海中無野生魚的處境」。邵廣昭說,該警訊透露出多樣生物正在快速消失。30年正好是人類一個世代,但對生態來說,30年很短,30年後可能就沒野生魚種可吃可看。而臺灣的魚源減少原因有很多,過度捕撈、汙染、棲地破壞或氣候變遷等都有可能。
  • 海水汙染和過度捕撈導致近海無魚 捕魚或被逼向深海
    這一天,壽光、濱海、昌邑、萊州等地的漁民拜祭龍王,祈求在新的一年裡四海平安,風調雨順,漁鹽豐產……  然而記者在近日對壽光市羊口港漁民的採訪中發現,這裡的漁船幾乎全部停靠在岸,出海打魚者寥寥無幾。據了解,近年來海水汙染和過度捕撈導致的「近海無魚」現狀,讓早已出正月的羊口漁民無奈地選擇將船隻停港「撂荒」。「近海的魚越來越少了。」
  • 海洋汙染+過度捕撈,未來的我們會不會無魚可吃
    我們常聽到海洋環境汙染,漁業資源枯竭,「近海無魚可捕」這類說法。可是你是否發現?超市裡、菜場上的海鮮依然琳琅滿目,我們吃的海鮮一點沒比以前少,甚至還更多了。 這難道是錯覺?不。 近海漁業資源退化,這是事實。
  • 長江無魚之困:再不保護「四大家魚」基因庫,中國人將無魚可吃
    「長江魚是四大家魚的基因庫,如果不保護好魚類基因庫,將來我們就真的會面臨無魚可吃的局面,那是多麼可悲又可怕的事情」湖北石首市天鵝洲自然保護區內,飼養員給長江江豚餵食物著名魚類生物學家、中科院院士曹文宣是最早提議「禁漁十年」的學者,他解釋,魚類在人工養殖時,必須不斷補充野生的魚卵資源進行繁殖飼養,而長江魚是四大家魚不可或缺的基因庫,「如果不保護好魚類基因庫,將來我們就真的會面臨無魚可吃的局面,那是多麼可悲又可怕的事情。」而面臨「無魚可吃」的,不僅僅是人類,還有長江裡的珍稀水生生物。
  • 母親河上捕撈過度 網眼小 福建泉州上等魚逐年減少
    母親河上捕撈過度 網眼小 福建泉州上等魚逐年減少2014-01-09 08:16:00  水產養殖網  出處漁業科周科長說,他剛從石獅祥芝一漁民口中得知,祥芝的800多艘鋼質船,上禮拜出海捕撈,因為捕不到魚,800多艘船一個航次就虧損了1000多萬元。&nbsp&nbsp&nbsp&nbsp「漁業資源的衰退原因有多方面,捕撈強度過大,漁具網目過小,三無船隻違規捕撈,沿海汙染不利幼魚生存都有影響。」周科長表示,進一步給漁業的生存創造空間和時間非常重要。
  • 至今仍無魚可捕,成為歷史的世界漁場,紐芬蘭漁場
    這些天然的海洋漁場匯聚了各種豐富的海洋資源生物,魚蝦蟹及貝類等。對於人類來說,這無疑是一座巨大的海洋金礦,極具商業捕撈的價值。今天我們就來聊一聊由於過度捕撈而消失的漁場——紐芬蘭漁場。曾經輝煌一度的世界級漁場,有著幾百年漁業捕撈歷史,如今已經消失殆盡,20多年後的今天仍無魚可捕。這是人類對海洋資源不敬畏而造成的一場悲劇。
  • 白海豚珠江曇花一現 過度捕撈近海漁業資源萎縮
    過度捕撈威脅漁業  「海洋汙染、過度捕撈,尤其是過度捕撈,已經嚴重威脅近海漁業可持續發展。」山東海洋大學王亞民教授告訴羊城晚報記者。中國是世界漁業第一大國,也是世界漁船第一大國。我國海洋捕撈漁船19.42萬艘、總噸位651.75萬噸、總功率1372萬千瓦。海洋魚類已經無法支撐如此的捕撈。
  • 過度捕撈讓東海漁場枯竭 漁民感慨讓子孫虧了口福
    東海無魚,曾是前幾年一個頗讓浙江人掛心的話題。  素有海上糧倉美譽的東海漁場,如今面臨資源枯竭的困境,我們又做出了怎樣的應對呢?  可當錢報記者問到如今的漁獲時,老林無奈地伸出一隻手掌說,現在海裡基本捕不到魚,撈來撈去都是些價格便宜的螃蟹,一筐50斤只能賣七八十塊錢,偶爾有條魚,最多也不過巴掌大。  眼下的東海休漁期,像老林這樣的漁民都歇船補網。其實關於東海無魚的尷尬,近幾年已經屢屢提及,而大家談到如今枯竭的漁業資源,也紛紛感嘆是自己沒有保護和珍惜好東海的饋贈,過度的捕撈,讓子孫們虧了口福。
  • 過度捕撈!漁民的生計怎麼辦!漁民怎麼看?出路在哪裡...
    但是偷捕現象時有發生,控制捕撈的這個問題,一直沒有得到根本的解決。由於有些漁民用網眼比較小的漁具,沒有節制過度捕撈造成漁業資源進入快速衰退期。有專家提出建議應該休漁10年,就是10年以內不要再有捕撈行為了。不知道漁民兄弟對此有什麼看法?
  • 太湖為什麼要退捕 我們還能吃上太湖魚嗎?
    近期,為確保10月15日前保護區全面退捕,江蘇省推進長江流域禁捕退捕工作領導小組3個工作組,分赴太湖、洪澤湖等水域駐點督導。日前,為保護太湖水生生物資源、促進水域生態環境的有效改善,江蘇省農業農村廳發布第12號公告,決定於今年10月1日,收回太湖漁業生產者捕撈權,撤回捕撈許可,相關證書予以註銷。漁民們將依法獲得相應補償。
  • 過度捕撈,全球近九成漁場資源告急!
    近年來,過度捕撈現象加劇,不僅使得魚類數量日益減少,也讓靠捕魚為生的漁民深感憂慮。相較從前,漁船需耗時到更遠的海域,才能捕撈到足夠的魚。專家警告,目前全球捕魚數量,已逼近漁業可持續發展極限值。如果不加以應對,漁業市場會不斷萎縮,最終面臨崩潰。歐洲漁業委員會也指出,過度捕撈終將耗盡海洋資源。
  • 漁民出海捕撈全過程紀實 出海捕撈並不是一件輕鬆事
    相信大家都吃過海鮮,喜歡吃新鮮出爐的帝王蟹,喜歡吃大海裡新鮮捕撈的石斑魚,這些海鮮價格並不便宜,海鮮的背後透露著漁民怎樣的艱辛生活?漁民出海捕撈過程是怎樣的?今天小編就帶大家全過程紀實漁民出海的捕撈過程。
  • 水清了、魚多了、漁民有了新工作——四川宜賓禁捕退捕見聞
    新華社成都10月30日電 題:水清了、魚多了、漁民有了新工作——四川宜賓禁捕退捕見聞新華社記者 高健鈞不久前,一段視頻在四川省宜賓市市民的手機上廣為傳播:晚上十點多,一群飄魚在金沙江江水中穿梭,在手電筒燈光照射下,魚群仿佛飄於水面,形成一道奇特的風景……拍下這段視頻的
  • 環境汙染和過度捕撈導致「東海無魚」
    「十三五」時期,要以新的發展理念為引領,以提質增效、減量增收、綠色發展、富裕漁民為目標,加快漁業轉方式調結構,力爭「十三五」末,漁業現代化水平邁上新臺階,漁業生態環境明顯改善,漁民人均純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與全國人民同步邁入全面小康。   據了解,我國漁業當前面臨著日益突出的資源和環境問題。
  • 破解捕撈漁業中過度捕撈及非法捕撈難題的幾點建議
    &nbsp捕撈漁業的一個主要特點是,其生產要素——水和魚都是動態的:在春夏豐水季節,滿江滿河都是水,魚兒自然到處都是;一旦到了秋冬枯水季節,魚兒隨水而退、向深水區和下流地區集中;在春夏豐水季節,魚兒小且分散,不宜捕撈;而且此時正值魚類的生長繁殖季節,屬于禁漁期,是不得進行捕撈的;秋冬魚兒肥且相對集中,是捕撈的最佳時期,但只有少數地區有魚可捕,而另一些地區卻是無水亦無魚。
  • 太湖為什麼要退捕 我們還能吃上太湖魚嗎
    近期,為確保10月15日前保護區全面退捕,江蘇省推進長江流域禁捕退捕工作領導小組3個工作組,分赴太湖、洪澤湖等水域駐點督導。日前,為保護太湖水生生物資源、促進水域生態環境的有效改善,江蘇省農業農村廳發布第12號公告,決定於今年10月1日,收回太湖漁業生產者捕撈權,撤回捕撈許可,相關證書予以註銷。漁民們將依法獲得相應補償。
  • 長江無魚之困絕不是杞人憂天:「基因庫」告急,會帶來什麼樣的後果?
    2019年12月9日據媒體報導:「長江魚是四大家魚的基因庫,如果不保護好魚類基因庫,將來我們就真的會面臨無魚可吃的局面,那是多麼可悲又可怕的事情」資料圖 新華社記者 趙戈 攝2012年,中科院水生所鯨類保護生物學科組副研究員郝玉江看到長江江豚種群數量時,心裡一驚。
  • 非法捕撈難禁 長江「無魚」之困何解?
    今年3月1日,江蘇省進入了為期4個月的長江春季禁漁期,但非法捕撈仍時有發生。警方從單一案件入手,在多地挖掘出一條「捕-運-銷」的地下產業鏈。目前長江生物完整性指數已經到了最差的「無魚」等級。1954年長江流域天然捕撈量達42.7萬噸,近年來即使大規模增殖放流,長江每年的捕撈量也不足10萬噸,僅佔全國淡水水產品總量的0.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