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察者網綜合】中國臺灣海岸線總長約1576公裡,但如今全臺西岸從北到南都出現了海岸退縮現象,臺媒稱臺灣陸地「從胖番薯變瘦地瓜」。
據臺灣中時電子報網站12月11日報導,臺南北門、七股海濱50年來倒退1000米,黃金海岸20年退縮30米,海岸線退縮讓臺灣陸地「從胖番薯變瘦地瓜」。
報導稱政府預算不足,更缺乏長期且全面的搶救計劃,紀錄片《洪水來臨前》可能會在臺灣真實上演。
臺灣成功大學水利及海洋工程學系副教授董東璟強調,政府養灘都不如波蘭,不能再繼續「兵來將擋,水來土淹」的思維了。
臺灣「經濟部中央地質調查所」監測全臺,發現至少12處海灘和沙洲正嚴重流失,過去30年,退縮了100到650米。
以觀夕陽聞名的臺南黃金海岸,海岸線長達3公裡,昔日美不勝收,卻因海岸線退縮,觀夕伴隨消波塊,大煞風景。
臺南黃金海岸布滿消波塊
無獨有偶,臺灣本島極西點——臺南七股國聖燈塔,過去燈塔邊有大片沙灘,如今南側海堤邊只剩礫石與消波塊。
旗津海岸線遭侵蝕最嚴重時,沿海房屋都快要保不住,後來堆起消波塊,才緩和了居民的害怕。
66歲的王博文,家中世代在北門海邊捕魚為生。他說,20多年前臺南北門開發養殖後,在外圍築起堤防,印象中從那時開始,海岸就逐漸倒退。現在堤防加到5米高,海岸「起碼退了1000米遠」,他指著遠方說,眼前的汪洋一片,以前都是綿延的沙灘。
臺南七股國聖港燈塔已內移3次,堤防外的海洋之前也曾經是沙灘
最近,臺灣「水利署第六河川局」在北門等地,用消波塊堆出10條突堤,希望留住海沙。
王博文悲觀地表示,幫助不大,而且突堤改變海流,影響了捕撈,從11月開始到現在的鰻苗捕撈季,他幾乎沒有收穫。
除了養灘工程,「水利署第六河川局」在景觀平臺進行整建工程,包括階梯式混凝土護岸、沙灘卵石塊拋置及排磚、碎石等,多重保護增加平臺的強度,就算大浪來襲也不至於把沙土全部帶走。
臺南七股國聖港燈塔旁南側沙灘流失嚴重,岸邊堆滿消波塊
董東璟表示,過去三四十年,受到人為設施,如海岸工業區、港口興建等,以及天然沙源減少等因素影響,臺灣海岸侵蝕問題日益嚴重,氣候變遷加劇、海平面上升、颱風波浪和暴潮增強等,可以預見未來狀況只會比現況更糟。
「人工設施充斥西部海岸線是海岸線消失一大主因。」董東璟舉例,民眾憂心大水衝破堤岸造成淹水,於是築起更高的堤防,護岸水泥化後,沙源被阻隔,自然越來越少。
受衝擊的還有養殖戶及觀光業者生計,七股潟(xì)湖是臺南重要的牡蠣養殖區,近年潟湖外側沙洲後退且出現缺口,大量土沙入侵潟湖,漁船航道淤積嚴重,退潮時水位降低,船筏有時還會擱淺海中。
夾在北門潟湖、將軍漁港之間的馬沙溝濱海遊憩區,是臺南市唯一合格的海水浴場,由於沙灘流失,遊客也越來越少。
七股潟湖 資料圖
董東璟強調,過去,臺當局推動墾丁後灣的海岸環境營造、高雄西子灣和臺南安平人工岬灣等,已可見成效。臺南安平區的秋茂園效法波蘭,施作人工岬灣讓沙子形成自然淤積,類似養灘,卻後因政府預算有限,無法持之以恆,未達預期效果;反觀波蘭,財政不如臺灣,當地政府卻願意每年花錢養灘。
他說,臺當局雖然開始重視問題卻依然欠缺全面性作為,只挑幾個示範點,而且沒有配套措施,再加上預算不足,計劃無法長年執行,搶救海岸線不可能立竿見影,重點在「慢慢做,不要停」。
本文系觀察者網獨家稿件,文章內容純屬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平臺觀點,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將追究法律責任。關注觀察者網微信guanchacn,每日閱讀趣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