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積極應對海洋環境汙染嚴峻考驗

2020-11-25 華夏經緯

撿走海漂垃圾 基隆嶼煥新顏

  民眾基隆嶼淨灘,清理垃圾。圖片來源:臺媒

  有「臺灣龍珠」美譽的基隆嶼,景色宜人,有豐富的生態系統和眾多的漁業資源。因碼頭損壞,基隆嶼已封閉近3年。在即將重新開放之際,基隆市政府在5月12日這天,安排512名志工登島淨灘。

  淨灘是清理海岸上的海洋廢棄物。海洋殺手如一次性餐具及塑料垃圾等廢棄物,歷經幾十年也不會分解,對自然生態、人類健康、觀光旅遊都有致命的影響,不僅隔離了人與海的距離,也迫使海洋生物吞食這些致命的垃圾「食物」。

  512名志工登島淨灘是今年「珍愛海洋·魚樂基隆」活動的重頭戲。志工隊伍遍布基隆嶼步道外圍潮間帶,逐區進行淨灘。因長達420米的海灘,需要非常多志工協助,淨灘團體中,甚至有遠從臺中及花蓮來的志工。

  基隆市政府產業發展處海洋事務科長蔡馥嚀表示,基隆嶼封閉近3年來,雖然沒有在島上製造新的垃圾,但沿岸海灘長年已累積數量龐大的海漂垃圾,以保麗龍(泡沫塑料)、塑料瓶、廢棄漁網、浮球等為主。

  為此活動特意邀請臺灣海洋科學館、海洋大學、水產試驗所及多個關心環保議題的非營利組織共同參與。淨灘全程採用ICC(國際淨灘行動)分類法,進行與記錄及分析,提供學術研究使用。

  在短短數小時內,就清出3492個塑料瓶及833個保麗龍,還有311個浮球,113件漁業廢棄物,共計有18類垃圾,總共有1500公斤。比較特別的垃圾,包括有超大水管、鐵桶等,讓人驚訝。

  基隆市政府表示,將長期致力於海洋環境保育,定期進行淨灘淨海及魚苗放流。如今魚苗放流活動已邁向第7年。繼2016年成立潮境保育區,去年也開始實施基隆嶼及北方三島周邊500米禁用刺網措施,並鼓勵漁民成立環保艦隊,使海洋環境與資源能永續發展利用。

  基隆市沿近海漁船組成的基隆海洋環保艦隊,也響應此次淨灘活動,共有16艘漁船協助,載垃圾回八鬥子漁港回收處理。

  據統計,在臺灣,淨灘5年撿拾到的塑料瓶,堆疊高度高達8.4座臺北101大樓。

  參與淨灘的妙實法師表示,環保是一種生活態度,淨灘是響應愛地球的實踐行動。蔡馥嚀說,海漂垃圾清了之後還是會再來,以後每年5月前後都會辦一次基隆嶼大淨灘,讓基隆嶼和周邊海域一直留存最美最健康的容顏。(記者 任成琦)(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海外版)

觀光局訂今年為海灣旅遊年,推動臺灣永續觀光發展。(觀光局提供) 圖片來源:臺灣《中時電子報》

    臺灣積層成立的「品牌包裝職人-好in網」提供最新的環保咖啡包裝袋,精品烘焙咖啡業者可於線上訂製專屬的品牌客制化包裝袋。圖/業者提供  圖片來源:臺灣《中時電子報》

世界地球日:臺灣各地以環保行動愛護地球

  新華社臺北4月22日電(記者石龍洪、陳鍵興)減塑、淨灘、淨山、植樹……在4月22日世界地球日這天,全臺各地進行豐富多彩的環保活動,民眾以實際行動愛護地球,增強環保意識。

  臺灣環保團體當日舉行記者會,邀請臺灣各界共同舉辦各項環保行動,響應今年「終結塑膠汙染」的主題。

  據記者會發布的數據,包括91%的塑膠未進入回收系統、全世界每分鐘發送出將近200萬個一次性塑膠袋、每年有800萬噸塑膠垃圾進入海洋等。臺灣環保部門統計顯示,臺灣一年使用塑膠吸管多達30億根,一年使用塑膠袋達165億個,平均每人每年使用710個。

  臺環保部門呼籲,民眾改變生活習慣,社會創造有利環境,比如以租代買或通過環保袋、紙袋替換等方式減少塑膠袋、免洗餐具的使用,希望塑膠袋能從每人每年使用約700個減至約400個,到2025年減至約100個。

  記者在臺北各超市看到,商家不再販售各式購物塑膠袋,轉而推出兼具購物與盛放專用垃圾兩種功能的「環保兩用袋」,消費者付費一次就能獲得兩種功能,省錢又環保。

  臺灣四面環海,海洋環境保護尤為重要,地球日當天多地舉辦淨灘行動。雲嘉南濱海風景區邀集附近小學、環保協會等前往嘉義縣布袋鎮進行沙灘淨灘行動。參與活動的學童、社會人士等,清理出約3噸垃圾,另有500公斤左右的資源回收物。

  桃園市政府在許厝港溼地及大園竹圍漁港舉行「春季淨灘淨海」活動,千名民眾清理岸際垃圾3400公斤、海洋垃圾630公斤,收集資源回收物600公斤。臺灣國泰金控也組織6000多名員工及眷屬等在22個地點進行淨灘活動。

  臺灣中油公司則創新環保形式,舉辦贈樹苗活動。在全臺100個加油站,民眾可持廢電池或發票兌換樹苗,預計送出2萬株。許多民眾特地早起排隊兌換樹苗,踴躍響應環保愛地球活動。

  響應世界地球日,臺灣慈濟基金會各地誌工開展掃街、淨山、淨灘等活動,並廣邀民眾一同參與。該基金會表示,今年活動的主題是「大愛共伴有情天,寸步鋪路護大地」,慈濟志工會身體力行帶動民眾增強環保意識。

  保護地球,從孩子抓起。臺灣雲林縣鬥六市繪本圖書館舉辦圖書展覽及親子活動等,精選與環保、生活等相關的書籍,宣導環保愛地球的理念。眾多家長帶著孩子,大手拉小手徜徉書海,聽現代說書人講繪本故事,在書香中學習如何保護環境、愛護地球。

  為了呼籲社會大眾關懷地球生態,臺灣業者特地選在世界地球日當天舉辦紀錄片《地球:神奇的一天》展映活動。該影片由BBC地球影業出品,講述了地球上的各種生靈,在晝夜交替、日升月落中出生、成長的故事。

  22日出版的《中國時報》推出世界地球日專刊,介紹了臺北、新北、雲林、南投、苗慄等地推出的低碳環保措施及諸多環保觀念宣導活動,將愛護地球、保護環境落實到民眾生活中。新北市環保局局長劉和然說:「環保和教育都是在做未來的事,不要忽視現今做的每一件小事,在20年後將會成長茁壯,也決定未來臺灣環境新面貌。」(來源: 新華網)

被海中廢棄漁具纏繞而死亡的魚。(新北市漁業處提供) 圖片來源:臺灣《中時電子報》

激發創意理念 喚起環保意識 臺灣時興海灘貨幣換錢花

  郭芙臉譜上的「海灘貨幣」圖片及小琉球遊客在展示「海灘貨幣」。

  環保團體與當地居民和遊客一起響應低碳環保活動。

  只要在海灘邊散步邊撿拾垃圾,就能換取「海灘貨幣」當錢花?沒錯,這樣「划算」的創意活動,在臺灣屏東小琉球真的存在,而且已經推出近半年啦,參與人數一天比一天多。

     

  近年,小琉球成為觀賞海龜的勝地,吸引了世界各地不少遊客,但同時也不可避免地留下了一些垃圾。為了應對旅客暴增帶來的生態傷害,一群返鄉創業打拼的小琉球年輕人開始在各店家推廣環保餐具、重複性使用吸管以及永續海鮮食材等理念,力求給海龜良好的生態環境,最新的創意是這個「海灘貨幣」計劃。

  「你撿垃圾我給優惠,期盼給海龜乾淨的家!」活動發起人是專門推廣海洋保護的「海湧工作室」負責人郭芙。她介紹,最初的兌換規則是撿2公斤垃圾換1枚「海灘貨幣」,憑幣消費可以在當地90多家商家享受幾十元新臺幣至幾百元新臺幣不等的優惠。7月活動推出後發現,「海灘貨幣」太火爆啦,獨特、可愛、罕見,大家都在比誰撿得多,從50枚增至60枚還是不夠發,所以後來調整為以撿拾的垃圾量排定順序,每人限領1枚。限量發行的用意,就是讓持幣人更加珍惜這份「以行動愛地球」的獎勵,進而帶動周邊親朋好友加入環保隊伍。

  在郭芙的臉譜(Facebook)帳號下,美輪美奐的「海灘貨幣」圖片十分亮眼。藍色綠色的碎酒瓶玻璃,被畫上一隻只海龜,襯上小琉球的海洋風景,「這些海龜全是當地藝術家林佩瑜畫的,碎玻璃全是她自己去沙灘上撿來的。」屏東大鵬灣風景管理處的負責人如是介紹。

  「淨化沙灘只是治標,垃圾減量才是我們最想做的事。」林佩瑜說,「海灘貨幣」活動的真正目的是讓垃圾減量形成風氣。如果每個到小琉球的人能少用一根吸管、少拿一個塑膠袋,改變就會很大。

  據臺灣媒體報導,小琉球是全球海龜密度最高的島嶼。僅12平方公裡大的土地,就有163隻海龜棲息,相當於平均每1公裡有13隻以上的海龜。而每1000隻小海龜中,只有一隻可以長成成年龜,由此可見,要獲得「海龜之島」之名,需要耗費很大的心力保護才行。

  因此,「海湧工作室」在每次活動推廣之前,都要花上半小時給遊客講解環保知識,「想保護這座小島,不只靠小琉球的『海歸』青年,憑旅客們的力量也可以做到。」

  在小琉球年輕人的帶動下,臺灣屏東縣恆春鎮的民間業者也開始發行「海灘貨幣」。「小琉球發行『海灘貨幣』引發話題,給了我們靈感。」恆春半島觀光產業聯盟理事長張福生說,恆春半島是南臺灣旅遊勝地,垃圾問題伴之而來。上月舉辦「淨灘活動」時,他們便推出聯盟專屬的「海灘貨幣」,材質選用有「生態殺手」惡名的外來入侵物種銀合歡,在喚起重視美麗沙灘被人為垃圾汙染外,也思考外來物種入侵危害環境生態議題。當地知名飯店業者均樂於響應,提供不同程度的消費優惠。

本報記者  汪靈犀(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海外版)

臺灣恐成「垃圾島」

  目前臺灣各鄉鎮的垃圾掩埋場及轉運站幾乎都可以看見壯觀的垃圾山。
  資料圖片

  圖為臺灣西海岸海灘上的垃圾。
  資料圖片

  「我們現在進行垃圾填埋的時候,需要把場內原有的垃圾翻攪一次,篩分出塑膠袋和土石,然後才能騰出空間埋新的垃圾。」談及當地的垃圾處理,高雄市環保局局長蔡孟裕表示,面對現有垃圾掩埋場接近飽和的情況,上述的處理方法實在是不得已之舉。

  高雄市遇到的問題不是個例。近日據臺灣媒體報導,臺灣地狹人稠,垃圾處理不易,目前已面臨變成「垃圾島」的危機。舊有的垃圾掩埋場地容量已亮紅燈、接近飽和,而新的垃圾處理設施則面臨用地困難、當地民眾抗爭、環保評估嚴格等諸多問題,一時難以推進。

  處理能力接近飽和

  臺灣的垃圾處理問題有多嚴重?據臺灣媒體報導,臺灣的垃圾處理場所分為掩埋場及焚化廠。全臺目前有378個掩埋場,其中大部分都處於已封閉、停用和未啟用狀態,真正在營運中的只有68處。在焚化廠方面,全臺已興建26座可回收電能大型焚化廠,除雲林、臺東廠因履約等爭議未啟動,其他24座已投入運轉。

  但是,「立法院」預算中心數據顯示,截至2016年底,68處營運中的垃圾掩埋場,剩餘容量約393萬立方米,剩餘率僅12.04%,已處於接近飽和的狀態。24座營運中的垃圾焚化廠,19座廠齡超過15年,逾20年者有臺北市的木柵廠、內湖廠,新北市的新店廠、樹林廠,臺中市的文山廠,多數垃圾焚化廠使用年限將屆,亟需當局規劃長遠的垃圾處理政策。

  以高雄市為例,據統計,當地的焚化爐每年產生25萬噸底渣,但高雄的垃圾掩埋場將在2018年2月出現飽和情況,地方政府壓力頗大。此外,島內多個縣市也相繼陷入垃圾處理危機。掩埋場空間不足、垃圾焚化廠停爐次數漸增、部分焚化廠熱值過高,……諸如此類的原因都導致垃圾處理能力的降低,影響垃圾處理設施的運轉效能。

  垃圾圍島情況嚴重

  拉布條抗議、在縣政府門口丟置多包垃圾……今年5月,在鎮代會副主席鄭朝日帶領下,新竹縣竹東鎮大批民眾來到新竹縣政府門口抗議,對垃圾處理問題表達不滿。

  原來,從今年3月份開始,新竹縣因新竹市焚化爐年度檢修造成的垃圾處理能力減量等因素,導致每天有100多噸垃圾要暫時安置。因此,竹東鎮的垃圾掩埋場在相當長一段時間內只進不出,已堆置4000多噸垃圾無法外運,因而引發民眾的激烈抗議。

  除了新竹,島內其他地區也不同程度出現被垃圾所困的情況。比如在高雄,有部分企業或居民就偷偷將垃圾傾倒至旗山內門的偏僻山區,臭氣燻天的情況讓居民痛苦不堪。南投縣鹿谷的知名景點小半天也遭垃圾洗劫。據臺媒報導,其他山區被偷偷當成垃圾堆放地的情況還有不少。

  另外,由於臺灣存在許多未被處理或偷偷傾倒的垃圾,它們在颱風、降雨等因素的影響下,往往順著水流被衝刷入河,甚至在漂至海洋上後因潮汐原因擱置於臺灣的海灘,形成「垃圾圍島」之勢,其中大部分都是難以分解的塑膠製品。

  新建設施面臨困難

  舊的垃圾處理設施已飽和,新的設施為何沒有及時跟進建設並投入使用呢?臺「立法院」預算中心指出,由於島內民眾對垃圾處理場有牴觸情緒,任何人都不希望自家門口有個「臭烘烘」的地方,所以一聽說要在當地蓋垃圾焚化廠或掩埋場,就會聚集抗議,從而使建設工作難以推進。

  例如,臺灣著名的新北市八裡垃圾焚化廠,在上世紀90年代,這裡還是垃圾填埋場。後來規劃建設焚化廠,招致附近太平村居民的強烈反對,民眾成立「自救會」激烈抗爭,上訪抗議。焚化廠工程最終於2001年才完工使用。

  不過,針對這種情況,島內各縣市政府及基層組織也並非束手無策,而是努力通過溝通協調、參觀體驗、工程建設及營運透明化等方式,來化解民眾對垃圾處理場建設的疑慮。正如當下的八裡焚化廠已成為當地居民辦婚宴、遊泳健身、拍攝MV的熱門場所。

  「大家總會覺得,垃圾場處理設施不要蓋在我家旁邊。」前不久帶領當地居民參觀岡山焚化爐與現代高科技掩埋場的高雄市內門區瑞山裡裡長謝振城表示,其實現在的廢棄物處理技術已經相當成熟,大家看過焚化爐與掩埋場後,才知道根本不是以前那種又髒又臭的狀況。垃圾處理場的建設不是「洪水猛獸」。

本報記者  柴逸扉(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海外版)

臺灣:搶救消失的海岸線

  如今為留住消失的海岸線,沙灘上釘滿消波塊,美景早無蹤影。
  (資料照片)

  曾經臺灣許多海岸線都如這般美麗,碧海、沙灘、卵石,令人流連忘返。
  (資料照片)

  臺南黃金海岸沙灘消失,觀海平臺地基也在海潮侵蝕下消失。
  (資料照片)

  在赴臺遊客心中,臺灣的原始海岸線是最美的風景之一,碧海藍天,細沙椰林,柔風拂面,世界忽然安靜下來,心中只剩純淨唯美。然而,想要體驗的遊客如今要趁早了,因為受多種因素影響,近年來臺灣的海岸線大幅後退,海洋生態資源面臨嚴重威脅,許多美景被大海吞噬,不斷消失的海岸線亟待搶救。

  「漲潮時就半沉海中」

  「全臺海岸線都在退縮。」臺灣高雄市水利局官員說,他們下轄的旗津區原本是旅遊熱門地,但海岸線遭嚴重侵蝕,短短幾年海浪拍到民宅門口,最嚴重時原本離海幾十米遠的房屋都快要保不住。茄萣區也已被列為一級海岸防護區,海岸線10多年來遭嚴重侵蝕,其下轄的崎漏裡大片沙灘退縮上百米。

  臺灣「經濟部中央地質調查所」監測數據顯示,全臺至少12處海灘和沙洲正嚴重流失,過去30年退縮了100到650米,總長約1576公裡的海岸線正在慢慢縮短。島內媒體苦笑稱,不斷消失的海岸線讓臺灣陸地輪廓變了樣,「從胖番薯變瘦地瓜」。

  嘉義縣布袋鎮好美裏海灘20多年前曾舉辦過風帆船比賽,當時選手必須從堤岸步行約60米才能抵達海灘,如今只要遇到大潮,海水就直逼堤岸。位於布袋鎮與東石鄉交界處的壽島,原本「海岸巡防署」官兵車輛出入島通行無阻,現在漲潮時,壽島就「半沉」海中。

  10多年前,臺南黃金海岸夕陽時分的「海天一色」美景讓很多人為之沉醉。可昔日「最美沙灘」在海浪侵蝕下「節節敗退」,如織遊人早已不再,只能聽到湧浪打在消波塊(放在岸邊用來固定泥沙的水泥墩子)上發出「轟、轟、轟」的巨響。

  是誰「謀殺」了臺灣海灘

  是誰「謀殺」了這些美麗海灘?

  臺灣師範大學地理學系副教授林宗儀通過研究得出結論:保護海岸用的消波塊和水泥堤防,其實正是殺手。「離岸堤做到哪裡,下遊就開始侵蝕。」

  66歲的王博文,家中世代在臺南市北門區海邊捕魚為生。他說,20多年前北門開發養殖後,在外圍築起堤防,印象中從那時開始,海岸就逐漸倒退。現在堤防加到5米高,海岸「起碼退了1000米遠」。

  這頗有些「聰明反被聰明誤」的意味。臺灣成功大學水利及海洋工程學系副教授董東璟說,民眾憂心大水衝破堤岸造成淹水,於是築起更高的堤防。護岸水泥化後,從陸地流出的河沙、山沙被阻隔,沙子沒有補充、只有流失,沙灘自然越來越少。

  漁港、商港、消波塊和防波堤營造出的人工堡壘,幾乎完全佔據臺灣島西部海岸,從新竹縣市、臺中市、彰化縣、雲林縣到嘉義縣,人工海岸線超過90%。過去三四十年,海岸侵蝕問題日益嚴重,加上氣候變遷加劇、海平面上升、颱風波浪和暴潮增強等,未來狀況估計比現況更糟。

  「有些原因我們甚至意想不到,人類活動真是『兩面刃』。」高雄市水利局指出,本意為保護環境而做的水土保持,減少了土石流沙崩落,但山沙是海岸沙灘的沙源,當山沙不再大量隨河川流向大海,沙灘也難以維持。

  沙灘美景還能找回嗎

  臺灣公共電視曾經做過一期節目,梳理這些年來臺灣本島被侵蝕和吞噬的海岸線,發現十幾年來海岸線被侵蝕的情況越來越嚴重,幾乎沒有復原的情況。

  「侵蝕已是不可避免,要如何解決?」林宗儀表示,海岸侵蝕導致樹林、沙灘、沙丘、蝦蟹等消失,對生態產生衝擊,甚至危及民眾生命財產安全,臺當局對此不得不正視。

  最近,臺灣「水利署第六河川局」大規模開展「養灘工程」,在北門等地用消波塊堆出10條突堤,希望留住海沙。王博文悲觀地表示,幫助不大,而且突堤改變海流,影響了捕撈,今年的鰻苗捕撈季,他幾乎沒有收穫。連臺「經濟部中央地質調查所」也承認,丟消波塊護岸,「看來是抵不過大自然力量」。

  董東璟認為,當局不能再繼續「兵來將擋、水來土淹」的思維,要建立長期計劃,留出足夠預算。搶救海岸線不可能立竿見影,重點在「慢慢做,不要停」。

  然而, 說得容易,做起來很難。「以縣政府目前的財力、人力及協調力,要解決海岸線退縮的問題是天方夜譚。」嘉義縣政府綜合規劃處長李明嶽說,搶救海岸線應由臺當局統一制定政策,縣市政府來配合。

  然而,在現在的臺灣政治制度下,這談何容易。執政黨只會考慮任期內的、見效快的事情,這些見效長遠但攸關重大的事件不在他們的考慮範圍之列。靠民進黨,臺灣民眾能等來希望嗎?

本報記者  汪靈犀(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海外版)

臺灣大聲向海洋垃圾說不

  盛夏的馬祖海灘,奇幻而朦朧的「藍眼淚」景觀令人嘆為觀止,但形形色色的寶特瓶隨著潮來潮往,「亂入」在淚海中漂移、擱淺,不禁讓正在拍照的遊客皺起眉頭。

  每年五六月在臺南沿海出現的怪異「雪景」,就是臺灣製造的海洋垃圾之一。收穫後的蚵架浮棚,有的隨潮汐四處漂流,支撐浮力的大塊泡沫老化裂解,漂上沙灘,造就汙染亂象。

  在「世界最美麗海灣」澎湖,玄武巖自然保留區海流湍急、巖壁陡峭,每年4到9月都會吸引保育類珍稀鳥類前來繁殖下一代。在知名的西吉嶼礁岸外「藍洞」美景附近,廢棄的塑料瓶、泡沫等海洋垃圾也充斥海岸,白色汙染突兀扎眼。

  這正是臺灣海洋環境汙染的部分事例。臺灣四面環海,本島海岸線長約1730公裡。根據臺灣荒野保護協會統計歷年淨灘(清潔海灘)成果,全島海岸線被180萬噸海洋垃圾包圍,平均每米海岸線分布0.7公斤。臺環保部門海岸淨灘認養系統今年4月剛上線,來自全臺登錄的淨灘垃圾已達43噸。

  「臺灣九成的海岸沒有常住居民、也無法清理,被淨灘帶走的垃圾只是冰山一角,沒被清出來的垃圾還是未知數。」臺灣「中研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研究員鄭明修說。

  有學者形容,臺灣和離島受大陸沿岸洋流、黑潮和季風影響,被迫成為東亞與南亞海洋垃圾的「攔截網」,加上自身產出的垃圾,寶島已成了被垃圾包圍的「垃圾之島」。

  垃圾究竟哪裡來?臺灣荒野保護協會研究顯示,臺灣的海洋廢棄物高達八成是從陸上經各種途徑進入海中的一般廢棄物。其中,光是一次性餐具就佔總數的78.2%。換言之,民眾日常生活垃圾是臺灣海洋廢棄物的主要來源。

  據統計,臺灣一年使用的塑膠袋約180億個、塑料杯15億個、寶特瓶45億個、免洗餐具約6萬噸。這些在自然條件下難以降解的塑料垃圾,一部分由水道入海,還有一些被運往臨海的掩埋場,但因海水衝刷、管理不當等緣故,使垃圾溢入海中。

  臺灣海科館主任陳麗淑表示,臺灣海洋廢棄物高達九成是塑膠材質,它們強韌、能隨洋流「長途旅行」,受日曬與海水侵蝕只會碎化,卻不會消失。2016年一篇海洋塑膠的研究採樣了北臺灣4座沙灘,結果都檢測出塑膠微粒。

  更令人擔憂的是,海洋垃圾進入食物鏈威脅民眾健康。「塑料微粒在海洋中鋪天蓋地,最終不免回到餐盤之中,讓我們吃下塑料魚與塑化劑。」從事環境保護研究的臺灣大學教授魏國彥說,不少國際研究發現,塑膠微粒會對生物造成物理傷害,也有吸附毒物並溶出的隱憂,且常常慢性發作,危害更大。

  面對挑戰,臺灣社會各界正積極行動,自發投入到保護海洋環境的行動中來。據臺灣荒野保護協會統計,2016年全臺民間淨灘活動達240次,較前一年增加3倍,清理廢棄物總重近4萬公斤,清理海岸線總長130多公裡,參與志工總人數1.9萬多人。

  在基隆,「不怕被笑憨,討海人堅決要救海」是形容漁民自發打撈海上垃圾的一句話。當地漁民賴永雲說,近年出海打漁,一網撈起,全是塑膠袋、寶特瓶。在垃圾堆中挑揀漁貨,再把垃圾丟回海裡,已是捕魚的「標準程序」。

  基隆漁會前年鐵下心,號召有志漁民,在能力範圍內打撈垃圾回岸上。首批行動的漁民在其他人眼裡就像「愚公移山」,但他們不怕被笑傻,日復一日的堅持激勵越來越多漁民響應。新北市自今年起也獎勵漁民將垃圾帶回,換取垃圾袋、衛生紙等日用品,目標在2023年可有925艘漁船加入清運行列。

  「大海帶給我們的禮物不太好消受,但也是轉機。」澎湖合橫小學校長葉萬全說,海漂垃圾給了學校發展海洋環境特色教育的靈感,冬季海邊漂來浮球、魚標、布娃娃等垃圾,老師拿來當教材,融入藝文、社會、科學等課程,教學生從小養成環保習慣,學校還因此獲評「教學卓越獎」。

  澎湖當地政府、海洋公民基金會和學校師生們每月合辦淨灘活動,希望以後能轉型為「工作假期」,鼓勵觀光客藉由生態旅遊參加淨灘,合力幫忙解決難題。

  臺灣海洋大學教授邱文彥表示,清理海洋垃圾,最重要的是夥伴關係。從個人、社區、學校到企業,相關部門應多傾聽與溝通,整合出全面性的藍圖,分不同的策略並進,才是有效的長久之道。

  鼓勵民眾少用一次性塑料產品、整合當局海洋事務主管部門、加強對海洋環境汙染的研究投入,也是臺灣學術界、環保界大聲疾呼的治本之策。

  臺灣《聯合報》近日發表的社論《世界海洋日省思:人類欠海洋一個公道》指出,對於海洋廢棄物,當局尚未提出有效對策。較具體的「禁用塑膠微粒」政策,也要到2018年才會上路,落後於國際腳步。

  「我們的行動將決定海洋生態的永續,這關乎海洋的未來,也關乎你我的未來。」社論說。

  (據新華社臺北電)

查文曄 章利新《 人民日報海外版 》( 2017年06月13日   第 04 版)(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海外版)

還海洋一個公道 臺灣積極應對海洋環境汙染嚴峻考驗

  新華社臺北6月8日電(記者查文曄章利新)野柳的「女王頭」、墾丁的沙灘、綠島的珊瑚礁、馬祖的「藍眼淚」……形態多樣、美不勝收的海岸風光一直是臺灣旅遊最亮眼的一張名片。不過,隨著近年來人類汙染的增加,臺灣的海洋環境正面臨嚴峻考驗。

  盛夏的馬祖海灘,奇幻而朦朧的「藍眼淚」景觀令人嘆為觀止,但形形色色的寶特瓶隨著潮來潮往,「亂入」在淚海中漂移、擱淺,不禁讓正在拍照的遊客皺起眉頭。

  每年五六月在臺南沿海出現的怪異「雪景」,就是臺灣製造的海洋垃圾之一。收穫後的蚵架浮棚,有的隨潮汐四處漂流,支撐浮力的大塊泡沫老化裂解,漂上沙灘,造就汙染亂象。

  在「世界最美麗海灣」澎湖,玄武巖自然保留區海流湍急、巖壁陡峭,每年4到9月都會吸引保育類珍稀鳥類前來繁殖下一代。在知名的西吉嶼礁岸外「藍洞」美景附近,廢棄的塑料瓶、泡沫等海洋垃圾也充斥海岸,白色汙染突兀扎眼。

  這正是臺灣海洋環境汙染的部分事例。臺灣四面環海,本島海岸線長約1730公裡。根據臺灣荒野保護協會統計歷年淨灘(清潔海灘)成果,全島海岸線被180萬噸海洋垃圾包圍,平均每米海岸線分布0.7公斤。臺環保部門海岸淨灘認養系統今年4月剛上線,來自全臺登錄的淨灘垃圾已達43噸。

  「臺灣九成的海岸沒有常住居民、也無法清理,被淨灘帶走的垃圾只是冰山一角,沒被清出來的垃圾還是未知數。」臺灣「中研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研究員鄭明修說。

  有學者形容,臺灣和離島受大陸沿岸洋流、黑潮和季風影響,被迫成為東亞與南亞海洋垃圾的「攔截網」,加上自身產出的垃圾,寶島已成了被垃圾包圍的「垃圾之島」。

  垃圾究竟哪裡來?臺灣荒野保護協會研究顯示,臺灣的海洋廢棄物高達八成是從陸上經各種途徑進入海中的一般廢棄物。其中,光是一次性餐具就佔總數的78.2%。換言之,民眾日常生活垃圾是臺灣海洋廢棄物的主要來源。

  據統計,臺灣一年使用的塑膠袋約180億個、塑料杯15億個、寶特瓶45億個、免洗餐具約6萬噸。這些在自然條件下難以降解的塑料垃圾,一部分由水道入海,還有一些被運往臨海的掩埋場,但因海水衝刷、管理不當等緣故,使垃圾溢入海中。

  臺灣海科館主任陳麗淑表示,臺灣海洋廢棄物高達九成是塑膠材質,它們強韌、能隨洋流「長途旅行」,受日曬與海水侵蝕只會碎化,卻不會消失。2016年一篇海洋塑膠的研究採樣北臺灣4座沙灘,結果都檢測出塑膠微粒。

  更令人擔憂的是,海洋垃圾進入食物鏈威脅民眾健康。「塑料微粒在海洋中鋪天蓋地,最終不免回到餐盤之中,讓我們吃下塑料魚與塑化劑。」從事環境保護研究的臺灣大學教授魏國彥說,不少國際研究發現,塑膠微粒會對生物造成物理傷害,也有吸附毒物並溶出的隱憂,且常常慢性發作,危害更大。

  面對挑戰,臺灣社會各界正積極行動,自發投入到保護海洋環境的行動中來。據臺灣荒野保護協會統計,2016年全臺民間淨灘活動達240次,較前一年增加3倍,清理廢棄物總重近4萬公斤,清理海岸線總長130多公裡,參與志工總人數19000多人。

  在基隆,「不怕被笑憨,討海人堅決要救海」是形容漁民自發打撈海上垃圾的一句話。當地漁民賴永雲說,近年出海打漁,一網撈起,全是塑膠袋、寶特瓶。在垃圾堆中挑揀漁貨,再把垃圾丟回海裡,已是捕魚的「標準程序」。

  基隆漁會前年鐵下心,號召有志漁民,在能力範圍內打撈垃圾回岸上。首批行動的漁民在其他人眼裡就像「愚公移山」,但他們不怕被笑傻,日復一日的堅持激勵越來越多漁民響應。新北市自今年起也獎勵漁民將垃圾帶回,換取垃圾袋、衛生紙等日用品,目標在2023年可有925艘漁船加入清運行列。

  「大海帶給我們的禮物不太好消受,但也是轉機。」澎湖合橫小學校長葉萬全說,海漂垃圾給了學校發展海洋環境特色教育的靈感,冬季海邊漂來浮球、魚標、布娃娃等垃圾,老師拿來當教材,融入藝文、社會、科學等課程,教學生從小養成環保習慣,學校還因此獲評「教學卓越獎」。

  澎湖當地政府、海洋公民基金會和學校師生們每月合辦淨灘活動,希望以後能轉型為「工作假期」,鼓勵觀光客藉由生態旅遊參加淨灘,合力幫忙解決難題。

  臺灣海洋大學教授邱文彥表示,清理海洋垃圾,最重要的是夥伴關係。從個人、社區、學校到企業,政府應多傾聽與溝通,整合出全面性的藍圖,分不同的策略並進,才是有效的長久之道。

  鼓勵民眾少用一次性塑料產品、整合當局海洋事務主管部門、加強對海洋環境汙染的研究投入,也是臺灣學術界、環保界大聲疾呼的治本之策。

  臺灣《聯合報》8日發表的社論《世界海洋日省思:人類欠海洋一個公道》指出,對於海洋廢棄物,當局尚未提出有效對策。較具體的「禁用塑膠微粒」政策,也要到2018年才會上路,落後於國際腳步。

  「我們的行動將決定海洋生態的永續,這關乎海洋的未來,也關乎你我的未來。」社論說。(來源: 新華社)

海漂垃圾攻佔小琉球沙灘引熱議 屏東推出環保旅店

  中新網2月6日電 據臺灣《聯合報》報導,臺灣屏東小琉球近年遊客增多,一名返鄉過年的年輕人近日在網絡發出「不要再到小琉球了」文章,引發網友熱議。但不少小琉球鄉民指出,小琉球海灘上的垃圾並非遊客扔的,應是「海漂垃圾」。

  小琉球一名保育人士表示,小琉球海灘上垃圾很多是事實,但來源卻是「海洋」,垃圾會不定期隨著洋流漂到小琉球沿岸,再被海浪打上沙灘或潮間帶堆積,每次颱風過後海岸出現一大片漂流木,就是最明顯例子。

  保育人士說,只要能想得到的垃圾,都會漂到小琉球來,如瓶罐、籃球,甚至蚵架都出現在小琉球沙灘上。

  琉球居民說,島上都有垃圾車固定清運垃圾,基本上不太會亂丟垃圾,觀光景點也有垃圾筒,避免遊客隨手亂丟垃圾,過年期間並未在景點發現遊客亂丟垃圾。觀光旅宿業者表示,觀光與環保可以並行,應呼籲大家「垃圾減量」。

  琉球生態協會前總幹事曾毓文表示,目前屏東縣政府推動環保旅店,島上也有店家自主發起環保行動,推行減少一次性物品,建議遊客自行攜帶盥洗用具及環保杯,避免資源浪費,「海洋垃圾已是地球公民要共同面對的問題。」(來源:中國新聞網)

基隆海底宛如垃圾場 海龜被指99%肚裡有垃圾

基隆市救難協會隊員日前著重裝備潛入海中撿拾垃圾。 圖/臺灣《聯合報》

基隆市救難協會隊員不一會兒就清出一包包的垃圾。圖/臺灣《聯合報》

  中新網5月24日電 據臺灣《聯合報》報導,昨天是世界海龜日,但兩個月來,新北、基隆海邊至少通報十起海龜死亡案例,死因多是吃進海洋垃圾或被廢棄魚網勾纏,甚至有海龜疑似被漁網勾頸斷頭,死狀悽慘。

  基隆市救難協會秘書長彭冠年上月底帶新隊員到基隆望海巷及瑞濱海域潛水訓練,發現海底宛如垃圾場,塑料類垃圾、瓶罐、魚網、輪機濾芯等垃圾遍布,「我還以為遊錯地方,遊到天外天垃圾場。」日前協會主動發起「淨海」活動,21名隊員下海徒手撿垃圾。

  隊員一下水,放眼海底垃圾場,直呼:「太多了,怎麼可能撿得完?」約一個小時,垃圾就集滿五十袋,重達上噸,塞滿一輛小貨車。彭冠年說,當天清理的垃圾還不到十分之一。

  彭冠年表示,海底垃圾以棉被、漁網最難清理,它們埋在泥沙中,吸水沉重,面積又大,隊員必須用鋒利的剪刀裁剪後,分批拉上岸,附近民眾見狀,也紛紛上前幫忙。淨海過程中,有隊員不慎被水母螫傷,但接下來還是會持續淨海。

  臺灣海洋大學教授程一駿表示,三至五月是海龜死亡高峰期,海龜在春、秋季從外海遊回近海,主食從海中的浮遊生物成藻類、小管或魚蝦,它們沒有舌頭、牙齒,無法辨別食物味道,常一股腦地吞進大量海洋垃圾,臺灣海龜99%肚子裡都有垃圾。(來源:中國新聞網)

臺灣東部海域屢現海豚玩塑料垃圾 民間組織擔憂

  中新網8月6日電 據臺灣「中央社」報導,臺灣民間組織近日在臺灣東部海域進行調查,多次目擊花紋海豚在海面上玩塑料垃圾,擔心這些垃圾可能纏繞困住海豚,或讓海豚不慎吃下肚而無法消化,致健康惡化,甚至導致死亡,呼籲民眾「減塑」,改善海洋垃圾問題。

  有關民間組織6日表示,目前承接臺灣東部海岸風景區管理處海洋生態調查項目,8月在花蓮石梯與臺東成功海域出海調查,多次看到花紋海豚在玩塑料垃圾的畫面。

  該組織成員曾椲涵透露,參與調查項目3年多,1年出海10-12次,往年大約1年只會見到1次海豚玩塑料垃圾的畫面;今年調查才執行一半次數,已目睹3次。甚至還有1次是2隻花紋海豚各自用嘴巴在搶同1個塑膠袋,從調查拍攝記錄畫面中可見,花紋海豚主動接近塑料垃圾,先用背鰭把玩,再用尾鰭去勾住塑膠袋。

  曾椲涵說,從以往海豚擱淺記錄來看,當海豚生病虛弱時,能吃什麼就吃,因此有可能不小心吃下海上的漂浮垃圾,但胃裡無法消化,讓健康狀況更惡化,甚至導致擱淺死亡。

  曾椲涵指出,大海裏海豚等鯨類玩的或不小心吃下的可能就是人類丟棄的塑膠袋或餐具,這些東西都有可能影響到這些野生動物的生存,呼籲民眾為海洋生態環境盡力,從源頭「減塑」,改善海洋垃圾問題。(來源:中國新聞網)

環保團體:臺灣海岸線垃圾估算達1424.7萬升

  中新網8月28日電 據臺灣《中時電子報》報導,臺灣海岸線垃圾多是眾所周知的,但到底有多少?環保團體綠色和平與荒野保護協會合作,通過全臺首次海岸快速篩選調查,估算出:如果以90升黑色大塑膠袋來裝垃圾,大約可裝滿15.83萬袋,累計1424.7萬升。

環保組織人員展示臺灣海岸線垃圾。臺灣《中時電子報》記者廖德修攝

  綠色和平海洋項目主任顏寧表示,所謂「海岸快速篩選調查」是每10公裡劃1個觀測站,總共121個,通過調查員目測,評估每個觀測站的汙染程度。目測式海岸快速篩選調查是參考並改良自日韓實施多年的方法,有助於了解各段海岸線的汙染狀況和類型。調查後發現,56%的臺灣海洋廢棄物集中在10%的海岸線,新北市、嘉義縣、臺南市的海洋廢棄物佔全臺總量的48%。

  荒野保護協會海洋守護專員胡介申說,海岸快速篩選調查發現,最骯髒的前6個觀測點分別為:新北市瑞芳區臺2線、嘉義縣布袋鎮好美寮、臺南市青草侖、雲林縣麥寮鄉六輕、彰化縣大城鄉海堤、新北市濆水。而快速篩選調查的總距離約11.9公裡,佔臺灣本島海岸線近1%。所有觀測站的海洋廢棄物加起來有1583袋,換算後等於全臺海岸線有15.83萬袋垃圾。

  調查員再從不同區域觀測海洋廢棄物分布,發現臺灣北部、中部、西南部、東南部、東部因人為活動差異,海洋廢棄物類型也不太一樣,但塑料瓶罐仍是最普遍的類型,其次則是泡沫塑料、廢棄漁具。

  事實上,臺灣「淨灘」行動盛行,估算每年都有超500場由企業、學校、民間團體及官方發起的「淨灘」活動,但好像怎麼清也清不完垃圾。胡介申說,海岸快速篩選調查的概念就像是找出水龍頭漏水的原因並修復好,同時也要找出積水最嚴重的地方,清理乾淨。

  綠色和平海洋項目主任顏寧表示,臺灣「環保署」應把錢花在刀口上,用對力氣,直接從最大宗海洋廢棄物類型著手,特別是追蹤塑料瓶罐的源頭,若來自陸地,除了落實減塑政策,還必須重新檢查垃圾回收處理系統的不足,防堵垃圾流入海中。

  另外,漁業廢棄物也不容小視,尤其海龜或其他海洋生物被廢棄漁網纏繞而窒息死亡的事件時有所聞,顏寧建議臺灣「環保署」、「漁業署」應實際查訪漁業廢棄物的類型和來源,共同制訂防範計劃,不要再讓廢棄漁具流入海洋。(來源:中國新聞網)

臺灣上半年清除海洋垃圾55噸 超9成無法回收

  中新網9月4日電 據臺灣《聯合報》報導,臺灣「海洋委員會海洋保育署」(「海保署」)4日上午公布上半年臺灣各縣市海洋垃圾清除成果,透露上半年臺灣海洋垃圾清除總量達55噸,超過9成海洋垃圾無法回收。

臺灣澎湖海岸線充斥著各種海洋垃圾。臺灣《聯合報》記者陳易辰攝影

  臺灣「海保署」說,今年上半年與臺灣各縣市政府聯手推動海洋汙染防治,海洋垃圾清除總量達55噸,包括海岸垃圾32噸、海上漂浮垃圾16噸、海底垃圾7噸。

  其中,資源垃圾佔7.4%(塑料瓶2.9%,鐵罐1.1%,鋁罐0.7%,玻璃罐2.4%,廢紙0.3%)。非資源垃圾佔92.6%(竹木10.7%,泡沫塑料6.8%,漁網漁具8.0%,其他無法分類垃圾67.1%)。

  臺灣「海保署」表示,非資源垃圾比例超9成,顯示臺灣海洋垃圾大多屬於無法回收物質,除須付出清運成本,還須負擔焚化處理費用等,所需的高社會成本凸顯出臺灣海洋垃圾問題治理的急迫性。

  臺灣「海保署」指出,海洋本身並不會產生垃圾,分析顯示,廢棄物都因人為活動所產生,或因海洋氣象、暴雨衝刷,或因生活廢水排入、工廠排廢及近岸遊客活動等,都使得陸上垃圾入海。還有部分船舶不慎遺失漁網漁具,產生船舶垃圾、漁業廢棄物。

  臺灣「海保署」強調,各種海洋垃圾及汙染來源複雜,為杜絕海洋汙染,首要關鍵是從源頭減少垃圾汙染、預防及移除垃圾汙染、落實管制措施、擴大公私合作參與及強化海洋汙染防治執行,並推廣海洋環境教育。

  2018年下半年將持續與有關部門、臺灣各縣市合作推動「無塑海洋」理念,共同清除海洋垃圾,鼓勵環保艦隊運作,且從相關統計資料中分析海洋廢棄物分布及組成,匯集選定海洋廢棄物重要清除「熱點」,進一步思考未來海洋汙染防治問題。(來源:中國新聞網)

臺灣遭遇海洋垃圾危機

臺灣基隆海岸是海洋垃圾重災區之一,外木山沙灘在颱風後堆滿垃圾及漂流木。
(圖片來自臺媒)

澎湖西吉嶼秘境景點藍洞旁,黑色玄武巖上堆積一片泡沫塑料等海洋垃圾。
王騰毅攝

塑料垃圾成堆,威脅臺灣海洋生態。
(圖片來自網絡)

  臺灣周邊海域近年飽受海洋垃圾威脅,連知名景觀馬祖「藍眼淚」都被垃圾掩蓋而「欲哭無淚」。問題究竟有多嚴重?臺灣黑潮海洋文教基金會與海洋大學今年合作開展「島航計劃」,以目視法進行海洋漂流垃圾調查,有高達76%的航次目擊到海漂垃圾,共記錄到698件,其中以塑料類垃圾佔比最高,達66%。調查還發現,臺灣本島東北角至北海岸、蘭嶼海域的海漂垃圾密度較高。

  寶島已被垃圾包圍

  據臺媒報導,臺灣的金門、馬祖、澎湖等地是海洋垃圾的重災區,那裡的海邊已不再是記憶中細砂與浪花共舞的景致。據三地有關單位統計,每年從各處漂來的垃圾高達1800噸,相當於一輛3噸半的滿載貨車在海灘上傾倒垃圾1000多次,清完了又來,循環似無止境。

  在臺灣本島的海岸線行走,同樣能聽見海哭的聲音。臺灣荒野保護協會統計歷年淨灘成果發現,全島海岸線被180萬噸海洋垃圾包圍,平均每米分布0.7公斤。

  臺灣「中央研究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研究員鄭明修說,臺灣九成的海岸無人,也無法清理,被淨灘帶走的垃圾只是冰山一角,沒被清出來的垃圾還是未知數。

  有島內學者形容,臺灣受大陸沿岸流、日本暖流和季風影響,被迫成為東亞與南亞海洋垃圾的攔截網,加上自己產出的垃圾,寶島已成了被垃圾包圍的島嶼。臺灣既是海洋垃圾的受害者,也是汙染周邊海岸的加害者。

  建立廢棄物治理平臺

  世界經濟論壇研究報告顯示,每年有800萬噸塑料垃圾流入海洋,相當於每分鐘把一輛垃圾車的塑料倒進海裡,汙染程度嚴重,預計到2050年,海洋中的塑料重量可能超過魚類。

  海洋垃圾除了有礙觀瞻,也進入食物鏈危及生態,影響人類的健康。海龜、海鳥、鯨豚誤食塑料垃圾致死已不是新聞。塑料垃圾因日曬裂解,隨洋流四處漂移,聚集形成五大洋的「垃圾渦流區」,規模和美國一樣大,宛如「新大陸」,泡在海面的塑料微粒被形容為「塑料濃湯」,科學家證實塑料毒素已進入魚體。

  面對海洋垃圾包圍臺灣周邊海域的嚴重問題,臺灣「環保署」去年7月與環保團體共同成立「臺灣海洋廢棄物治理平臺」。島內專家認為,要減少海洋廢棄物,第一步是源頭減量。至於減量方法,要評估海洋廢棄物來自何處。減少島外來的垃圾需要多方合作,然而到現在為止,還沒有什麼進展。

  至於島內垃圾,在清楚盤點垃圾來源後,「環保署」去年起陸續推出減塑政策,除了原先就規劃的擴大購物用塑膠袋收費的行業類別,新增14類店家不能再免費提供塑膠袋,還發布「臺灣海洋廢棄物治理行動方案」,公告在2030年全面禁用一次性塑料吸管、飲料杯、購物袋、免洗餐具,第一步舉措是2020年先要求店家內用飲料不提供塑料吸管。

  多管齊下應對挑戰

  減塑政策正在起步,目前「環保署」也正和「漁業署」討論,建立漁網回收機制,並透過補助機制,鼓勵養殖用泡沫塑料改為可重複利用的材質,減少廢棄漁網和泡沫塑料。基隆已經先行推動漁具實名制,漁網上面都要署名,將進一步觀察基隆試辦情況,來考慮是否擴大實施。

  除了源頭減量,「環保署」也請水利單位評估,在垃圾較多的河川中遊攔截垃圾。而在擴大淨灘部分,明年會投入人力到非淨灘熱點的海岸淨灘。但島內環保團體稱,當局行動速度依然比預期慢上許多。

  船舶也是海洋廢棄物來源之一。臺灣「交通部航港局港務組」稱,目前港務公司委託「環保署」認可的廢棄物清理公司,到港口接收船舶的廢汙油水,不定時有巡查人員監看船舶是否偷排廢水,也設有監控中心,拍照取證後確認排放廢汙油水,可罰30萬到150萬元新臺幣。

  重點縣市加強治汙力度

  在重點汙染海域方面,針對轄區海岸線海洋垃圾偏多的問題,基隆市環保局回應稱,基隆是「受害者」,海漂垃圾受海流、天氣影響大,不少跨境、跨縣市的垃圾都會隨洋流漂來,每天至少清理1噸,仍清不勝清。

  目前包括基隆市、新北市、桃園市、新竹市等多個縣市,都由縣市政府與漁會組成「環保艦隊」,不定期配合出海拖回廢棄漁具等海漂垃圾,新北市環保局也讓漁民拿海洋垃圾兌換專用垃圾袋、衛生紙、洗衣精等環保生活用品。但因數量太多,多數縣市都對海洋垃圾感到困擾。

  臺灣「海洋委員會保育署」稱,海洋垃圾的非資源回收垃圾比率高達九成,清理後須付出清運及焚化處理等費用,也凸顯海洋垃圾問題的急迫性。今年下半年將持續與「環保署」及各縣市合作推動無塑海洋理念,清除海洋垃圾,鼓勵「環保艦隊」運作,推動相關問題的解決。

本報記者  張  盼(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海外版)

相關焦點

  • 十堰:氣象與生態環境部門積極聯動應對汙染天氣
    為積極應對區域性空氣汙染和不利氣象條件影響,近日,十堰市氣象局和市生態環境局組織聯合會商,積極開展汙染天氣防治。市氣象局對4至6日逐三小時風向風速、冷空氣活動、逆溫層演變情況進行了綜合分析,對後期空氣汙染演變情況進行了預測。市生態環境局根據會商結果,啟動了大氣汙染防治聯動響應。
  • 我國海洋汙染形勢嚴峻 入海汙染物排放標準亟須調整
    《經濟參考報》記者獲悉,我國海洋汙染形勢嚴峻,一些地方陸源汙染超標排放仍突出。由於入海汙染物排放標準低於陸地汙染物排放標準,不少沿海地區「排海工程」浩大。新一輪海洋環境保護法執法檢查時隔20年後再度拉開大幕,部分流域水汙染物排海總量控制試點也將開啟。在專家和業內人士看來,在此過程中,須儘快調整海洋汙水排放標準,才能讓海洋治汙取得更大實效。
  • 保護海洋環境要將承諾轉化為切實行動
    從中可以感受到,國際社會在應對嚴峻的海洋環境挑戰、保護海洋環境方面所秉持的積極態度和付出的巨大努力。近日,「我們的海洋」第六次會議在挪威首都奧斯陸召開,來自100多個國家的政府、商業界、非政府組織、研究機構等約500名代表參會。
  • 海洋微塑料:亟待解決的全球性重大海洋環境問題
    聯合國環境規劃署於2014年、2016年、2017年連續在聯合國環境大會上對海洋微塑料問題給予特別關注,2016年至2017年,微塑料汙染連續被列入環境與生態科學研究領域的第一大科學問題;同時,世界各國也在紛紛呼籲採取行動消減海洋塑料垃圾汙染。海洋微塑料汙染已成為人類亟待應對解決的全球性重大海洋環境問題。
  • 應對「白色汙染」 中國發力「限塑」
    不規範生產、使用、處置塑料會造成資源能源浪費,帶來生態環境汙染,影響群眾健康安全。聯合國一份報告顯示,全球所有塑料製品中,只有不到1/10會被循環利用,近八成被填埋或散落在環境中。有統計數據顯示,全球每年有800多萬噸塑料垃圾進入海洋,對海洋生物、漁業等造成嚴重影響。  我國一向高度重視塑料垃圾的環境影響,針對「白色汙染」,我國從2008年6月就開始施行「限塑令」。
  • 中國海洋仍存開發方式粗放、環境汙染突出等問題
    海洋可持續發展能力提升。海洋生態系統健康狀況得到改善,海洋生態服務功能得到增強,大陸自然岸線保有率不低於35%,海洋保護區佔管轄海域面積比重增加到5%,沿海岸線受損生態得到修復與整治。入海主要汙染物總量得到有效控制,近岸海域水質總體保持穩定。海洋災害預警預報和防災減災能力明顯提升,應對氣候變化能力進一步增強。
  • 海洋汙染訴訟 溢油事故考驗中國環境法律
    海洋汙染因發生在渤海灣的漏油事件再次出現在了公眾的視線,夏軍律師以三個案例介紹了中國海洋汙染訴訟的歷程。編者按:近期,渤海溢油事故再次將海洋石油汙染問題擺在公眾面前。其間,海洋溢油汙染付諸法律訴訟的呼聲日漸強烈。
  • 全球每年有800多萬噸塑料垃圾進入海洋 應對「白色汙染」 中國發力...
    不規範生產、使用、處置塑料會造成資源能源浪費,帶來生態環境汙染,影響群眾健康安全。聯合國一份報告顯示,全球所有塑料製品中,只有不到1/10會被循環利用,近八成被填埋或散落在環境中。有統計數據顯示,全球每年有800多萬噸塑料垃圾進入海洋,對海洋生物、漁業等造成嚴重影響。
  • 生態環境部:中國海洋垃圾汙染處於中低水平
    生態環境部例行新聞發布會現場 人民網孟哲攝人民網北京11月29日電(記者 孟哲)在今天上午舉行的生態環境部例行新聞發布會上,生態環境部新聞發言人劉友賓表示,根據生態環境部發布的《2018年中國海洋生態環境質量公報》,中國海洋廢棄物2018年的傾倒量為
  • 生態環境部:中國海洋垃圾汙染整體處中低水平
    中新網11月29日電 29日,生態環境部新聞發言人劉友賓表示,中國自2007年起在沿海近岸代表性區域開展海洋垃圾監測工作。監測結果顯示,近年來漂浮垃圾數量整體呈下降趨勢。對比全球其他區域,中國海洋垃圾汙染整體處於中低水平。
  • 中國首次發布渤海海洋環境公報 汙染令人擔憂
    中國日報網中國在線消息:中國國家海洋局北海分局今日在此間發布《二00八年渤海海洋環境公報》,這是中國首次發布渤海海洋環境公報。渤海是中國唯一半封閉型內海,海域面積約七點七萬平方公裡,渤海海水交換能力差,海洋生態系統脆弱。
  • 積極應對全球氣候變化下的環境問題
    ◆蔡博峰 周穎 張毅強 姚瑤  劉蘭翠 張戰勝  近期,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PCC)發布了第五次氣候變化評估報告,以氣候變化的事實—影響—適應—減緩為主脈絡,深入、詳盡地論述了在氣候變暖情況下,全球環境、社會、經濟等各方面受到的影響、未來將要受到的影響以及積極應對的措施,將對世界各國環境保護、經濟結構調整、社會模式變化和生活方式轉變等產生深刻影響
  • 美環保局積極應對颶風環境危害
    為應對因「卡特裡娜」颶風肆虐而可能導致的環境災難,美國環保局(EPA)正採取積極措施,一方面加緊對汙水中汙染物的檢測,另一方面發布汙染預警預告
  • 隨州積極應對冬季汙染天氣 提醒市民做好健康防護
    點擊上方藍字 關注我們自1月4日凌晨2點至1月5日上午11時,我市空氣環境質量短時達到重度汙染,隨後空氣汙染狀況有所緩解,截止1月6日14時,空氣環境質量仍呈現輕度汙染狀態。這是我市進入2021年以來第一次空氣汙染過程。
  • 廈門海事局積極開展《防治船舶汙染海洋環境管理條例》宣貫工作
    對從「防止汙染」到「防治汙染」的轉變及樹立「責任共擔」的理念等特點進行了宣講,並著重就碼頭、船舶修造廠及有關作業單位在條例實施以後,如何配備防汙應急設備、制定防汙應急預案、提升船舶汙染監視能力、增強汙染物接收能力等要求做了具體說明。
  • 推進生態環境保護和應對氣候變化協同增效——二論積極應對氣候...
    原創 鍾寰平 中國環境在第七十五屆聯合國大會一般性辯論上,國家主席習近平鄭重宣布了我國新的二氧化碳排放達峰目標與碳中和願景,對世界許下了積極的承諾。把中央提出的戰略目標轉化成切實的行動,積極應對氣候變化,推進綠色低碳發展,就要利用好大氣汙染物減排和溫室氣體減排的協同效應,推進生態環境保護和應對氣候變化協同增效。
  • 海洋是什麼 海洋為什麼被汙染 海洋認證OBP如何保護生態環境
    "樹脂顆粒"或許聽起來可愛,但它們對海洋環境構成了巨大的威脅。也被稱為"美人魚的眼淚",這些小樹脂顆粒是塑料工業的原料。它們中有許多未被製成家用物品,而是進入海洋,在它們的表面聚積毒素,隨後被海洋野生動物吃掉。現在聽來,樹脂顆粒不那麼可愛了吧?樹脂顆粒是大多數塑料製品的基礎材料,從一次性飲料瓶到電視機都會用到。
  • 生態環境部:多部門將研究推動海洋垃圾汙染防治
    然而,目前我國沿海地區黑水入海、非法圍填海、垃圾漫灘等環境問題突出。機構改革後,海洋環境保護職責整合至新組建的生態環境部。圍繞我國海洋環境現狀以及整治工作,尤其是備受關注的非法圍填海和海洋微塑料汙染等問題,新京報記者專訪生態環境部海洋生態環境司有關負責人。
  • 農藥汙染對海洋生態環境的汙染
    但實際上,農藥本身是一種難以降解且危害環境的有機汙染物質,對土壤、水源及生物的危害非常嚴重。水是生命之源,農藥汙染了地表水和地下水,又通過降水、河流等匯入大海對海洋生態環境造成嚴重破壞,影響了海洋資源的可持續利用,最終會危害到人類自身。
  • 我國海洋汙染事件每年成倍增長 環境法醫學鮮為人知
    「海洋汙染事件的頻繁發生,急需加快我國環境法醫學發展步伐,以確保汙染事件及其引發的各種法律問題得到及時有效地處理和解決。」王志遠急切地呼籲。 國際涉足環境法醫學已二十年 國家海洋局北海環境監測中心主任高振會告訴記者,「環境法醫學」概念是在1990年提出來的,它的產生源於對環境和法律兩方面問題的考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