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魚可捕危機逼近臺灣? 無野生魚類可吃的日子提前到來

2021-01-08 環球網

【環球時報駐臺北特約記者 蕭師言】「臺灣快成無魚島了」,臺灣《聯合報》3日以此為題報導稱,有島內科研團隊發現,臺灣魚源枯竭速度超乎預期,科學家預估,沒有野生魚類可吃的日子恐將提前到來。

報導稱,去年12月初,國際科學期刊《科學數據》發表臺灣「中研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執行長邵廣昭團隊的論文,文章提到,臺灣「中研院」研究團隊發現,30年來臺灣北海岸魚種從120種銳減至30種,只剩1/4,魚源枯竭速度超乎預期。經濟價值高的烏魚、白帶魚逐漸退場,逐步被刺河豚和臭肚魚取代。74歲的漁民邱清在北海岸海域捕魚逾60年,他說,近幾年漁民生活不好過,漁獲量少了兩三成。邵廣昭說,這個警訊透露出多樣生物正在快速消失,30年正好是人類一個世代,但對生態來說,30年很短,30年後可能就沒野生魚種可吃可看了。魚源減少原因很多,過度捕撈、汙染、棲地破壞或氣候變遷等都有可能。

在近海捕魚超過30年的高雄漁民邱先生3日對《環球時報》稱,臺灣早就只有遠洋漁業與養殖漁業,近海漁業在20年前就已經式微,當時兩岸還不曾和解,許多臺灣漁民到近海捕魚時,不需要帶捕魚的漁具,只要帶一些彩電等當時大陸漁民缺乏的現代化家用品與現金,就可以與大陸漁船交換大陸魚貨,因為當時臺灣近海的漁源已出現枯竭,所以臺灣漁民乾脆向大陸漁民買現成的魚貨。

邵廣昭說,臺當局一天到晚辦魚季,鼓勵大家吃魚,殊不知魚源快速枯竭的殘酷事實。5年前他開始印製發送「海鮮指南」小冊子,建議民眾挑選養殖或沒有生存危機的魚,用「吃」搶救海洋生態。

相關焦點

  • 臺當局鼓勵吃魚漁民過度捕撈 未來「無魚可捕」?
    臺當局鼓勵吃魚漁民過度捕撈 未來「無魚可捕」?據臺灣《聯合報》3日報導,有島內研究團隊發現,由於過度捕撈及氣候變化等原因,原本擁有豐富魚類資源的寶島,或將面臨無野生魚類可吃的困境。  報導稱,去年12月初,國際科學期刊《科學數據》發表臺灣「中研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執行長邵廣昭團隊的論文,研究發現,臺灣北海岸魚種平均每隔10年至15年就減少一半,30年來從120種銳減至30種,魚源枯竭速度超乎預期。
  • 最愛吃的臺灣人 將無野生魚可吃?
    臺灣《聯合報》日前報導,有島內研究團隊指出30年後臺灣的野生魚種可能就會消失。
  • 臺媒:「臺灣快成無魚島」 北海岸魚種30年銳減75%
    臺媒:「臺灣快成無魚島」 北海岸魚種30年銳減75% 2016-01-03 10:06:13來源:中國新聞網作者:${中新記者姓名}責任編輯:丁文蕾   中新網1月3日電 據臺灣《聯合報》報導,臺灣科研機構調查發現,30年來北海岸魚種從120種銳減至30種,只剩1/4,魚源枯竭速度超乎預期。
  • 長江無魚之困:再不保護「四大家魚」基因庫,中國人將無魚可吃
    「長江魚是四大家魚的基因庫,如果不保護好魚類基因庫,將來我們就真的會面臨無魚可吃的局面,那是多麼可悲又可怕的事情」湖北石首市天鵝洲自然保護區內,飼養員給長江江豚餵食物現在全國淡水產品中,93.78%是靠淡水養殖,這些養殖魚類中一半以上是人們常吃的四大家魚。「魚類的基因在人工飼養過程中是不斷退化的。」
  • 海洋汙染+過度捕撈,未來的我們會不會無魚可吃
    我們常聽到海洋環境汙染,漁業資源枯竭,「近海無魚可捕」這類說法。可是你是否發現?超市裡、菜場上的海鮮依然琳琅滿目,我們吃的海鮮一點沒比以前少,甚至還更多了。 這難道是錯覺?不。 近海漁業資源退化,這是事實。
  • 水質惡化過度捕撈山東濰坊北部近海已無魚可捕
    水質惡化過度捕撈山東濰坊北部近海已無魚可捕 2011-10-17 16:21:00    作者:   來源:濰坊新聞網  我要評論 關鍵詞: 小清河 過度捕撈 水質惡化 羊口鎮 捕撈能力
  • 至今仍無魚可捕,成為歷史的世界漁場,紐芬蘭漁場
    世界漁場主要分布在沿海大陸架海域,那裡陽光充足,入海的河流能帶來豐富營養的鹽類,各種浮遊生物繁盛,吸引了眾多魚類資源,此外冷暖流的交匯處,也提供著豐富的魚餌。這些天然的海洋漁場匯聚了各種豐富的海洋資源生物,魚蝦蟹及貝類等。對於人類來說,這無疑是一座巨大的海洋金礦,極具商業捕撈的價值。今天我們就來聊一聊由於過度捕撈而消失的漁場——紐芬蘭漁場。
  • 長江無魚之困絕不是杞人憂天:「基因庫」告急,會帶來什麼樣的後果?
    2019年12月9日據媒體報導:「長江魚是四大家魚的基因庫,如果不保護好魚類基因庫,將來我們就真的會面臨無魚可吃的局面,那是多麼可悲又可怕的事情」資料圖 新華社記者 趙戈 攝2012年,中科院水生所鯨類保護生物學科組副研究員郝玉江看到長江江豚種群數量時,心裡一驚。
  • 前瞻基因產業全球周報第48期:再不保護魚類基因庫 我們將無魚可吃
    將無魚可吃 近日,據媒體報導,長江正面臨魚類種群下降、品種減少的問題。由於長期的過度捕撈,長江生物完整性指數到了最差的「無魚」等級。以魚為食的長江生物鏈頂層江豚的數量已經減少到一千多頭。 著名魚類生物學家、中科院院士曹文宣表示,魚類在人工養殖時,必須不斷補充野生的魚卵資源進行繁殖飼養,而長江魚是四大家魚不可或缺的基因庫,如果不保護好魚類基因庫,將來我們就真的會面臨無魚可吃的局面。
  • 廈門本地魚類毒刺排行第二,這種魚你敢吃嗎?(圖)
    原標題:廈門本地魚類毒刺排行第二,這種魚你敢吃嗎?(圖)海峽網3月21日訊 (海峽導報記者 黃麗彬)長期生長在石頭縫裡的魚,還帶著劇毒,您有興趣了解一下嗎?這種魚叫做虎魚,近日,導報記者在走訪廈門第八菜市場的過程中發現,不少攤鋪上已經有虎魚在售,但各家的存貨都不多,基本上每個攤鋪都只有十幾條,多的也就幾十條。
  • 「長江野生魚」不能再吃了!仙桃開展長江禁捕退捕專項檢查
    野生、野魚等不能捕不能賣也不能做店名和廣告語! 近日,市市場監管局組織工作專班 深入漁網市場、餐飲店、集貿市場等地 開展長江禁捕退捕專項檢查
  • 90%野生魚類面臨過度捕撈 全球捕魚逼近極限值
    新華社電 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一份最新報告指出,全球捕魚數量已經逼近漁業可持續發展的極限值,大約90%的野生魚類正面臨過度捕撈。   英國《衛報》7日援引聯合國糧農組織每半年發布一次的全球漁業狀況報告報導,自20世紀70年代以來,全球野生魚過度捕撈狀況惡化了至少3倍;金槍魚等暢銷產品中,40%正遭受不可持續的捕撈。
  • 禁捕10年急如星火
    而如今,很多生活在長江的特有物種,卻被列為瀕危物種,曾經的經濟型魚類也已經不見蹤影,無窮源泉的長江陷入了「無魚」之困。但是如今長江瀕危魚類達到了92種(《中國瀕危動物紅皮書》),而被列入《瀕危野生動植物國際貿易公約》的更是接近了300種。 如今,青魚、草魚、鰱魚、鱅魚這四大家魚在30多年的時間內減產了90%,很多當年的經濟魚,已經成為了保護魚類。下面列舉幾個例子。
  • 長江十年禁漁:野生河豚等珍稀魚類回歸,小型魚類恢復加快
    6月5日,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淡水漁業研究中心工作人員在長江海門段監測到了野生河豚魚苗,第一時間拍了照片給鄭金良看,這幾尾小小的、尾巴上帶點淡黃色的、「具有野生特徵」的河豚魚苗的出現,對鄭金良意義重大——長江大保護和十年禁漁的大背景下,野生河豚等長江珍稀魚類,回來了。
  • 抓到皇帶魚那位船老大 又捕到兩條野生大黃魚
    出海捕魚40多年的他,12月6日第一次捕到一條兩米多長、20多斤重的皇帶魚,12月9日,他又在東海上捕到兩條金燦燦的野生大黃魚。每條都超過1公斤,加起來有6.5斤。這麼大的野生大黃魚,相當少見。從年產10萬餘噸到一魚難求江浙一帶的海邊人,對於野生大黃魚都不陌生,原先舟山群島海域就是大黃魚的主產地之一。
  • 捕河魚,吃河鮮!
    這是因為↓↓↓↓目前長江生物的完整性指數已經到了最差的「無魚」等級而在長江裡生活的一種古老的鱘魚它的後代,曾經中國最大的淡水魚白鱘在2020年伊始專家正式宣告各食品經營者要主動清除店招、店牌、食品標籤、銷售清單、魚缸標語、菜單、菜譜及電商網絡、微信平臺等含有「捕撈」「河鮮」「江鮮」「野生魚」等相關字樣的違禁廣告和信息。不作任何引人誤解的虛假宣傳,自覺做到誠信守法,確保線上線下無違法違規經營行為。三、規範經營行為。嚴格落實進貨查驗制度,不採購、不加工、不售賣來源不明或無法提供合法來源憑證的非法捕撈漁獲物和水產品。
  • 《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名錄(徵求意見稿)》中的海洋魚類
    此魚在中國南方一些地區的市場上並不少見,多來自養殖。然而,花鰻鱺目前尚未實現人工育苗,所謂的人工養殖也僅僅是把野生魚苗養大,依然消耗野生資源。而且,《名錄》中也並未備註其保護「僅限野外種群」。所以《名錄》正式公布後,嚴格來說所謂的養殖花鰻鱺也是不允許上市的。
  • 海水汙染和過度捕撈導致近海無魚 捕魚或被逼向深海
    面對「近海無魚,民無魚可打」的困境,孫效寶將其歸咎於伴隨著經濟的飛速發展而來的近海漁業生態破壞,而海水汙染和過度捕撈是主要原因。  渤海汙染了,魚也得病了  「環渤海近海裡每年的垃圾都堆成山了,船員往海裡扔掉的各種包裝袋、酒瓶子、零食等垃圾,都能壘成一座山。」
  • 聯合國報告:全球90%野生魚類面臨過度捕撈
    【環球網綜合報導】據臺灣「中時電子報」7月10日報導,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一份最新報告指出,全球捕魚數量已逼近漁業可持續發展的極限值,約90%的野生魚類正面臨過度捕撈。據報導,聯合國糧農組織每半年發布一次的全球漁業狀況報告指出,自1970年以來,全球野生魚過度捕撈狀況惡化了至少3倍;40%的鮪魚等暢銷產品正遭受不可持續捕撈。聯合國糧農組織漁業部門負責人巴朗熱說,地中海、黑海等海域的過度捕撈率約為60%,「尤其令人擔憂」。
  • 無鱗魚為何不宜多吃?科學帶你認知無鱗魚,最後一項很關鍵
    隨著現在經濟收入的提高,人們對生活有了更高的要求,從以前的吃飽,到現在的既要吃飽更要吃好,因此如今餐桌上雞鴨魚肉隨之可見。但日常生活中飲食有很多的講究,如有些蔬菜不能同食,還有的人提出無鱗魚不宜多吃。今天我們就來說一說關於無鱗魚的那些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