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新發現!這個致癌基因成了那些吃不胖的瘦子的「變瘦基因」

2020-12-04 澎湃新聞

原創 小菌 趣科普

如果要把世界上的人群分為兩類,除了男性與女性之外,胖子和瘦子這個分法我相信大多數人也深有體會。

據英國醫學雜誌《柳葉刀》在2014年的一項大規模研究報告顯示:全球超重和肥胖人口比例在過去30餘年中顯著升高,總量達21億,已佔全球總人口的近三分之一。

胖子或者瘦子也不是隨隨便便叫的,分辨這兩類人群有一個非常簡單粗暴的的方法,即通過BMI指數。BMI是身體質量指數的縮寫(Body Mass Index),是目前國際上常用的衡量人體胖瘦程度的一個標準,其計算公式為:

BMI一般在18~24之間算正常,也就是瘦子群體。當BMI≥25屬於超重,BMI≥30則屬於肥胖。比如一個身高1.8m的人,體重超過81公斤就超重了;而體重如果來到了97公斤,就可以算是肥胖人群了。

對於胖子和瘦子來說,他們就像是雙方互相憧憬的亞子(或許對瘦子來說並不)。這邊胖子可能每天在健身房揮汗如雨想要變瘦,可現實社會的諸多誘惑又讓他們好不容易瘦下的肚子打回原形。

另一邊瘦子也成天嚷嚷:「誒,我也想長胖一點,可惜身體它不爭氣啊...」。

當然,大多數瘦子在立下這個Flag後,其實已經半隻腳踏進了胖子的領域。

不過呢,也還真有那麼一小部分瘦子確實是怎麼吃都不會胖,他們吃的多,運動少,但就是長不胖。

那既然這樣的話,把這群「怎麼吃都不會胖」的瘦子「捉」起來研究研究是不是可以改變胖子艱難的處境呢?

事實上,已經有人這麼做了。近日,在頂尖學術期刊《Cell》上在線發表的一篇論文,找到了這些瘦子不會變胖的秘密。

與之前許多研究聚焦於肥胖症和肥胖的遺傳學不同,這次研究人員沒有去尋找哪些因素容易讓人變得肥胖,他們反其道而行之,去研究怎麼使人變瘦。

思路確定後,研究人員使用了來自愛沙尼亞生物樣本庫(Estonian Biobank)的47102萬個基因組數據。該樣本庫是世界上最大的記錄常見疾病和罕見疾病基因組的資料庫之一。

DNA樣本存放在低溫室

從這裡取得的數據可以最大限度的避開因疾病造成的肥胖或消瘦,從而真正地去研究瘦子本身的秘密。

然後根據身體質量指數(BMI)的分布,研究人員將瘦弱者定義為BMI最低的那6%,並排除掉患有脂肪營養不良或神經性厭食症的人。最後僅有不到2%的健康人群被歸類為瘦弱人群,剩下的3%作為對照。

通過將瘦弱組的DNA樣本和臨床檢測數據與標準體重的對照組對比發現,瘦弱組的ALK(間變性淋巴瘤激酶)基因中的第一個內含子發生了基因突變。

這裡簡單介紹一下ALK基因是啥玩意。這個基因最大的特點就是經常在各種類型的癌症中發生突變,因此也被稱為致癌基因。

之前許多關於該基因的研究也僅限於癌症方面,但是,這一新發現表明ALK基因還可能與變瘦有關。

興奮的研究人員們立即找到了做實驗的兩把「好手」——果蠅和小鼠。在它們體內檢驗ALK基因對瘦身的影響。

首先在果蠅體內,通過RNA幹擾的介導降低了ALK的表達後,無論它們攝入的是普通飲食還是高糖飲食,果蠅的甘油三酯水平都出現了下降,這表明它們的代謝發生了改變。

而在小鼠體內,研究人員剔除了它們ALK基因的部分碼段使其產生突變。然後給小鼠投餵了相當於肯德基全家桶熱量的食物,並連續進行了十六周。結果顯示突變小鼠的外觀、組織形態和食慾等都沒有發生明顯變化,體型也依然很瘦。正常小鼠體型則已經變得很肥胖了。

通過果蠅和小鼠實驗,研究人員初步確定了ALK基因突變減弱了由飲食所引起的肥胖問題。而在未來,該研究小組將進一步深入了解在分子水平上,大腦下丘腦對ALK基因的調控和表達,從而為個性化治療肥胖提供新的思路。

比如對ALK基因使用靶向治療,通過抑制ALK基因的表達來幫助肥胖症患者控制體重,而這種治療或許不會等很久,畢竟已經有針對性的ALK抑制劑在癌症治療中使用。

看來,胖子的春天終於要來了嗎?

特別聲明

本文參考資料來源於

DOI:https://doi.org/10.1016/j.cell.2020.04.034

https://www.sciencedaily.com/releases/2020/05/200521112617.htm

https://www.bionews.org.uk/page_149822

圖片來源於

Google圖片、bing圖片、boredomtherapy

我們旨在分享優質文章、原創作品,與您共同學習成長

本文如有侵權歡迎原作者及時與我們取得聯繫,署名或刪除

如對本文有所意見或發現錯誤歡迎指正

原標題:《研究新發現!這個致癌基因成了那些吃不胖的瘦子的「變瘦基因」》

閱讀原文

相關焦點

  • 研究新發現!那些瘦子怎麼吃都不胖,跟這個致癌基因有關
    另一邊瘦子也成天嚷嚷:「誒,我也想長胖一點,可惜身體它不爭氣啊...」。 當然,大多數瘦子在立下這個Flag後,其實已經半隻腳踏進了胖子的領域。 不過呢,也還真有那麼一小部分瘦子確實是怎麼吃都不會胖,他們吃的多,運動少,但就是長不胖。
  • 科學家抓住一個「瘦子基因」,居然是著名的致癌突變ALK?
    /這個基因有意思/《細胞》(Cell)雜誌5月21日發表的文章顯示,多國聯合科學家對47,000多個長的很瘦的人進行大型GWAS(全基因組關聯分析)調查發現了一個「瘦子基因」——ALK基因,能讓瘦子們快速代謝熱量,怪不得吃啥都不胖!
  • 科學家發現一個「瘦人基因」,居然是著名的致癌突變ALK?
    喝水都長肉的你,在健身房揮汗如雨;可樂炸雞想吃就吃的她,不鍛鍊還很苗條……就是那人群中1%的天生瘦子,似乎從不需要擔心身材。這也太幸福了吧?如果人們找到了「瘦子基因」,胖子是不是也可以好好利用一下?你和瘦子的距離很可能只差一個基因?
  • 科學家發現吃不胖的原因,滿足你隨便吃,還不長胖的願望
    最近,權威的醫學期刊CELL雜誌發布了一篇論著,題目為:Identification of ALK in Thinness,翻譯成中文:在瘦子中發現了ALK。ALK引發癌症主要是染色體的某些部位發生易位,導致ALK基因重排,與其他基因發生融合,例如EML4-ALK。ALK基因最早在間變性淋巴瘤中被發現,此後在多種腫瘤中發現ALK基因異常,例如肺癌,甲狀腺癌,神經母細胞瘤等等。所以,ALK基因是一個致癌基因,如果他出現異常擴增或者突變,可以導致癌症。
  • 隨便吃體重卻不漲?這歸功於瘦基因
    真有人吃不胖。有些人必須通過節食和在健身房努力鍛鍊來保持身材,有些人卻吃什麼都能毫不費力地保持苗條。在2020年5月21日發表在《細胞》雜誌上的一項研究中,研究人員使用了愛沙尼亞超過47,000人的基因資料庫樣本,用來鑑定與苗條有關的基因,這種基因可能存在於新陳代謝健康的瘦子體內,幫助對抗體重增加。圖自unsplash研究人員發現,刪除這種基因能夠讓蒼蠅和實驗小鼠更瘦,而且該基因在大腦中的表達可能與調節能量消耗有關。
  • 科學家發現一種致癌基因或能幫助對抗體重增加
    科學家發現一種致癌基因或能幫助對抗體重增加  Emma Chou • 2020-05-22 20:16:32 來源:前瞻網
  • 科學家或發現新乳腺癌致癌基因
    科學家或發現新乳腺癌致癌基因有望藉此開發更有效的乳腺癌治療手段  乳腺癌是女性最常見的惡性腫瘤之一,其發病常與遺傳有關。
  • 新致癌基因被發現!瞄準膠質母細胞瘤的致命弱點
    膠質母細胞瘤目前尚無特效療法,許多腫瘤療法對其均不適用。當前的標準治療選擇是放療加替莫唑胺。雖然它只讓患者的生存期提高了2.5個月,但都被認為是巨大的成功。 「我們發現的新致癌基因有望成為膠質母細胞瘤的致命弱點。
  • 臺研究團隊發現致癌主導基因
    臺灣「中研院」生物醫學研究所2日發布最新研究成果,稱發現癌細胞中過度表現的致癌基因paraspeckle Component 1(PSPC1)會促使癌細胞增生、侵襲、轉移。未來若能抑制這一基因的表現,便能減低癌細胞生長、擴散,有助於研發新治癌藥物。據悉,相關研究論文已於日前發表在《自然細胞生物學》雜誌上。
  • Cell:數萬人的隊列研究發現:怎麼吃也吃不胖的原因,可能是這個基因...
    儘管該領域的大多數研究都集中於肥胖的易感性,但很少有人探索過瘦的遺傳學,無論是在人類中或在多基因瘦小鼠模型中。然而,這些研究中幾乎沒有提供任何直接的功能證據,將人類數據與鑑定抗體重增加的潛在基因聯繫起來。
  • 變美可以採用"基因編輯",諾貝爾獎認證技術,小白鼠約嗎?
    今年諾貝爾化學獎頒給了法國科學家沙彭蒂耶和美國生物學家杜德納,表彰其因發現了新型基因編輯技術CRISPR/Cas9基因剪刀。那麼舉個例子,就是把你基因中控制胖的片段用基因剪刀剪掉,替換上一段瘦子的基因,於是你就可以變成瘦子了。而且其高精度在於,你想改成瘦子絕不影響到你的雙眼皮基因,你想改成冷白皮絕不影響到你的高個子基因。"哪裡不好改哪裡,so easy!"驚不驚喜?意不意外?
  • Nature:發現能夠促進尋找致癌基因的新方法
    明尼蘇達州大學癌症中心和美國癌症研究所的研究人員發現了一種能夠促進致癌基因尋找的新方法
  • 何謂「致癌基因」?致癌基因如何促使人體發生癌症?
    染色體是細胞內記錄遺傳訊息最主要的構造,人類細胞至少有 3 萬個基因的 DNA 編碼儲存其中,不同的基因各具特殊功能。當基因要發揮其功能時會依據這些 DNA 編碼,透過細胞內「轉錄」(transcription)及「轉譯」(translation)機制,合成該基因代表的蛋白質。新合成的蛋白質各有特定的胺基酸序列,因此大小、結構亦不相同,需擔負的任務也不一樣。
  • 一些致癌基因狼狽為奸
    CRAF,研究發現致死性突變的BRAF與致癌基因RAS狼狽為奸共同促進腫瘤的生長發育,這篇研究文章同時被該期Cell雜誌評為研究亮點文章。生物通 www.ebiotrade.com  BRAF與RAS是目前癌症研究領域中的熱點致癌基因,英國的科學家在這篇研究中首次發現致死性變異的BRAF激酶在RAS基因的作用下介導腫瘤的發生。研究人員發現,用藥物選擇性地抑制BRAF驅動下的RAS依賴性的BRAF與CRAF,CRAF結合過程(這個過程可激活BRAF-CRAF-CRAF複合物誘導的MEK-ERK信號通路)。
  • 科學家發現抑制致癌基因途徑 人類有望根治癌症
    各國研究者們想盡各種辦法試圖根治癌症,可遺憾的是,這些療法基本上是藥物治療,實際上是治標不治本。如今,英美科學家經過對老鼠的實驗發現,人類有可能找到「關閉」引起致命的癌症基因的途徑。一旦這種抑制誘發癌症的基因的活性的藥物問世,那將給人類戰勝癌症帶來巨大的福音。
  • 科學家發現一種「瘦子」基因:能高效分解脂肪,吃喝宅著也不長胖!
    特別是年初被困在家裡的那段日子,不少人都驚呼自己不知不覺就胖了。 的確,明明攝入了同樣的食物,卻因為減少活動或缺乏運動,甚至增加熱量,很快導致體重大幅增加。這讓許多人驚呼:太心塞了!
  • 不用管住嘴,照樣長不胖?《科學》子刊發現這個保護因子可以改變...
    還真有……在《科學》子刊Science Signaling最新發表的一篇論文上,科學家嘗試著讓小鼠的脂肪細胞過量表達一個關鍵的基因調控因子,成功讓小鼠做到了怎麼吃都吃不胖…… 這項研究來自美國聖路易斯華盛頓大學(WUSTL)醫學院。研究人員瞄上的這個基因是轉錄因子EB(TFEB)。
  • 眾病之王——癌症傳讀書筆記(九)致癌基因和抑癌基因的發現
    羅利發現,這個被砍掉的頭被貼在了第9號染色體的尖端,而第9號染色體逆向與第22號貼合在一起。這一基因事件被稱為易位(translocation)——兩條染色體的正反易位。羅利檢查了一個又一個慢性粒細胞白血病患者的染色體,都發現了細胞中同樣的染色體易位。她的發現表明:癌症不是紊亂的染色體混亂,而是有序的染色體混亂。
  • 推薦《全能胖女神》,看女主穿越平行時空用才藝成女神!已完結
    不知道有多少讀者,曾看過劉德華和鄭秀文的《瘦身男女》。我那時看時,只覺好笑,因為我是個怎麼也長不胖的瘦子,從來不懂減肥。可後來,女兒沒有遺傳我的基因,屬於喝水都胖那種,我不得不潛心鑽研健康減肥法,順便推薦這本書給她。
  • Nat Comm|趙東宇等發現致癌基因具有獨特的表觀遺傳學修飾模式
    表觀抑制修飾H3K27me3是由Polycomb蛋白複合體2(PRC2)修飾的,目前還不完全清楚其抑制基因表達的功能機制及其在腫瘤中的變化機制。近幾年,基於基因組測序技術的發展,數百萬DNA突變位點已經從上萬對腫瘤與正常樣本的對比分析中檢測到。但是只有少量的突變位點會導致腫瘤驅動基因的功能變化。一些腫瘤驅動基因很少發生基因突變,但可以因為表觀修飾的變化而在腫瘤發展過程中扮演至關重要的作用。