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媒:「臺灣快成無魚島」 北海岸魚種30年銳減75%

2021-01-08 中國新聞網

臺媒:「臺灣快成無魚島」 北海岸魚種30年銳減75%
2016-01-03 10:06:13來源:中國新聞網作者:${中新記者姓名}責任編輯:丁文蕾

  中新網1月3日電 據臺灣《聯合報》報導,臺灣科研機構調查發現,30年來北海岸魚種從120種銳減至30種,只剩1/4,魚源枯竭速度超乎預期。專家預言,科學家預估海洋沒有野生魚類可吃的日子恐將提前到來,臺灣快成無魚之島。

  去年12月初,國際科學期刊Scientific Data發表臺灣「中研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執行長邵廣昭團隊的論文,提出上述驚人變化。

  邵廣昭說,40多年前臺灣要蓋第一座核電廠,「中研院」前院長錢思亮要求興建前先搜集環境背景資料,比較電廠運轉後的生態衝擊,當時他剛從研究所畢業,就參與這項調查。

  核電廠需要抽海水當冷卻水,研究團隊1987年起做撞擊魚類群落監測,看看一年有多少魚被吸入進水口的攔截網裡,期間因衝擊不大中斷10年,前後累積19年採樣資料。

  研究團隊記錄的魚種逐年遞減,從30年前的120種大減至今剩不到30種,大減七成五。經濟價值高的烏魚、白帶魚逐漸退場,逐漸被刺河豚和臭肚魚取代。

  邵廣昭說,這個警訊透露多樣生物正在快速消失,30年正好是人類一個世代,但對生態來說,30年很短,30年後可能就沒野生魚種可吃可看了。魚源減少原因很多,過度捕撈、汙染、棲地破壞或氣候變遷等都有可能。

  他表示,電廠的魚類撞擊採樣只是方法之一,還有其他數據尚未公布,其中包括潛水紀錄、漁民刺網和潮間帶採集。只是狀況都差不多,魚種數量都直線下滑。

  漁民對魚源減少警訊很有感,74歲漁民邱清在北海岸海域捕魚逾一甲子,他說,近幾年漁民生活不好過,漁獲量少了兩、三成。

  基隆市府海洋事務科長蔡馥嚀說,不少俗稱「三腳虎」的臺灣扒網船在北方三島漁區作業,它們通常三艘一組,一艘聚光,兩艘用圍網大面積捕撈,「掃過」的海域,魚群數量幾乎歸零,「非常有效率,也非常可怕」。

  漁民邱清直指流刺網是海洋殺手,不僅大小魚通抓,一旦流刺網卡在礁石,魚的家就沒了,整個魚區也死了。

相關焦點

  • 最愛吃的臺灣人 將無野生魚可吃?
    15年就減少一半,30年來從120種銳減至30種,魚源枯竭速度超乎預期。該團隊每個月到核一、核二廠進水口收集垃圾,再從中撿拾所有魚類標本,歷經30年時間,前後累積19年採樣資料。調查發現,以當前的發展趨勢,再加上海洋保育對策的空缺,「臺灣可能會比聯合國預估的2048年更早面臨海中無野生魚的處境」。邵廣昭說,該警訊透露出多樣生物正在快速消失。30年正好是人類一個世代,但對生態來說,30年很短,30年後可能就沒野生魚種可吃可看。
  • 無魚可捕危機逼近臺灣? 無野生魚類可吃的日子提前到來
    【環球時報駐臺北特約記者 蕭師言】「臺灣快成無魚島了」,臺灣《聯合報》3日以此為題報導稱,有島內科研團隊發現,臺灣魚源枯竭速度超乎預期,科學家預估,沒有野生魚類可吃的日子恐將提前到來。報導稱,去年12月初,國際科學期刊《科學數據》發表臺灣「中研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執行長邵廣昭團隊的論文,文章提到,臺灣「中研院」研究團隊發現,30年來臺灣北海岸魚種從120種銳減至30種,只剩1/4,魚源枯竭速度超乎預期。經濟價值高的烏魚、白帶魚逐漸退場,逐步被刺河豚和臭肚魚取代。74歲的漁民邱清在北海岸海域捕魚逾60年,他說,近幾年漁民生活不好過,漁獲量少了兩三成。
  • 臺當局鼓勵吃魚漁民過度捕撈 未來「無魚可捕」?
    「無魚之島」?據臺灣《聯合報》3日報導,有島內研究團隊發現,由於過度捕撈及氣候變化等原因,原本擁有豐富魚類資源的寶島,或將面臨無野生魚類可吃的困境。  報導稱,去年12月初,國際科學期刊《科學數據》發表臺灣「中研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執行長邵廣昭團隊的論文,研究發現,臺灣北海岸魚種平均每隔10年至15年就減少一半,30年來從120種銳減至30種,魚源枯竭速度超乎預期。
  • 臺灣西部海岸線退縮 臺媒:陸地從胖番薯變瘦地瓜
    【觀察者網綜合】中國臺灣海岸線總長約1576公裡,但如今全臺西岸從北到南都出現了海岸退縮現象,臺媒稱臺灣陸地「從胖番薯變瘦地瓜」。 據臺灣中時電子報網站12月11日報導,臺南北門、七股海濱50年來倒退1000米,黃金海岸20年退縮30米,海岸線退縮讓臺灣陸地「從胖番薯變瘦地瓜
  • 魚種 鱗煙管魚(馬鞭魚)
    ,背上中央線亦無鱗。本魚棲息在珊瑚礁區或海藻區,由表層至水深100米。以長吻吸食海藻中的甲殼類及小魚為生。本魚分布於全球各大海域的熱帶至溫帶海域。該物種的模式產地在New Britain。清代古書《海錯圖》記錄了這種魚,翻閱《海錯圖》時,這條魚經常會讓人多看兩眼。它真是又怪又可愛,全身通紅,身體像蛇,腦袋像仙鶴,有長長的吻部,但嘴只是尖端的一個小開口。
  • 臺灣積極應對海洋環境汙染嚴峻考驗
    圖片來源:臺媒  有「臺灣龍珠」美譽的基隆嶼,景色宜人,有豐富的生態系統和眾多的漁業資源。因碼頭損壞,基隆嶼已封閉近3年。在即將重新開放之際,基隆市政府在5月12日這天,安排512名志工登島淨灘。  淨灘是清理海岸上的海洋廢棄物。
  • 臺灣傳深海魚含汞 魚價慘跌(圖)
    臺灣魚市(圖片來自臺媒)  中國臺灣網11月6日消息 據臺灣《中國時報》報導,日前臺灣傳出深海魚含汞訊息,稱食用過多深海魚恐致汞中毒,漁民生計已大受影響。宜蘭縣議員昨天批評說,深海魚含汞數據值得討論、質疑,也未說明捕撈海域,卻讓旗魚等深海魚價格腰斬,連非深海魚種也受牽連,深海魚含汞報告已「一竿子打翻一條船!」
  • 臺灣接連失「友邦」 臺媒:或成雪崩效應
    核心提示:臺媒稱,臺灣出現「斷交」骨牌效應?5月初,臺灣才與多米尼加「斷交」,時隔未久,非洲友邦布吉納法索外交部宣布與臺灣「斷交」,「邦交國」僅剩18國。然而,在剩餘的「邦交國」之中,還有三國仍瀕臨「斷交」危機!
  • 寶島臺灣地理概貌
    地處東經124°34′30″(宜蘭縣赤尾嶼東端)至119°11′03″(澎湖縣望安鄉花嶼西端),北緯21°45′ 25″(屏東縣恆春鎮七星巖南端)至25°56′30″(宜蘭縣黃尾嶼北端)之間。北臨東海,東北接琉球群島;東濱太平洋;南界巴士海峽,與菲律賓相鄰;西隔臺灣海峽與大陸福建省相望,最近處僅130公裡。全省恰扼西太平洋航道的中心,在戰略上,素有我國「七省藩籬」之稱。
  • 臺媒:魚沒了,蔡英文當局把水攪渾有什麼用?
    臺媒:魚沒了,蔡英文當局把水攪渾有什麼用?2016-05-27 09:58:30來源:中國臺灣網作者:${中新記者姓名}責任編輯:朱念   臺灣《中央日報》網絡報27日發表點評文章說,蔡英文的就職演說中,繞來繞去,就是刻意把「九二共識」這一潭池水攪混,寄望可以概括承受2008年以來兩岸協商交流的成果。
  • 從平潭島挖海底隧道至臺灣
    N本報記者 關永輝  本報訊從平潭島挖海底隧道到臺灣新竹,這是建造臺灣海峽隧道最經濟、可能的方案。昨日,「第五屆臺灣海峽通道工程學術研討會」在福州召開,多數專家在對比了「南、北、中」三條線路後下了這樣的結論。
  • 時事地理|臺灣花蓮地震|關於臺灣最全地理知識整理,今年必考考點
    臺灣海峽東西最不超過400公裡,最窄處約130公裡,是中國海上交通要道,也是國際上重要的海上交通要道。臺灣島最西端位於澎湖縣望安鄉花嶼西端(東經119度18分03秒),最東端位於宜蘭縣赤尾嶼東端(東經124度34分30秒),最南位於屏東縣恆春鎮七星巖南端(北緯21度45分25秒),最北到宜蘭縣黃尾嶼北端(北緯25度56分30秒)。
  • 臺灣觀賞魚博覽會將登場 水晶蝦身價可比鑽石
    中新網11月3日電「2009臺灣觀賞魚博覽會」6至9日將展出,臺當局「漁業署長」沙志一表示,此次展覽開放民眾免費參觀,展出臺灣研發的各式新魚種,如佔臺灣觀賞魚外銷1/5的血鸚鵡、身價可比鑽石的水晶蝦,及最受小朋友喜歡的小丑魚。
  • 臺媒評全球最擁擠的島:"棒球場大小"住超千人(圖)
    點擊圖片進入下一頁雖然是全球最擁擠的島,自然景觀卻美不勝收。(圖片來源:臺灣東森新聞)點擊圖片進入下一頁聖克魯斯島居民的日常生活。(圖片來源:臺灣東森新聞)參考消息網7月28日報導 臺媒稱,位於哥倫比亞聖伯納多群島的聖克魯斯島,是世界上人口最稠密之處,1.2萬平方米的土地上,約一個棒球場大小,卻住了1200位居民,擁擠程度讓人難以想像。
  • 臺灣發現10種新海蛞蝓將用於癌細胞研究(圖)
    被發現的新種海蛞蝓之一(臺灣「中廣新聞」圖片)  中國臺灣網6月26日消息據臺媒報導,臺灣中山大學特別成立「亞太海洋研究中心」,在臺灣本島和離島海域,記錄超過150種海蛞蝓,更發現有10種新種海蛞蝓。負責這項研究的臺灣中山大學教授莫顯蕎表示,未來將進一步研究海蛞蝓不怕毒的特性,應用於生物醫療的可行性。
  • 臺灣「教育部長」上任40天後請辭,島民:感覺過了一個世紀
    而他今天請辭的消息再次引來島內教育界人士的吐槽:臺灣大學師生直呼臺當局「還我校長」,有的人則覺得等吳茂昆下臺的這40天度日如年,「感覺過了一個世紀」。島內「藍綠兩營」對吳茂昆主動請辭一事有著不同的態度,民進黨選擇力挺吳茂昆的同時,國民黨則認為這是「蔡英文的鍋」,「吳茂昆根本不適合當『教育部長』」。對此,臺灣前文化部門負責人龍應臺則感嘆:唯有教育不可從屈從政治算計。
  • 每天認識一種魚(342)丨馬步魚:尖尖的魚嘴,海雜魚種!
    民間俗稱有很多種,因略呈圓柱形又被稱為「棒魚」,因嘴部很尖,呈針型,也被稱為「針魚」。多分布於北太平洋西部。日本下鱵魚(H. sajori)。圖片:shutterstock.com馬步魚是一種海水淡水混合的海雜魚種,它在淡水裡繁殖,但生長卻是在海水裡,因為生長周期短,世代更新快,所以資源非常充足,在中國主要分布在渤海、黃海一帶,其中以膠東半島煙臺、威海等地的品質最好。
  • 臺灣海峽地形圖欣賞
    主要以大陸棚為主,平均水深約60米,最深處水深為88米。臺灣海峽(Taiwan Strait)是中國臺灣島與福建海岸南界為臺灣島南端貓鼻頭與福建、廣東兩省海岸交界處(一說為鵝鑾鼻與南澳島南端)連線;北界為臺灣島北端富貴角與平潭島北端癢角(一說為黃岐半島北茭咀)連線。呈北東—南西走向,長約370千米。北窄南寬,北口寬約200千米;南口寬約410千米;最窄處在臺灣島白沙岬與福建海壇平潭島之間,約130千米。總面積約8萬平方千米。
  • 沿著臺灣一路向北,和平島和基隆嶼
    和平島位於臺灣本島的最北端,是一座獨立的海島。他和基隆相連的和平橋是臺灣第一座跨海橋,這裡也是臺灣北部最早有西方人足跡的地方。和平島全島原本分為和平島,本島統盤與中山仔島三大部分,經過百年貸長期堆積和人工建設,目前三島嶼已經全部連為一體了,和平島本島就稱試射潦倒,經歷了荷蘭明朝清朝以及日劇時代,出其原為軍事要塞管制區,於1989年才開放為公眾風景區,現在在山邊仍然可以見到一些崗哨和碉堡。
  • 【專題整理】關於臺灣最全的地理知識整理,說不定就是今年的考點
    臺灣島最西端位於澎湖縣望安鄉花嶼西端(東經119度18分03秒),最東端位於宜蘭縣赤尾嶼東端(東經124度34分30秒),最南位於屏東縣恆春鎮七星巖南端(北緯21度45分25秒),最北到宜蘭縣黃尾嶼北端(北緯25度56分30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